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耕作土壤之一,但其开垦初期“投入少产出多”的现象导致人们误以为黑土地可以在无保护的状态下持续稳定地生产粮食。然而,长期用养失调导致黑土地退化,粮食生产对化肥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黑土地对旱涝调节能力下降,导致粮食产量总产不高、单产不稳。人们逐渐认识到,黑土地是一个类生物体,需要不断进行培育,实行用养结合才能持续地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1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实践与成效

政策保证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东北黑土地保护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

黑龙江省

2016年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和《黑土地保护指导意见》,对黑土地保护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部署;2018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实施了《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面积420万亩的目标;2018年黑龙江省政府提出了黑土耕地保护10项技术措施,并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推进落实工作小组;2021年黑龙江省政府组建了黑土地保护专家组,为全省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吉林省

2018年吉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全国首个黑土地保护条例,即《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2020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财政厅印发了《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出争取到2025年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占全省适宜区域耕地面积的70%左右;2021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成立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2021年吉林省市场监管厅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标准化发展路线图》,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标准化纳入《吉林省标准化战略“十四五”规划》。

辽宁省

200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布了《辽宁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辽宁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印发了《辽宁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000万亩;2021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内蒙古自治区

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950万亩。

此外,中国科学院于2021年1月启动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工程”,设置了6个攻关任务和7个示范区,并在东北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政府、科研人员和媒体积极宣传和引导下,黑土地保护工作积极向前推动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集成

梨树模式

2016年3月2日《农民日报》率先报道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梨树模式”;宋文芳和孟寒于2016年11月在《让“梨树模式”走向世界》中介绍了自2007年开始,梨树县就率先探索“加快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梨树模式”。“梨树模式”指的是在东北地区采用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等方式,达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和水蚀,培肥地力,减少土壤耕作和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在梨树镇高家村的试验结果表明,梨树模式平均增产5%—10%;由于减少土壤耕作环节,每亩节约成本67—93元,还能减少农机动力15%—20%,降低能耗25%—30%。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采用“梨树模式”平均可以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约80%,具有明显的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风蚀作用。“梨树模式”2015年在吉林省推广应用450万亩,至2020年发展到1852万亩。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考察时,在梨树县现场调研时指出:“你们现在秸秆还田覆盖,摸索的这种梨树模式,值得深入地总结,然后向更大的面积去推广。”

2

龙江模式

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龙江模式”于2021年1月10日由《黑龙江日报》首次报道,其后韩晓增等进一步阐述了“龙江模式”在解决黑土地保护利用中的核心方案。“龙江模式”是根据黑龙江省黑土地分布的地形地貌特点、气候特征、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结构等要素,提出的因地制宜实施秸秆翻混、碎混和覆盖还田,有机肥深混培肥土壤和大豆参与的轮作及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分区实施了“保育、培育、改良、保护、治理”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十字方针。玉米秸秆和有机肥连续深混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6.44%和12.4%。连续3年玉米秸秆碎混还田后0—1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增加了6.81%,而秸秆免耕覆盖仅增加了0—5cm土层土壤有机质。黑龙江省2020年秸秆深混还田、碎混还田和覆盖还田的面积分别为2166万亩、295万亩和1330万亩,大豆参与的轮作面积为4036万亩,施用有机肥2000万吨。“龙江模式”中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累计实施了7827万亩,占黑龙江省黑土地面积的50.2%。示范区土壤有机质提高了3.6%,旱田耕层平均达到了30.7cm,恢复到了自然土壤中厚黑土层的水平。

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成效

推动农业绿色生产

通过将农业生产中的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风险,通过化肥农药减少和发展有机农业等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充分利用当地有机物料资源,创造性地将耕作层深松耕蓄水保肥、积造利用有机肥控污提质、控制土壤侵蚀固土保肥、科学施肥灌溉节肥节水、调整优化结构养地补肥等多项技术集成,推动了黑龙江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进程——有机肥施用量由2015年100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600万吨。随着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有机种植耕地面积已达6.9万亩,其中50.6%是项目实施后陆续取得的有机认证,共获取水稻、杂粮等作物有机种植认证19个。

1.阿荣旗把黑土地保护利用与当地绿色高质量生产融合,将试点工作纳入全旗“112233”发展思路布局,以供给侧改革、优化品种结构为突破口,以阿荣旗境内的3条国道周边为核心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重点发展沿线农业经济,积极联系发展订单农业实行订单生产,延伸大豆、高粱的产业链,促进产销衔接;同时,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利用追溯源、二维码技术等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管体系,把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2.扎赉特旗把黑土地保护利用与当地优质水稻产业和甜叶菊产业结合,有力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构建完整的技术模式,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承担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任务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均通过项目实施,探索总结出了一批适用于本省份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的“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

