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的提出,旨在通过一系列土地整理、机械设备普及与技术应用等措施,全面提升德清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种粮效益。
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介绍及创新点
项目介绍
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是对德清县内各镇(街道)39900亩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其中:36700亩进行农田宜机化改造,5000亩建成美丽田园;3200亩建成绿色农田。建设内容包含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宜机化建设;建设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及11个农事服务中心,包含农事服务用房建设等工程。该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进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项目涉及“田块整治、道路宜机化和科学灌排”三大改造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德清县建立起集中连片、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化农业提供物质基础。项目还包括以德清县农事服务中心为示范的区域联合机制创新。该服务中心旨在通过“1+6+N”的服务体系,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化服务的普及率和使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科学。
项目创新
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标志着德清县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德清县在全域宜机化改造中的技术创新进行深入分析。
“1+6+N”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县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作为主导,统一组织调度6个服务分中心和N个单个作业环节服务点,有效地提高了农机化发展水平和农机具使用效率。以农事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1+6+N”服务体系,为全县范围内的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机作业券”的补贴方式。以“农机作业券”形式向全县粮食生产组织和个人发放补贴,用于抵扣部分作业服务费用,有效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同时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机管理的数字化改革。德清县依托“浙农码”,构建农机数字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购机补贴、作业补贴兑现、社会化服务、农机管理等业务的线上操作,大大提高农机管理的效率,同时也提高农民的使用体验。
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成效
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为我国其他地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深入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的实施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通过采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耕种、播种、收割等作业显著减少人工成本,同时,通过智能化农业生产方式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民收入增加,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同时,农民收入增加,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建议
针对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的成功实践,其他地区在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时,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但需因地制宜。本文旨在提出一系列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机械化水平为核心要素。其他地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通过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完善等方式,打造适合大型机械作业的“良田”。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引进与应用,提升土地产出率,从而实现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区域联合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服务于全县的“1+6+N”农事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全覆盖。其他地区可以参照该模式,建立或完善地方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社会力量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机械化服务。
政策支持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购买关键机具和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提供补贴,有效激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其他地区也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包括但不限于购买补贴、作业补贴等,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普及。
德清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启示
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作为试点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服务体系构建、补贴方式、数字化改革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中表现出显著的成效与特色。
综上所述,其他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借鉴德清县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实施适应本地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通过此路径有效提升本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种粮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孙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