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调查研究,把“三农”报道写在大地上

“三农”问题在我国极其重要,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做好“三农”报道,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症结;坚持系统观念,持续跟踪;坚持凝心聚力,传播更多正能量;坚持人民情怀,脚下粘泥带露。

一、找准症结,发现“三农”领域深层次问题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做好“三农”报道的调查研究并不容易,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症结,这样才能真正“号脉、开方、抓药”。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因此,粮食领域出现的问题尤其让人深恶痛绝。

2013年河南省开展“转圈粮”专项预防调查,查出“转圈粮”数十亿斤。2014年黑龙江在秋粮收购“转圈粮”专项整治行动中核查处理涉粮案件上百起。当年还有多地粮库被曝出在政策性粮食收储和销售出库过程中以陈粮顶新粮,套取价差补贴。

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临储粮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套取利益的手段。此事一出,舆论哗然。

“转圈粮”早不是什么秘密,但频频发生让对原因的追问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所以,即便不是事件第一落点,依靠在粮食报道领域的经验和资源积累,寻因问果仍能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找准问题症结,要扩大“朋友圈”,以便获得很多人不掌握、不愿说的信息。当年,多名粮食系统干部介绍,“转圈粮”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储备粮监管中依然没有摆脱中储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病在“运动员”“裁判员”一肩挑。

顺着这条主线深挖,形成了报道《“转圈粮”频现病根直指中储粮》,这篇稿件被评为当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农民日报》一名编辑曾经点评这篇报道,直陈时弊,号准了多年悬而未决的中储粮以陈顶新弊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寻找病因,给出了治病的药方。

粮食报道要更高站位、更深层次地思考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又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可见其珍贵程度。

黑土地问题,早不是新闻。黑土地退化、部分土壤有机质下降到“临界点”!黑土地全面呈现“亚健康”状态……

2016年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个现象,黑土持续告急,而黑土保护的直接主体——农民却并不太急。

保护黑土为何缺乏积极性?找准症结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黑土保护很难一两年就见效。对于十年八年后的好处,有的农民虽然能意识到,但不愿考虑那么远。一名县委书记说,依靠化肥、农药的支撑,黑土地质量下降并没有对眼前的粮食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很多农民看不到保护黑土的长远效益。

二、持续跟踪,挖出玉米地里的“富矿”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有几次持续报道全国重大改革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跟踪我国玉米市场化改革报道。回看这次报道,坚持系统观念,把握报道节奏、辩证思维统领、分工协作得力是重要因素。

2016年,国家多部门明确,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

我意识到,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粮食市场化改革,对全国粮食去库存、农业调结构,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深远影响。

(一)把握报道节奏

基于这次改革的重要意义,当时我按照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统一谋划,将此次报道定为重点课题推进,并从一开始就明确了预警、成效、困难、总结四个阶段的报道主题。

“第一枪”打响之后,围绕玉米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效、配套政策不足等情况策划的五篇稿件,分别于2016年10月、11月、12月刊发,形成了有节奏、有脉络、有重点、有层次的玉米市场化改革系列报道。

(二)辩证思维统领

玉米是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粮食市场的主要品种。我国玉米收储政策调整对世界粮食市场影响很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玉米市场化改革一边连着国家粮食安全,一边连着农民收入问题,更显其复杂性。所以成稿过程中,我们一直注意用辩证思维来统领报道。

第二阶段报道中,稿件反映了改革后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带动加工企业扩大产能满负荷加工,市场流通趋于顺畅。看到成效的同时,还发现玉米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有土地流转成本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甚至因此亏损,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卖粮难。

于是,有了《谁来收?价多少?卖不了咋办?——新华社记者直击我国最大玉米产区购销市场》《东北粮食收储改革一线目击》的针对性解读,有了《中国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转型期”》《粮食流通迎来“阵痛期”》的理性判断,有了《东北玉米遭遇“外运难”》《东北四省区:玉米市场化改革“破冰前行”》客观辩证的分析。

这组玉米市场化改革的系列报道涵盖了当时“三农”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从玉米购销到粮食市场化,从种植销售到加工储运,从国内流通到国际贸易,从种植结构调整到去库存,从收储政策改变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从农民增收到一二三产业融合……表面看是单一的粮食报道,实际是综合性的“三农”报道。

(三)坚持统分结合

黑龙江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幅员辽阔,省内地区间差异性很大。为了尽可能获得最广泛的报道素材,当时,我们农村采访部几个记者兵分东西两路。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新入社同事勤下乡、肯吃苦,在调研中提供了很多新视角、新思路,为“土农业”带来了“洋气”。

