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分析师裘孝锋、赵乃迪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欧洲和中国三家各自在农化和种子领域形成一家巨头。全球种业和农化的战略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他们的分析如下,华尔街见闻对此有所删减:
核心摘要:
第一、拜耳和孟山都、杜邦加陶氏益农的合并,对于全球种子市场来说的话,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全球种子行业将形成明显的双寡头垄断模式。尤其是在转基因性状领域,基本处于完全垄断的格局。
第二、拜耳和孟山都、杜邦加陶氏益农、中国化工(旗下有ADAMA)加先正达的合并,使得全球农药行业的格局发生重大的转变,拜耳和孟山都、中国化工(旗下有ADAMA)加先正达两家占据领先位置,杜邦加陶氏益农、巴斯夫紧随其后,形成4强格局。
第三、中国化工集团通过并购先正达和ADAMA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种子和农化企业。农药业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23%,种子业务占据6%的市场份额。
第四、中化集团下面有中国种子集团和以扬农集团、江山股份的农药业务,目前这两块业务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化工集团的布局。目前来看,国际上缺乏种子业务的大型并购对象,唯一有可能的是KWS;农药业务倒有较大的作为空间,有FMC、Nufarm可以作为潜在并购对象。此外,中化集团在目前基础上要与三桶油、中国化工集团形成鲜明的特色的话,必须另辟蹊径,重点以电子化学品作为突破口。
银河证券的详细报告如下:
图1:大豆和玉米价格走势
全球种子行业格局:双寡头垄断格局形成,变局有待基因编辑技术
据国际种业协会(ISF)及行业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全球种子市值从1975年的12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38亿美元,在过去40年内,市场规模扩大了约3.5倍。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不断扩大。得益于转基因作物的高产、广泛的适应性、对化学农药依赖性小、营养附加值高等优点,商品化的转基因种子市场从1996年以来一直持续增长。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值从2007年的7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48亿美元,增幅达90%。转基因种子市场份额快速提高,也由25%上升至33%。
按区域统计,2014年北美种子市场位列第一,市值为176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达到32%。亚太市场市值165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31%,与北美相近位列第二。欧美(97亿美元,18%)、拉美(47亿美元,9%)位列其后。按国家统计,市值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法国、巴西、加拿大、印度、日本、德国、阿根廷、意大利,排名前十的国家种子市场市值合计41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体现了种植区域的高集中度,传统的北美市场和新兴的亚太市场呈并驾齐驱的态势。
从表1可以看出:拜耳和孟山都、杜邦加陶氏益农的合并,对于全球种子市场来说的话,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全球种子行业将形成明显的双寡头垄断模式。尤其是在转基因性状领域,基本处于完全垄断的格局。此外,全球种子行业大的并购对象相对缺乏,利马格兰和蓝多湖,涉足种子经营、生物技术研究、食品加工、保健服务等全产业链,都是以农业合作社的方式经营。唯一潜在的较大并购对象KWS,主要专注于常规种子品种,如谷物、甜菜种子的生产和经营。两个家族控股比例在56.1%,自1881年上市以来一直控制权就没有变化过。
表1:全球种业主要的竞争格局
并且在监管上,也会宽松很多。现在已应用的基因编辑技术,都是在生物自身基因组上进行改造,通过敲除几个碱基对或者一段DNA序列,让作物获得优良性状,并未引入其他生物的外源基因。这样一来,即使在分子检测中,也无法区分基因编辑作物与常规育种的作物。美国农业部对采用基因编辑技术的新型作物网开一面,不需要专门的监管。2015年,瑞典农业委员会明确解释,某些由CRISPR引入的植物突变,并不符合欧盟对转基因的定义;阿根廷也认为,基因编辑作物并不属于转基因的监管范畴;德国称,使用比较古老的寡聚核苷酸法得到的基因编辑油菜,并不属于转基因生物,因为无法将它与常规突变得到的产品区分开来。
