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典型的36个乡村振兴案例!

01、浙江安吉——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安吉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202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6.6亿元,游客接待人次1056万、营收21.48亿元。

一、科学规划,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一是在精准规划上发力。编制了《安吉县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20年)》、《安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初步形成3大中心、10个聚集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目莲坞“农户+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二是在精准管理上用力。率先出台《乡村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通用要求》等地方标准,规范服务。因地制宜制定了《地方消防治安管理办法》。三是在精准扶持上聚力,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民宿)提升、乡村人才引进等,其中对民宿村落项目按当年开业运营数给予所在乡镇(街道)50万元/个的奖励。

三、创新突破,充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的内动力。一是创新要素供给。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标准地”以及农业标准地抵押贷款等等举措,县内农业“标准地”实施主体整体授信额度达5亿元。二是加强人才保障。组织大咖公开课,鼓励参加行业技能比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广招贤才,开辟专项条款用以奖补旅游人才。三是丰富载体建设。每年举办“过个安吉年”“畲村三月三”等系列特色乡村节庆活动,以“一乡一节”推动本地特色文化活动进入旅游市场。在原生态特色基础上,立足村情,推出乡村品质游内容。如报福镇以“福”文化为主题,在全镇各村打造“休闲报福”、“山水统里”、“民俗中张”等十大不同景致。

02、北京德青源——企农资产联合实现土鸡变“金鸡”

近年来,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蛋鸡产业为抓手,依托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县域试点等方法,探索形成一套“三权分置”(项目资产所有权归地方政府,经营权归德青源集团,收益权归农民)、合作共赢的德青源金鸡产业联农带农新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整合财政资金,农民获收益股权。整合县涉农财政专项资金,依据金鸡项目周边重点村、农民数量,将财政资金分配到乡镇主导管理的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户数量折股量化,农民获得收益股权。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股金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投入金鸡项目。

二、设立平台公司,统一项目建设。县政府设立农业资产公司,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和前期建设。用各合作社入股的资本金,按照1:1的杠杆率向银行贷款,以政府购买服务搭建信用结构,银行按照基准利率给予项目15年长期贷款。资金全部到位后,平台公司按照德青源标准建设“六厂(场)一区”(青年鸡场、产蛋鸡场、饲料厂、屠宰场、沼气厂、食品厂、生活服务区),打造金鸡产业园,享有固定资产所有权。

三、开展租赁经营,租金收益惠农。项目建成后,德青源公司将固定资产租赁下来,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分季度缴纳租金。租金收入偿还金融机构本息后,剩余部分按股分配给各合作社,确保农户获得稳定股权收益。

四、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脱贫增收。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德青源公司贯彻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优先原则,设置爱心岗位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脱贫群众,鼓励通过技术培训的致富带头人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岗位,通过智慧和劳动获取市场化的薪资。目前,德青源公司在全国14个省地共投产20多个金鸡项目,雇佣农村劳动力16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比例达50%以上。

五、发展关联产业,订单带动致富。金鸡产业园通过玉米订单种植、物流运输、包装材料、临时劳务等上下游产业,提供稳定的采购订单,带动农民围绕产业链充分创业就业。一是物流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物流运力达到30万吨(约1500万元采购订单),涉及大宗原料、小原辅料、蛋肉产品等类别,县政府通过物流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服务合同,以市场化价格承接物流订单。二是包装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需求包材3000万套(约2000万元采购订单),涉及纸箱、纸盒、蛋托、砧板等类别,县政府通过包装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采购合同,以市场化价格承接包装订单。三是玉米订单。县政府通过种植合作社与德青源签订采购合同,带动当地的绿色玉米种植。

03、山西云州——补齐产业短板打造“小黄花大产业”

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脑安神、降脂养血、清热解毒、通气催乳等功能。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600多年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当地黄花角长肉厚,先后12次荣获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目前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设立种植补贴,提高组织化程度。为解决农民种黄花前三年没收成难题,当地成立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中当地土地资源,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云州区制定政策,种植黄花可享受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当地农民可到合作社参加黄花田间管理打工挣钱,这项政策解决了种黄花前三年没收入的担忧。

二、改善水利设施,提高黄花产量。黄花种植区积极争取水利设施项目,累计投资2.6亿元,新增和恢复水浇地面积22.68万亩,铺设地下管道、修复配套机井、实施节水喷灌,解决旱天没有淋头雨,黄花减产等问题。

三、统一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统一以合作社名义参加自然灾害险和目标价格险,种植户每亩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最高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赔付,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四、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每到采摘季节(6月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会联系本地加工企业,深入地头,现摘现称现结算。村民采摘下的鲜黄花,及时进入地头冷藏库。鲜黄花集中出售解决了过去采摘怕高温,蒸后怕遇雨,晾晒怕阴天的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益。

五、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云州区依托黄花产业、40天花期、近郊区位、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建成了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等一批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生等景点,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西坪国家沙漠公园、峰峪国家湿地公园连成一线,形成山水田林湖的美丽景观,已经形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04、辽宁十家子村——引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十家子村党支部积极号召、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2015年本村大学生王颖响应号召,返乡创立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注册“村姑进城”品牌,发展葡萄、小米等种植加工,推动当地特色水果和杂粮产业发展。在王颖的影响和村党支部支持帮助下,先后有20多名大学生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积极投身创业富民大潮,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十家子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探索“线上开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先后在辽宁朝阳、上海等地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与淘宝等大型平台企业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三、打造乡土特色金招牌。十家子村以“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通过种苗供给、田间管理和成熟采收一体化跟踪服务,打造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产品源头的健康。同时,建立清洗、包装、分等分级标准,规范农产品初加工,与沈阳农大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母婴食品等,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创立了“村姑进城”“蛮妞”“晶脂”等知名品牌。

四、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十家子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500余户农民致富。村党支部将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帮助农户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户享受股份制比例分红。纳入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再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统一销售。同时,农户还可进入公司就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05、福建晋江——招才引智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集群发展

2020年,晋江市设立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高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大学生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万元,同比增长9.2%。

一、搭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打造资源聚集高地

一方面,搭建孵化共享平台。建设创意创业创新园、国际工业设计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福大晋江科教园等科技创新载体,为农业农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空间。全市拥有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场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创业项目200个以上。另一方面,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与省内外11所高校签订农村双创合作协议,成立“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晋江创业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晋江工作站”、“福建农林大学晋江研究院”,重点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层次、高规格的战略合作。与福建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创业创新平台,成立“福建省农科院专家(晋江)工作站”。

