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精选5篇)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东营市河口区农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取得突破性胜利,全力推进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1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

1.1区位优势独特

从发展区位看,河口区位居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结合部,是山东半岛连接京津冀的重要交汇点,是东北与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通道。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新一轮国家重点建设规划,对处于延伸区的河口在产业发展上将产生重大的互动影响和需求。

从山东省发展层面看,河口区位于山东“一体两翼”北翼的最北端,是北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沿城市。具有面向东北亚、日韩市场,背靠广阔腹地的区位优势。国家和省对“海洋经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持,更给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1.2自然资源丰富

1.2.1土地资源丰富

河口区人均土地1.24hm2,人均土地占有量居全国沿海各市县区之首,其中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人均0.34hm2。除此之外,还有滩涂面积6×104hm2、苇地2.67×104hm2、未利用土地9.8×104hm2,开发潜力较大。

1.2.2水产资源优势凸现河口区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254km,-5m等深线海域面积13.3×104hm2,-10m等深线海域面积23.3×104hm2,为鱼、虾、蟹类的产卵、生长、索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发展海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

1.2.3能源资源潜力大除油气资源外,河口区年平均有效风能4―20m/s,北部沿海风能密度约648kW/hm2,年有效风速小时数达到3639h,是东营市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域,开发潜力大。

1.2.4生态观光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黄河人海口原生态和独特湿地景观,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珍奇的飞鸟走禽和五颜六色的天然野生植物,以及区内宏伟的围海大堤、林立的钻塔提油机等,均为河口区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1.3基础设施完善

1.3.1交通便利河口区南临东营飞机场,荣乌高速、东港高速等交通干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境内东营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的最佳海陆通道枢纽。区内公路纵横贯通,新盐路、辛河路、滨海路、孤滨路与新港路、滨孤路、河虎路、防潮堤路“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目前通车里程已达1234.8km,公路密度74.9km/km2。

1.3.2基础设施完善河口区地处油田腹地,电力供应充足,电信、数据交换系统等比较完备,是东营市的卫星城,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

1.4经济基础坚实

近年来,河口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的条件。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

1.5人文环境不断优化

河口文化属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又赋予了可农、可渔、可盐的便利条件,故求真务实、广纳兼容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历史上,河口属自然灾害多发区,黄河人海口多次改道、决口、漫流,沿海地带又经常受到海潮的袭击,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三角洲人吃苦耐劳、勇于抗争的意志,也形成了一种勤劳朴实、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在黄河三角洲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有石油文化等新的文化因子进入三角洲地区并融汇其中,表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当地文化的内容,构筑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地域性文化格局,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河口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配置差,退化比较严重。河口区尽管人少地多,待开发土地面积大,但土地瘠薄,耕地质量差。草场资源载畜量低,退化比较严重。

二是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对农业产业升级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比建区时呈倍数增长,但农业的增长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粗放型经营取得的,资源型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三是农业产业化层次低,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提质增效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

四是支撑和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目前,河口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文化观念相对薄弱,这将对河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产生约束。

3对策与建议

3.1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

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生态型、节约型精致农业,把农业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能充分发挥河口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的特色产业。

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推动农业由分散布局向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转变,由低端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重点建设“一带两园四基地”,一带就是依托河口区西部黄河故道流域,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两园就是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四基地就是绿色有机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海参养殖基地、大闸蟹养殖基地、现代畜牧业基地。

在形成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的基础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依托河口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创建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加大实施产业招商力度,集聚更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集农产品加工、交易、种子种苗、科研开发于一体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同时,要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农产品种养基地逐步延伸到区外,拓展河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3.2用科技支撑和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

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种、品质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试验、示范、推广步伐,推动高效生态农业质的提高。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设施栽培技术、农业生物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科技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采取一对一结对、手拉手指导、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广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

