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好文共赏——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农业的繁荣发展正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物质基础。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数量不断攀升,耕地面积波动起伏,近10年来维持在1.35亿公顷左右,而中国粮食自给率逐年降低(已低于世界安全标准的90%),每年需从外国进口大量的粮食。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难题,由于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难度很大,所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质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解决方法。尽管提高单产方法措施很多,但施用农药则是一种投入产出比很高(最高达1∶20)的措施,不仅可有效地防治病虫草害,而且在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质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表明,世界粮食产量因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总产量的1/3,若无防治措施,农产品产量损失率在40%以上,甚至绝收,而每年通过防治病虫草害等植保措施,挽回的损失可达1,000亿千克左右,占总产量的15%以上。所以,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

作者根据自身新农药创制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将新农药创制分为6个创新层次:第1层为研究已知化合物,发现其用途或者新用途,或利用已知中间体作为活性成分;第2层为对在专利范围内的化合物进行选择性发明,研发出“metoo”或是“mebetter”新药;第3层为研制专利范围外化合物,研发出“metoo”新药;第4层为研制专利范围外化合物,研发出“mebetter”新药;第5层为自主发现全新结构,研发出“mefirst”或是“firstinclass”新药;第6层为自主发现全新结构、全新作用机理,研发出“firstinclass”新药。总体来说,中国创制的新农药品种性价比有限,且多属于“metoo”研究,虽能获得专利,但专利权不够稳定,且与国外大公司的品种相比缺乏竞争力;而欧、美、日农药巨头在新药创新方面实力强大,技术水平高,近40年来他们大多研究第4~6层次化合物,因此他们发明的化合物结构新,效果好,性价比优势明显,具有市场垄断性。

1中国早期农药研发概述

中国农药工业起步和发展与新农药品种的创制和开发已有多篇综述,现仅将这一时期研发的部分农药品种进行简要概述。

图1中国专利法实施前部分代表品种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后,南开大学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率先申请了一批农药品种的制备方法专利。1992年专利法第1次修订,将化合物的保护纳入其中,并将保护期限延长至20年,增强了对创制新农药化学结构的保护,使农药创制逐步走上了正轨。1994年12月7日,南开大学李正名课题组申请了中国第1个创制除草剂化合物专利“新型磺酰脲类化合物除草剂”;1995年8月28日(优先权日),沈阳化工研究院申请了中国第1个创制的含氟农药品种氟吗啉的专利“含氟二苯基丙烯酰胺类杀菌剂”。

2杀菌剂创制

2.1金核霉素

金核霉素(开发代号SPRI-371)系由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发现并开发的微生物源杀菌剂。

该类化合物的酯化物由Arai等于1974年从链霉菌Streptomycessaganonensis培养基中提取,并发现其具有杀菌、除草活性,1981年日本三共株式会社发现其对黄瓜炭疽病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于1981年6月从苏州东山地区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得到金色链霉菌苏州变种SP-371(Streptomycesaureusvar.suzhoueusis),经培养发酵首次确认并得到金核霉素,田间药效及安全性试验表明,金核霉素对由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如柑橘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条斑病等有很好的防效,对人畜与环境安全,但对水稻(在扬花期使用)等有药害,因此限制了其应用。

专利名称:新抗生素金核霉素的制备方法,申请日期:1987-03-18,专利号:ZL87100250.7,专利权人:上海市农药研究所,1997因为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曾获得过94%金核霉素原药(LS20021932)和30%金核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治柑橘溃疡病,LS20031504)的临时登记,现均已过期。

2.2宁南霉素

宁南霉素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经历多年国家科技攻关,于1993年发现的胞嘧啶核苷肽型抗生素类杀菌剂。

专利名称:一种抗生素新农药—宁南霉素,申请日期:1993-04-23,专利号:ZL93104287.9,专利权人(专利权转让):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专利权有效期届满失效。2009年,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40%宁南霉素母药(PD20097120)、2%宁南霉素水剂(PD20097121)、8%宁南霉素水剂(PD20097122)以及其他剂型与混剂的正式登记。四川金珠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于2018年获得了40%宁南霉素母药(PD20180387)、2%、4%、8%宁南霉素水剂(PD20180828、PD20180623、PD20180223)的正式登记。

