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

一、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纪律,保持室内整洁安静。

二、每次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和有关的内容,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三、实验时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操作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和观察。

四、爱护实验仪器,节约使用实验用具和材料,如有损坏和故障,务必报告指导教师,凡无

故损坏仪器设备者应予赔偿。

五、实验完毕时,请将仪器放回原处,擦净桌面,收拾整齐。按作业要求写出实验报告,方

可离开实验室。离开实验室前注意关门、窗、水、灯等,并用肥皂洗手。

六、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实验过程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实验成绩将带入期末

总成绩。

七、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实验材料应写好标签,注明实验内容、日期和试验人员姓名,以

防混淆或丢失。

八、学生应准备绘图纸、报告纸、HB和2H的绘图铅笔、直尺、小刀和橡皮等绘图用具。

林木病理学实验指南

林木病理学实验是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病理学基

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深化理解、实验应证、增强感性认识和衔接补充,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对学好林木病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林木病理学实验的目的是以植物病理学和其它关学科知识为基础,追溯引起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过程,认识不同病原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

征。掌握植物病害实验及研究的基本技能及方法,注重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林木病理学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

观察、记录实验内容和显微绘图,整理、归纳,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认真完成

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及找出不足的原因,培养科学态度。

实验重点要求学生认知和掌握主要作物、果树和蔬菜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的

形态特点、学习显微绘图、制片技术;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从植物病

害的调查、标本的采集、鉴定到灭菌、消毒、培养基制作及病原物的分离和培养

等实验技能。该实验指导书对症状和病原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提示对重点

观察内容与阐明并对实验技能进行了简述。作业与思考题,主要是实验内容的课

堂作业及复习时的参考。

实验一林木病害症状类型的观察

症状是有病植物外部可见的病状和病征的统称。植物生病后,有一定的病理变化程序。

无论是侵染性病害或非浸染性病害,首先在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外部观察不到的生理生化的

变化,继而细胞和组织开始发生病变,并出现肉眼可见到的变化这就是病状。有些侵染性病

害,主要是真菌和细菌病害,不仅表现出病状,在病部还能见到引起植物生病的病原物,它

们依附在病植物体人例如,病植物上的霜霉、白粉、黑粉、茵核、茵脓以及寄生在植物上的

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这些致病生物出现在病变部分即称“病征”。所以,植物病害的症状应

该包括“病征”和“病状”面部分。但是,植物受病毒、菌原体、类细菌和线虫等危害后,

只能看到植物本身的病状,这些病害习惯上也统称为症状。

人们对病害的认识和研究,机首先从症状开始,症状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常因品种抗性、

环境条件以及发病时期(或后期)不同而有变化,因此观察病害症状应连续观察它在不同时期

和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一、实验目的

通过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学习描述和记载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

类型、特点以及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认识植物病害

的主要症状类型,为进一步诊断和研究植物病害打下坚实基础。

二、材料和用具

各种类型的病害标本、幻灯片和挂图等。扩大镜、小刀及记载用具。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病状类型

1.变色:植物受到外来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

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

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如植物

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苹果花叶病、月季花叶病、黄杨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植物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而

呈现出不正常的颜色。

变色以叶片变色为最常见,通常为全株性的,叶片颜色深浅不匀、深绿浅绿或黄绿相嵌,

有时还出现红紫等颜色。花朵变色在林木中常见的有郁金香碎锦病,缺素和病毒侵染都可以

形成这种症状。

观察标本:苹果花叶病月季花叶病大叶黄杨花叶病杨树花叶病

2、坏死和腐烂:坏死是由于受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和大小颜

色不同的斑点,如大叶黄杨叶斑病、月季黑斑病、山柳漆斑病、柿(黑枣)角斑病、柿园斑

病。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如丁香疫病、核

桃枝枯病。

3)穿孔和落叶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

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受害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

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枝、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

疮痂病、梨黑星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

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如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柑

桔溃疡病、番茄溃疡病等。

观察标本:苹果腐烂病、杨树腐烂病。

6)果实腐烂:如苹果炭疽病。

观察标本:苹果炭疽病。

3、萎蔫:植物茎部腐烂,根部坏死都能引起萎蔫。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根部或茎部的

维管束组织受到侵染而发生的萎蔫现象根据受害的部位不同,萎蔫可以是全株性的或是局部

性的。

观察标本:落叶松枯梢病,苗木立枯病;

4、畸形:感病植物受病原物刺激,细胞和组织过度增生或发育不良,形成肿瘤.丛枝、

卷叶、扭曲、矮化等

观察标本:根癌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桃缩叶病

(二)病征类型

病征是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结构。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征对诊

断病害很有帮助。

细菌性病害,通常是在受伤的病部出现粘稠的液体――菌脓。但真菌在病部产生的病征

较复杂依其形态不同,可区分为多种类型:大致分为霜状物、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小

黑粒和线状物,块状物、伞状物等,并常以这些特征来命名这些病害。有些类型的病征可根

据其他特征进一步区分,如粉状物可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白粉、黑粉等。

霉状物:瓜类腐霉病、柑桔青霉病、紫薇煤污病、夹竹桃煤污病

粉状物,山楂白粉病、黄栌白粉病、苹果白粉病、丁香白粉病、小麦黑粉病

锈状物:牵牛花白锈病,玫瑰锈病、苹果锈病、马兰锈病

煤污状物,茶煤污、桑污叶病、油茶煤污病。

块状物:菌核,白绢菌引起的丝核立枯病、白绢病

线状物:果树根朽病、根状菌索、紫纹羽病

点状物: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黑色、褐色小点,多为真菌的繁殖体

观察标本:核桃枝枯病、苹果腐烂病、月季黑斑病、杨树腐烂病

伞状物、马蹄状物: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大型子实体,多为担子菌亚门,如木耳、银

