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潜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农时不等人。如何在打好疫情阻击战的同时,有序开展春耕备耕
2月15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农业工作,要求既要坚持不懈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统筹谋划,做到“防控不松、农时不误”。
农业、交通、水利等多部门行动起来,指导科学生产、协调农资运输,协会、企业、农民主动参与,力保抗疫、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战“疫”期间,保产业就是保信心,更是保未来。
小龙虾产业是潜江的一张“金字招牌”,疫情发生对小龙虾生产的影响客观存在。
“当前,防疫是最重要的事。但是针对小龙虾养殖,通过后期补火可以尽量减少损失,大家不要太担心。”看到学员发言,群里的技术人员立马做出了回应。
很快,技术人员在群里推出了新一期《潜江水产》科技小报,总工程师陶忠虎建议:今年,要严格开展一季稻两季虾的标准化生产,大幅减少小虾数量,大幅提升大规模商品虾的比例,以赚大虾的钱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开展虾稻共作繁养分离生产,科学合理开展虾稻共作立体综合生态模式生产。
有理、有据、有措施,这让养殖户也放宽了心,也定了神。
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传银也给大伙支招:“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作业,避免人员集聚。”
打通渠道稳军心
2月14日,两辆收虾车从潜网集团中国虾谷小龙虾交易中心驶出。从市场到村头,反向行驶的货车正一步步打通小龙虾市内流通的屏障。
“我们接到外地订单后,向小龙虾经销商发出,但但现在交通都管控了,组织货源难度比较大。”公司总裁康峻说道。
而另一头,不少养殖户心里也上下打鼓:虾子养了,卖不出去怎么办?
有货运不出,有单不敢接,疫情当下,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通向哪里?
坐等不如出击。近日,潜江市小龙虾良种繁育和贸易协会火速组成了收虾突击队,探索市内小龙虾运输的新模式和新办法。
市农业发展中心也派出专业人员对突击队员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培训,并检查指导市场环境消杀工作。
解决了货源问题,小龙虾又该如何走出去?康峻表示,他们目前已作出了两套预案。一方面,他们协调产区和销区构建“点对点”的对接关系,优先安排采购销售。另一方面,他们探索在省界设立中转运输机构进行转运工作,出省不进市。
农资生产抢农时
在正大饲料公司,每辆进场的货车都要经过两道消杀,而工作人员也需全身消毒、全副武装再进入厂区。
“我们在2月12日复工,现在已恢复百分百产能,日产饲料600吨。”正大饲料公司行政部主管杜穆静向记者介绍,受疫情影响,很多饲料厂生产收到影响。为了不误农时,他们正加大马力生产,全力保障江汉平原畜牧业、养殖业饲料供给。
杜穆静告诉记者,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对公司30多名员工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坚持每天体检、消毒,保证正常生产不受影响。
戴好口罩,穿上工衣,间距拉开,在加益加饲料生产车间,有序的生产加工正在进行。
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波寒潮过去,随着气温上升,小龙虾进入快速生长期,喂食量也将随之增加,目前他们已逐步复工,为小龙虾养殖备足“粮食”。
疫情期间,市农业农村局协助市内4家粮食生产企业、11家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及时按要求复工生产,保障全市养殖需求。
房前屋后谋春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潜江千里沃野,时刻等待着春暖花开,万物蓬勃。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全市群众都静在家中。可老新镇棉条湾村一组村民冯必银却闲不下来。“抗疫期间我们都响应政府号召不出门,就在房前屋后转悠。”他说道。
去年,冯必银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全部改种起半夏。他告诉笔者,第一年主要就是留种子,只卖了一小部分,赚了近3000元。
眼看着春来早,勤惯了的农家汉也盼望着今年的半夏有个好收成。
“就在家门口,到前后看看田里的状况,有杂草就除掉。”冯必银说:“月底,半夏就要发芽了,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我们都热热闹闹地开始春耕生产。”
冯必银的心愿,也是每个人的心愿。
此外,市农业部门专家还建议,疫情期间,有序、分散、分时开展农业生产很重要。要重点加强在田作物田间管理。尽早开展蔬菜抢管,保证蔬菜作物正常生长;及时采收在田蔬菜,开展市场对接,尽力疏通内销外调渠道;同时,注意保温防冻和加强病虫害管理。
春,如约而至。一场迟来的大雪,也写下了人们对丰年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