2.3氟吗啉(flumorph)

氟吗啉(试验代号SYP-L190)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于1994年创制开发的中国第1个杀菌剂,第1个获得美国、欧洲发明专利的、第1个获得ISO通用名称以及第1个在国外登记销售的创新农药品种。

该化合物是在天然产物肉桂酸和仿生杀菌剂烯酰吗啉(dimethomorph)的基础上,引入氟原子而得到的含氟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黄瓜、葡萄、辣椒、番茄等蔬菜的霜霉病和晚疫病,尤其用于防治抗性病害,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氟吗啉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即预防作用,而且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明显优于烯酰吗啉。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而起作用,因氟原子特有的性能如模拟效应、阻碍效应、渗透效应,致使氟吗啉的杀菌效果倍增。

2.4烯肟菌酯(enoxastrobin)与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烯肟菌酯(试验代号SYP-Z071)和烯肟菌胺(试验代号SYP-1620)均为沈阳化工研究院与美国罗门哈斯(现科迪华)共同合作研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该类化合物最早由ICIPLC(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合成,发现其具有杀菌、杀虫和杀螨活性,于1989年申请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专利,1992年又申请了肟醚酰胺类化合物专利。

烯肟菌酯是国内开发的第1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和葡萄霜霉病、小麦白粉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对黄瓜生长无药害;烯肟菌胺则对白粉病和锈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2个药剂同为真菌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与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结合,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从而破坏病菌能量合成,起到杀菌作用。

烯肟菌酯申请专利的名称:不饱和肟醚类杀虫、杀真菌剂,申请日期:1998-02-10,专利号:ZL98113756.3,专利权人: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与美国罗门哈斯,但在欧洲、美国等专利权利人均为美国罗门哈斯(现科迪华)。烯肟菌胺的专利名称:不饱和肟醚类杀菌剂,申请日期:2000-02-24,专利号:ZL00110143.9,专利权人: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2007年,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取得了90%烯肟菌酯原药(PD20070339)、25%烯肟菌酯乳油(PD20070340,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以及其混剂的正式登记。2009年,取得了98%烯肟菌胺原药(PD20095214)、5%烯肟菌胺乳油(PD20095213,防治小麦白粉病)以及其混剂的正式登记。

2.5噻菌铜与噻唑锌

噻菌铜是由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开发并登记;噻唑锌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开发登记,二者均为噻二唑类有机金属杀细菌剂。

以上2个化合物早在1965年就有报道,1999年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发现其具有杀细菌活性,申请了铜的络合物专利,后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现锌、锰、镍也都有活性,于是也申请了专利,开发为杀细菌剂。

噻菌铜内吸性能好,主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柑橘溃疡病、菜豆角斑病、茄科青枯病、水稻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效,除强碱性农药外,噻菌铜均可与其他各类农药混配或混用。噻唑锌主要对水稻、果树、蔬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效果好,对部分真菌病害的预防、保护和控制效果也比较理想,持效期长达15d。

噻菌铜与噻唑锌的化学结构类似,具有相同的噻二唑基团,该基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抑制力差,但在植物体内却是高效的治疗剂;而铜离子和锌离子具有既杀细菌又杀真菌的作用,可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而杀死病菌。铜离子也可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

噻菌铜专利:主克白叶枯病的杀菌剂,申请日期:1999-01-11,专利号:ZL99113411.7,专利权人:温州市龙湾化工厂,2019年有效期届满失效。噻唑锌专利:噻二唑类金属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申请日期:2000-12-15,专利号:ZL00132119.6,专利权人:浙江新农化工有限公司。目前,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取得了95%噻菌铜原药(PD20086025)和20%噻菌铜悬浮剂(PD20086024)的正式登记;江苏新农化工有限公司取得了95%噻唑锌原药(PD20160049)和30%噻唑锌悬浮剂(PD20161209)及其混剂的正式登记。