二、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一方面,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政策。以优越的政策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出台《晋江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配套出台优秀人才认定标准、加快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若干意见等优惠政策,实施青年人才“生根计划”,建设人才公寓,落实优秀人才10项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反哺农村”计划。开展为期三年的“百生百村”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从2018年—2020年,每年选派百名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逐步引导“双创”人才向农村集聚。实施青年设计师驻村计划,聘请10名设计师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开展陪伴式服务。

三、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活动,营造激情创业氛围

一方面,开展农村创业创新竞赛。2017年以来,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海峡杯”现代农业创意创新大赛,征集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意创新作品179件,12家风投公司参与对接,取得明显效果。

另一方面,开展“五微五营双创”活动。通过开展“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大学生夏令营、国庆建造营、校园双微创意营、大树微景观工作营、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营”“大学生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等活动,进一步吸引大学生等人员到农村践行创意灵感,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近年来,共吸引300多支大学生团队、1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创作了1406个原生态、乡土味的乡村微景观。

06、河北隆化——塑造农旅融合新品牌,带动“小草莓大产业”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位于京承出游黄金游线上,靠近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热河皇家温泉度假区内。几年前这个只有1260口人的小山村还是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穷乡僻壤,读道文旅规划设计团队助力扛起规划大旗,为村庄发展提供全程服务。以西道村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文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破落的村庄一夜成名。助力当地的产业产能与人居生活焕然一新并不断迭代升级。村庄规划后的草莓公社,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一、“八合一”融合发展独特理念,壮大乡村产业集群队伍

规划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特色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香草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二、“文化IP”草莓公社品牌打造,创意设计引领村庄未来

住宿、餐饮、购物业态融入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对农户住房改造,包括农户住房外立面改造、庭院营造、室内装修设计,提供草莓主题住宿体验;在建筑及景观小品营造过程中突出草莓文化主题元素。从廊桥、路灯、舞台到卡通雕塑、产品标识、餐饮用品,融入鲜明的草莓文化元素,打造独特的食住行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三、“借势”打造乡村振兴观摩样板,规划设计整合分散资源

充分利用当前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各类政策支持以及旅发大会的助力,依托项目区优良的山水田园环境与农业资源。规划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两大文化特色,整合“南部草莓小镇、中部草莓园、北部稻田”,打造集草莓主题观光采摘、皇家娱乐休闲方式体验、田间特色游乐活动体验为一体的“草莓产业+田园旅游+小镇”完美融合的示范样板项目。

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引来资金活水

(一)资本融入。隆化县政府仅在改善水、电、路、灯基础设施上便投资700万元,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按照特色民宿接待的规格和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将12家别墅型农户客房改造成草莓主题的特色民宿,铺设完成4000平方米的村内道路,并修建停车场、拦河坝、游客接待中心、景观廊桥、观景台等设施。在园区建设上,一方面精打细算用好山水林田湖项目资金和财政旅游发展基金,另一方面用市场化思维解决政府的难题,通过实施城市景观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PPP项目,为旅游发展引来资金活水。

(二)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1.3亿元,流转土地1300余亩。目前占地面积500亩暖棚及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正常投入运营,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自2018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3.7万人次,营业收入130万元。”

通过读道文旅打造的“草莓IP”系列项目,西道村草莓种植达到1100亩,全村一半以上耕地都种植草莓,彻底改变过去种大田、靠天收的传统农业结构,提高了产业层级。仅草莓种植一项,就安置当地150余人,特别是当地妇女广泛参与其中,按年均2.5万元计算,增收375万元。同时,带动9个种植大户,以房屋入股,每年每户最低收入1.5万元,增收13.5万元;加之通过土地流转,租地打工、规模种植、四季采摘,增收近500万元,日接待能力8000人。

07、河南漯河——“三链同构”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2020年,全市食品产业营业收入20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均增收3000多元。

1、培育产业群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

(二)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延伸。制定土地、资金、人才扶持政策,支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联合体吸收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

(三)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拓展。实施“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形成了双汇肉制品、中粮面业面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卫龙休闲食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6大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

2、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

(一)打造食品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价值。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2个。

(二)打造质量标准平台,提升品牌价值。设立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奖补。以标准引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54个、绿色食品品牌35个、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名牌产品4个。

(三)打造食品云平台,提升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成立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形成大宗粮食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批发市场50多个,农村连锁超市1400多家,中介组织1500多家。

3、打通产业间联结点,促进全供应链贯通

(一)打通食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发展食品机械产业。成功发行3亿元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规划建成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广东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二)打通食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发展食品包装产业。着眼食品包装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建设临颍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年产各类饮料包装45亿只、占全国市场的1/10,园区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

(三)打通食品与宠物饲料行业联系点,发展宠物食品。投资10亿元建成宠物食品科技产业园,引进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目,利用玉米提取淀粉和果糖后的副产品加工宠物饲料母料。

(四)打通食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食品物流产业。发挥漯河四方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冷藏车拥有量占河南省1/4,9家企业上榜全国冷链物流百强,占河南省的2/3。

08、四川明月村——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明月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陶艺文化底蕴深厚,唐宋以来就是民用陶瓷(邛窑)的重要生产区。近年来,该村以竹海茶山明月窑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旅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2020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达到3300万元,带动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

一是坚持创新机制,推进要素集聚。探索“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争取187亩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为明月村“引凤入巢”提供“启动器”。成立农旅融合项目工作推进组,采用招才引智政策,吸引100余位知名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入驻,引进规划、策划、运营等经营人才,为明月村发展提供“孵化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助推器”。

二是坚持农旅融合,推进产业发展。坚定“竹海茶山明月窑”发展思路。依托3000余亩有机茶叶基地、8000余亩雷竹园区和300多年的明月窑,成立了明月村乡村休闲旅游合作社,推出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体验等项目,打造了蜀山窑、呆住堂艺术酒店等文创项目50余个,开发明月笋、明月染、明月陶等系列文创产品10余种,吸引150余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2020年合作社实现盈收130万元。同时,邀请全国各地新村民入驻,实现了浪漫田园和文艺村落融合发展,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共享。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茶山、竹海、松林等生态本底的保护与发展,统筹推进“七改七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保洁员专职化),开展绿道建设、风貌整治、院落美化和川西林盘修复,不断改善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环境。已建成文化广场2300余平方米、旅游环线8.8公里、绿道7.7公里。明月村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美丽新乡村。

四是坚持文化传承,擦亮产业品牌。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明月村”特色文化品牌,连续举办春笋艺术节、中秋诗歌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创设“明月书馆”“陶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孵化“音乐种子计划”“明月文舍”等文化创意项目,培育明月之花歌舞队、明月古琴社、明月诗社、守望者乐队等特色文艺队伍6支200余人,创作《明月甘溪》《明月集》等原创歌曲和原创诗集,开展产业、文化方面的培训每年达1.5万人次。

