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涛,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张祥,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市贸促会会长吕宜,市文旅局监管科科长汤磊宝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一)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一、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恢复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严守消费安全底线、强化监管执法,着力提升商品服务质量和消费维权效能,积极构建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格局,为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有力。坚持示范引领,持续推进质量强县创建和质量提升示范区。12家组织获第七届市政府质量奖和提名奖。9家企业入选2023年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强化质量基础建设,“皋质惠”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入驻企业5400余家,解决需求321次,县区设立质量工作站8个,提供质量技术服务。推进质量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发布霍山石斛国家标准1项,指导企业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2项,发布地方标准19项。发布省级地方计量技术规范2项。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达116家,居全省第4。全市认证认可证书数和获证组织分别增长2034张、608家,证书总数和获证组织总数均居全省第4位。
(三)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市场经营秩序不断改善。2023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查结各类违法案件4837件(含市场准入案件450件),罚没款3018.09万元。市本级共查结违法案件700件(含市场准入案件447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审查政策文件106件,提出修改意见27件。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59起,罚没款370余万元。开展医疗卫生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整治,查处案件2起。围绕教育收费等民生领域,规范价格收费行为,查处案件23件。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督促退费10.4万元。开展网上监测58993次,发现并处理网络交易违法线索51起。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等专项行动,全年共查处网络违法案件86件。
二、202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及“3·15”纪念活动安排
新闻界的朋友们,让我们以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契机,进一步凝聚立法保护、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社会监督的力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消费维权新格局,为六安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二)
尊敬的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安市农业农村局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表现在:
一、打击涉农违法行为见成效
2023年,全市累计出动农业综合执法人员18203人次,共检查农资企业、经营门店8814家次。重点查处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农机、渔业等违法行为,查办违法案件598件(其中简易程序案件397件),移送司法机关22件,集中处置涉案物品2.25吨,罚没款200.62万元。六安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荣获全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先进集体,查办的假种子案获评全省优秀案卷。舒城县查办的2起种子案分别获评全国和全省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霍邱县查办的生猪案件获评全省农业执法典型案例。
二、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快速提高
持续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入驻追溯平台、智慧监管平台。2023年,我市新增入驻省追溯平台生产经营主体462家、国家追溯平台336家,开展追溯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较上年增幅达30.48%。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新入驻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5092家。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全市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9937批次,定量检测达2.27批次/千人。其中例行监测8004批次,合格率99.7%,监督抽查1933批次,合格率99.48%。接受部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抽样数量达到40余批次,合格率100%。生产主体试行实施合格证制度2273家,开具合格证43.39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农产品12.72万吨。
四、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位居前列
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组织开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有效认证总数达959个,居全省第二。其中绿色食品600个,居全省第一;有机农产品352个,居全省第二;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67个,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狠抓作风建设,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力度,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推动全市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新闻发布会。
市商务局按照国家“消费提振年”工作部署,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出台了诸多引导消费的利好政策,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有效激发了消费潜能,让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二是凝聚合力,加强活动保障。围绕汽车、文旅、家电、普惠四类消费券发放,实现市县(区)联动,政企合作,有效整合各类资金,扩大促消费成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要求参与消费券发放活动的市场主体在不降低服务标准、不抬高商品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利于民,切实将消费券发放工作落实成利民惠民的暖心工程。
三是财政支持,扩大促销成果。2023年,全市共发放各类财政消费券5657.821万元,累计带动消费13.4亿元。其中,发放汽车消费券2374万元,累计核销2275.6万元,累计带动汽车消费11.84亿元;发放家电消费券210.31万元,累计核销190.76万元,累计带动家电消费1917.7万元;发放文旅消费券885万元,累计核销526.1317万元,累计带动文旅市场消费3057.82万元;发放普惠类消费券2188.511万元,累计核销1374.09万元,带动市场消费10629.85万元。
四是放心消费,维护群众权益。在开展消费券发放、兑付工作中,市县商务部门全程聘请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活动进行监督、审计,对收到的消费券核销信息进行比对、核实,确保消费券发放活动公开、公平、公正。市商务局还安排专人负责及时解答群众有关消费券方面的咨询和疑问,全年办理涉及消费券的12345热线133件。我局还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妥善处理了国际羽绒博览会消费者维权事宜3起,有效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二、2024年促消费工作谋划