3.3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推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重点放到培育土地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生产主体上来,鼓励专业大户、农场企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长期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以较高的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红吸收农户的承包地,促进耕地、水面、林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生产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市外省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3.4构建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合作银行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区、辐射全省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若干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依法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3.5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转向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立足河口区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合理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在农业环保性发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它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采取厌氧发酵技术,将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进行无公害处理,对废物循环再利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来讲,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池三改”“生态家园”“联户沼气”等多种形式的能源生态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中,其以建设沼气池为主,农户可以根据自身从事的农业行业来选择不同的建设模式,就“一池三改”来讲,它以农户庭院为基本建设单位,每户建设一座8~10m3的沼气池,然后对对厕所、厨房等进行改造,这一模式对于从事养殖业的农户来讲非常有益,不仅能够对农户的垃圾进行无公害化的处理,还能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就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随着农村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不断发展的需求中,沼气产业也需要由单纯用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向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大型沼气池的成功运行,即通过在一处建池,能够实现全村用气目标,对城乡燃料一体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在农忙时节,农作物秸秆数量庞大,近些来,随着环保宣传的加强,人们意识到了农作物秸秆的重要性,即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途径上也非常的广泛。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有着明显的提升,其中比较常见的为“生物反应堆”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秸秆埋在农作物的根系土壤中,加入菌种后用地膜覆盖,形成秸秆反应堆,而后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来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氧气、肥料等,保证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改良土壤环境,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根据农村当前的实际需求,大力组织实施生物质量能源工程有着良好的前景。在这一工程下,对秸秆进行大面积回收利用,依靠国家大力扶持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秸秆成型加工企业、秸秆收储站,积极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还田等成熟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扶持生物能源的开发,促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3推广精确农业技术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中,精确农业技术的推广尤为重要,而在精确农业技术中,精确施肥和和精确灌溉技术是推广的主要方向。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许多地区严重缺水,而在这些地区,农作的生长就需要精确的灌溉技术来保持。从目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来讲,一般氮肥仅处于20%~40%,而农药在农作物上的附着率还不足10%~40%,大量农药的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从未来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精确施肥对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精确控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残留,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精确灌溉技术上,在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面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将滴管、喷灌、微灌等适合于旱作的节水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

4结语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产业是把农业用产业的形式经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多方面发展,形成农业的产业链,而与此同时,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以做到科学利用各项资源,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绿色消费的目标。

1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入生态学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系统内材料的循环利用,建立一个新的农业体系。新农业体系的建立,是把地区的资源整合,从众多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同时,它也是生态农业和产业模式的融合,两者互为补充,用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多个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1资源利用模式

资源利用模式包括多种产业类型,有环境消纳型、生态建设型等,把生产的产品作为中心,投入适量的成本,在不改变材料基本形态的前提下,完成产品生产,确保安全。种植与养殖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会把产品生产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再次使用,用人为的方式修护自然环境,从而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例,其是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把日常生活的饮食与居住方式作为产业资源使用,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产业文化的内涵,以让生态旅游健康发展[1]。

1.2发展驱动模式

发展驱动模式包含的产业类型是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量。而该模式运行的过程中,需制定农产品规范体系,有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并以这个标准为前提,建立产业基地,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其制定生产标准的同时,也会规定农业生产使用的技术,规范产品加工与储运,以为规范化生产打好基础,而对于规模化生产产生的废弃材料,会用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是把可循环使用的废弃材料作为生产材料,重新在生产中使用,实现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1.3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模式包括两种生产方式,即个人、合作,其中合作是公司、生产基地以及农民建立合作,共同生产,就像是生态农业产业链。其是划分出一个特定的范围,加入不同的生产原理与技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构建农业、牧业一体化的生物链,促进资源在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利用,符合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特点是,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把不同的农业产业排列,建立一个循环,整个产业链中,物质流是生产的废弃物。随着这一产业模式的发展,很多小企业纷纷加入到产业发展中,但这些企业过于分散,加上缺少有效地管理,导致污染加剧,因此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绿色、环保产业链的构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缩短与污染物零排放的距离。同时,其也会建立一个生态网络,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以让农业、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2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2.1问题

2.2对策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协调,平衡利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正视产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用不同方式优化,以减少农业生产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视角[J].生态经济,2012,(06):115-121.