合作并不是简单凑素材,而是真正地进行思想碰撞和融合。为了一篇报道,我们常常在办公室反复沟通。玉米地挖出新闻“富矿”的背后,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敏感。

三、凝心聚力,传播更多正能量

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三农”调研,也要深挖这一领域的典型、先锋、标兵,为“三农”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2018年秋季,我与同事一起到“中国大豆之乡”海伦调研大豆情况,走进位置偏远,地处黑龙江省海伦市郊区田野之中的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发现了此前“默默无闻”的李艳华。

当时在李艳华那里有一张特殊的照片,画面是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7个人围成半圆,李艳华穿着雨靴居中靠前一些,中间是一双黑色高跟鞋。

原来,2018年6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举办了一场国际研讨会,来了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平时不爱打扮的李艳华,特意准备了一双高跟鞋,想着会面时穿。可穿着高跟鞋没法下田干活,她就把高跟鞋放在地头,像往常一样穿着可以防露水的雨靴下地干活去了。但没等干完活,客人们就来到试验田参观了,看到了田里的高跟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最后就有了这张同高跟鞋的合影。

2018年10月,《新华每日电讯》整版刊登了报道《金豆娘娘:伴豆一生,为中国大豆“争气”》,独家挖掘大豆产业“女袁隆平”、中科院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数十年如一日,扎根黑土地培育出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系列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事迹。

此后,我们持续跟踪报道李艳华,又先后播发了《“金豆娘娘”的新追求》《“金豆娘娘”和她的15个“豆娃”|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的育种人生》等报道。

在多年的“三农”采访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瞬间,也记录了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扶贫干部。

有扎根脱贫攻坚,用两年多的努力,换来了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大变样的“外人”冷菊贞。她从刚来的时尚女,变成脸庞黝黑头发已显灰白的农妇,同事眼中的女摄影家成了村民心中的“冷大哥”。

有扶贫“上瘾”,15年间把一个个后进村带成先进村、小康村,比农民更像农民的“厅级村官”陈华。“政府老陈”“陈科长”“陈处长”“陈主席”“陈书记”“老陈头”……众人对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下来的这名扶贫干部的称谓五花八门,而陈华不在乎自己被叫什么,在意的是自己为农民做了什么。

当这些优秀干部形象通过自己的报道传播开来,被更多的人熟知、点赞,总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沾泥带露,把报道写在黑土地上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做好“三农”报道的调查研究,务求深入最一线,两脚粘泥带露,做到调、研结合。

(一)走近农民,倾听他们的心声

新华社有一种比较好的调查研究形式,就是总社、分社多个记者、编辑联合调研,形成调查研究小分队。2013年,新华社组织了一个农业保险调研小分队,我有幸参加。当年黑龙江省遭遇洪涝灾害,户均赔款超过5000元,是全国农业保险户均赔款的10倍。但我在洪灾地区入户走访时发现,一些县市农村和农垦地区的耕地虽然紧挨紧靠,种地农户享受到的农险待遇却相差数倍。

同是受灾农田,为何一垄之隔赔偿却相差悬殊?很多农民质疑,我也不解。

深入采访才发现,黑龙江省垦区和一些地方县市行政区划虽然相互交叉,但分属不同系统,执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标准不一样,最终导致保险赔付标准相差四五倍。

基于这样的深入调研,才有了《农业保险怪相:一垄之隔两本账》这篇报道。由于角度新颖、调研深刻,报道刊发后,当地农业保险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一些地方农业保险理赔额度已可以覆盖大部分土地和农资成本,报道还获得了黑龙江省保险业好新闻一等奖。

(二)走进田间,发现更多农业新气象

今年春耕生产之际,我和总社编辑一起深入到东北黑土地上,与正在春耕的农民聊天,走进合作社大院向理事长取经,来到水稻智能化育秧大棚听农业技术人员讲述“无人”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

通过深入交谈、采访,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现象、新视角,于是策划了《好种子怎样更好推广到农民中去?》《谁来种好黑土地?》《如何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春耕正忙,地里农民为何减少了?》等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系列蹲点调研。

以《东北春耕正忙,地里农民为何减少了?》为例,这篇报道题目是记者直观的感受,背后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规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机械广泛应用。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得益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细心观察和冷静思考。

