随着“数商兴农”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新基建”不断完善,农村电商正加快发展,在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困难问题
生产端,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电商规模化持续化供货需求。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个体生产或小部分承包为主,“小规模、大群体、碎片化”是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普遍特征,参与主体种类繁多、分散性强、层级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等,导致农产品品种多而杂、分布广而散、生产标准不统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波动明显。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电商规模化、持续化的供货需求,加上监管和售后服务存在漏洞,一定程度打消了消费者积极性。在各个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一些令消费者满意的助农商品,而令人失望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的“中宁枸杞”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60%的枸杞通过电商销售,但电商平台农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多发,导致投诉高发。又如,东方甄选爆火后不久,就有消费者投诉收到的货品存在质量问题,如“油杏单果重量未达到承诺大小”“水蜜桃发霉”“大虾收到时冰已化掉”等。
流通端,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电商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体系是农产品上行的关键环节。尽管农村物流不断发展,但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尚不成熟,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尤其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市场缺乏有序规范的秩序环境。比如,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目前只有衢州新农都农贸市场的水产冻品交易区内有3层冷库,面积5.4万平方米,库容2万吨,且用于服务四省九地农产品的集散。另有农业经营主体自建小冷库若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冷链需求,农产品腐损率一直在30%左右。另一方面,农产品批量快递费仍然是困扰农户的一大难题。据介绍,衢州市衢江区每年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有8万多吨,但目前过高的快递物流成本正不断压缩着农户的利润。以杜泽茭白为例,该品种茭白1斤的成本约为2元,售价为25元4斤包邮,农户批量快递费为5斤8元,且年年提价,面对不断上涨的快递成本,再除去人工包装,留给农户的利润少之又少。
二、对策建议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串起“土特产”流通链条。一是按照“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推行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引导县级社利用现有农村物流和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县级快递分拣中心、乡镇物流站和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降低配送成本,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二是发挥基层社网络优势,统一规划各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结合邮政、便民服务中心等资源,建设统一标志、系统互通、服务规范的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将电子商务进农村与基层社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承接农村电商服务站业务,将地方“土特产”纳入社办电商平台,开拓网上销售渠道。三是与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积极引入智能分拣、全程温控等智慧冷链技术,引入5G、物联网等技术与冷链结合,加大视频采集、温湿感应等设备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