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出现了一个“红线”,但是副标题和正文中并没有进行解释。纵览全文可以推测“红线”指的是党建,但是这根“伏线”只在标题中出现一次就“断”了。所以修改中,编辑立足稿件实际,放弃“红线”的说法,把“谜面”变成“谜底”,引导读者自己在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原标题中“特色”“多元”“同质化”“差异化”等字眼扎堆出现,专业有余、活泼不足。毕竟电影报道面向的是大众,标题也应该从更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达中寻求“突破口”。改后标题先在引题中引入更多具体场景来展现“特色”“多元”,然后主标题“扎口”,用拟人化动作从专业化表达中“突围”。
“形式主义”可以包含很多内容,从原标题来看很难猜出稿件具体指向什么。改后标题用了“发烫”和“降温”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描述部分机关单位“文山牍海”的形式主义现象,生动接地气,去除了“说教味”。
原标题里的“畅通……'最后一米’”在新闻标题中已是屡见不鲜。编辑在修改中有意识地规避类似表达,在引题中构建起“老工作者”和“新'响’法”一组对比。同时把设置“小喇叭”的目的,由高高在上的“畅通基层治理”,简化为落到实处、贴近服务对象的“惠农”,并放进主标题。
原标题中的主要信息提取于文中内容,看上去板板正正的。“海绵城市”的概念,业内人士懂、条口记者懂,但是读者不一定懂。编辑代入读者的视角,在引题中嵌入“海绵”概念,再在主标题中以“能喝水、会呼吸”的比喻加以解释,生动了然。
“美而不自知”是有时记者在为自己稿件取标题时的状态。见报的主标题取自原来的引题,但是记者可能是觉得“一米阳光”更有亮点,所以放在原来的主标题中。但是在编辑看来,“一米阳光”的虚化意象,不如实实在在的“八个人盘活七千人社区”更吸引读者,更能直观展现社区治理成效。
原稿只有一个主标题,见报稿件扩充为肩主标题,丰富了内容和层次。修改过程中,在标题中“加”什么,非常考验编辑的判断。这一例修改中,编辑加了新闻发生地,扩充了乐享养老具体举措,同时也没有遗漏原标题中“一张卡”的信息,更通过“三十二”与“一”的对比增加了“一张卡”的含金量。
修改前后,标题的结构和表达内容都没有变,但是改后的2.0版却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引题的精简表达只是“开胃小菜”,主标题“键对键”与“面对面”不仅表达出“不见面”“更方便”想要传达的意义,更以巧妙的双重重复与押韵,为读者端出“色香味”俱全、回味无穷的“正餐”。
原标题中,记者有意识地运用了重复技巧,在引题中以“一头……一头……”串联起价值与价钱,只是主标题略显平淡。编辑把重复的“锚点”放到主标题中,用三个“精”增加了原标题想表达的层次,同时规避过于功利性的说法,把“讲故事”“做传播”归结于文创赚钱的“密码”。
“地沟油变燃料”虽然是新鲜事,但是不够吸引人。“地沟油'飞天’”,则一下子提升了反差感和故事性,让专业性很强的稿件有了一顶让人远远就想打招呼、细细看的漂亮“帽子”。
在记者原稿标题的启发下,编辑将肩主内容对调,以人物带出场景,以场景烘托人物。人物是产生互动的90后和“90后”,场景是以新型养老院思路打造的光荣院,凸显人物主体,有助于增强政府惠民举措与普通读者的链接。
见报标题最大的亮点,在于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项目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描述得生动有趣。原标题中的“拓界”“低效地”等表达让整个标题“不苟言笑”,改后的标题,把复杂事物解释成小孩子都能听懂的语言,让读者也“会心一笑”。
在被泛滥使用的标题“谐音梗”中,这个“谐音梗”却值得点赞。原标题很直白,但相比对负面内容的否定,对正面内容的肯定更容易激发读者正面的阅读情绪,加上“簿”与“步”的谐音、“少”与“快”的反差,就像是一勺“糖”,为标题注入了更多“情绪价值”。