耳、平茹、灵芝、草菇、松白腐病的子实体。

脓状物:细菌病害特有病症

四、作业

任选6种病害,完成以下表格。

寄主名称病害名称发病部位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实验二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亚门真菌及所致病害

鞭毛菌亚门真菌是一类低等真菌,其中多数是水生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无性繁殖时产

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主要引起苗木猝倒病、白锈和霜霉。

接合菌亚门真菌人多数是腐生的,少数可以引起农产品的腐烂。其中最重要的是根霉属

(Rhizopus)的匍枝根霉(R.stolomifer)可引起种实霉烂。

子囊菌是一类高等真菌。菌丝体一般都很发达,有隔膜,有分枝,有的菌丝体可以形成

菌核、子座等机构。子囊菌的共同特点是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菌亚门是根据

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的形态特征、子囊着生位置、子囊孢子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子囊菌所

致的病害很多,其中代表性的病害有核果类缩叶病、各种植物的白粉病、黑斑病、赤霉病、

苹果腐烂病、苹果黑星病和菌核病等。

一、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认识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的子实休、有性繁殖、无性繁

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掌握各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用具

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

擦镜纸、吸水纸等。有关病害的标本、挂图、幻灯片

三、内容与方法

(一)病原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统称为真菌的营养体。典型的营养体是丝状,少数为单细胞。

单根丝状的营养体称为菌丝;许多菌丝在一起就称为菌丝体。用挑针挑取在培养皿内的

瓜果腐霉病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或镰刀菌的菌丝体

用蒸馏水或乳酚油作浮载剂,制临时破片镜检,观察菌丝有无隔膜菌丝体直径变化是否明

显?颜色有无差别?

(二)鞭毛菌亚门

腐霉属(Pythium):引致幼苗猝倒病、立枯病,为弱寄生菌。孢囊梗与菌丝无区别菌丝

无隔,孢子囊顶生或间生,形态多样,有瓣状、球形和棒形等,游动孢子在泄泡中产生。

单轴霉属(Plasmopara):孢囊梗分枝处近直角,小枝顶端平截,其上着生梨形孢子囊。

引致葡萄霜霉病(P.viticola)。

(三)接合菌亚门

根霉属(Rhizopus):菌丝无隔,有潜生的营养菌丝

和匍匐菌丝,后者呈弓形向四周蔓延,与基质接触处产生

假根,与假根相对处向上长出孢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

囊轴为球形或近球形。囊轴基部有囊托。接合孢子由菌丝

体或匍匐丝上生出配子囊,两个同型对生配子囊结合而成,

配囊柄上无附属丝。

(四)子囊菌亚门

(1)子囊裸生

外囊菌属:无子囊果,子囊裸生,在寄主组织表面呈栅栏

状排列,产生一层白粉,子囊内有8个孢子。

(2)闭囊壳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子囊一个,附属丝刚直,

顶端多轮二叉状叉状分枝。引起苹果白粉病、桃树白粉病、山楂白粉病。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子囊多个,附属丝针形,基部膨大。代表:梨树白粉病。

叉丝壳属(Microphaera):子囊数个,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支。代表:核桃白粉、

丁香白粉、榛树白粉病。

(3)子囊壳

黑腐皮壳属(Valsa):子囊孢子单胞,腊肠形。如

杨树腐烂病菌(V.sordida)、苹果腐

烂病菌(V.mali)和梨腐烂病菌(V.ambiens)。

(4)子囊腔

煤炱属(Capnodium):菌丝体绒毛状,由圆形细胞组成,黑色。子囊座有菌丝状附属丝。

子囊孢子多细胞,具有纵横隔膜,砖隔形。引起柑桔烟煤病(C.citri),柳树烟煤病(C.sali

cinum)。

(5)子囊盘

散斑壳属(Lophdermium):子座梭形,黑色,中间有一纵缝开裂,内含一个子囊盘;子

囊棍棒形或圆筒形,子囊孢子丝状或线形。引起松落针病。

1、绘制无隔菌丝或有隔菌丝的形态图。

2、绘制葡萄霜霉病菌的形态图。

3、绘制黑根霉的形态图。

4、任选一种子囊菌,绘制其形态图。

散斑壳属

(a)子囊盘(b)子囊和子囊孢子

实验三半知菌、担子菌亚门真菌及所致病害

半知菌的种类很多,是植物病害的重要病原菌,可以引起斑点、腐烂和萎蔫等症状。

半知菌大多以分生孢子繁殖,少数半知菌不产生任何孢子,而只有菌丝扣菌核两种形态,所

以无性阶段的形态结构就成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担子菌是高等真菌,包括许多形态很不相似的真菌。从无担子果的黑粉菌、锈菌,到子

实体很大的伞菌、腹菌、较低等的担子菌几乎全为寄生菌,引起植物的黑粉病和锈病。高等

担子菌大多是土壤、朽木上的腐生菌,有些能寄生树木引起林木病害.还有许多是食用菌,但

一些真菌有毒

认识半知菌、担子菌亚门中主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的症状类型,掌握分类

依据,尤其是锈菌目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和典型生活史。

有关病害标本、病原菌永久病害标本和各种类型的子实体标本.显微镜、擦镜纸、乳酚

油、挑针、载玻片、盖玻片、小纱布。

(一)担子菌亚门

1)栅锈菌属(Melampsora),冬孢子单胞,单层排列,呈栅栏状,侧面壁相互结合,引起

落叶松杨锈病。

2)层锈菌属(Phakopsora),冬孢子单胞,排列成多层。冬孢子堆扁球形,着生在寄主表

皮下,引起枣锈病。

3)柱锈菌属(Cronartium),引起松瘤(栎)锈病和五针松枝干疱锈病;

(二)半知菌亚门

(1)(Hyphomycetes)

丝孢纲真菌的分生孢子着生在丝状的分生孢子梗上,而不是着生在特定形态(如球状或

盘状)的分生孢子器内或分生孢子盘上,或者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分生孢子。

栅锈菌属

夏孢子和冬孢子层锈菌属

夏孢子和冬孢子

1)粉孢属(Oidium)引起植物白粉病。观察小麦白粉病

的标本,注意叶片表面上白色粉状物。挑取少许粉状物制片镜

检观察,注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及分生孢子的排列

方式.

