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存在着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
根据《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测算,新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总体上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比重是上升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1996年,新疆经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3251万元,2008年为338358万元,是1996年的5.35倍。1996年新疆三种专利申请数为713件,批准数为362件;2008申请数为2412件,批准数为1493件,是1996年的4.12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有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高
首先考察资本的使用率。新疆固定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19.05%,1993年达到最高值46.12%,然后开始回落。近年来,固定资本增长速度又有所提高,2008年达到22.11%,但固定资本平均贡献率是12.31%。根据新疆统计数据,1985-2008年,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9.05%。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状态。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明显好转,但新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投资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1986-1999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4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0.11%。2000-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1%,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为17.4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比2007年上升18%。
(三)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善
2007年新疆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为14%,第一产业增长16%,第二产业增长11%笫三产业增长15%;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13%。各个产业的不同增长速度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分别为36%、47%、7%;2008年分别为16%、50%、34%。这说明,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是接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也就是说,虽然各产业的构成比例还存在着偏差,但其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新疆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依然依靠固定资产的高投入来实现
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几年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迅猛,最高的年份2003年达到19%,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23%。但是高投人并未给新疆带来相应的高回报,反映投资效益的投资效果系数很低。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经济效能最集中的体现。投资方面的高投入低产出,表明新疆经济仍然带有明显的低效和粗放型特征。
1996-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7.8472亿元;2008年,GDP为4203.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59.975亿元。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83倍。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人支撑的。
(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
1996-2008年,伴随着GDP的增长,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3045.16万吨标准煤:2008年。新疆GDP为4203.41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71023.35万吨标准煤。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33倍:新疆亿元GDP能源消费量在1.69-3.38万吨标准煤之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了47.4%,而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增加了90.81%。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甚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能源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导致新疆经济增长面临能源强制性制约。
(三)经济增长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日趋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会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1996年,新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1万吨,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33%: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02万吨,占全国2.23%。1996年,新疆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1.73%:2008年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1.32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2.65%。1996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0.85%:2008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43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2.51%。在这13年间,尽管其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呈波动状态,但工业废气排放的总体趋势却是增加的。
(四)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占GDP比例过低,R&D投入比重偏低
设施蔬菜是在蔬菜商品化生产各阶段,人为利用设施、设备进行调节调控管理,提供其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蔬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近几年,荆门市围绕蔬菜产业化发展,以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狠抓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基地建设,加强蔬菜科技推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施蔬菜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1荆门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概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9月,荆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3万hm2,实现总产量167万t,蔬菜产值2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00hm2,总产量约20万t,占12%,产值2.8亿元,占12.2%。荆门市每年3-4月的“春淡”和8-9月的“秋淡”市场供应的自给率达到了68%。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荆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抗御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的双重目标。
1.2分布
荆门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市及县(市)区城郊和食用菌主产区,包括东宝区的牌楼镇、子陵镇、栗溪镇、仙居乡;掇刀区的团林镇、麻城镇;屈家岭管理区的何集办事处、罗汉寺办事处;漳河新区的漳河镇、双喜街办;高新区的兴隆街办;钟祥市的郢中镇、洋梓镇、张集镇、客店镇;沙洋县的拾桥镇、沙洋镇、李市镇、官镇;京山县的新市镇、永隆镇、三阳镇。
1.3特点
1.3.1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伊始,荆门市设施蔬菜面积仅5067hm2,“十一五”末面积达到6013hm2,其中:温室20hm2,钢架大棚33hm2,水泥大中棚933hm2,竹架大中棚67hm2,竹架小棚4960hm2。目前设施蔬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727hm2,增加了12.1%。
1.3.2栽培设施类型不断增加
随着荆门市设施蔬菜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栽培设施类型实现多样化。用于蔬菜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大棚、钢架大棚、冬暖式日光温室、小尖顶大跨度自动化玻璃温室。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砖结构塑料大棚、菇房、连栋菇棚等。荆门市蔬菜栽培设施档次呈不断提升趋势。