黑龙江省总结出了6套模式:松嫩平原中东部中厚黑土和三江平原草甸土区的黑土层保育模式;侵蚀区薄层黑土和原生薄层黑土、暗棕壤等黑土层浅薄土壤类型耕地的黑土层培育模式;松嫩平原西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原生障碍型土壤(白浆土和黑钙土)的障碍性土层消减快速培肥模式;坡耕地控蚀增肥模式;水田的水稻秸秆还田增碳保肥模式。

吉林省建立4套模式:农家肥积造施用技术模式;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技术模式;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模式。

辽宁省探索出4套模式:旱作区玉米-大豆轮作黑土保育技术模式;水田区黑土保育技术模式;旱田区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培肥技术模式;平原水田区保水保肥技术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7套模式:大兴安岭北麓高寒旱作区麦-油轮作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大兴安岭北麓麦-薯轮作免耕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大兴安岭南麓低洼易涝地玉米连作秸秆深混还田技术模式;大兴安岭南麓区丘陵漫岗坡耕地粮-豆轮作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西辽河灌区玉米连作免耕秸秆留高茬还田技术模式;西辽河灌区黑土地玉米连作养育培肥水肥双控技术模式;燕山丘陵旱作区坡耕地治理及杂粮-杂豆轮作培肥技术模式。

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机制,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保障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建立省级统筹、县级负责、主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政府行为,细化到乡镇,分解到田块,压实到实施主体。建立主体参与、示范带动、连片推进的实施机制,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集中连片开展治理修复。建立了定期调度、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的监督机制,为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显著效果提供了政策保障。

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项目实施期间共支持187家次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服务面积达171万亩;对经营主体开展秸秆还田、施用以畜禽粪便和秸秆为原料的堆肥、深松深翻等给予农机作业补贴和物化补助。

在4个试点县共有112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每个项目区确定包保责任人,分片分户包保,保障各项工作任务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在采取竞争性遴选等方式,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黑土地保护利用集中连片示范区,发挥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技术推广应用。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了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机、种植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分散农户通过土地转让、入股、合作社代耕等方式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建设,促进了项目区生产经营规模化、社会服务专业化、全程作业机械化。

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达到预定目标

据《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介绍,经过5年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的实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质量提升0.29等级。在项目区,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了3.6%,旱田耕层平均厚度达到了30.7cm;吉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3.26%,耕层平均厚度达到30.25cm;辽宁省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3.44%,旱地耕作层厚度增加到32cm,水田增加到23cm。项目区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100%。同时,多地项目管理部门正在与软件开发企业联合开发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软件信息系统,探索建设吉林省耕地质量信息化平台,通过此平台实现耕地质量、土壤墒情、土壤肥力、施肥信息和苗情长势等全方位监测和信息集成。项目实施区通过实施秸秆翻压还田、堆沤还田,以及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粮食增产效果明显,耕地质量提升,实施主体参加该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主体对该项目实施效果满意度达到100%。而且通过项目的带动作用,秸秆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技术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普及应用,转变了农民传统耕作习惯。

3

黑土地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黑土地保护利用科学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实践,研究人员总结出了阻控黑土土壤有机质下降的技术途径。农牧结合农田循环生产可以阻控黑土层中有机质不下降或者略有提升。在农田设置单位面积内,将农产品80%的籽粒喂猪,秸秆垫圈与猪粪发酵制成有机肥循环到该面积的田块内,35年的长期试验证明了在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增施循环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起始土壤增加了14.05%,平均每年增加217mg/kg。在典型黑土区中部的定位试验研究表明,连续13年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增加了19.5%。以黑土层中0—35cm土层为培育目标,首次提出了肥沃耕层理念,研发了肥沃耕层构建技术,即采用机械的方法将能够培肥土壤且无害化的农业生产废弃有机物深混与0—35cm土层,形成一个深厚肥沃的耕作层。经过培育的中厚黑土和草甸土耕作层深度由15—17cm扩容至35cm,薄层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9.1%以上,白浆土有机质提高了3.5g/kg以上,>0.25mm水稳性团聚体增加2.7%,土壤速效磷增加4.3mg/kg。

挑战与建议

中厚层黑土保护

建议:集中科研力量研发中厚层黑土保育的原创性技术和以原创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模式,在北纬45°以北的黑土带上建立大于4×104km2黑土层保护区,实现中厚层黑土的永续利用。

薄层黑土的肥沃耕层构建

我国东北黑土地和国际上同类地区耕地承载的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同,东北黑土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浅薄型黑土层的耕地,在现有耕作方式下是否能够通过新技术应用恢复至中厚黑土层的耕地?