2)青霉属(Penicillium)柑桔青霉菌(P.italicum)是柑桔

贮藏和运输期中的重要病原菌。观察果腐症状和青霉菌分

生孢子梗及孢子,注意观察分生孢子梗顶端的形态特征。

3)镰孢属(Fusarium)是瘤座菌目的代表菌。特点是分

生孢了梗着生在分生孢子座上。

4)丝核菌属(Rhizoctonia)本属真菌不产生任何无性孢子,观察人工培养的立枯丝核

菌(R.solani)菌丝体.幼龄菌丝无色,后期呈褐色,菌丝粗,直角分枝,分枝处有缢缩,分枝

附近有隔膜。

(2)腔孢纲(Coelomycetes)

腔胞纲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

1)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分生孢子盘生于寄主植物角质层下、表皮或表皮下,散生或合生,分生孢子盘上有时出现

褐色至暗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直、短圆柱形或镰刀形。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

ioide(Penz.)Sacc.]引起多种植物炭疽病。

2)茎点霉属(Phoma):分生孢子梗极短;分生孢子长度小于15μm,寄生性弱,侵

染茎杆、果实,病斑边缘界线不明显。引起桉树溃疡病(P.eucalyptica)

粉孢属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丝核菌属

(a)直角状分枝的菌丝(b)菌核纠结的菌

组织

(c)(a)(b)

镰孢属

(a)大型分生孢子(b)菌丝和分生孢子梗

(

a

b

c

炭疽菌属

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

茎点霉属

1、任选一种绣菌画图。

2、任选2种半知菌亚门真菌画图。

实验四林木病害的其他病原观察

1.了解植物病原细菌及线虫所致病害症状特点。

2.学习镜检细菌、线虫的基本方法。

3.认识植物病毒形态和病毒病主要症状类型,

二、实验内容

1.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器,有的细菌有鞭毛、荚膜和

芽孢的结构。细菌个体微小,往往需制成涂片并经染色后,在显微镜油浸的物镜下观察。植

物病原细菌都是杆状菌,其分属依据是鞭毛数及着生方式、格兰氏染色反应、在培养基上长

成的菌落色泽、形状和生理生化反应。

2.一般细菌病害病斑或病部周围组织呈水渍状,在潮湿条件下可在病部溢出菌脓,干

后形成菌胶。菌脓在清晨或潮湿天气较易观察到。将病部特别是病键交接处切片镜检时,一

般可见到大量细菌从病部(特别是维管束向外涌出),像烟囱冒出的烟雾,这种菌溢现象是

诊断细菌病害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3.植物寄生线虫是又一类重要病原物。除直接致病外,有的线虫可以传带病毒,或造

成植物伤口以利于其它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线虫主要在寄主的根际或根内、茎、叶和种子

内生存,有的形成虫瘿(如根结线虫)。引起植物病害的症状主要是营养不良、生长衰弱或

畸形,从而降低产量或品质。植物寄生线虫是病原物中个体较大的,但是多数仍不能用肉眼

看到或看清楚,需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线虫虫体分头、颈、腹、尾4部分。头部有唇、口腔、

吻针和侧器;颈部包括食道、神经环和排泄孔;腹部有肠管和生殖器官,后端有肛门;尾部

有侧尾腺和尾腺。分辨科、属、种的主要依据是体形、食道、头和尾部的主要形态特征。

4.病毒颗粒很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植物病毒颗粒可以分为圆球状(或

等边多面体)、炮弹状、长杆状和线条状4种。这些在课堂和本次实验课上只能通过观看电

镜照片或幻灯片来了解。

5.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有花叶、变色、条纹、枯斑或环斑坏死、畸形。应该注

意:一方面这些症状类型的分辨在病毒病鉴定上具有比起它病害更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

实际观察中,也会发现同一种病毒病在发病过程中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不

同病状甚至隐症)。

6.病毒病多为系统性侵染,没有病征,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

方式的传染试验证实其传染性。

三、实验材料及用具

植物病原细菌、病毒和寄生线虫所致病害症状标本、显微镜、玻片、酒精灯、培养皿、

化学试剂(碱性品红、苯酚、亚甲蓝、氢氧化钾、酒精)。

四、实验步骤

1.观察下列病害标本,区分各类症状。桃细菌性穿孔病、青枯病等。附带观察寄生性

种子植物大豆菟丝子。注意观察细菌性病害的菌脓和菌胶、线虫的虫瘿。

2.取细菌性病害的标本,最好是新鲜的,在病斑边缘或病健交接处切开,或将较小的

叶段移到玻片上的水滴里,加盖玻片,稍停片刻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溢现象。

3.涂片——固定——染色观察细菌形态

1)涂片取一干净的载玻片,在中央偏左处滴一滴无菌水,然后用接种针在细菌病害腐

烂部分或溢脓上挑取一点脓状物,移至水滴中混匀,用另一张在玻片的一端与细菌悬浮液滴

接触,并沿底边平行方向向右移动,涂布后的片子须在空气中来回晃动,以加速其干燥。另

一种做法是将有细菌悬浮滴的玻片直立,使菌液流动,形成一条细菌悬浮液膜,让其自然干

燥。

2)固定用拇指和食指拿住涂好的玻片一端,有菌面朝上,在酒精灯上往返通过3~4

次,注意通过火焰时要使玻片各处受热均匀,不可固定烘烤一处,温度也不要太高。进行鞭

毛染色的玻片一般不用火焰加热法固定,而用1%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3)染色常用于细菌染色的染色剂和染色法有以下两种:

