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农学类专业,主要侧重学习种植、养殖等技术。“我目前从事的是水稻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是为育种家们发掘更多的优良基因,提供育种新思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王庆凯表示,现在的农业已经不是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而是由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学农业类专业不等于以后就要种地。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在草莓设施大棚内采样。
“农学主要学习小麦、玉米、大豆这等大田作物的种植,专业课程有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栽培、育种等。”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2019级农学专业学生张振龙表示,本专业并不是单纯地去种地,而是重在观察从播种到出苗、收获这整个的生长过程,看着一粒种子长大,自己心里非常有成就感,就在这种成就感之中真正喜欢上这个专业。
学农很辛苦吗?张振龙坦言,农学肯定要去地里地,因为麦子长在地里,必须得下地,自己身边有学机电的同学,他们也要去车间,几乎工科类的专业都需要动手做东西,所以各有各的辛苦,农业并没有特别辛苦。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教师指导学生给小动物做外科手术。
新农科,多学科交叉的农业专业
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院校开设了多学科交叉的农业专业。
2022年,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教育部印发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五大领域共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方淦介绍,新农科是一个比较概念,是相较于传统农科而言的,新农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农科不仅是传统农科内部的交叉融合,更是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通过交叉融合,解决“三农”领域重大科技问题;二是“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新农科更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瞄准的是未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需要。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在进行作物表型实验。
智慧农业专业是代表之一。“智慧农业专业主要学习农学、信息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农业理论与技能。”华中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系主任李林告诉记者,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农业专业就业前景光明,智慧农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旺盛,是当前稀缺的现代农业人才。
对于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农林类院校或农林类专业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与此同时,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新型人才,不少院校招收公费农科生。
“我是定向到新泰市的乡镇做农技推广,负责把科研单位培育出新品种、新技术、新种子,推广到田间地头。”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2019级农学专业(公费农科生)学生何勇说,跟公费师范生类似,公费农科生免学费,毕业之后定向到乡镇就业。
山东农业大学公费农科生在育种企业实习。
毕业生谈农业
“我1994年上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的都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我当过公务员,也在国企干过,如今又跳到了民企。”寥寥几句,勾勒出淘天集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左臣明30年发展轨迹。
说到农业情怀,“95后”创业者谢晶深有同感:“我是上海人,也是个‘农三代’,从小就喜欢农业,所以读了上海市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动物医学专业,后来也到英国留学,我有很多的选择机会,但就是对农业有感情。”如今,谢晶接替祖辈、父辈,自己做农场,他正打算把田园元素加入养鸡种树中……
在北京市昌平区国家精准农业研究基地,各类智能机器人在田间忙着干活。“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在从事农业机器人研发工作,感觉很有意义和价值。”研发人员缪祎晟说。
多功能运输机器人。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华瑞介绍,目前我国农机总体研发与应用水平亟待提升,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农机研发,迫切需要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等交叉学科的人才。
漫洒式农田打药机器人。
最后,朱启臻教授寄语:建设农业强国、建设现代化农村,为年轻人创业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机会。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涉农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他们活跃在科学研究、教学、政府管理、现代企业等领域,为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和农村政策制定、科学管理等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