1.3.3设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主要包括:冬保温防冻生产技术、夏遮阳避雨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滴灌)技术、冲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穴盘轻基质育苗技术等。
1.3.4设施栽培品种不断更新
荆门市竹木、水泥骨架、钢架结构大棚在蔬菜品种选择上差异不是很大,多选用国产品种,而日光温室多选用进口品种,自动化温室则以新、特、奇、优观赏蔬菜品种为主,经过市及县(市)级蔬菜业务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蔬菜良种更新较快,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1.3.5蔬菜产品质量不断增值
产地农残检测室的建立、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推广、栽培设施档次的不断提高、品牌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荆门市设施蔬菜产品质量上档增值。如漳河新区双喜街办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双井”牌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荆门家喻户晓,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是市民夏季馈赠首选的地方特色礼品。
1.3.6设施栽培模式不断创新
为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各县(市)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设施利用率提高。不同设施类型的生产定位具有较大差异,塑料大棚主要用于茄果类及瓜类的春季提早和秋季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自动化温室主要用于高档精细菜的生产或集约化育苗,蔬菜观光、休闲采摘园应运而生。
1.3.7设施蔬菜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水泥结构大棚、竹木结构大中棚每年每667m2平均产值分别为1.5万元、0.8万元、0.68万元、0.65万元;截至2012年9月,667m2平均产值分别达到1.7万元、0.9万元、0.73万元、0.7万元,分别增产0.2万元、0.1万元、0.05万元、0.05万元,分别增长了13.3%、12.5%、7.4%、7.7%。
2存在的问题
2.1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规模有待提高
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的面积相对发展较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从全市耕地总面积和蔬菜生产总面积的规模来看,仍然所占比例少、规模小,设施蔬菜面积(不含小拱棚)占全市蔬菜面积不足10%,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面积更少。
2.2设施结构比较单一,对设施栽培研究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荆门市设施类型主要为水泥骨架大棚,存在着空间偏小,保温性差,棚群布局不合理,表现为大小不等,走向不一,棚间距过窄等问题。
园艺设施科研开发能力弱,只有几家企业生产水泥骨架大棚,产品较为单一。近几年从山东等地引进了一些较先进的日光温室,但荆门市冬春季多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保温材料覆盖、通风、雨槽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2.3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不完善
荆门市制定了各类设施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但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多,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到生产管理上的少,从制定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实际上应用的栽培技术中很多仍属经验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到生产上来。
设施蔬菜所采用的新技术很多,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大部分菜农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掌握这些新技术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而技术人员对于设施栽培管理懂的要多一些,设施工程技术则相对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荆门市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菜农培训不到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不能及时得到应用与推广。
2.4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2.5设施蔬菜规模效益不高,集约化水平较低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6连作障碍严重,农残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荆门市许多设施蔬菜产区由于常年连作,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导致土壤条件恶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稳定,个别地区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设施蔬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目前多数生产者只是追求蔬菜的外在感官质量,以便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对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质量缺乏效益推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只对提高产量和减少投入感兴趣,目的是求得生产成本的下降。在蔬菜生产上滥用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别是有机氯、有机磷、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的污染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7蔬菜产品商品性较差,销售方式落后
在调查中发现,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发展建议
3.1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蔬菜产品
3.1.1因地制宜,建设不同档次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目前荆门市的蔬菜设施基本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呈“”竖形分布,低端的竹木大棚和高端的日光温室只占相当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为水泥骨架大棚。在2005年和2008年的大雪灾害中,湖北省被积雪压跨的竹木棚分别是20%和33%,而水泥骨架大棚跨塌的很少,2008年在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抗灾复产保供应”表彰会上,荆门市的水泥骨架设施受到了湖北省蔬菜办的肯定,相继有黄冈、十堰等地引进了荆门的水泥骨架生产技术。
今后,荆门市蔬菜设施栽培应主要以普及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水泥骨架大棚为主。在部分区县,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引进适合于本地区的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注重园艺设施的观赏性,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如漳河新区在双喜街办车桥村建设占地20hm2的“昕泰休闲采摘园”,集果蔬设施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创了荆门都市观光农业的先河。
3.1.2根据市场确定茬口,确定设施栽培模式
在全国蔬菜总量过剩的情况下,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能保持较高效益,得益于成功的市场定位。东北及华北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要在4月以后才能大量上市,而3月份海南已进入雨季,南菜供应完毕。根据本地市场供应短缺期,4-5月是“春淡”,9-10月是“秋淡”,为满足城市多样化需要,种植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茄子、樱桃番茄、西瓜等作物。实践证明城郊模式促使荆门市的设施蔬菜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再有外界市场介入,产销相匹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持续稳定发展。
3.2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3.2.1健全无公害设施蔬菜技术培训推广体系
要按照“常规技术抓普及、关键技术抓突破、高新技术抓引进”的思路,大力推广蔬菜先进适用技术,以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的发展。同时,全面整合城乡各类培训资源,把菜农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挑选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菜农,通过理论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聆听专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学习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学习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防虫网栽培、滴灌等新型栽培技术,带头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传、帮、带”和典型引导,带动其他菜农科学种植,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蔬菜业务主管部门要重视设施蔬菜通用人才的培养,通过阳光培训计划、蔬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栽培管理的通用人才。