[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

[3]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9-23.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2.2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THE END
1.农作物对磷的需求农作物无法满足人民需求6、磷是作物生长所必须的“三要素”之一,如何提高磷肥的供给能力呢? 磷肥是农作物的重要肥料之一,怎么施用磷肥才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_百度 磷肥吸收利用率很低,爱沉积,爱板结,所以土壤中并不缺少磷,要提高磷肥的吸收利用率,就要把土壤中的无效磷分解成有效磷。 http://blog.afkytc.com/post/1059.html
2.磷肥如何施用最有效?磷肥如何施用最有效? 在农业生产中,只有根据磷肥的性质,在与氮肥、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肥料科学配合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作物、茬口等条件合理地施用,才能充分发挥肥效,减少肥料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 单质磷肥过磷酸钙(包括重过磷酸钙)为水溶性速效肥料;钙镁磷肥为弱酸溶性缓效肥料;磷矿粉为难溶性迟效肥料https://www.ke256.com/articles/778f227337l0.html
3.农业常识耕作智慧揭秘农田肥力提升的关键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田肥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土壤条件是保证高产的基础,而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农业常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耕作和合理施用肥料来提升农田的肥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包含了微生物、昆虫、爬行动物等众多生物。这些生物对于保持土壤结构和营养循环至关重要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38456.html
4.机械化施肥与收获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让三农致富梦成真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机械化施肥与收获技术是三农种植致富的关键之举。 机械化施肥技术概述https://www.gntpr.com/ke-yan-cheng-guo/80911.html
5.二氧化碳浓度提升促进小麦磷利用效率根际性状微生物二氧化碳浓度提升促进小麦磷利用效率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清洁流域团队揭示了二氧化碳浓度长期升高的条件下作物调节根系形态和生理性状及根际微食物网以获取磷的生物学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宏(iMeta)》上。……(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2TL10I0514EAHV.html
6.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有关部门表示,我国将逐步建立覆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统筹考虑各类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这主要表明( )https://www.shuashuati.com/ti/ed5aad42b55c46de8cab9d7eee10eb39.html
7.广西水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4、什么叫做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肥料中该种养分总量的百分数。利用率可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按下列公式求得:在目前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下,化肥的利用率大致在以下范围:氮肥为30—50%,磷肥10—15%,钾肥40—70%。 http://www.gxswsw.com/index.php?s=/article/detail/id/64.html
8.科研二氧化碳浓度提升促进小麦磷利用效率在二氧化碳浓度长期提升条件下,解析作物对磷的获取策略对于可持续农业以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该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提升了小麦根系形态,生理性状和丛枝菌根真菌生长,促进磷的矿化和溶解,增强根际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进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和磷利用效率。该研究成果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Y1NDk1MA==&mid=2650652699&idx=4&sn=164843ccd72063a5a4af1d8c6e5c495d&chksm=bf80f6e2cf458eed0239f388f8e049165ab32bae0cf12cc3926afb5e2fac9390f8d91063b67a&scene=27
9.安徽大学2009湿地使者行动资料《农化一百题》湿地保护44.复混肥料国家标准中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 45.什么叫肥料利用率?复混肥与单一肥料哪个利用率高? 46.目前复混肥常用的生产工艺有哪几种?我公司采用哪一种? 47.“红四方”系列复合肥有何特点? 48.我公司生产的复混肥料主要规格有哪些? 49.如何确定复混肥的施用量? http://www.shidicn.com/sf_6CAF9281DD07467192322DDD724D3079_151_chanzhao.html