09、贵州凯里——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要素苗绣产业焕发新活力

苗绣是苗族民间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贵州凯里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脱贫为核心,以培训为抓手,以市场为目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做大苗绣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出一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截至2019年底,凯里市相继投入400余万元,帮助17个村寨数千名绣娘对接时尚、对接电商,绣娘每年增收数千元。苗绣走出大山,站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成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苗绣为: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1、整合资源,带动抱团发展

2015年,凯里制定苗绣扶贫计划,培育发展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一带一,一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更多村寨妇女参与发展刺绣产业。梅香村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刺绣合作社,经过三年发展,累计接到企业订单一百余万元,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绣娘收入达到三千元,有的近万元。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梅香村合作社“一带多”,将多余订单分发给周边的凯棠、凯哨、养小等苗寨,带动了周围村寨妇女共同增收致富。

2、强化培训,提升自身水平

为解决刺绣因村而异,因家庭而异,因人而异,与市场接轨不畅的问题,凯里以刺绣合作社为基础,组织开展村寨培训、集中培训,提升刺绣产品标准化水平,更新绣娘发展理念。创新培训形式。针对苗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程度较低、识字率低问题,制作凯里方言和苗语双版本苗绣视频教材;开展作品晒、比、评,调动绣娘培训积极性。丰富培训内容。邀请省级大师传授苗绣技艺,邀请企业负责人讲解市场需求,走进企业实地学习文化创意、电商经营、市场理念,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截至目前,凯里市已培训各村寨绣娘3500余人次,有效解决苗绣标准化难和绣娘市场观念缺乏的问题,推动苗绣作品变产品,转化为商品。

3、交流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从2015年开始,凯里市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合作实施“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指尖上的幸福”经济赋权项目等协议,推动凯里及周边地区苗绣发展。在项目带动下,大山深处的绣娘走出凯里,到贵阳、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参观学习、开拓眼界。通过与外地企业和厂商的接触交流,不仅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艺,还让她们学会造血,自己找订单、签订单、做订单,逐步拓展市场。

4、加大宣传,打造苗绣品牌

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苗绣市场影响力,凯里市积极与多方合作,打造苗绣品牌形象。与深圳艺立方公司合作,打造“凯里试点”,建设“走出去”合作平台。邀请许晴、赵薇等为苗绣代言,提升知名度。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线,与知名化妆品牌签订苗绣大单。在巴黎组织中国苗绣公益展,在上海举办中国苗绣展等。苗绣进一步与现代都市接触、结缘,走向时尚和国际舞台。

时光流转,当传统与时尚碰撞,当苗绣与产业融合,苗绣已不仅仅是苗族人世代延续的传统手工,更是带动苗乡增收致富的时尚产业。

10、甘肃定西——打造全产业链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发挥地域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20年,全区马铃薯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90万吨,总产值达到40亿元,马铃薯产业收入占到了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薯”。

1、构建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一是推良种。实施种薯产业升级工程,培育壮大种薯企业17家,形成5.5亿粒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能力,占全国的29%。每年建设原种基地3万亩以上、一级种基地30万亩以上,实现种植环节脱毒种薯全覆盖。

二是建基地。推广“脱毒良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病虫防控”的“五统一”标准化技术,打破乡镇、村社界限,建立集中连片的种薯、鲜薯、加工薯标准化种植基地60万亩以上。

三是育主体。扶持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416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20个,形成“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马铃薯产业联合体。

四是强加工。以主食化、精深化为方向,培育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1家。2020年,加工鲜薯80万吨、生产马铃薯制品14万吨。五是抓流通。支持企业配建标准化恒温储藏库,扶持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实现分级贮藏,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88万吨。依托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和经销协会,建立线上线下相配合的多元销售渠道。2020年,共外销鲜薯70万吨,马铃薯制品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2、强化马铃薯产业全过程品牌标准体系

一是加强品质管控。认证马铃薯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17个,“三品一标”面积105万亩;将146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做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二是健全标准体系。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离地苗床繁育技术规程》和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85项;建成中国(定西)马铃薯大数据中心,提供产品包装、分拣、集散、检测于一体的标准化配套服务,创建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

三是强化品牌培育。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定西马铃薯”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新大坪”“福景堂”“爱兰”等10多个知名商标。

3、健全马铃薯产业全方位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引导。出台《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开发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二是项目扶持。每年筹资3000万元,对农户进行“全覆盖”调种扶持。整合资金9138万元,折股量化到92家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争取1亿元中央奖补资金支持定西马铃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三是金融助力。筹措担保资金2500万元,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8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惠企贷”“惠农贷”“兴陇贷”等产品,累计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落实贷款5.2亿元。

11、宁夏昊王——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抱团发展

一、搭建服务平台,夯实发展基础。联合体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大米产业发展和年度生产计划,提出水稻种植品种、收购质量标准和生产种植要求。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为各成员单位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植保作业、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培训、信息化管理等服务,推行种植环节“品种、培训、耕种、施肥、植保、管理、收获”七统一标准,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五优(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水稻种植基地,集约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

2、打造科技平台,实现产品增值。

联合体不断加强产学研联合,以科技研发为载体,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品价值。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校、农业技术专家、村队土专家等共同组建校企社产学研合作基地。与浙江大学、宁夏大学建立东西部科技研发战略合作关系,承担项目研发,优先应用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现代化装备应用。联合体广泛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品管、交易、品牌、烘干、仓储、加工、销售、配送”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方式,开展稻米精细化生产,确保获得稳定增值收益供联合体全体成员共享。三是创新加工工艺。联合体创新大米5D加工工艺,开发“冷鲜香”系列产品、昊王“红宝米”等高端大米,创新产品类型,注册“昊王”商标,利用市场资源提升品牌效益。

3、构建金融平台,解决融资难题。

联合体借助核心龙头企业的主导效应,提供多元化金融保障,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设立联合发展基金。联合体内成员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发展基金,由金融机构按照1:10比例放大贷款,帮助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小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生产、种植、农资等提供资金便利服务。

二是搭建“粮食银行”服务平台。探索开发了粮食银行“存转销、兑换、续存、转存、担保、贷粮、代存”七大功能,为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粮食储存服务,农民在通过契约方式保障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过渡给企业,获得每年6%的分红,并按约定进行粮食提取或兑换。

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机制。联合体以金融保险机构为支撑,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小农户提供农业保险等服务,实施开展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提高成员单位的风险防控能力,促进稻米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12、山东博山——创意导入现代业态,规划设计提升土地价值

