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作用,不得宣称保健功能。
“苯丙酮尿症孩子太可怜了,目前依赖一种进口特医营养粉,还会经常遇到断货的情况......进口品牌垄断,况且价格偏高,有的家庭无法承受高额供养费,就减量给孩子喝,造成血值升高,长期或者很多年后大脑的伤害家长是不可预知的!”
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孩子需要长期服用特医食品,留言者取名“西安特妈”。这位“西安特妈”呼吁,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标准,审批更多的用于苯丙酮尿症孩子的特殊营养品,特别是物美价廉的国产品牌!”
截至2024年3月,国内已颁发的178张特医食品许可证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都是本土企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也远超全球特医食品增长速度。根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现存特医食品企业共计25.77万家。
在资本端,过去两年也有多家企业获得融资。如2022年7月,特医食品研发商科露宝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同年12月,玛士撒拉(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宣布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2023年4月,玛士撒拉(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再传喜讯,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
尽管特医食品还存在着许多未解的行业问题,但在种种利好的因素下,特医食品的春天正缓缓到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外企建立起的集群效应
“泰州有很强的特医食品产业基础,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特医产业聚集地。”峰瑞资本早期项目负责人Kiko告诉小饭桌。
这个结果的背后,是泰州成为中国第一药城的两个故事。
Joey一直在泰州研究医疗健康行业,他告诉小饭桌,过去国内不仅没有特医食品,甚至不允许外商投资转基因生物制品。当时泰州招商局长为了吸引外资到当地投资建厂,专门在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最终议案通过,泰州也成功招引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药,为泰州制药产业基因奠定基础。这件事发生在2012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接下来的几年,雀巢想在泰州开展特医食品业务。然而特医食品在2016年才刚刚有了“食品合规化”政策,而在本土建厂生产还没有先例。泰州招商局长为了帮助雀巢在泰州建厂,亲自去药监局沟通此事。
不仅雀巢特医食品工厂成功得以落地泰州,还开启了特医食品在国内建厂的先例。雀巢泰州工厂一期投资超过10亿元,总占地面积200多亩,已于2018年4月竣工,是国内现代化等级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工厂之一,也是全国首个液体特医食品工厂。
雀巢在泰州的成功意义还不仅限于此,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将一批特医食品企业带到泰州,引发了泰州的产业集群效应。
早于雀巢落地泰州的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泰州)有限公司,在雀巢特医食品工厂成功建成的影响下,也于2018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特医食品生产线。
此外,国内最早一批特医食品企业之一的鲲鱼健康药业江苏有限公司,也选择了在泰州建设其特医食品工厂。据了解,这是一家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与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发生产为主的技术型服务公司。现已建成生产车间面积3.9万平方米,仓库面积1.8万平方米,质检研发办公7000平方米,制剂生产线可达60条,包括软胶囊车间、固体制剂车间、粉剂车间。
2019年鲲鱼健康的年产值已经达到50亿,随着这几年特医食品的发展,目前的年产值已接近百亿。
根据江苏省委公布的数据,2023年底,泰州已落户医药健康企业140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69家。泰州大健康产业规模大概率将登上3000亿元台阶。2025年有望突破4000亿。
目前,泰州的特医食品行业地位已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着国内最早的产业地位和生产经验。峰瑞资本投资的玛士撒拉(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玛士撒拉)在2023年也选择了泰州建厂,方便其特医食品产线的业务运营。
Kiko透露,相比于玛士撒拉总部上海附近的周边城市和地区,泰州的集群效应,还是把玛士吸引了去。
特医已经在路上
“特医食品是需要政策、市场、资本、医保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效果的行业。”Joey说到。
在政策层面,2022年起,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就已经出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指南》,并推出了“小蓝花”标识;多地出台特医食品支持奖励政策,如威海市发布《关于支持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2项政策》,对首次取得注册证书并在本市投产的特殊医学用途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按照不超过临床试验协议或合同金额的20%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政策之外,考验的也是企业的综合实力。“未来特医食品企业不仅需要有工艺、技术,还要以渠道能力为核心,逐步推进企业发展。”Kiko说到。
她认为,随着特医食品行业在国内逐步完善,行业内的企业一定会朝着越来越垂直的研发方向发展。而在剂型的升级上,也会在目前大部分粉状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多的液体管线。在特定全营养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为各类特定疾病提供专业医学营养解决方案的国内企业。
此外,Kiko看到的更多利好现象是,许多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越来越强,对于特医食品的主动筛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许多非一线城市也开始逐步重视营养科建设及普及医学营养理念。
小饭桌通过观察数据统计也发现,国内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因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均衡等导致的肿瘤、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2023年国内的特医食品产量已经比2021年翻了一番。
人群结构与需求的转变,加之国家政策的助推,让特医食品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断明朗起来。国内特医食品企业的数量也开始呈上升趋势。
过去20世纪80年代特医食品9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外企占据。而自2015年国内有了官方“特医食品”类目后开始迎来市场增长。截至2024年3月,国内已颁发的178张特医食品许可证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都是本土企业。
“许多外企的特医食品临床数据都不是国人的数据,国内企业的一个机会在于可以根据国人体质临床数据,针对性研发更适合国人体质的特医食品。”Kiko总结道。
虽然国内特医食品企业仍然处于追赶状态,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在路上了。而“国产替代”或许正是本土企业弯道超车的重要一环。
优化产品注册增强产品可及性
什么是特医食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25596—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29922—2013)的定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特医食品专属标志为“小蓝花”。
据介绍,2023年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主要有两个方面变化:一是严格注册要求,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调申请人应具备的条件、能力、法律责任和义务,夯实申请人主体责任;明确产品不予注册情形;增加注册产品技术要求,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保障产品临床效果。二是支持企业创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设立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将罕见病特医食品、临床急需的新类型特医食品的审评时限从正常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优先安排开展现场核查和抽样检验,加快产品上市进程;明确电子证书法律效力,服务企业便利化。“《办法》将在进一步严格注册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持续鼓励产品研发创新,更好满足临床营养需求。”上述负责人说。
多方合力满足临床营养需求
随着特医食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面对老人们容易出现的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寻找适合老人的科学营养补充方式,“小蓝花”也发挥着更大的支持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刘英华表示,当前,老年人营养不良问题突出,口服营养补充既可以替代饮食中部分食物,也可以作为加餐增加人体营养摄入,并且具有食用简单、方便,产品价格低的特点,能够满足老年患者口服进食的心理愿望。但科学的口服营养补充一定要以增加营养摄入为目的,能够为患者提供多种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推广如何在医院中规范化使用特医食品,要有医嘱,要有处方,要有标签,要有配置治疗和配送,它是一个整体的医药模式,不是一个单纯的食品销售模式,这两者的融合是未来促进特医食品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