苯酚品红染色法:溶液I:碱性品红0.3g,酒精(95%)10mL;溶液II:苯酚(结晶)

5g,蒸馏水95mL。将溶液I和溶液II分别配好后混合,用滴管移到涂片上染色1分钟,然

后用清水冲洗,直至水中没有红色为止。

亚甲蓝染色法:溶液I:亚甲蓝0.3g,酒精(95%)30mL;溶液II:氢氧化钾溶液(0.01%)

100mL。溶液I和II分别配好后混合放置备用。染色时将上述染色剂移到涂片上静置1分钟

后,用清水冲洗直至水中看不到蓝色为止。用吸水纸吸去水分或风干,即可供镜检。

4)镜检先将物镜中的油镜(90×)转至镜筒正下方,在染色的细菌涂片标本上滴一滴

香柏油,将油镜降至香柏油中,再侧视,把物镜降至十分贴近载玻片的高度,然后用眼睛对

准目镜,边观察边转动粗调节轮使镜筒徐徐上升,看到标本后转动细调节轮调整焦距,使物

像清晰。如果没有找到细菌,则要重新再侧视的情况下将物镜降至贴近载玻片的位置,重复

上述操作。切不可用粗调节轮由上向下降低物镜,以免损伤镜头和玻片。油镜用毕,须用擦

镜纸沾二甲苯擦净。

4.线虫形态的观察将线虫虫瘿浸在水中约1小时,用解剖针挑取种皮内的白色物移到

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镜检。用低倍镜找到适合观察的线虫后再换高倍镜观察各种

器官的形态。

五、作业

1.完成2片以上的细菌涂片(经染色)。

2.绘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菌溢现象示意图。

3.绘制线虫结构简图。

实验五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

基本原理:柯赫氏法则(Koch’sPostulate)是通过一系列步骤确定引起病害的病原物

的原则和方法,是诊断病害中的证病律。其基本步骤如下:

1.在染病组织上用显微镜经常检查到某种微生物;

2.从病组织中分离得到该微生物,并获得纯培养;

3.将纯培养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的感病寄主植物后,发生原先观察到的症状;

4.从接种发病的组织中,再分离,又得到相同的微生物。

全过程拟分两次实验完成,本次完成第一和第二步。包括实验十三培养基的制作和本次

实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及纯化。

掌握病原物分离、培养和纯化的一般方法。

(一)真菌的分离

1.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分离和培养应在很清洁,甚至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如在无菌室、无菌操作箱、超净工作

台和清洁的室内。无菌操作箱的内壁可以用升汞液(1:1000)擦洗,使用超净工作台应事

先开动运行15分钟左右。在屋顶四壁清洁而空气较静止的房间进行时,要将地面扫净擦湿,

用1:1000的升汞液或清水擦净工作台,并在台上铺一块干净湿白布,将所需物品都放在台

布上,工作时避免走动,以减少污染。

2.分离材料的选择

选择新近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作为分离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的污染。从病健交界

处分离这一原则对于大部分病害的分离都是适用的。而有些有晕圈的斑点病(如野火病),

病菌局限在斑点中央的坏死组织中,从斑点边缘是分离不到病菌的。

3.组织表面消毒

从植株或组织上取下的分离材料,必须进行表面消毒,以杀死或减少病组织表面的腐生

菌,保留组织内部的病原菌。常用的表面消毒液有:

1)升汞消毒液

配方为:升汞1g,浓盐酸2.5mL,水1000mL。

将升汞溶于浓盐酸中,待其充分溶解后,用水稀释。升汞剧毒、无色,为便于认识,可

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

2)漂白粉消毒液

有些真菌对汞、铜等金属离子敏感,可用漂白粉消毒液。其配方为:

漂白粉10g,水140mL。

选用新鲜漂白粉,将漂白粉溶于水中,过滤后使用,随用随配,不能久留,否则因挥发

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有时也可不必冲洗。

3)酒精和其它消毒剂

70%酒精也是常用的表面消毒液。将材料在酒精溶液中浸数秒钟到一分钟,然后水洗。

有些幼嫩组织只需用脱脂棉蘸酒精溶液少许,擦涂表面,待酒精挥发后,即可放在培养基上

培养。

对于特别幼嫩的病组织,因对药物敏感,可以用灭菌水洗8~9次。

4.分离方法

常用的分离方法分为两大类:

1)组织分离法

分离一小块染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后,移植于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很多材料适用此法,

下面介绍几种:

斑点病病原菌的分离:挑取新鲜典型的病斑,在病健交界处,剪取5mm2的染病组织,

在70%酒精中浸数秒钟,然后移入0.1%的升汞溶液中处理3~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次,