山东省淄博博山区,以齐长城文化、万亩原生红叶为基地,通过项目主题再造为撬动引爆,以网红电视剧为品牌推广,通过鲁商·红叶柿岩景区的打造,推动区域涵盖的和尚房村、石坞村、岭西村、姚家裕村四个村庄发展。读道文旅集团全程规划设计,创意落地后首个十一小长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位列山东省同期新开业景区(收费)中游客数第一名。同时,入选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成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典范。

1、创意网红场景丰富营销矩阵

2、特色业态引入丰富项目落地

秉承“千载柿岩、万彩生活”的文化定位,打造“齐长城脚下的琉璃生活村”。通过“山色、水意、火韵、土味”四大生活主题,植入了包含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绿乐园自然教室、琉璃溪水谷、院校实践中心、琉璃会馆、精品商店、大学生众创营地、理想空间乡村工作站、国际青年营地、创客学院、大师工坊、节日盒子文创店、非遗AR活化馆、精品民宿、陶琉花园、花神书咖、博山荟餐厅等首期体验店。并将地道的博山美食、绚烂的琉璃艺术、多彩的乡野度假、时尚的返乡创业,融入。

3、品牌口碑传播集群规模效益

4、多方互利共赢致富效果显著

规划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按照“分步实施、面上发动、以点带面、打造样板”的思路,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抓乡村旅游和民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布局、项目创新和文旅融合。并通过以点带面,以柿岩理想村带动博山城西郊野度假生活,包括恶石坞村、淋漓湖、岭西村、姚家峪村等乡创振兴示范区,乃至整个淄博市乡村文旅发展和品牌传播,实现城乡共赢、区域共赢的目标。

通过品牌集群助推乡村振兴,联动周边片区,总投资约2亿元,带动返乡500人就业,年100万人旅游休闲和度假。同时也涌现出了以中郝峪、上瓦泉、聂家峪、泉子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典型村和一批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乡村旅游带头人,推动全区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升。

13、三瓜公社——“电商特色产业模式”

1.地理坐标: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距离合肥90公里,自驾车程1.5小时左右。

2.村庄规模: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半汤街道部分区域以及周边十余个村,其中一期重点开发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

3.开发主体

2015年3月,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引入安徽淮商集团,联合成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三瓜公社的联合开发主体,计划开发总投资5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

4.开发理念

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

5.获得荣誉

2017年7月,“三瓜公社”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第一名,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其中各地考察人员超过30万人次。

6.产业规划

(1)南瓜电商村:定位为电商村、农特产品大村、互联网示范村,目前已经入驻的电商企业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舰店、天猫官方旗舰店、京东、甲骨文等,还吸引了微创全国联盟、创客空间,以及大量文创基地、乡村酒吧和特产销售门店入驻。已经开发出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同,使农村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2)冬瓜民俗村:主要产业为半汤六千年民俗馆、古巢国遗址、手工作坊群。力图挖掘还原巢湖地区6000年的农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

(3)西瓜美食村:主要产业为80户风情民居民宿、60家特色农家乐、10处心动客栈酒店。与经典温泉品牌汤山共同组建汤山旅游公司,通过村集体入股和持股,共同开发温泉康养民宿,拓展村集体经济路径。

7.运作模式

(1)建设模式

采用“企业+政府”的开发建设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对民居进行重新定位设计,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三农”之路。

(2)运营模式

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融合。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动加工,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激活乡村市场,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以电子商务为抓手,依托南瓜电商村,建设线上线下店铺,建立创客中心,吸引年轻人入乡加入到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驱动农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业和创业。

14、袁家村——“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1.地理坐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6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袁家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3000人来到这里。

3.开发主体: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关中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袁家村所有村干部都形成了共同思想认识:干部没有任何特权,干部队伍就是服务队,就是为村民跑腿、为群众服务的,村里发展好了,自己家也会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干部都不拿工资,义务服务。袁家村在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当家做主,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做交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

(3)推进产权共有,推进三股改革。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构成。①基本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剩下62%分配到户,每户平均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持有,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4万元入股。②交叉股,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460家商铺,可自主选择入股店铺。③调节股,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40.1%。

15、泰山村——“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1.地理坐标:位于郑州市南大学城龙湖镇境内,距郑州16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20公里。

2.村庄规模:占地面积5000亩,辖9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500余人。

3.开发主体:泰山村村委会开发主体成立村集体开发组织,引入了千稼集项目共同打造。

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泰山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1)引进国内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过文旅产业引爆村庄

引进河南千稼集农业旅游观光有限公司与泰山村合作,建设了千稼集景区,按照“原味乡村”“民国风情”“激情岁月”三大主题,布局农耕文化演艺、民俗特色小吃、民间演艺表演、休闲游乐体验、主题情景客栈、绿色有机农场六大产品业态,布局地方名小吃、农副产品、茶馆戏台、文创产品、主题客栈、民俗演出、情景演艺、历史店铺、儿童娱乐、竞技游戏和创意农场采摘园等对多元主题业态,供游客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原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

(2)合作经营打造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夯实产业基础

(3)发展新型养老产业,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

2016年,泰山村与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计划在泰山村联手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建设可安置5000名老人的乡村养老项目,打造“城市老人到乡村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乡村寄家养老”模式让城市老人到近郊寄家养老,既有家的感觉,也能呼吸新鲜空气、品尝有机食品,以及享受护工细心的照料和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

(4)发展培训产业,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泰山村每年承接各项培训20多万人次,泰山村有大中小会议室8个,其中一号会议室可以容纳550人;可接待2000人同时就餐,可容纳1000人入住。有高空培训装置2座,高空攀岩墙1座,地面培训设施如逃生墙、背摔台、电网等多处。泰山村先后被郑州市教育局指定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活动教育基地,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明确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被郑州大学、河南民生学院等大专院校明确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新郑市人民政府指定为新郑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1)独创千稼集与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经营模式

公司对外招商,免租金、免装修、免流动资金、免物业费、免管理费、免营销费,为商户提供统一采购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后双方五五分成,商户承担自己的人力、水电气成本,公司承担人力和推广费用。

公司建立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户成立了商户委员会,对中心的采购、配送进行监督,经营风险由公司承担。在这里经营的商户一店一品,不重复,避免恶性竞争。

(2)泰山村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

泰山村没有完全依靠政府帮助,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每个自然村的文化内涵、品位都不一样,只有深挖文化和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把乡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绿水变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6、中郝峪——“综合发展模式”

1.地理坐标: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

2.村庄规模:中郝峪村共113户、364人,全村耕地面积80亩,山林、果林面积2800亩,是纯山区村。

2013年中郝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将全村山林、土地、房屋、农田承包权等以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来完善一、二、三产业机构框架,负责对全村所有经营性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并统一进行利益分配,同时,代表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对外合作。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