2.6啶菌噁唑(pyrisoxazole)

啶菌噁唑(试验代号SYP-Z048)是沈阳化工研究院与美国罗门哈斯(现科迪华)共同开发的一种新型异噁唑烷类杀菌剂。

啶菌噁唑对灰霉病有好的防治效果,不仅可有效防治黄瓜、番茄、韭菜、草莓等蔬菜与水果的灰霉病,对小麦和黄瓜白粉病等也有效。

2.7氰烯菌酯

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19)是江苏农药研究所开发的一种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该化合物曾于1965年公开,但并无生物活性报道,江苏农药研究所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进行了开发。氰烯菌酯对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有效,经田间试验比较表明,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优于多菌灵,防治水稻恶苗病优于咪鲜胺。该化合物作用机理独特,与现有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其作用于禾谷镰孢菌肌球蛋白-5,可强烈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发育。

专利名称:2-氰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农作物杀菌剂上的应用,申请日期:2001-05-08,专利号:ZL01115593.0,专利权人:江苏省农药研究所。2012年,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95%氰烯菌酯原药(PD20121663)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PD20121670,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和小麦赤霉病)的正式登记。

2.8长川霉素

长川霉素(开发代号SPRI-2098)系由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发现并开发的微生物源杀菌剂。

长川霉素是大环内酯类农用抗生素杀菌剂,是从中国广西梧州地区的土壤中分离而得的生黑孢链霉菌广西变种(Streptomycesmelauosporofacieusvar.guauxicusspri520)发酵而得。其化学结构经确认与国外1962年发现的具有杀菌活性的抗生素ascomycin为同一物质,该杀菌剂对黄瓜灰霉病、玉米小斑病、菌核病、白粉病等多种真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中发现长川霉素虽有根部内吸作用,但无叶片内吸传导作用。

专利名称:长川霉素农用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日期:2001-10-08,专利号:ZL01126969.3,专利权人:上海市农药研究所,2015因为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曾获得了94%长川霉素原药(LS20072567)和1%长川霉素乳油(防治番茄灰霉病,LS20090369)的临时登记,现均已过期。

2.9申嗪霉素

申嗪霉素(吩嗪-1-羧酸)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微生物源杀菌剂。

1930年Fritz等从芽孢杆菌细菌代谢物中得到吩嗪-1-羧酸,1975年Aizenman等发现该化合物在有效剂量下,对各种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后续国外又有对其杀菌活性的报道,国内最早由欧进国等于1982年报道了它的合成方法。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从上海郊区甜瓜根际周围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强大抑菌作用的荧光假单胞菌株M18。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从荧光假单胞菌株M18的发酵液中提取纯化并鉴定了主要的抗菌活性物质,其化学结构为已知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吩嗪-1-羧酸。后经进一步研究实现了产业化,对水稻纹枯病等病害有较好的防效。

2.10苯醚菌酯

苯醚菌酯(试验代号ZJ-0712)是国家“九五”期间由浙江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类杀菌剂。

该化合物包含在巴斯夫1987年申请的专利DE3545319中,浙江化工研究院进行详尽研究,并实现了产业化。该药剂对作物上的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作为瓜类、果树、蔬菜、小麦、烟草、花卉等作物的杀菌剂。其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该化合物在中国申请了组合物专利: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杀菌剂,申请日期:2003-03-25,专利号:ZL03120882.7,专利权人: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取得98%苯醚菌酯原药(PD20151573)和10%苯醚菌酯悬浮剂(PD20151574,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正式登记。

2.11氟唑活化酯

氟唑活化酯,又名B2-a,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和江苏南通泰禾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植物诱抗剂。

该化合物的先导化合物选自先正达开发的活化酯(acibenzolar),引入三氟甲基进一步优化而得。这类化合物本身并无杀菌活性,但施于植物表面可激活植物免疫系统,从而增强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主要用于预防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