移入平板培养基上培养。

维管束病菌的分离:先用70%的酒精将根茎表面擦拭消毒,然后用灭过菌的解剖刀剥

去表皮,再切取其中一小块变色的部分,用升汞液或漂白粉液消毒,用无菌水冲洗几次后,

移到培养基上培养。

种子内病原菌的分离:用升汞溶液或漂白粉溶液进行种子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

再移于平板培养基上。

2)稀释分离法

用无菌水从发病组织表面冲下孢子,配成孢子悬浮液,用无菌移液管或滴管吸取一定体

积的菌液至平板培养基上,然后用无菌玻璃棒将菌液轻轻的均匀涂布在整个平板上,或将菌

液移至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倾入融化后冷却至45℃的培养基,轻轻振荡、平置、凝固后倒

置培养。并在皿盖上写上日期、分离物名称、分离者姓名。分离工作有时并不顺利,要从分

离材料、培养基、培养条件及操作处理方法等方面找原因,改变工作方法,不断进行试验

(二)菌种的纯化

按照上述步骤分离病原物,如果材料很新鲜,本身很少污染,有可能一次分离出纯培养

菌。然而多数情况下会发现同一培养皿中有不同的菌落,要做菌种的纯化。纯化的方法很多,

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1.琼脂平板稀释纯化法

将菌种上产生的孢子用无菌水冲洗下,在无菌培养皿中适当稀释后(大致每个培养皿中

只有30个左右的孢子),取一定量的孢子悬浮液与融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

合,制成平板培养基,在适宜温度下培养。然后,从形成的单个菌落边缘上分离菌丝到斜面

培养基上培养。

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分离菌落,主要用于酵母菌和细菌等的纯化,也适用于其它产生孢子

较多的真菌的纯化。操作简便,但不能确定一个菌落是否从单个孢子繁殖而来,纯化的可靠

性较差。

2.干孢子分离法

干的孢子,如黑粉菌的厚垣孢子和有些担子菌的担孢子等,可用细的缝衣针或解剖针挑

取。先将干孢子放在灭菌的玻片上,用食指和大拇指握住缝衣针,在低倍镜下检查,当针尖

接触孢子时,孢子即离开玻片附在针尖上,然后移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不过,初学者较

难成功地利用此法。

3.菌丝尖端分离法

此法适用于不产生孢子或产生孢子而孢子不容易分离的真菌。将真菌培养在培养基表

面,用低倍镜找到单独的菌丝尖端后,用内径0.5mm左右的毛细管从菌丝尖端徐徐插入,

连同培养基将菌丝尖端切下,然后将这一带有培养基的菌丝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培养。

(三)真菌的培养

无论是从病部移到培养基上的病原菌,还是准备用于回接到寄主上的病原菌,都要在一

定条件下培养。根据试验的要求,可将纯化的菌种,移植到适当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培养,

也可以用锥形瓶盛PDA基质,进行大量繁殖。

一般真菌只要满足20~30℃的温度即可生长,少数真菌由于研究其生理的特殊需要,

应在一定的恒温条件下培养。

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和记载,一般真菌经24小时培养后即可检查其生长情况,如:

有无污染、温度是否合适等。真菌的培养性状最好是培养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观察和描述,

观察和记载的项目主要有:

1.菌落的质地;

2.菌落是凸起的还是成簇的菌丝体;

3.形成成堆的孢子是干性的还是粘性的;

5.菌落正面和背面的颜色,有无色素渗入培养基中;

6.有无特殊气味;

7.菌落中有无部分呈扇形;

状的描述,要注明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和有无光照等。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

无菌室或接种箱,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炉、天平、铁架台、灭菌培养皿、250mL

锥形瓶、漏斗、试管、2000mL烧杯、小烧杯、移液管、止水夹、石蕊试纸、乳胶管、报纸、

棉花、医用纱布、解剖剪、接种环、酒精灯;

马铃薯、琼脂、葡萄糖(或蔗糖)、NaOH溶液、盐酸、漂白粉、70%酒精、升汞;

苹果叶斑病病叶、杨树腐烂病枝条。

(一)叶斑病类的分离法

1.准备工作

1)PDA培养基的制作及无菌水的准备

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配制好PDA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和锥形瓶中,包装好,在250mL

的锥形瓶中装入100mL左右自来水,塞上棉塞,包装好,连同培养基一起灭菌,灭菌完毕,

制作斜面培养基和平板培养基。制好的培养基最好保温培养2~3天,检查灭菌效果后使用。

2)分离室的清洁

用5%石炭酸或1:40福尔马林溶液在分离室或接种箱中消毒,或用紫外线照射10~20

分钟。

3)穿好工作服。

4)用肥皂洗净手。

2.分离工作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进入分离室或坐在分离箱旁。

1)点燃酒精灯,用少许脱脂棉蘸70%酒精擦手。

2)取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二套,在皿盖上注明分离材料、日期及分离者姓名。

3)从病叶上选择典型的单独病斑,在病健交界处剪取约4mm2的病组织10块,放入小

烧杯中。

4)用70%的酒精或0.1%升汞对病组织块进行表面消毒。

5)用无菌镊子将消毒过的组织块移到平板培养基上,每皿4~5块。

6)将培养皿倒置于26~28℃的恒温箱中培养。

7)数日后病组织周围长出菌丝体而形成菌落,经鉴定(镜检)无误后,可留作纯菌种。

8)用火焰灭菌接种针,在菌落边缘取一小块带病菌的培养基,移到试管斜面上培养,

得到纯菌种。

(二)果实、枝干或维管束内部病菌的分离法

1.准备工作:同叶斑病类分离法。

1)点燃酒精灯,用70%的酒精擦手。

2)取平板培养基两培养皿,在皿盖上注明分离材料、分离者姓名等。

3)取有黑疤病的甘薯,用脱脂棉蘸70%的酒精少许,涂杨树病部表面及周围,通过火

焰烧去遗留的酒精,重复进行2~3次。

4)用解剖刀经火焰灭菌后,将病部表皮削去,在病健交界处取小块变色的组织,直接

移到平板培养基上,每皿3~4块。

5)将培养皿倒置于26~28℃恒温箱中培养。

6)以下步骤同叶斑病类分离法。

1.每人交纯菌种试管一支。

2.书面报告分离结果,有无污染发生,分析原因。

实验六林木病害的接种试验

1.深对病原物传染、侵染等概念的理解;