中郝峪村把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农旅融合、旅商融合,从小微起步,步步规范,事事创新,不断探索山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800余万元。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和“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1)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

中郝峪森林覆盖率96%,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6℃。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改造建设各类康养住宅32户,配套康体休闲、无障碍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发展医疗服务、休养康复、农耕体验等服务,形成居住—养老—休闲—康复—医疗等功能完善的新产业。截至目前,外来定居新村民70户,全村年接待康养人数超过3万人次,获得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称号。

(2)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度假产业

村集体把村内60户180多间闲置房屋有偿收回,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外貌力图凸显山村风貌,内部更加注重现代舒适,用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同时对全村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每户院落配有一名管家服务员,持证上岗。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标准》,严格落实民宿标准化服务,让游客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3)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旅游产业

规范建设农家乐超过100户,其中10家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5家被评为山东省五星级或四星级农家乐。统一农家乐管理标准,制定行业规范,统一配送餐饮用具,达到省级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突出家庭接待特色,游客接待户户有“绝活”,在不同农家感受不同的休闲体验氛围,村民全员进行旅游接待业务培训,旅游接待从户户“游击队”转变为整村“正规军”。

“中郝峪模式”: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推动农产品生产、餐饮、医疗、教育等服务有机整合。建设美丽乡村,着力于村容村貌整治、生态修复、特色挖掘以及合作社建设。同时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村民以土地、山林、资金、劳动力入股,创新出“公司运作+单体承包+全体村民入股”的运营模式。

做活“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的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幽幽谷公司对村子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村民以田地、农家乐、餐馆等入股运营公司,与公司利益紧密绑定,形成运营合力。一方面解决了中郝峪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等问题,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在公司里,村集体占21%的股份,剩下根据村民自有房产、果园、劳动力等各种资产价值配相应比例股份。除经营收入以外,每年获得公司分红。在经营上,公司统一负责村子的项目开发、运营和宣传。公司统一运营分配客人,业户只负责搞好接待、服务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村庄所有项目价格全部由公司统一制定、统一收费。

17、尹家峪——“田园综合体模式”

1.地理坐标

“花落”素有“林果之乡”“蜜桃之乡”“长寿之乡”的沂水县泉庄镇,山东临沂尹家峪田园综合体。

2.开发主体:临沂城发集团;读道文旅全程创意规划

3.开发理念

“崮乡田园美沂蒙花盛开”。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未来样板。更舒适的人居生活空间,向往的生活预演。“未来田园”尹家峪,在国人田园生活的理想与现代科技大发展背景下,是更超前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有高新科技下更优质、健康、高效的农产;未来感的游憩理念和设施,让游客得到更好的休憩;当地居民生活品质、收入、幸福感全面提升;三产融合更顺畅、城乡一体更紧密。规划主要依托山水林田的优势,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将尹家峪田园综合体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

4.获得荣誉

省级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20年尹家峪田园综合体通过扶贫基金交付了2568万元,实现了19万户32万人脱贫。

“崮乡田园美·沂蒙花盛开”尹家峪是首批山东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投资20亿元,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5.总体规划

空间规划“一心一廊三带九区”,一心即入口服务中心,三带为入口服务带、花田风光产业带、崮上连廊旅游带,九区为桃花潭水入口服务区、桃花溪谷核心区、科技农业种植区、林果农业种植区、崮上桃园种植区、创意农业种植区、七彩崮园观光区、东汉崮景区、天上王城景区。核心场馆五朵桃花造型综合体已落地,分别为快乐芒果、航空航天主题、鱼菜共生、台湾风情、橘子布美学等高品质体验馆。并打造雲水间精品民宿和雲悦服务中心。尹家峪田园综合体依托沂蒙山水践行未来田园的样板,是齐鲁大地最具影响力的农旅融合、景田一体、产村联动的田园综合体。

6.运作模式

(1)做市场,提炼品牌升级方法新招

(2)“七化一体”,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

尹家峪田园综合体重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坚持社企一体、村社共兴,用有机的标准生产高端农产品、用可追溯的手段控制质量、用管理企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互联网的思维营销市场,走出一条土地股权化、生产有机化、质量可追溯化、经营电商化、管理企业化、扶贫精准化和农旅一体化“七化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3)“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实践多层分配收益模式

整合项目地20个村庄,人口2.3万,7100户,贫困人口1000多人,约900户,约4万亩的农民桃园,进行社会化平台管理,实现社会化服务于农民,联合金融机构对桃园进行投资,实现资本运作,改良提升现有桃子品种,做到一年四季有桃。对整合的桃园以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培训,对鲜桃通过不同渠道(鲜果市场、深加工企业、网络等)保底销售,不流转农民的土地,保障农民各项收入每年递增,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桃产业,形成桃产业链的稳步发展。

18、竹泉村,“外部资金撬动模式”

1.地理坐标: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距离临沂市区约65公里,约1.5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村庄占地面积1800亩,包括竹泉村景区、红石寨景区、桃花峪溶洞景区和原始森林景区等。

3.开发主体:2007年,青岛龙腾集团确定独资开发竹泉村,并决定投资1.56亿元进行整体打造。

竹泉村在开发之初,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

竹泉村以沂蒙古村生态环境和民俗系统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沂蒙特色显著、泉乡个性凸显、竹乡景观诱人、农家风情留人的,融体验、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乡综合性旅居目的地。

竹泉村于2009年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逍遥游示范点、自驾游示范点;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农业部、住建部、原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称号。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1)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引爆村庄发展

利用村庄世外桃源般美景和独特沂蒙乡村文化,开发具有沂蒙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按照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提升自然休闲内涵,开发生态旅游业态,引导传统农耕逐步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居度假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庄品牌

编制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强化村庄保护。在充分挖掘和保护古村落民居、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的基础上,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将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具备生活体验内容的特色文化村。挖掘沂蒙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3)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标准化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营销宣传渠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当地村民开拓新的收入增长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1)实施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与村民自主有机结合的整体运作模式

青岛龙腾集团作为竹泉村投资开发的主体,决定了由市场主导的首要原则,开发、经营和管理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县、镇两级政府分别成立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专岗,出台扶持政策,协调处理关系,解决制约因素。

(2)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景区的开发建设

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在传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开发。通过有效的开发,形成新旧两个竹泉村,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因地制宜,打造发展新模式

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资源优势,以古村生态和沂蒙民俗为文化特色,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推进“一古一新”两个竹泉协调发展,古村保留原有风貌,打造成为旅游接待休闲产业聚集地,新村按照现代新生活标准,为村民提供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村民利用宅院,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开展旅游生意。两村和谐发展,村民安居乐业。这种超前的规划理念、新颖的产品设计,多赢的开发方式被誉为“竹泉模式”。