建议:在东北黑土区浅薄型黑土层的耕地上,研发肥沃耕层构建理论和原创性技术。研究浅薄型黑土层耕地的肥沃耕层理论、新技术、标准和应用模式是推动黑土地耕地地力提升和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的核心。

白浆土障碍消减与培肥

白浆土的白浆层质地黏重,有明显的淀积黏土膜,具有黏、瘦、硬、酸等特点,是典型的障碍层次。白浆土的黑土层浅薄、肥力较低,白浆层影响土壤中水、热、气的流通和养分释放及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是东北黑土地中的低产土壤类型。针对白浆层障碍消减的技术研发,取得了包括心土培肥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白浆层障碍消减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机械和成本限制了该项技术在白浆层障碍消减中的大面推广应用。

建议:农业生产上急需研究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的白浆土障碍消减与培肥技术模式。

4

侵蚀区土壤控蚀增肥

2.风蚀。风蚀主要发生在东北黑土区的半干旱地区。建议:在区域内设立风蚀监测站点,形成监测网络,进行实时观测,对制定防风蚀技术对策和指导技术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研究容忍风蚀量和风蚀土壤迁移及沉降规律,为风蚀控制技术研发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必须解决防止秸秆被风吹失的技术问题,建立综合土壤防风蚀技术体系,提出可操作性强,能够应用的综合防风蚀模式。

黑土区现代农业发展展望

背景

我国东北黑土地分布区行政辖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部分地区,耕地面积5.3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6.6%;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商品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水利部联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到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到2030年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为2.5亿亩(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分别为1.48亿亩、0.62亿亩、0.19亿亩和0.21亿亩);到203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32g/kg,提高2g/kg以上(其中辽河平原平均达到20g/kg,提高3g/kg以上)。为协同实现黑土地保护、粮食产能提升和农民增收的三重目标,2016—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指示要把黑土地利用好、保护好,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邹文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黑土地保护利用、土壤耕作与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黑土肥力定向培育与调控机制、土壤结构改良与快速培肥、耕作栽培模式优化、黑土耕地地力提升和粮食产能增效等。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与肥料营养学会养分循环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海伦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专家组成员。近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

韩晓增,邹文秀,杨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94-1202.

THE END
1.四平市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一、项目编号:NRXM-2024-032(招标文件编号:NRXM-2024-032) 二、项目名称: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一期)建设项目-树脂采购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无锡普 (略) 供应商地址: (略) (略) 鸿山 (略) 208号内的10号厂房二楼 中标(成交)金额:1476.*(万元) https://jl.bidcenter.com.cn/zbcontent-315831968-4.html
2.2024年公主岭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合同公示项目编号: JLZH-2024-0909 项目名称: 2024年公主岭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采购人(甲方): 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中标(成交)供应商(乙方): ***有限公司 所属地域: ***MB*** 所属行业: 合同金额: ***.00156 合同签订日期: 2024-11-08 合同公告日期: 2024-11-26 合同附件: 合同附件下载地址查看项目详https://sp.chinamae.com/news/8acf07f251c560fca0e15d16db748035.html
3.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1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本1 - 农林牧渔.docx,本分析名称生物有机肥(1)有机原辅材料100 本分析名称生物有机肥(1)有机原辅材料100元(2)发酵菌剂80.0元(3)多抗功能菌剂180.0元 而实现了普通产品到高档系列产品。并且公司已通过ISO9001●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05/8117075111006023.shtm
4.某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6篇(全文)4.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持续实施留守儿童之家等项目,三年内确保每镇建成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四)生态绿化修复整治工程 1.国土绿化全区域按照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的国土绿化行动方案,不断提高我区的乡村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道路、村庄和庭院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提升村庄绿https://www.99xueshu.com/w/filenxkl9hs6.html
5.新疆棉秆发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通用4篇)秸秆发电是生物质能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技术相对成熟。但由于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对利用秸秆发电的项目还存在着很多争议,秸秆发电在新疆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我区仅有阿瓦提县、巴楚县两个农林生物质发电厂运行,燃料以棉花秸秆为主。 为促进生物质发电健康发展,规范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今年10月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农林生物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ol04t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