2.掌握几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3.在上一次试验的基础上,了解柯赫氏法则的全过程。

病原菌的种类很多,其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主要有种子、土壤、气流和昆虫等。因此,

在人工接种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种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寄主范围和品种抗病性测定、病

菌致病性变异、病害流行及防治等项研究。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一)种子传染病害的接种

1.拌种法用病菌的孢子拌种是常用的接种方法。

2.浸种法孢子悬浮液浸种也是常用的方法。浸种时抽气减压,可以使孢子渗入种子内

部,从而提高接种效率。在人工培养基上不易产生孢子的病原菌,可以用搅碎的菌丝悬浮液

浸种。

(二)土壤传染病害的接种

1.土壤接种法是将病菌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拌在土壤中的接种办法。如立枯病即可将人

工培养的菌丝拌入灭菌的土中,然后播种。在所有病害的接种实验中,以土壤接种最为复杂。

主要原因是病菌易受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2.蘸根接种法是将幼苗的根部稍加损伤,然后将受伤的根部蘸上孢子或菌丝悬浮液的

接种方法。这种方法使病菌能与根部直接接触,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小。同时,根部有损

伤,病菌也易侵入,效果比土壤接种法好,常用于枯萎病等的接种。

(三)气流和雨水传播病害的接种

1.喷雾法将孢子(或菌丝)悬浮液喷洒在寄主表面,病菌可以从气孔、伤口和表皮直

接侵入。叶背气孔数目一般比叶正面的多,对于从气孔侵入的病菌,则应注意喷洒叶背;对

于从伤口侵入的病菌,喷洒前应用细砂土或金刚砂摩擦叶面,使叶表稍损伤;叶面有蜡质的,

接种时可用湿布将蜡质层擦去。

2.喷粉法是将一定量的干孢子与滑石粉混匀后,放在小喷粉器中喷洒在潮湿的植物表

面的接种法。滑石粉的量一般是孢子量的10倍左右。如白粉菌和锈菌等的接种。

3.涂抹法涂抹法是先用手指蘸水摩擦叶片,去掉蜡质层,使表面有一薄层水膜,然后

将孢子涂抹在上面的接种法。

喷雾、喷粉和涂抹接种后的植物,必须保湿约24小时左右,使病菌孢子能萌发侵入。

4.注射法是将病菌孢子悬浮液用注射器注入寄主生长点或幼嫩部分的接种法。

5.针刺法是指用灭菌的针刺伤寄主植物组织,然后将病菌接种在伤口内或用灭菌的针

蘸菌脓刺伤寄主组织的接种法。此法用于伤口侵入的病菌。如块茎、果实、块根等的腐烂病

菌。

(四)昆虫传播病害的接种

针对昆虫主要作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立枯病菌、腐烂病、溃疡病病菌;杨树、柳树枝条、刺槐种子;恒温恒湿箱、小喷雾器、

显微镜、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70%酒精等。

(一)苗木立枯病的接种——喷雾法

1.取立枯病病菌丝核菌、镰刀菌、瓜果腐霉的纯培养,用无菌水配成孢子和菌

丝悬浮液,使悬浮液中的孢子在显微镜的低倍视野中有10个左右。然后,将此悬浮

液装入小喷雾器中。

2.取处理过的刺槐种子250粒(无病),50粒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50粒喷

丝核菌菌丝悬浮,50粒喷瓜果腐霉菌菌丝悬浮,100粒喷洒请水,作为对照。分别

栽种到4个浅盘中,湿沙培养。

3.将上述种子放在同样的恒温恒湿箱中培养,进行正常管理。逐日观察症状,

记载发病情况。

(二)杨树腐烂病的接种——针刺法

取新鲜杨树枝条一个,洗净,用脱脂棉蘸70%的酒精少许,在接种部位涂拭消毒,晾

干后,用灭菌的解剖针刺伤,用灭菌的接种环挑取少许腐烂病菌的纯培养,接种在刺伤的部

位。另选一处刺伤后不接种病菌,作为对照。每个枝条可做3~5个重复。然后,将枝条放

在保湿器中,放入25℃的恒温箱中。逐日观察症状,记载发病情况。

1.将接种过程及结果写成书面报告。

2.接种试验为什么要设对照,保湿的意义何在?

实验七林木的种实、叶部病害观察

认识林木叶部及种实病害的症状及主要病原菌的形态,

l.林木叶部病害盒装标本

1)白粉病类:黄栌白粉病、山植白粉病、丁香白粉病、苹果白粉病;

2)煤污病类:杨树煤污病、醋栗煤污病;

3)锈病类:毛白杨锈病、苹----侩锈病、枣锈病、松针锈病;

4)叶斑病类:杨黑斑病、杨灰斑病、柿圆斑病、柿角斑病、梨黑星病、松落针病、苹

果褐斑病;