2024年是商务部确定的“消费促进年”。今年我市将按照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继续开展“徽动消费乐享六安”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春节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六安市“2024年徽动消费促进年”行动启动仪式,并举办了新春年货节,现场发放了25万元消费券,获得了较好促消费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激发消费活力”消费维权年主题,优化消费环境,共同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良好氛围,全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整合商务、文旅、发改、教体以及各个县区资源形成全市促消费合力。积极争取资金在汽车、家电、普惠等领域发放消费券,持续激发潜能消费,争取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2023年,我市文化和旅游监管执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切实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及“三管三必须”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强行业监管执法,依法履职尽责,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为目标,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文化和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引导消费者理性维权,认真处理投诉,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营造安全、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实现了市场秩序不断优化、行业管理日趋规范、服务质量稳步提升的工作目标。
一、深化行业专项整治,消除风险隐患
1.深入开展文旅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组织制定《全市文化旅游市场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方案》,突出火灾防控、团队游客、特种设备、A级旅游景区、文旅活动安全管理及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等6个方面重点检查事项,并通过网站“政务公开栏”就方案进行专题解读,提升公众政策知晓度。分业态印发《六安市文化旅游市场贯彻落实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方案明白纸》,明确共性和个性要求,加强行业分类指导,累计帮扶指导重点县区64个次,重点文旅企事业单位363家次,其中局主要领导到A级景区宣讲解读专项方案1次,邀请专家开展上门指导6次。累计召开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会、假日工作会、形势分析会等10场,加强工作部署,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按时准确、规范报送信息,全力完成目标任务,推动行业监管责任落实。
2.紧扣节假日文旅活动特点,常态化组织开展针对性督导检查和明查暗访,全力保障假日市场安全。一是开展元旦春节假日全市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工作督查检查。会同消防、市场监管、林业部门成立7个检查组,采取交叉互查方式,赴各县区实地检查文旅企事业单位45家,督促整改问题隐患48条。二是开展“五一”期间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明查暗访。会同消防部门成立7个检查组,赴各县区实地检查文旅企事业单位41家,督促整改问题隐患100条。假日期间,与公安、应急、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紧密协同,组织开展联合行动2次,暗查暗访各类文旅经营单位8家。三是开展中秋国庆假日全市文化旅游市场明查暗访。会同公安、林业、市场监管、消防部门成立7个检查组,赴各县区实地检查文旅企事业单位47家,督促整改问题隐患72条。节后组织4个重点县区、10家重点景区召开假期文旅市场监管工作复盘会,形成复盘总结报告,持续改进和提升假日保障工作。
5.强化网络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一是开展“规网”专项整治。制定了“规网”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结合全国“两会”文化市场安全防范工作,联合公安、网信办、市场监管等部门对网络直播表演、网络自媒体等单位开展集中清查整治,督促引导从业人员规范网络言行,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对网络书店开展线上线下集中清查,重点检查场所经营资质是否齐全,是否发行违禁、侵权及非法出版物等违法行为;严查所有网吧安装“翔天净网”系统情况,督促保持实时在线,有效屏蔽垃圾信息和不良内容,净化上网环境。二是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规范营业场所经营管理、加强营业场所环境整治,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今年以来,共检查网吧950余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100余人次,立案查处网吧4家。
6.扎实开展营业性演出专项整治。认真排查农村婚丧嫁娶营业性演出线索,严厉打击淫秽色情演出;重点摸排各大商场、广场、楼盘、公园、景区及酒吧、室内小剧场等小型非演出场所,严查劣迹艺人参加营业性演出活动;重点加强营业性演出活动前的安全监管,通过普法宣传、现场勘验,做好演出前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全年有效监管营业性演出19场。
7.开展第三方暗访评估检查。委托第三方媒体机构围绕暑期等重点节点开展两轮“体验式”暗访,抽查文旅经营单位108家,召开专题会议两次,反馈并督促核查问题线索284条,从游客的角度查找审视文旅市场秩序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优化管理和服务。
8.开展执法队伍能力提升年活动。开办能力提升年活动“学法练兵”暨文旅执法大讲堂10期,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县区工作制度,开展全市文旅综合执法人员技能大比武。组织业务学习培训8次,指导县区办理疑难或重大案件8件;编发提升年电子简报10期;与森林执法支队、市场监管执法支队等单位开展执法业务交流7次,商讨案件线索9个;办理参照省市自由裁量基准案件53件。执法队伍能力大提升行动被省文旅厅评为全省文旅系统行政执法“十件”大事,并以第一的位次推荐参加“安徽省2023年度行政执法十件大事”评选。
9.全面开展行业管理规范年活动。围绕文化、旅游、广电、出版、文物领域内14种业态类别,参考借鉴省内外优秀管理案例,编制“一套指南、一本手册、一份清单”【即六安市文旅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指南、安全生产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内页资料管理台账清单】,内容覆盖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文明服务等多方面管理制度规范110余项,梳理行业安全风险点263条,归纳基础台账75项、个性台账22项,实现对症施策、精准指导。市、县两级合计举办动员宣贯培训11场,覆盖各类业态经营管理单位1400余家次,推动各县区选树标杆示范单位78家,并采取“轮流转、集中看、现场评”的方式,举办观摩会7场,收集意见建议351条,促进县区间、政企间的沟通交流。
二、倡导文明旅游,助推文旅市场复苏
三、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维权工作水平
2024年是推动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和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一年,六安市文旅局将充分把握支撑环境持续优化、市场需求加速释放、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的大好机遇,准确领会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任务要求,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突出品牌塑造,增强文旅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
预祝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圆满成功!