(4)以人为本,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一是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新村按照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对生活用电、自来水、路灯架设、路面硬化、水冲厕所、沼气等设施进行统一的配套建设,并栽植绿化树木,形成规划整齐、环境整洁、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村落。二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确定控制区域,对控制区内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利用、植被保护等进行严格管理。在景区的精心管理下,村内竹林面积逐步扩大,品种逐年增多,原有的臭水沟变成绿柳垂阴、鱼虾戏水的景观河道。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游客的增多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城市游客的增多,使村民剩余而零星的农副产品成为商品,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商品意识,更增强了村民根据社会需求生产商品的意识

19、乌村,“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

1.地理坐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国家5A级景区,距乌镇西栅500米,紧靠京杭大运河,总面积450亩。

2.村庄规模:村庄占地总面积450亩,原有60多户人家,300多名村民。

3.开发主体:乌村由以陈向宏为首的古镇联盟景区咨询公司规划、设计和管理,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投资管理。

借鉴了ClubMed的“一价全包”国际度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进行开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乌托邦”。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耕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互补。

5.获得荣誉:浙江省2016年度乡村旅游示范乡(镇)。

围绕江南农耕村落特点,布局精品农副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四大板块,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与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成为乌镇目的地的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区。

(1)美食

一小时蔬菜:乡土味中晚餐,采用健康的“一小时蔬菜”,严格按照“当餐到达,当餐使用”的原则,形成“从采摘到上菜一小时”的特色。纯正西餐:红酒和各色鸡尾酒配以牛排、意大利面。江南甜品:红豆糊、桃胶鸡头米、桂花年糕、鹅头颈、青团、猫耳朵……

(2)住宿

(3)游玩

每日提供蔬菜采摘、农耕深度体验、各类农事活动、童玩天地、手工DIY等丰富的休闲体验活动;在新建的活动中心、青墩、乌墩、码头等重点区域定期提供演艺、酒吧休闲、帐篷露营等活动。

(1)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

颠覆传统经营模式,乌村引入国际领先的一价全包套餐式体验模式,打造了中国首个融“食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一站式的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即打包食住行和30多项免费体验项目集中销售。依托景区独特优势资源,将全村封闭起来,通过高门票限制人流,游客只需一张门票,即能享受全部服务。

(2)乌村运营另一大特色CCO,即首席礼宾官

乌村COO,即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近距离综合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集景区导游和活动指导参与等服务为一身的首席礼宾官。按照现有活动内容,乌村内CCO的特色服务主要以引导游客体验民俗活动为主。

毗邻传统大景区的乡村振兴,可以差异化地产品定位,做传统景区的配套支撑甚至是对等互补,从而凸显自己的价值,实现振兴发展。

20、莫干山——“民宿发展模式”

1.地理坐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距离杭州市70公里,自驾1小时车程。

2.开发主体:德清县莫干山镇,外来的诸多投资商和本地居民。

3.开发理念:以民宿为基础产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

4.获得荣誉:2016年入选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5.产业规划

(1)民宿产业

莫干山导入多元主题化的民宿产业,形成了全国民宿产业的高地,历经外来人群投资、本地居民投资、政府引导发展三大阶段。为规范引导民宿产业发展,德清县2015年出台的县级民宿等级划分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将民宿划分为精品民宿、优品民宿和标准民宿三类;在民宿管理上,实施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管理,2015年出台《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通过对消防、污染、安全防护、接待设施等方面进行规定,加强对民宿的规范和引导,并成立民宿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民宿经营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在土地政策上,对民宿项目通过“点状供地”,出让投资者房屋落地的土地,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土地浪费。

(2)旅游产业

挖掘莫干山及周边旅游资源,按照康体健身和民国体验发展主题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依托莫干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户外生态运动基地,修建莫干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打造“环莫干山”游,串联莫干山周边旅游资源,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出资对镇区街道进行民国风格改造,植入老式照相馆、布鞋、老酒、咖啡馆等怀旧风格的业态,建造了小型博物馆、VR体验馆、复古钟楼等建筑。举办音乐节、国际自行车赛事、山地越野竞赛等节庆活动,提升莫干山品牌知名度,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品牌。

(3)农业产业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有机循环农业生产系统,挑选高品质有机农产品:一部分向外输出进行有机蔬菜宅配服务,另一部分进行售卖和二次加工,实现在地营销;开辟部分景观农田,开发农业体验,通过承包农场种养殖,构建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多余的产品向外输出,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4)文创产业

挖掘莫干山人文历史底蕴,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莫干山庾村1932创意产业园,改造1936蚕种场文化集镇,引入艺文展览馆、设计工作室、主题餐饮酒店等文创业态,打造兼具文化内涵和复古气质的设计创业项目,展售当地特色竹、蚕丝等手工作品,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影视文创小镇,挖掘民国风情文化资源,打造青年电影人的创客基地,举办电影节,打造国际性电影大赛颁奖基地;莫干山引入全球首个DiscoveryAdventuresMoganshanPark落地运营,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极限拓展等业态,成为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目的地。

充分发挥依托长三角大城市群优势,以民宿产业为先导带动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新发展。莫干山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态和中国民宿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依托大城市的巨大人流和消费力,作为爆点树立莫干山乡村旅游的品牌从而取得成功。通过莫干山的示范带动,浙江桐庐等其他地市,包括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民宿热,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民宿已经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先导产业。

21、“小城子村”,“美丽休闲乡村模式”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小城子村,坐拥京津,背靠辽蒙,属于京北黄金游线辐射带动范围。

2.村庄规模

650户、2100余人口,组户集中,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中心村。

3.开发主体:当地政府;

规划以小城子汉城历史文化、皇家御道文化、满族文化为特色,以“皇家驿栈”和“千年汉城”为主题,打造集田园观光、乡村休闲、乡居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宜居宜游新乡村。打造为环首都经济圈“精品皇家文化旅游示范点”,承德市“皇家御道文化开发示范点”,滦平县“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示范点”。

5.获得殊荣: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6.总体规划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推“三农”工作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以“皇家驿钱、千年汉城”为总体定位,将小城子打造为精品皇家文化旅游示范点、皇家御道文化开发示范点、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示范点为一体的国家级美丽乡村。

空间布局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点”为入口广场、村民活动广场、民俗活态博物馆、乡野公园、村委会等。“线”为112国道沿线商业景观带、田园游憩带、民居体验带,“面”为在小城子汉城城址基础上建起来的整个小城子村庄以及小城子田野公园景区。功能分区为“两带四区”Y字型结构。“两带”为交通商业轴、田园游憩景观带,“四区”为入口服务区、商业休闲区、田园观光区、乡居度假区。