10.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河北农业科技2000年11期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氮磷比,供磷水平,磷肥肥效,作物吸收,如何提高, 磷肥极易发生化学沉淀而转化成难溶磷,使作物难吸收利用,同时,其移动性差,利用率低。据测定一般地块磷肥利用率只有20%左右。提高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HBNK200011020.html
11.施肥现状范文12篇(全文)近年来,由于种粮效益低,加上城市化建设速度快,许多劳动力从农业产业中脱离出来,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少数人耕种着大面积的土地,如何合理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成本,以提高种田经济效益,成为摆在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县自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至今有30多年历史,杂交水稻与化学肥料被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0ekt6kp.html
12.农作物种植中如何提高磷肥有效利用率(如何获取全文?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30条 1李室萱;农作物种植中如何提高磷肥有效利用率[J];乡村科技;2016年14期 2刘小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分析[J];河南农业;2023年35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CKJ201614062.htm
13.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磷肥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三要素”之一,但生产实践中,过量施用磷肥的现象屡见不鲜,磷肥利用率普遍较低。怎样才能提高磷肥施用效率呢? 一、早施细施。磷肥早施,是因为农作物在苗期吸收磷最快,约占生长期吸收总磷的50%,苗期缺磷,最终影响后期生长,即使后期再补施也很难挽回早期缺磷的损失,故苗期不能缺磷http://www.hnxrshi.com/articles/rhtglf.html
14.如何提高土壤中磷肥的利用率1、集中施用。把磷肥集中施在种子或根部附近,是一种有效的施用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固定作用,又便于作物根系吸收,一般提高利用率28%~39%。2、分层施用。通过耙磨施入5~1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苗期吸收;把其余磷肥结合耕翻条施于15~20厘米土层中,供作物中后期吸收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31833872370407525.html
15.最新磷肥,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2、保护生态环境:最新磷肥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保,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磷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低,对土壤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最新磷肥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精准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民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状况,合理施用磷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http://www.zj-txkj.com/post/250.html
16.提高磷肥利用率途径的探讨.ppt* * 提高磷肥利用率途径的探讨 主要内容—— 一、我国磷肥应用发展状况 二、提高利用率途径的探讨 三、磷资源科学利用的思考 一、我国磷肥应用发展状况 我国已探明磷矿资源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总资源储量176亿吨。其中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是磷矿富集区,5省份磷矿已查明资源储量135亿吨,占全国76.7%,按矿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226/8033142141003052.shtm
17.生物有机肥生产过程中添加微生物菌剂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众所周知,生物有机肥生产过程中需要利用有机肥设备进行辅助,从而才能加快腐熟周期以及达到标准的腐熟程度;但是若是想要提高生物有机肥的肥效应该如何做呢?其实,很多农业专家便给出了答案,在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混合经过高温堆肥的阶段时,可用菌种(菌粉)撒在堆肥表面,然后通过有机肥设备中的翻堆机进行翻耕均匀。经过https://www.aa0371.com/news/material_4/189.html
18.一种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农作物磷肥施用技术摘要(b)一种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农作物磷肥施用技术(/b),本发明属于农业施肥领域,具体涉及到在农作物磷肥施用中提高磷肥当季利用率的技术。本发明特征在于充分利用土壤有效磷,缩减较高浓度有效磷维持时间,减少固定、减轻流失,保证最大需肥期供给,提高当季利用率。中高肥力农田,特别是土壤有效磷超过30mg/kg的农田幼http://patent.foodmate.net/show-977229.html
19.小麦磷肥如何用磷肥施用注意事项(10)篇因此是非常适合将磷肥与有机肥混合施入的。而且混合施入的话,还能够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避免土壤对磷素进行固定。因此我们通过将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堆沤后施用的话,不仅能够提高磷肥的利用率,还能够避免磷肥过多而造成烧苗的现象。我们在施用磷肥的时候,较好是要注意进行集中施用。因为磷肥集中施用的话https://www.nygq.net/sites/post/VxmaJdk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