专利名称:苯并噻二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申请日期:2003-05-16,专利号:ZL03116948.1,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获得了农药部颁发的临时登记证,分别为98%氟唑活化酯原药(LS20150091)、5%氟唑活化酯乳油(LS20150102,防治黄瓜白粉病),现已过期。

2.12丁吡吗啉

丁吡吗啉(试验代号ZNO-0317)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江苏耕耘化学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研究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

该化合物是在烯酰吗啉(dimethomorph)的基础上,用吡啶环替换苯环,经优化得到。主要防治各类作物疫病,如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西瓜疫病、马铃薯疫病等。虽然与烯酰吗啉结构类似,但丁吡吗啉对致病疫霉有抑制作用,无杀菌作用,而烯酰吗啉则表现很好的杀菌活性,并且烯酰吗啉有较好的内吸输导活性,而丁吡吗啉治疗效果和内吸输导性较差,这说明2种杀菌剂在作用特性和作用方式上存在差别。

专利名称:4-[3-(吡啶-4-基)-3-取代苯基丙烯酰]吗啉—一类新型杀菌剂,申请日期:2003-07-01,专利号:ZL03148340.2,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江苏耕耘化学有限公司获得95%丁吡吗啉原药(PD20181610)和20%丁吡吗啉悬浮剂(防治番茄晚疫病和辣椒疫病,PD20181611)的正式登记。

2.13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

丁香菌酯(试验代号SYP-3375)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制的新型仿生杀菌剂,由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登记开发。

丁香菌酯化学结构独特,由香豆素和甲氧基丙烯酸酯2个天然产物片段组成,仅含碳、氢、氧3种元素。其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对黄瓜霜霉病、黄瓜灰霉病、小麦白粉病以及水稻纹枯病均具有很好的防效;同时对苹果腐烂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还能有效地抑制苹果树腐烂病病疤的复发,对病疤的愈合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嘧菌酯等。其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线粒体复合物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0.052μmol/L,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多个已知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采用中间体衍生化法,以β-酮酸酯为原料合成了数10个不同取代的、且含有羟基的香豆素中间体,并引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结构片段,得到了具有一定杀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1,对R1进行了优化,发现R1固定为甲基活性最好;继而对R2进行优化,当R2位置的氢被甲基替换时,活性有较大的提高,从而发现了先导化合物2;进一步优化,最终发现了杀菌活性最好的SYP-3375。

自2010年起,丁香菌酯已获得正式登记的产品如下:96%丁香菌酯原药(2016年正式登记PD20161260)、20%丁香菌酯悬浮剂(商品名:武灵士,2016年正式登记PD20161261)、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商品名:享尔,2018年正式登记PD20184039)、0.15%丁香菌酯悬浮剂(商品名:乐涂,2017年正式登记PD20172631)。

2.14唑菌酯(pyraoxystrobin)与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唑菌酯(试验代号SYP-3343)与唑胺菌酯(试验代号SYP-4155)均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类杀菌剂。

唑菌酯对蔬菜和作物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稻瘟病、褐斑病及早疫病、晚疫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效,同等剂量下,优于嘧菌酯,同时具有明显的杀虫、杀螨活性。美国陶氏益农(现科迪华)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剂量下,唑菌酯对小麦叶枯病、霜霉病、稻瘟病等6种病害的活性与嘧菌酯基本一致。唑胺菌酯对担子菌、子囊菌、结合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大多数植物病害具有很好地防治作用,如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疫病等,与氰霜唑、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之间无交互抗性。适用于黄瓜、小麦、玉米、苹果等蔬菜水果作物。二者均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唑菌酯的创制是使用中间体衍生化法,以中间体β-酮酸酯为原料,合成独有的关键取代吡唑中间体,替代杀菌剂丁香菌酯化学结构中的香豆素部分。经过多轮DSTA即“设计-合成-测试-分析”研究而得。唑胺菌酯是在唑菌酯基础上参照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的化学结构对甲氧基丙烯酸酯部分进行替换优化得到的。