5)细菌性叶部病害:桃穿孔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

6)病毒类叶部病害:杨花叶病毒病、苹果花叶病垂病。

2.液浸标本苹果炭疽病、苹果轮纹病。

3.种实盒装标本种实霉烂、果实霉烂、

4.切片标本桃缩叶病、梨黑星病、苹果炭疽病、臭椿白粉病、丁香白粉病、黄栌白

粉病、苹果白粉病、桃白粉病、向日葵白粉病、枣锈病、松针锈病、毛白杨锈病、苹一一侩

锈病组织切片。

5.病叶臭椿白粉病、刺槐白粉病、黄护白粉病、桑白粉病等病叶(带闭囊壳)。

6.用具:显微镜、刀片、表面皿、无菌水、载片、盖片

三、实验内容

(一)主要叶部病害的症状及病原菌观察

1.仔细观察盒装标本,掌握其主要症状特点。

2.从供试的白粉病病叶上挑取少许病原物制成片子,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物的形态,

注意闭囊壳附属丝的形态。在低倍镜下用挑针轻压盖片,使闭囊壳破裂,子囊从裂口处散出,

观察闭囊壳内子囊的个数。参照白粉菌分属检索表,鉴定供试标本到属。

3.病原菌观察

1)杨黑斑病盘二孢属真菌观察;

分生孢子盘小,位于寄主角质层下。分生孢子双胞,一大一小,椭圆形或卵形,无色。

观察盒装实物标本及病原菌切片。

2)杨灰斑病棒盘孢属真菌的观察。

分生孢子盘暗色,埋生在寄主体内或外露,盘状或垫状。,分生孢子梗方形或梭形,由

4个细胞构成,上数第三个细胞最大且自此弯曲。

3)桃缩叶病组织切片示外子囊层、子囊利子囊袍子的形状;

4)梨黑星病组织切片示无性及有性子实体利泡子的形态;

5)苹果炭疽病组织切片示分土抱于盘利分生泡于形态;

6)观察臭椿白粉病、丁香白粉病、黄悼白粉病、苹果白粉病、桃白粉病、向日葵白粉

病注意区别闭囊壳及附属丝形态。

7)观察枣锈病、松疤锈病、松针锈病、毛白杨锈病、苹----侩锈病、玫瑰锈病组织切片,

注意区别冬孢子形态和排列方式

附:与林木病害有关的主要锈菌属:

1.柱锈菌:冬孢子大多从夏孢子堆中生出,由梭形褐色的冬孢子联结成柱状,通称冬

孢子柱。如松疱锈病的茶镳生柱锈菌。

2.栅锈出:冬孢子褐色、单细胞、无柄,以侧面紧密相连排列成一层。生于寄主表皮

下如引起毛白杨锈病的马格栅锈凶利杨栅锈菌。

3.鞘锈菌:冬孢子堆小型、蜡质,产生于表皮下。冬孢子无柄,表面有疣突,侧面互

相连接,萌发时本身分为4个细胞,成为内担子。如引起松针锈病的鞘锈菌

4.层锈菌:冬孢子堆生于叶表皮下,由2层以上冬孢子组成。如引起枣锈病的枣层锈

5.胶锈菌:冬孢子堆生于树叶上,为小型突起,也有生于树枝上的,为较大瘤形。冬

孢子堆呈舌状,遇水胶化膨大,黄褐色。冬孢子双胞,淡黄色至褐色,有无色长柄。如苹果

锈病菌。

6.多胞锈:冬孢子3至多细胞,壁厚,表面光滑或有瘤状突起,柄的基部膨大。如玫

瑰锈病菌。

(二)种实霉烂的症状及主要病原菌的观察

仔细观察盒装标本种实霉烂的症状,直接挑取培养皿中病原物制片并观察。

1.青霉属:菌落绿色、黄绿或灰绿色。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垂直生出。无足细胞,有

横隔膜,顶端生排列成扫帚状的分枝,分枝一次或多次,顶层为小梗,小梗顶端串生单胞的

分生抱子。

2.曲霉属:分生抱子梗从厚壁而膨大的足细胞垂直生出,顶端膨大成球形、椭圆形或

棍棒形的泡囊;泡襄上产生小梗,小梗单层或在顶部再分枝。分生孢子串生于小梗顶端。分

生孢子单细胞。

3.甸枝根霉:孢囊梗自生有假根的匍匐丝上长出,与假根相对;孢子囊近球形,有头

状的囊轴。接合孢子黑色、粗糙,两端残留有配囊柄。

四、作业:

1.任选3种林木叶部、种实病害,进行症状描述;

2.绘出供试几种树木白粉病的闭囊壳、附属丝形态图,并分别鉴定到属;

3.绘出供试几种锈病的冬孢子形态图,并分别鉴定到属;

实验八林木枝干及根部病害观察

认识几种主要林木枝干、根部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l.盒装标本及有关挂图

杨树腐烂病、杨树溃疡病、红松疱锈病、枣疯病、落叶松枯梢病、柳癌肿病、苹果轮纹

病、苹果腐烂病、板栗疫病等。

2.根部及立木、木材腐朽病害标本

杨树紫纹羽病、毛白杨根癌病、山杨心材白色腐朽病、落叶松树干心材白色窝状腐朽等,

3.切片标本

1)红松疱锈病一一示冬孢子堆;

2)杨水疱溃疡病一一示分生孢子器和子囊腔;

3)杨树腐烂病一一示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

4)苹果炭疽病--------示分生孢子盘。

4.用具

杨树腐烂病和杨水痕溃疡病的病皮、显微镜、刀片、表面皿、毛笔、载片、盖片。

l.徒手切片的制作及观察

制作杨树腐烂病和杨水疱溃疡病病组织徒手切片。观察病菌子囊果的形状、结构、颜色;