原标题以“音乐节”对应“小夜曲”,见报标题以“葡萄”对应“一串串”,其中体现的,是编辑对于新闻“题眼”的判断。丫河以音乐节带动葡萄夜市,最终落脚点在于葡萄产业,所以葡萄比音乐节更值得突出。还有一个巧思在于标题在见报时以竖排形式出现,恰好应和了“葡萄一串串”的意象。
小众养殖养的是什么,喜与忧源于什么?对比原标题,见报标题分别在引题和主题中增加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当镜头具体对准到蜗牛、鸵鸟、水蛭,读者自然会明白为何说这类养殖“剑走偏锋”。由此可见,标题的修改,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篇新闻的由头是在“黑神话:悟空”的热度带动下,连云港旅游部门适时推出优惠举措,但是原标题中没有体现这一点,修改后点明游戏通关者可免费游花果山,突出核心“卖点”。
原标题体现了政府对技能人才的鼓励,但是没有明确如何鼓励。见报标题把背景信息放在引题交代清楚,关心这则新闻的人,就是潜在的读者群,也是标题制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标题的“喊话”对象是有意学习技能的高校毕业生,“政府给予补贴”无疑是最直接、最吸引人的信息。
原标题的“布衣法官”为新闻人物勾勒出颇具辨识度的“画像”,修改注重在此基础上延伸他们如何“巧断家务事”。通读全文后,编辑以两个“了”一个“不了”概括“布衣法官”办案时情理兼顾、执法温度与力度并重的特质。
新闻标题要打动读者,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见报标题在引题中表达了对蔬菜残体被白白浪费的痛惜,同时带入读者视角、带着好奇心来发掘新闻点——原来蔬菜也有秸秆,于是主标题从“秸秆”说到“还田”,水到渠成。
原标题引题提出一个比较泛化的问题,主标题点明了事件的结果,但没有扣住问题作出回答。修改后先提出具体的三个分问题,然后在主题中收束,形成分总的结构。同时保留并突出“中年危机”这个拟人化的表达,移到主标题中,比原来标题中的“自主微更新”在表达上更鲜活、接地气。
以上四篇稿件源于同一个栏目“我的就业故事”,栏目对稿件的要求是视角尽可能贴近,展现鲜活的个例。标题的修改和制作中,编辑也更加注重从小切口深挖采访对象个性化的表达,重点突出其就业经历对其他毕业生的启示。修改后,引题形式统一了,主题更多展现的是受访者源于“内生动力”的就业感悟,尽量规避外界视角对他们的“价值评判”。
他山之石
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一些地方受灾严重,出现断路、断电、断网甚至断水。这个标题巧妙结合地名,反映多方力量投入救援抢险,短句式自带节奏感,凸显紧迫性。
报道聚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这类话题一般都比较硬,较难写出彩也就很难拎标题。这个标题则从不同学段的特点入手,让读者对新闻点一目了然,同时三个词都是“认”什么,形式上也体现出巧思。
主题给出结论,副题展开解释。主题用两“假”一“真”营造冲击感,让人一目了然,副题简要提炼新闻事实,揭开赌石的行业暗黑。传递的信息高度凝练,摆开的事实清晰准确,让人过目不忘。
这篇反映云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成绩的稿件,一般容易写得严肃又死板:标题一板一眼,多用口号形式,缺乏生动性,很难吸睛和出彩。但是,这则标题文气十足,前半句将“谢师宴”一词进行拆分,直接亮出观点,后半句用“桃李”指代学生,将“桃李沐春风”中的“春”改为“清”,更好地呼应了主题。
该文报道了基层社区党委与军人事务局签订攻坚项目书,推进基层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新闻。标题格式工整、朗朗上口,通过“一签”“一亮”形成欲扬先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