唑菌酯专利名称:取代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申请日期:2004-02-20,专利号:ZL200410021172.3,专利权人: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同时在欧洲、美国等其他国家也都申请了专利:WO2005080344、US20080108668、EP1717231、JP2007523097、BRPI0507743。2018年,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获得95%唑菌酯原药(PD20181599)和25%氟吗·唑菌酯悬浮剂(PD20181598,防治黄瓜霜霉病和人参疫病)的正式登记。

唑胺菌酯专利名称:一种芳基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申请日期:2005-05-26,专利号:ZL200510046515.6,专利权人: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同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也都申请了专利:WO2006125370、US20080275070、EP1884511、JP2008545664等。2009年,科创公司获得95%唑胺菌酯原药(LS20110235)和20%唑胺菌酯悬浮剂(LS20110249)的临时登记,现已过期。

2.15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

氯啶菌酯(试验代号SYP-7017)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

1993年,巴斯夫对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吡啶基类化合物,但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沈阳化工研究院对吡啶基进行优化后发现了氯啶菌酯。其对小麦白粉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与三唑类药剂戊唑醇、烯唑醇、氟环唑按一定比例混配后,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增加。其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专利名称:N-(2-取代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申请日期:2005-02-06,专利号:ZL200510045856.1,专利权人: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同时在欧洲、美国也都申请了专利:WO2006081759、US20090048309、EP1845086。该技术转让给了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该公司获得95%氯啶菌酯原药(PD20161257)和15%氯啶菌酯乳油(PD20161258)的正式登记;2018年,获得20%氯啶菌酯悬浮剂(PD20180174)的正式登记,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

2.16毒氟磷

毒氟磷由贵州大学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等开发的第1个仿生合成的植物免疫激活抗病毒的新农药。

毒氟磷作用机理独特,被作物叶片吸收后可迅速传导全株,激活水杨酸信号分子,进而激活下游PAL、POD、SOD等植物防御因子,提高作物总体系统抗病性,最终使病毒无法增殖。

专利名称:N-取代苯并噻唑基-1-取代苯基-O,O-二烷基-α-氨基膦酸酯类衍生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申请日期:2005-04-04,专利号:ZL200510003041.7,当前专利权人: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6年获得98%毒氟磷原药(PD20160339)和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PD20160338,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番茄病毒病)的正式登记。

2.17甲噻诱胺

甲噻诱胺(试验代号SZG-7)是南开大学2005年创制的植物激活剂。

日本农药株式会社于1996年公布了噻酰菌胺(tiadinil)的专利,其中包括列表化合物第461号,甲噻诱胺应是在其基础上对噻唑环优化得到的。其具有很好的诱导活性,对烟草病毒病和水稻稻瘟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有一定的防效。一般在作物苗期或未发病之前使用,持效期可达10~15d。初步研究发现,该化合物不仅可以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也可以使菌丝畸变,而且还能抑制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或使孢子产生球状膨大物。

专利名称:新型[1,2,3]噻二唑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申请日期:2006-02-20,专利号:ZL200610013185.5,当前专利权人: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获得96%甲噻诱胺原药(PD20170015)和25%甲噻诱胺悬浮剂(PD20170014,防治烟草病毒病)的正式登记。

2.18补骨脂种子提取物——苯丙烯菌酮

苯丙烯菌酮是由沈阳化工大学从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中筛选得到的一种有效抑菌成分,沈阳同祥生物农药有限公司对该产品进行了登记。

1968年,Bhalla等人从补骨脂中分离了5种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就包括该化合物。1979年,国内朱大元等对补骨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得到该化合物。苯丙烯菌酮是补骨脂种子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均具有抑制活性。

申请专利:补骨脂酚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用途,申请日期:2008-01-25,专利号:ZL200810010224.5,专利权人:沈阳同祥农化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9年获得了1.5%补骨脂种子提取物母药(PD20190058)和0.2%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微乳剂(防治水稻稻瘟病,PD20190020)的正式登记。

