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化农业山东阳信MAP技术服务中心,一款名为“梨国梨民”的酒备受瞩目:“鸭梨之乡阳信,为什么要做酒?这么大一个鸭梨,又是怎么进到这细口瓶子里的?”
原来,这是中化农业山东阳信MAP技术服务中心和农户合作的扶贫产品。
如今,鸭梨正迎来旺盛的生长期,但与此同时,因为气温高、降雨较多,病虫草害也在所难免。为有效防治对作物的危害,植保措施在这个季节尤为重要。
7月9至12日,与共和国共成长走进新国企—现代农业与大国粮仓活动来到中化农业阳信MAP技术服务中心和沈阳化工研究院,体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感受中国农业粮满仓,中化集团如何创制农药助力农业增产丰收。
中化MAP: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
阳信被称为鸭梨之乡,这里有万亩梨园,百年梨树,近三年鸭梨平均回收价格不到1元/斤,亩收益4800元左右,扣除成本和残次果,收益不足3000元,种植户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梨果销售价格低,种植效益低,农户种植积极性较差,其次是种植技术和水平相对缺乏,进而造成品质下降。
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劳家村村支部书记劳云田说,劳家村都是靠种梨树为生,主要就是阳信鸭梨,近些年开始嫁接一部分新梨7号,和MAP中心合作后,中心农艺师提供了精准施肥和土壤改良技术,并帮助提供销售渠道,一亩纯收入可达到1.5万元,“以前种鸭梨销路不好,还经常被打白条,现在我只管种植,不用担心销路,追肥成本每亩也节省了120元,纯收入还增加了1倍。”
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总经理石成旗介绍说,阳信技术服务中心在一些服务客户相对集中的村子或区域,选择村支书或者带头人作为乡村服务站,利用村支书或者带头人在当地的号召力,召集农户进行技术讲座,并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农资产品,做到商品果的品质可控。通过中心的综合服务,直接为梨农降低生产成本10%,梨的含糖量提高1-2%,售价提高0.3-0.5元/斤,促进当地果品质量提升和梨农增产增收。
订单农业: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
走进中化农业山东阳信技术服务中心的示范农场,大型自走式打药机和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据了解,使用这些机械的作业效率高,是人工作业的30-60倍,药液雾化效果好,农药利用率可提升20%,适合集中化作业,服务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随后,中心工作人员演示了农场中的喷灌系统,中化农业水肥一体化部门李树森现场介绍说,农户在田间地头或者家里用手机就可以远程操作这种立杆式自动摇臂微喷灌溉系统,实现水肥一体的喷水施肥,这套系统可降低人工成本90%,减少50%灌溉农业用水量,减少30%化肥使用量。
石成旗说,MAP服务中心通过示范园建设、田间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农户提供土壤检测、植物营养、定制植保、技术咨询、修剪管理等综合服务,引导农户转变管理方式,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切实为农户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中化农业阳信MAP技术服务中心对于种植户不是很集中的区域,则直接对接有适度种植规模的农户,并有针对性地提供MAP“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
1984年出生的孙站峰是阳信县一名种粮大户,2018年通过贷款,流转了1400亩地种植玉米和绿化树,通过与MAP中心合作,得到了“保姆”式的服务,不用愁粮食销路,一年纯收入达30万元,他说,现在阳信县不少像他这样的年轻种植大户,中化农业正在让农业种植从业者发生变化。
中化现代农业阳信MAP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冯丰介绍说,从播种、到植保、再到作物管理、粮食回收,最后到为农户订单出售粮食,MAP服务中心能提供全程的服务,通过订单农业,让农户真正的“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
科技创造美好农业,以MAP科技为核心,辐射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创新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化MAP正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农业粮满仓。
中化创制农药助力农业增产丰收
农药事关天下粮仓,虽然通过种子和土壤管理、各种作物保护措施都可以提高作物单产,但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尤其是在防治病虫草害方面,农药仍然是首选利器。世界粮农组织(FAO)一项统计表明,通过合理使用农药,作物产量的损失可以减少40%,同时可以减少作物本身抵御病虫害而产生的毒素,利于人畜健康。
中化集团下属沈阳化工研究院始建于1949年1月8日,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综合性化工科研院所,新中国的农化科研体系在这里起步。研制合成的“六六六”,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标志着新中国农药生产工艺的诞生。
在位于沈阳化工研究院院内的“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从化合物设计筛选、工艺开发、制剂开发,到活性测试、应用技术研究,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流程都必不可少。
经过20多年研究实践,中化农药科学家刘长令教授创造性地提出用“中间体衍生化方法”(简称IDM)设计分子结构的新思路,将新农药复杂的创新过程简单化,提高了研发效率。这为解决“新农药创新难”这一世界公认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目前,中化的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可以合成、筛选新化合物3000个以上,进行20个高活性化合物的田间药效、制剂研究,进行3-5个高活性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平均两年提供1个候选农药品种,供产业化开发。
近年来,中化创制的杀菌剂烯肟菌胺、杀菌剂唑菌酯、杀螨剂乙唑螨腈、杀虫剂四氯虫酰胺等已经产业化的品种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合计4.11亿元,应用面积达亿亩次,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或挽回损失达200亿元以上。四氯虫酰胺和乙唑螨腈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获得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技术创新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