子囊的形状、颜色、壁的层次,子囊孢子的形状及排列万式。并与示范镜的杨树腐烂病和杨

树溃疡病的切片进行比较,

2.对盒装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菌落及病症的形态特征、颜色、人小、质地等。

3.仔细观察切片标本,比较它们无性及有性子实体的异同点。

4.观察杨树紫纹羽病。观察根际周圃菌丝层的颜色、质地等。由担子菌亚门紫卷担菌

引起"该病的无性阶段为丝核曲,即半知菌亚门无孢目。病原菌在病根表面形成明显的紫色

菌丝体和菌核。担子果毡状,紫红色。常形成菌核,引起根朽病。

5.观察毛白杨根癌病。此病多发生在主干的基部和整个根系上。组织受刺激后,形成

大小不等的瘤。注意观察瘤的着生部位、形状、颜色、质地、足否有开裂等。该病是由致瘤

农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6.苗木立枯病病原菌观察

链孢菌、丝核菌、腐霉菌和链格孢菌的观察。

腐霉属:菌丝发达,有分枝、无隔膜。孢囊梗与菌丝无显著区别。孢子囊丝状、顶端膨

大为球形或卵球形,成熟后一股不脱落,萌发时产生孢囊,其中形成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

形,双鞭毛。

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暗色,单枝,顶生不分枝或偶尔分枝的孢子链。分生孢子暗色,

有纵横隔膜,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形,顶端有喙状的附属丝。

示范镜(梨黑斑病)观察,示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镰孢属:分生孢子梗单生或集成分生孢子座,单枝或分枝。分生孢子有两型:大型孢子多

细胞,镰刀型,微弯或两端尖而弯曲显著。小型孢子多数单细胞,卵形或长圆形,间有2-3

个细胞的,长圆形。

示范镜(油桐根腐病)观察,示镰孢属真菌的分生孢子。

丝核菌属:菌丝初期无色,锐角分枝,老后变为褐色,直角分枝,分枝处略溢缩,离此

不远处形成隔膜。菌丝细胞长形。

示范镜(笛木立枯病)观察。示丝核菌的菌丝形态。

1.任选3种主耍林木枝干病害,进行症状特点的描述;

2.绘出杨腐烂病和杨溃疡病的病原形态图。说明子囊壳和子囊腔的区别;

THE END
1.植物怎么传播种子1.花朵靠什么来传播种子? 不同种类的花其传播种子的方式各不一样,有的靠水传播,如睡莲、荷花等;有的靠小鸟或其他动物传播,如樱桃、柿子等;有的靠机械传播,如凤仙花等;有的靠风传播,如柳树、杨树等,所以具体传播方式要看是什么植物。 2.向日葵传播种子的方法是什么? 向日葵传播种子的方法是借助风和动物来传播https://m.gengzhongbang.com/article-1730416-1.html
2.哪些植物传播种子方法(盘点十种植物传播方式)十种植物的传播方法为:松鼠传播、风力传播、水流传播、粘附传播、人工传播、喷射传播、弹射传播、自然传播、掉落传播、鸟类传播。松鼠在搬运松果的过程中,会将果实带向远方,蒲公英种子会随着风飘向远方,荷花、睡莲、椰子等植物种子会随水流传播至远方。 1、松鼠传播 https://www.huaer.net/261963.html
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MAIGOO知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大自然的是神奇的,它所创造的每一样事物都是那么的让人惊叹。每一种生命都会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繁衍后代,牛马有脚,鸟有翅,而作为不会动的植物,大自然也赋予了他们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了种子自体传播、风传播、水传播、https://www.maigoo.com/goomai/80211.html
4.(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十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植物种子的传播核心提示:大自然的是神奇的,它所创造的每一样事物都是那么的让人惊叹。每一种生命都会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繁衍后代,牛马有脚,鸟有翅,而作为不会动的植物,大自然也赋予了他们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那你知道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今天为大家列出十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http://www.zhuoyunkang.com/news/show-26291.html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会东网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等。 1. 风力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种子传播方式,许多草本植物的种子都具有轻而细小的特点,可以通过风的力量将其带到远离母体的地方。例如,蒲公英、柳树、杨树等种子都可以通过风力传播。在风力的作用下,种子会随风飘动,当遇到适合生长的环https://www.huidongwang.cn/72944.html
6.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仿写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介绍高中知识4、还有靠机械(弹射)传播种子的。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这是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酢浆草:它是一种很普通的野生杂草,开小黄花,开花后结出五棱形状的蒴果,果实成熟时,沿果室背部开裂,果壳卷缩将种子弹出,抛射至远处。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仿写 有关植物传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998507.html
7.《植物妈妈有办法》听课笔记吴老师说,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出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说不出来。其实,是因为老师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模仿太难了,孩子们的思路就没办法打开了。可以先让孩子讨论讨论平时吃过的、看过的、听过的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再去模仿,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豁然开朗了。 虽然这堂课讲的是科学知识,但是语文课https://m.zsjsjy.com/zone/winnilee/article/view.do?id=793e86fddf4c49209ed5e8e077623ce3
8.当孩子问「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都有哪些」该如何回答?这题我会!陪蜜月看绘本大师艾瑞·卡尔的《小种子》,蜜月喜欢的不得了,后来如果吃苹果或葡萄时,就喜欢把小种子放到花盆或者带到楼下的绿化带里“种”起来,从植物的传播学来看,蜜月也成了传播植物种子中的一员。 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其中植物占有很大的比例。植物虽然不会动,它的根深深扎在它脚下的一方土地,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82971785164474510.html
9.种子的传播方式(精选十篇)啊,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真有趣! 简评:小作者把课文中、练习中学到的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读者深受启发。内容符合植物生长的规律,反映了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植物的思想感情。 指导老师:陆坤明 丢手帕 昆山市石浦中心校 朱良燕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242w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