(1)民俗活态博物馆

小城子村历史、村民生产生活、满族风情为主题元素进行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图片配文字解说、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门票等营收。

(2)主题民宿

利用小城子空置民居,分满族、皇家不同风格,打造高中低端民宿、客栈,发展小城子旅游接待,带动百姓就业或销售农特产品,从而实现旅游扶贫和村民致富。

满族民宿以满族文化和满族建筑为背景,以满族民俗历史为底蕴,设计出富含满族风情,现代人喜欢的居住环境。

规划以皇家文化和皇家建筑为背景融合现代建筑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糅合,如印章文化的呈现和交流,也通过提炼皇家文化中的精髓来突出“皇家驿栈”的舒适感。设计呈现出皇家贵气,给住宿客人以至尊享受。

在读道文旅规划的小城子区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融入“全域旅游”的规划理念,挖掘整合资源,构建“两带、四区、多组团”发展构架,优环境,建景观,育业态,成为滦平县区域性乡村振兴新典范,乡村旅游新亮点。

22、“舍烹村”——“三变模式”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距离六盘水100公里,车程约2小时。

全村487户、1294人,总面积9255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401亩,森林覆盖率28.98%,林业占23%,耕地占57%,水田占15%,其他占14%。

立足“1+6=1”的发展战略,即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区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最佳示范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

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作旅游来做,种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充分挖掘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果园农田中建设休闲栈道、观景平台、休息设施、农业乐等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三变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源地。

2012年5月,农民企业家陶正学回乡发动大家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后又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银湖合作社占股20%)。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舍烹及周边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再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村民和集体的股金,465户农户1161名农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利用村庄绝美的自然风光、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区域小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引入深圳苏式山水有限公司、盘县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共同开发村庄资源。

引进企业的同时,银湖合作社和娘娘山旅游公司支持8个村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采取合作社现金奖励方式,鼓励群众积极从事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和特色种植养殖,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设施。目前已有企业17家、农家饭店30多家、农家旅馆12家,激发了群众的创业激情。

通过三变模式,舍烹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引入外部企业、群众全面参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新道路,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

23、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传统家族式乡村聚落的串联

在村庄布局上,大多房屋背靠北面山丘,以争取最好的采光朝向。同时,房屋周边会留有充足余地用于家族扩建,不同家族的房屋由道路串联,又被梯田分隔,形成了看似零散,实际紧密联系的传统家族式乡村聚落。大家保持一种合适的空间距离,既能保证隐私,又能有效联系。所有家族单元又被村公所、祠堂等公共建筑联系在一起。

24、四川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原生态乡村记忆的传承展现场馆

项目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区,建筑师读取了川西林盘的建筑和景观特征,在原有农舍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扩建。设计的理念是尊重乡村原有的院落围合的建筑形式与树木围绕村舍的田园景观,挖掘原生态的乡村记忆,并为村民提供阅读,集会和村党群办公场所。

25、无锡田园东方二期,田野乐园的文旅小镇

26、四川华侨城南岸村美村老酒坊,多功能人居活动空间

27、广东云上海棠田园综合体,原生态在世外桃源的延续

本项目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大雁山脚下一个僻静的村子旁。设计开展之初,设计师就确立了利用场地中丰富的水体及原生植被资源,大面积采取轻度维护的原则和理念,从山林、河塘、湿地、路径等四个方面着笔,体现对原生态的延续。

28、老街南下塘·d-u渡咖文集,独立美学咖啡间

在满足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需求下,又要体现其作为独立美学空间的多样性。

老街南下塘仍旧保留着当初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古镇风貌。更新后的入口处,细木格栅窗替代了原有的密闭花格窗,更加轻简有温度;外凸原木落地玻璃窗的运用让室内外空间更加敞亮通透。

咖啡厅侧面开辟出进入室内的通道,褐色砂石中青石板路曲折迂回,营造出温婉江南的意境。

推开主入口实木大门,是一个艺术展示区,兼具接待、艺术沙龙、展厅的功能。

作为展厅时,空间内部的接待台和休闲长椅可瞬间变为吧台和展台。

艺术空间和咖啡区由落地大玻璃窗隔开,两个空间纵深相互延展。

半开放式的水吧便于咖啡师与客人对话交流,咖啡的研磨、萃取等全过程一目了然。重构顶部空间,让线条交错中又有着独特的几何秩序的美。

用餐区中央整体被抬高,形成颇具日式风格的榻榻米区,带有多格书架的实木吧台、水吧及下沉式休闲区域,让室内空间错落有致,形成一个有趣的视觉体系。

邻窗水流声不绝于耳,树影婆娑,内院景色一览无余。

艺术空间和咖啡区的交接处,有一个狭长的新浇混凝土通道,内外切换给人强烈的“穿越”感。下沉式的江南庭院风雅别致,置身其中,偷得浮生半日闲。

江南老街,古运河之滨,咖啡飘香。渡咖文集,演绎一段中西交响曲。

项目图纸:

29、陈家铺—平民书局,崖居聚落形态内的精神天地

项目位于中国东南内陆的丘陵山地,独特的文化与地理条件,孕育了项目所在“陈家铺”的崖居聚落形态。

改造项目的起点,是村民礼堂旧址,其在整个聚落中已经是体量庞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新建筑,一个11X18米见方的二层高空间,将改造成为村里的图书馆。

少量的玻璃、阳光板这些纯净透明半透的材料,作为传统木结构的背景存在,空间的划分组织依然附着并强化了原有传统材料的形式秩序。

30、计家墩—村民中心改造,改造后的“未来”村民空间联动

设计任务是位于村口的村委大楼的改造和加建,让它成为未来“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入口处通过院墙的开口与铺装的边线界定出既属于院内,同时属于院外的空间。这样一个是廊,是门,是桥,又是窗的构筑容纳了坐、窥、行等几组行为,为两个院子之间的连通提供了不同方式。

通过结构改造和加固,把旧建筑一层的梁和楼板锯掉,让旧建筑呈现出最大的空间潜力,成为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身在大厅之中,像是同时在建筑内外。

31、四川成都川西林盘,新田园主义哲学空间试验

“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是一次基于田园场景中的新田园主义哲学的空间实验。

川西林盘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乡村人居聚落,现在,这里既有原住民,新住民,还会有常常想要造访的人。