2.19氟醚菌酰胺(fluopimomide)

氟醚菌酰胺(试验代号LH-2010A)由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创制的新型含氟苯甲酰胺类杀菌剂。

该化合物选择氟吡菌胺(fluopicolide)作为先导化合物,采用“中间体衍生化法”对其结构进行替换修饰,经过一系列构效关系研究,最终得到了目标化合物——氟醚菌酰胺,相对于杀菌谱较窄的氟吡菌胺,氟醚菌酰胺对葡萄霜霉病、辣椒疫霉、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都具有较高防效,可以在黄瓜、苹果、水稻、番茄等作物上使用。氟醚菌酰胺属于SDHI类杀菌剂,作用于真菌线粒体的呼吸链,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电子传递,主要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阶段,杀菌作用由母体活性物质直接引起,没有相应代谢活性。

3杀虫剂创制

3.1苦皮藤素(celangulin)

苦皮藤素是从卫矛科南蛇藤属的一种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Max.)中提取得到的,其中杀虫活性最高的是苦皮藤素V。

198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吴文君课题组对杀虫植物苦皮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88年从苦皮藤中分离得到第1个非生物碱杀虫活性化合物——苦皮藤素Ⅰ,为7取代的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以此为突破口,在杀虫活性指导下先后从苦皮藤根皮和叶子中分离出苦皮藤素Ⅱ、Ⅲ、Ⅳ和Ⅴ等一系列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类化合物。1991年河南化学研究所汪茂田等报道了从苦皮藤根皮中分离到杀虫化合物angulatinA,吴文君等后来通过进一步的单晶衍射证实1994年报道的苦皮藤素Ⅴ(celangulinⅤ)与angulatinA为同一结构。苦皮藤素对害虫具有较强的拒食、麻醉和胃毒作用,多用于蔬菜、茶树、果树、桑树、棉花等作物的咀嚼式口器害虫及家畜寄生虫、卫生害虫等的防治。阻断昆虫神经-肌肉兴奋性接点电位的传导及对钙通道的抑制可能是麻醉成分苦皮藤素Ⅳ的主要作用机理;而和昆虫中肠细胞的特异性受体V-ATP酶H亚基结合,从而破坏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可能是毒杀成分苦皮藤素Ⅴ的主要作用机理。

鉴于苦皮藤素Ⅴ的高杀虫活性及其在植物材料中含量高,吴文君课题组和赵天增课题组分别研制了以苦皮藤素Ⅴ为主要有效成分的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醇酯植物源杀虫剂苦皮藤素,并分别申请了专利。2010年河南省新乡市东风化工厂获得苦皮藤素母药的正式登记(PD20101575),另有5家公司获得苦皮藤素水乳剂的正式登记。

3.2硝虫硫磷

硝虫硫磷(试验代号89-1)是四川省化学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并开发登记的有机磷类杀虫、杀螨剂。是中国第1个获得临时登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虫剂。

1953年,国外报道了芳基机磷类化合物具有杀菌杀虫活性,而硝虫硫磷就是在其基础上,在苯环上引入硝基得到的。其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螨及某些介壳虫有良好的防效。主要用于小麦、棉花、柑橘、水稻等作物上害虫的防治,尤其对柑橘矢尖蚧有特效,且对作物安全。该药通过抑制昆虫乙酰胆碱酯酶,阻碍神经传导而致死,具有触杀、胃毒和强渗透作用。

专利名称:O,O-二烷基-O-(2,4-二氯-6-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化合物及其制法和用途。申请日期:1993-01-12,专利号:ZL93100324.5,专利权人: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2013年专利期届满失效。2008年,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获得了90%硝虫硫磷原药(PD20080777)和30%硝虫硫磷乳油(PD20080772,用于防治柑橘树矢尖蚧)的正式登记。

3.3氯胺磷

氯胺磷由浙江乐斯化学有限公司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有机硫磷类杀虫剂。

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于1979年公开,1986年德国科研人员报道了他的杀虫活性,后续武汉工程大学合成并测定其生物活性,具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生物活性与甲胺磷相当。