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上跟先进国家的差距不大当CRISPR技术公开发表之后,一些中国科学家迅速投入研究,并很快做出成果。佼佼者之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在2013年8月首次证实CRISPR/Cas9系统能够用于植物的基因组编辑,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CRISPR编辑的植物;2014年利用TALEN和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对白粉病具有广谱抗性的小麦。这项研究引领了植物领域基因组编辑的浪潮。论文数据也能说明问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CRISPR技术在植物领域的原始文献大概有100篇,其中约一半是在中国做的。
全球农药业务格局:4强一马当先,FMC、Nufarm明珠待投
2014年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销售额为566.55亿美元,其中除草剂销售额为241.30亿美元,占比42.6%,杀虫剂为161.67亿美元,占比28.5%,杀菌剂为146.90亿美元,占比25.9%。还有其他占比3.0%。
欧洲、北美洲等地区是传统农药消费市场,但是该等地区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近年来其对农药的需求趋于稳定,而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农药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目前拉丁美洲已成为全球农药需求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
表2:2014年全球各地区的农药市场及所占份额
地区
销售额(亿美元)
所占比例(%)
南美
161.47
28.5
亚洲
146.44
25.9
欧洲
138.85
24.5
北美
98.10
17.3
中亚/非洲
21.69
3.8
合计
566.55
100.0
农药行业具体可细分为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市场。专利产品市场主要由专利性公司占据,根据PhillipsMcDougall统计,农药行业大约77%的市场被六大专利性跨国公司占据,分别是巴斯夫(BASF)、拜耳(Bayer)、陶氏(Dow)、杜邦(DuPont)、孟山都(Monsanto)和先正达(Syngenta),作为专利性公司,从产品研发、生产到市场终端投放,每年一定收入比例投入产品研发、专利开发,其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市场认可度高;非专利产品市场,各公司在产业链研发、生产、分销和市场推广等各环节各有侧重,主要针对专利性公司专利产品进行改造和非专利活性成分原药产品进行生产投放。
表3:全球主要6家专利性跨国公司收入(亿美元)
表4:全球主要6家非专利性跨国公司收入(亿美元)
拜耳和孟山都、杜邦加陶氏益农、中国化工(旗下有ADAMA)加先正达的合并,使得全球农药行业的格局发生重大的转变,拜耳和孟山都、中国化工(旗下有ADAMA)加先正达两家占据领先位置,杜邦加陶氏益农、巴斯夫紧随其后,形成4强格局。其中巴斯夫是4强中较弱的一环,公司压力应该比较大。
此外,后面的FMC、Nufarm应该也将有较大的竞争压力。Sumitomo依托住友强大的集团获取一席之地应该问题不大,美国公司Platform是一个积极的进攻者,2014年10月收购比利时公司之后Agriphar之后,它又于2014年11月收购美国ChemturaAgroSolutions公司,并在2015年2月收购前20强公司ArystaLifeScience。UPL依托印度本土市场,积极发展农药和种子双轮业务。
图2:全球农药格局的重大变化
全球种子和农药战略格局变化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中国化工集团通过并购先正达和ADAMA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种子和农化企业。农药业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23%,种子业务占据6%的市场份额。目前ADAMA已经注入沙隆达,后续并购完成先正达,进一步注入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第二个影响,中化集团下面有中国种子集团和以扬农集团、江山股份的农药业务,目前这两块业务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化工集团的布局。目前来看,国际上缺乏种子业务的大型并购对象,唯一有可能的是KWS;农药业务倒有较大的作为空间,有FMC、Nufarm可以作为潜在并购对象。此外,中化集团在目前基础上要与三桶油、中国化工集团形成鲜明的特色的话,必须另辟蹊径,重点以电子化学品作为突破口。
第三个影响,全球农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降低了国内为其代工的农药中间体出口企业和原药出口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尤其是以先正达为主要出口对象的公司。当然一部分以拜耳和孟山都、杜邦加陶氏益农为主要客户的优秀企业,也存在市场进一步扩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