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逐渐崭露头角,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作为中国短视频领域的佼佼者,在微短剧的发展过程中,抖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抖音在微短剧发展中的多重身份与功能,探讨其作为流量平台、内容平台等角色的作用与模式,以期为未来微短剧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成长历程:经营策略推动发展
夏季,抖音首次推出了微短剧暑期档“夏日大放送”,共上线了14部主打悬疑和甜蜜宠爱类型的微短剧。完成了初始用户积累之后,抖音又以姜十七等头部达人为引领,将微短剧拓展至职业、现实生活、青春校园等领域,推出《医生的温度》等多部优质作品。2022年1月至10月,抖音上线329部微短剧,孵化多个头部IP和品牌,其中10亿+播放量作品55部,20亿+播放量作品23部,内容题材包括推理、祖孙情、银发群体和女性题材等领域,捕捉时代潮流并融入作品,以触动观众内心。近两年,随着抖音电商黄金时期到来,抖音也正积极探索微短剧不同的付费模式,以及与电商品牌之间转化的可能。2023年1月,在春节档期间,由抖音和柠萌影业联合出品的都市情感微短剧《二十九》仅播放3集就达到了10亿的播放量,其采取的付费提前观看结局的举措验证了抖音探索内容付费的新方向。同年,抖音播放量超过10亿的微短剧同比去年增长了7倍,日播放量增长了一倍。而一些品牌冠名的系列微短剧也证明了抖音在提升内容流量和电商流量之间转化效率方面的努力。当微短剧成为品牌营销的新平台时,内容植入、品牌定制、账号增粉和直播带货等,都在抖音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平台身份转变,流量至上到内容精品化
随着资本和专业影视团队的涌入,微短剧逐渐摆脱粗制滥造的标签,题材更加多元化,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抖音从单纯作为内容“发行”平台、注重流量运营的定位,积极参与精品内容制作,拓展多元商业模式,并主动担当起“发球者”的新角色。
行业角色重塑和跃迁
抖音短剧内容分发与审核流程
对于上传至内容库并通过审核的微短剧内容,首先,平台将结合短剧内容与用户特征分析,为短剧内容更好更精准地匹配到目标用户;其次,平台利用推荐流场景中的小程序特殊卡片直出方式,拓展复访形式,使得微短剧内容能够以更为丰富多样的形态呈现给用户,增强用户的复访意愿和触达率;最后,基于传入的微短剧内容,平台还提升了如直播、搜索、消息通知等场景的内容结合度,为用户在多个场景中提供了更为连贯、便捷的内容消费需求承接。由这一系列加强监管审核、优化流量分发的整改“组合拳”,不难看出抖音深耕微短剧业务的决心。为了更好地回应用户与市场对于微短剧质量的要求,除了运用以上手段之外,引导微短剧创作精品化更是重中之重。
全面的精品化作品扶植与合作体系
引导微短剧创造精品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何为“精品微短剧”?抖音精品短剧负责人钱立立在“辰星计划”发布会上给出了这样的解析:“今天对‘精品’给出非常清晰的标准有点难,行业都在共同探索精品的路上,但可以先从几个维度去衡量:第一,基于一个好故事和创意,故事和创意是精品内容创作的基石;第二,作品具有社会价值、思想价值或审美价值,如果三者兼具更好。”
精品微短剧应立足于好立意和好故事,回归优质内容是长远之策。基于精品化思路,抖音加大了对微短剧的扶持。2024年初,抖音正式推出“辰星计划”。该计划面向影视公司、MCN机构及个人创作者,提供联合出品和联合运营两大合作模式,旨在打造内容标杆,推出更多“向阳、向善、向美”的微短剧精品,形成微短剧精品化支持体系,为创作者提供快速入局的“快车道”。
玩法突破,构建商业闭环新格局
行业转向关键期,微短剧目前发展轨迹与早年网剧、网综颇为相似。高品质制作渐成主流,那些仅仅抱持投机心态的参与者将逐渐退出舞台,而行业的投入与产出也将逐渐达到合理的平衡。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新的商业逻辑也在悄然形成。那么,当微短剧在玩法上不断创新时,其收益方式又会受到哪些影响?抖音短剧负责人王晨在“辰星计划”发布会上表示,如何确保优质的微短剧创作者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是抖音一直在深入研究的课题。
此外,“微短剧+文旅”也是当下备受瞩目的发展新路径。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活动,认可其社会价值并指明发展方向。抖音也积极推动微短剧和文旅产业的融合,积极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旅游消费。钱立立表示,抖音在推广和促进文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各省的文旅局在抖音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抖音的产品形态和内容生态,对短剧与文旅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2024年春节档微短剧片单中,《我的归途有风》以四川乐山为背景,展现非遗美食走向世界的故事;而《天涯小娘惹》作为首部在新加坡拍摄的华语微短剧,为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注入新内涵。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微短剧+文旅”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