专利名称:O,S-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硫代磷酰胺,申请日期:1997-06-24,专利号:ZL97112828.6,当前专利权人:东方新农夫(荆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05年,乐斯化学有限公司就对95%的氯胺磷原药(LS20051337)和30%氯胺磷悬浮剂(LS20051354)进行了临时登记。因其田间活性与登记不符导致其未再进行登记。

3.4氟螨

氟螨(开发代号F1050)是由江苏省化工研究院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八五”创制新农药期间共同研究开发的含氟二苯胺类杀螨剂。

氟螨是在杀螨剂fentrifanil的基础上对苯环进行优化得到的。杀螨效果很好,速效性高,对螨虫各个虫态均有效,对棉螨的毒力比常用农药哒螨灵高。作用方式以触杀作用为主,无内吸、内渗作用。

专利名称:N-(二硝基三氟甲基)-取代的-2-甲基苯胺衍生物、制备方法及用途,申请日期:1997-12-15,专利号:ZL97106777.5,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浙江省化工研究院,2011年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03年,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就对94%氟螨原药(LS20031728)和15%氟螨乳油(LS20031727)进行了临时登记,后因毒性等问题,未再进行登记。

3.5硫肟醚与硫氟肟醚

硫肟醚(试验代号HNPC-A9908)和硫氟肟醚(试验代号HNPC-A2005)均是由湖南化工研究院自主创制的肟醚非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为解决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抗性及高鱼毒而限制其在水田中应用的不足,湖南化工研究院于1992年开始了肟醚类化合物的自主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在氰戊菊酯(fenvalerate)和非酯肟醚类菊酯化合物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结构中引入了硫原子,于1997年底发现了HNPC-A9835等4个具有良好杀虫活性的芳基含硫烷基酮肟醚类化合物。为获得具有更高杀虫活性化合物,选择HNPC-A9835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优化,最终得到了硫肟醚和硫氟肟醚。

硫肟醚和硫氟肟醚的药效相当,能有效防治蔬菜和茶叶等多种作物上菜青虫、茶毛虫、茶尺蠖等鳞翅目害虫,在有效剂量下能防治水稻、茶树等多种作物上稻飞虱、茶小绿叶蝉、茶蚜等同翅目害虫。对害虫表现出较强的胃毒和触杀作用,且对人、畜毒性低,对作物安全。

专利名称:杀生物的烷基-取代(杂)-芳基-酮肟-O-醚及中间体酮、肟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申请日期:1999-09-10,专利号:ZL99115557.2,后又申请了“杀虫、杀菌的含硫、氧肟醚类化合物”,申请日期:2003-12-12,专利号:ZL200310110647.1,专利权人均为:湖南化工研究院,并申请PCT专利WO2005056518。2004年,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95%硫肟醚原药(LS20041355)和10%硫肟醚悬浮剂(LS20041356)进行临时登记。2014年,又获得了95%硫氟肟醚原药(LS20140310)和10%硫氟肟醚水乳剂(LS20140311)的临时登记,均已过期。

3.6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

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商品名:倍速菊酯)是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行研究开发的具有单一光学异构体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专利名称:一种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日期:1999-12-13,专利号:ZL99126022.8,当前专利权人: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2017年,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对96%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原药(WP20170145)进行了正式登记,同时0.12%、0.13%、0.15%、0.21%、0.34%、0.35%气雾剂,0.21%水基气雾剂和6.8%水乳剂也都有多家公司获得正式登记。

3.7呋喃虫酰肼

呋喃虫酰肼(试验代号JS118)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具有拟蜕皮激素作用的双酰肼类杀虫剂。