和盛书院中间是一个类似四合院一样四面围合的院落,设计师通过改造将它变成一个中心讲堂。

32、“关中”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寄托乡愁的精神文化空间

该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关中”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之一。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同时加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包含了众多空间,旨在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这里面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场所精神与乡土环境的再认识;第二,传统空间与现代乡村生活的再定义;第三,乡村地域材料的建构表达与当代呈现。

33、四川甘孜麦地村志愿者之家,凸显现代服务的公共空间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缘起于成都的资深义工大雁和他的一群90后小伙伴们在牛背山的一次旅行。改造策略是在完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让这个建筑更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可为更多的人群服务,从建筑空间与结构上,创新的同时,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记忆与灵魂,使其与村落、与环境相协调,融为一体。

设计师在一层保留并加固了内部的木结构,拆除了面向坝子的厚重墙体,以及内部隔墙,使一层完全开放,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可作为读书阅览、酒吧、会议等多种功能。重新设计的钢网架玻璃门,可以存储木柴,在完全打开的时候,将室内外融为一体。

34、秦岭北麓油坊坪村,避暑胜地的小众村庄

油坊坪村地处秦岭北麓,村落地处山区,每年盛夏时节,在此聚集了大量周边市县前来避暑的人群,常日却鲜有问津。

新建亭廊,为村民唠嗑的旧习提供更为舒适的空间。另外,保留部分原场地的记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可能性。

35、徽派古村—奇峰村史馆,历久弥新的古村记忆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奇峰村,位于牯牛降风景区的山腰。白墙黑瓦的农宅依山而建,奇峰村便逐渐隐退至山间竹林里。

队屋曾经是奇峰村生产大队的公共用房。现如今随着农村的凋敝,一层存放的农具显然已久未使用,二层也因年久失修漏雨而空置。梁柱和墙上满是毛笔或粉笔留下的木工草稿,还有政治标语,成为一套写在房子里的村史资料。

这样的房子,对村民或许是鸡肋,但对于设计师却是可打磨的璞玉。设计师尝试将留存的队屋,通过整修和适度的改造,重新服务于村里的现代生活。而不再是封尘于历史、只能远观的老古董。此为“无建斯建”。

最后呈现的,村里看似没有新房子的痕迹,但无论是入村的场地景观,还是队屋周边的小巷,以及建筑内外的空间,都更能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给外来游客更亲切自然的体验。

36、田坊三变—嘉兴喜悦公社,脚踏实地的现代空间升级范例

这是一处占地2000方的农业玻璃大棚,多年失修,急待改造。嘉兴的喜悦公社注定不是一场实验建筑的即兴表演,而是针对中国农村脚踏实地的现代空间升级范例。

所以本案设计的“第一变”,在于将简陋的农作物大棚“变身”为现代农业的加工和体验场所,是为“食集”。

建筑顶部天窗设有活动遮阳系统,白天可为活动场地遮阳隔热,冬季增加日照,起到保温作用。

在嘉兴喜悦公社的“艺集”设计中,打开未来的钥匙并非造景。

THE END
1.12个农村创业的好项目(农村适合的创业项目)这些小项目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而且大家都经常看到,但是,真正做的人很少有退出的,其中的道道可能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奥妙。 12个农村创业的好项目 1、新房水电布线设计 水电安装是农村很需要的技术工种,而农村很多人是不懂的,因此,可以参加城市水电相关方面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主,同时,将城市的水电布局新思路巧妙http://m.7tqp.com/news_1957440.shtml
2.农村创业50个项目,咱也得玩得转!农资资料说起农村创业,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种地养殖,但这可就大错特错了!现在的农村,早就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模样。今天,咱就给大家伙儿介绍50个农村创业项目,让你看看,这农村创业,也能玩得风生水起! 一、种植篇 奇特果蔬:大家都见过草莓、西瓜,但有没有听说过手指葡萄、飞天南瓜?种植这些新奇特的果蔬,不仅能吸引游客,http://cf.bailichun.cn/post/9802.html
3.农村创业50个项目农村创业50个项目 1. 种植有机蔬菜 2. 养殖绿色生态鸡 3. 种植特色水果 4. 开设农家乐 5. 制作乡村特色美食 6. 种植中药材 7. 养殖山羊 8. 制作绿色农产品 9. 开设农村淘宝店 10. 制作手工编织品 11. 种植花卉 12. 养殖观赏鱼 13. 开设农村连锁超市 14. 制作当地特色小吃 15. 种植有机茶叶 16. http://istats.baidu.com/content/detail/293537979497?from=search
4.2024年农村9个创业小生意,别看小,但是很赚钱这个项目投资小,但是需求量大,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 以上就是2023年在农村做什么小生意挣钱多的介绍。这些小生意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上都是很挣钱的,而且时间比较自由。 总之,农村地区提供了许多机会,如果您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小生意,就可以在这个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https://www.jianshu.com/p/54e43856d5da
5.农村创业50个项目农村可以做那些项目?目前已经有100万已发布小程序、150万*、2000款小游戏……上线16个月后的小程序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2.0时代,小程序生态呈现*繁荣局面,移动互联网或将面临重新洗牌。然而有很多想制作微信小程序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或者选择的。希望能帮到你 3下载并打开微信*工具(下载*工具),填入APPID并将打包后解压出的文件进行 https://www.3cfood.com/art12272.html
6.农村养殖创业好项目有哪些16篇(全文)根据供需,在农村成立一个二手车的中介,专门提供二手车的买卖及过户手续代办等,收益可观,接一单至少有几千到万元的中介费用。 农村养殖创业好项目有哪些 第5篇 导读:农村创业好项目农村创业金点子农村致富项目农民自主创业,如今,无论是在外打工还是在家里生活的农民都想着能够借助这个好的创业致富时代发家致富过上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tp1g549a.html
7.30个农村创业项目农村4个不迟的创业项目,你有决心做吗?如今这个社会,富人越来越富,穷人也是越来越穷,因为富人每天都在花心思做事业,而穷人每天都在消磨时间,混时度日。生活在这个商业飞速发展的年代,你不想落后,那就奋起拼搏,如果你的老家是农村,现在去创业也还不迟,以下就有4个能富起来的好事业,看你是否有决心?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660931/article/details/111643099
8.二十几个长期农村加工创业项目,也许有一个适合你在农村如何利用当地的农产品来赚钱?现在适合农村的农业项目其实有很多,你想知道都有哪些农业项目可以赚钱快?那么就来看看下面小编为你带来的农村加工创业项目,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一、工业废渣制砖 城市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趋势,对建筑用砖要求大增。粘土烧砖损毁了大量良田,工业废渣制砖,成本较粘土制砖低得多。https://zhuanlan.zhihu.com/p/47009070
9.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促进政策法规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4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包括: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http://www.zjjrlzy.cn/html/201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