(三)走进农村,激发更多思考

“是不是真的?在哪里能买到真的?”很多有意购买好的农产品的消费者,一般都会先这样问问。而在供给端,不少经营主体将许多精力和成本都用在了证明“我是我”。

2017年我们深入到黑龙江省五常市乡村发现,有人早上三四点钟天刚一亮就到田里,经常拿着手机拍照、摄像,记录“地是怎么种的,米是怎么出的”。

经过深入调研、反复推敲,我们采写了报道《消费者在打听“哪里能买到真的”,供给端则在拼命证明“我是我”农业供给侧改革遭遇“诚信门槛”》。

深入调查研究让思考更加深刻。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诚食善粮”,经济发展需“诚信经济”,社会发展需“诚信社会”。

THE END
1.如何写好农资行业现场新闻报道《报林》2018年Z1期如何写好农资行业现场新闻报道 农资行业的现场新闻和其他新闻有所不同,主角一般是农资企业人员、经销商和农民。农资行业的现场新闻一般包括三种:一是农资企业订货会,二是经销商召开的农民促销会,三是下乡服务、田间示范回访等。那么,如何把这种枯燥的现场新闻写出彩,就要看记者的采访技巧了。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遵循一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BAOL2018Z1039.htm
2.农资新闻网农资新闻网,农资新闻网致力于报道农资行业的新闻和资讯,包括农产品价格行情、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动态等,服务于广大农资从业者。,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http://www.nzxww.org.cn/
3.新闻报道无障碍与适老化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http://fzggw.cq.gov.cn/zwxx/xwbd/wap.html
4.新闻app免费下载安装手机新闻app下载最新版手机新界面新闻网官方版app 等级: 大小:71.62M更新时间:2024-11-30 直接下载 简要: 界面新闻app是一款以商业、财经新闻为核心的新闻阅读软件,拥有商业、财经、新闻、文化生活四大内容板块,总共有超过四十多个内容频道,内容丰富。商业板块在科技、地产、汽车、消费、工业等领域持续关注商业前沿信息,报道国内外知名公司和品牌。https://www.ddooo.com/zt/sjxwrj.htm
5.新闻榜单近期,全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聚焦“抓秋种、促秋管、抢秋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稳步推进“三秋”各项工作。各地及早落实冬小麦种子等农资和播种机械调运储备,有序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确保秋作物适时收获,冬小麦播种地块有效落实。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为农民开展病虫防治、田管技术等专题培训https://www.ntv.cn/folder1589/folder1670/folder1677/2022-09-14/eAp26V3YuipFyagq.html
6.视点周刊报道视点周刊报道专业周刊报道,实时视点新闻http://www.sdidc.org/
7.[中国三农报道]云南曲靖:机械种植春耕忙CCTV节目官网[中国三农报道]记者观察 春耕农资价高 如何保障丰产增收2022-02-25 18:28:20 [中国三农报道]记者观察 化肥价格上涨 农户推迟采购2022-02-25 18:26:20 [中国三农报道]银保监会 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发布2022-02-25 18:24:20 [中国三农报道]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秋粮收购进度快于上年2022-02-25 18:24https://tv.cctv.com/2022/02/26/VIDElVWBbxX1SrpwhjyW5s7X220226.shtml
8.从农村大众报新闻实践看农村报道新变化——从农村大众报新闻实践看农村报道新变化奉春梅2008年02月25日 10:282007年以来,农村大众报策划实施了一些新闻报道,如《数九严寒农民工》、《记者回乡调查》、《农民打工离家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等。这些报道,不是常规的宣传政策和工作成绩,不是典型报道,也不能说是批评报道。它们更为着重的是对农民生存http://www.sass.cn/109001/4986.aspx
9.食品安全建议意见通用12篇8、新闻报道组 在区委宣传部门的指导下,迅速制定新闻报道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新闻报道。在发生可能产生国际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由区政府及时报告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区委宣传部门负责受理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监控、管理和指导,对有害信息加强封堵和删除,https://www.xueshu.com/haowen/126420.html
10.胡广清新闻评论作品集(四)——请您咀嚼回味欣赏电视新闻点评:湖北卫视《湖北新闻》(十八时三十分首播)。 《武汉政协代表带着特殊车牌上“两会”》采用现场记录的方式报道:武汉市政协委员许光辉等带着自行设计的标有“武汉公务用车”、“鄂A.WH001”字样、加红线边的小车牌上“两会”,向会议建议:各级政府机关公务用车使用这种具有特别标识的车牌,以利于公众监督,防止公车私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53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