谢谢!
???答记者问:
提问1.据了解,2024年消费维权年主题是“激发消费活力”,请问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提问2.请问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在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一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对近年来暴露问题较多、群众投诉举报较多的热点地区、重点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行为。二是进一步强化检打联动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资质量监督抽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检打联动工作机制,促使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和质量检测三方机构形成合力。三是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坚决查处各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维护农民权益。大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四是全面推进社会共治。多形式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服务活动,普及识假辨假和依法维权知识,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
提问3.2023年我市在促进汽车消费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答: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开展恢复和扩大消费工作,促进汽车消费是重点。2023年,我市以发放汽车消费补贴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举办汽车展会,有效扩大汽车销售。市级开展4批次汽车消费补贴活动,发放消费券1324万元,带动新车销售超5500余辆。市商务局组织了“五一”“十一”皖西车展、霍山县开展了“520凯耀汇车展”,舒城县组织了亿坤汽车展等活动,有效激发汽车市场活力。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0%,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强劲,增长111.8%。
???提问4.2024年春节假期持续8天,形成史上最长春节假期,公众消费意愿空前高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国内各大景区人流量剧增,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信息,比如海南三亚“返程难”、景区体验差,接待能力不足、捆绑消费、强迫购物等消息也是层出不穷,请问,高峰期游客出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遭遇消费陷阱,如何维权?
????答:这位记者朋友,你好。今年春节,“人从众”成了各地旅游市场最火热的话题。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人们出游欲望可谓是空前高涨。可以说,“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优质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主要矛盾”。在这里,我也给选择假期出游的旅游者以下几点建议,让您在假期玩的开心、玩的放心。
二、切实做好自身防护。行程中避免单独行动,保持通讯畅通。旅游过程中妥善保管贵重物品,不要携带大量现金。行程中遭遇突发事件,要及时报警。
三、认真听从有关提示。旅游过程中要遵守安全管理规定,注意查看旅游安全须知和提示标识标牌,自觉听从景区工作人员提醒和安排,以免发生意外;自驾出游,行前要做好车况检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驾驶。远途出行,要避免疲劳驾驶;自助游,要合理选择旅游项目和路线,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谨慎参加登山、攀岩、徒步等高风险项目。
四、选择跟团旅游的,务必留意组团社的资质,参加有经营资质的正规旅行社组织的旅游活动。切忌贪图便宜的心理,务必选择合理价格旅游产品。不受免费、低价诱惑,不参加“免费游”、“低价游”旅游团,避免因“低价”被强制要求购物和自费造成合法权益受损。务必签订正规完整旅游合同。明确约定旅游行程中交通、住宿、餐饮服务、购物次数及自费项目等,避免维权时缺少证据。不轻信宣传内容,不贪恋赠品折扣。
五、理性购物。特别是购买贵重物品,务必索要、保存购物发票等凭证,发票或收据应标明购买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并加盖商家发票专用章或财务章,以备退货、投诉之用。保持理性购物消费。不轻信功效、低价等购物宣传,切勿冲动购物,避免购买劣质高价商品。
五、投诉处理争端。如果旅行社安排的旅游线路产品与旅游合同约定不一致、旅行社工作人员或导游人员诱导、强迫或变相强迫安排另行付费项目和购物时,您有权拒绝,可与导游人员或旅行社沟通解决,也可拨打12345投诉;如果人身或财产受到侵害可拨打110报警。
最后,市文化和旅游局也会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规范企业经营,净化旅游市场环境,让广大市民明白消费,放心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