3.2.2控制生产过程
应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荆门市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使全市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可依。要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同时,在无公害设施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2.3推行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土资源浪费、土壤环境恶化和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同时减少肥料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尽可能地储蓄、利用自然降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4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推行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
重点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印发“新、奇、特”等优良品种宣传资料,引导专业蔬菜基地菜农主攻精细蔬菜,引导菜农种植产量高、耐储藏、商品性强的特色蔬菜,不断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条件下,采用规范化技术措施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快速而又稳定地成批生产优质作物幼苗的育苗技术。2009-2011年荆门市大农种业和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在春季西瓜、甜瓜集约化嫁接育苗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今后可在茄果类和其他蔬菜作物上进一步推行。
3.2.5推荐水旱轮作
因种植模式茬口多年不变,土传病害盛行,连作障碍严重。漳河镇田村的“黄瓜(或番茄)―水稻”茬口模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667m2利润约5500元,实现了粮菜双丰收,可在荆门市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推广。在不能进行茬口轮作的情况下,水旱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3.2.6增加蔬菜多样性,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
塑料大棚蔬菜除了果菜的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外,利用多层覆盖可再提前和延后20~30d,大棚果菜与速生叶菜和根菜可进行间套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边行进行夏季丝瓜、苦瓜、葫芦等栽培,棚内套种耐阴叶菜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主要用于冬季蔬菜栽培,夏季则可利用棚架进行丝瓜、苦瓜等栽培,内部套种叶菜,日光温室内部走道后部套作一些落葵、荷兰豆、菜豆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推广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盈利性经营,全面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
3.3.1健全经营体制,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多元开发
推进业主制经营,明晰产权,划清责、权、利,支持业主依靠现代管理科学,实现设施的正常运营及优化,使业主、经济实体成为设施栽培发展的载体和主体。
现代化设施栽培的发展,要注重与生产、加工、观光、教育、科研的一体化开发。积极拓展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产业、餐饮服务业,把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观光基地、科普基地、学农基地,从而满足刺激并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都市消费,实现复合效益。
3.3.2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设施蔬菜品牌
要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播、菜农自律、质量责任联保、扩大销售、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其与市场的对接。走“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以质量赢得市场。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建设施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要重点培育掇刀区的“喜民园”、沙洋县的“小李子”等品牌,以良好的品牌形象行销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3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在设施蔬菜发展的专业乡镇、重点专业村,都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与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乡村和种植大户延伸,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4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推行设施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4.1加强产地管理,加强设施蔬菜投入品监管
3.4.2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推行国家、省级和地方蔬菜种植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着重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检测机构,并在基地、大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加强检验检测,保证上市蔬菜质量安全。
3.4.3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设施蔬菜产品流通
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无公害蔬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学校、企业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设施蔬菜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完善绿色通道,确保设施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3.4.4提高商品性,提升设施蔬菜产品形象
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或者在娱乐消费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看消费能力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从我们最基本的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上来看,大约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在自己日常生活消费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这很重要,所以从现有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的和不是很重要的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比例上来看,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心里,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在同事和学生教学中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于地区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已经消费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其年均体育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占到十分之一左右,从消费的内容和消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是实物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娱乐消费,而在个人消费上,他们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消费和娱乐消费。从消费的额度上来看,大多数教师显示,年均消费占到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消费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运动健身器材的购买和使用是家庭体育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分部花销,而健身器材的投入往往属于长久性投入,调查发现,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的占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个器材价格方面超过伍佰元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低于一百元的占到拥有家庭器材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说明,在家庭器材方面,家庭购买器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器材数目的多少关系着家庭使用人数和家庭使用频数,对于相对比较昂贵的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发现,大多数家庭认为费用比较贵,使用不太可能,所以投入如此多不划算,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其他方面上进行选择,比如借用或者租用或者直接去健身场所,这样投入的相对较少,比较符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