该化合物是在罗门哈斯开发的虫酰肼(tebufenozide)的基础上改造优化合环得到的,对目前农业生产上几乎所有危害严重的鳞翅目害虫如甜菜夜蛾、玉米螟、小菜蛾、二化螟、柑橘潜叶蛾等都具有活性,且对哺乳动物和鸟类、鱼类、蜜蜂毒性极低,对环境友好。呋喃虫酰肼以胃毒作用为主,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该药模拟昆虫蜕皮激素,能干扰或破坏昆虫体内原有激素平衡,使昆虫正常生长发育被阻断或发生异常,当蜕皮过程停止时,昆虫不恢复进食,从而导致死亡。

专利名称:作为杀虫剂的二酰基肼类化合物及制备此种化合物的中间体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申请日期:2001-03-26,专利号:ZL01108161.9,专利权人:江苏省农药研究所。2012年,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97%呋喃虫酰肼原药(PD20121672)和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PD20121676)的正式登记。

3.8丁虫腈(原名丁烯氟虫腈,flufiprole)

丁虫腈(试验代号RZI-02-003)是大连瑞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

丁虫腈是在拜耳公司1989年开发的杀虫剂氟虫腈(fipronil)的基础上,进一步反应衍生得到的。由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毒性较高,中国从2009年7月1日起已禁用。而丁虫腈对人畜及水生生物安全,特别是对水稻、蔬菜等作物上的鳞翅目、蝇类和鞘翅目害虫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对菜青虫、小菜蛾、螟虫、黏虫、叶甲等具有高活性,在0.8mg/kg即达到100%的致死率,但对桃蚜、二斑叶螨无效。该药兼有胃毒、触杀及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主要是阻碍昆虫γ-氨基丁酸控制的氟化物代谢。

专利名称:N-苯基吡唑衍生物杀虫剂,申请日期:2002-07-30,专利号:ZL02128312.5,当前专利权人:大连九信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在其他国家申请的化合物专利:JP2005534683、AU2003242089、WO2004010785、KR100603690等。2012年,大连九信作物科学有限公司获得96%丁虫腈原药(PD20120414)和5%丁虫腈乳油(PD20120413,防治甘蓝小菜蛾和水稻二化螟)的正式登记。

3.9氯噻啉

氯噻啉(试验代号JS-125)是由江苏省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登记的一种含有噻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

其主要防治水稻、小麦、蔬菜、烟草等作物上吮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同时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也有效,尤其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毒力比其它烟碱类杀虫剂高。该药作用于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对害虫的突触具有神经传导阻断作用,与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相同。

专利名称:一种杀虫剂的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申请日期:2002-10-21,专利号:ZL02146519.3,专利权人: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江苏省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获得95%氯噻啉原药(PD20082528)的正式登记。江苏省南通南沈植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获得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PD20082527)和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PD20096024)的正式登记,用于防治水稻和烟草上的飞虱和蚜虫。

3.10哌虫啶

哌虫啶(试验代号IPP-44)是克胜集团联手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创制的新烟碱类杀虫剂。

该化合物是在吡虫啉(imidacloprid)类似物基础上衍生、优化而得。日本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曾于1987年申请过咪唑并吡啶类化合物用作杀虫剂的专利,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华东理工大学以吡虫啉类似物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大量详尽研究,于2004年发明了结构新颖的六氢咪唑[1,2-a]并吡啶类杀虫剂哌虫啶。对各种刺吸式害虫具有杀虫速度快,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低毒等特点。

3.11氯氟醚菊酯(meperfluthrin)

氯氟醚菊酯是由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专利名称:一种光学活性的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日期:2008-07-07,专利号:ZL200810132612.0,当前专利权人: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该专利虽然申请了PCT专利WO2009132526,但没有进入具体国家。2011年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获得90%氯氟醚菊酯原药(WP20110065)的正式登记。

3.12四氯虫酰胺(tetrachlorantraniliprole)

四氯虫酰胺(试验代号SYP-9080)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制的中国第1个双酰胺类杀虫剂。

该化合物是以杜邦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对其结构中的苯环取代基、吡啶取代基进行结构修饰,于2008年发现具有高杀虫活性的化合物SYP-9080。其对甜菜夜蛾、小菜蛾、黏虫、二化螟以及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效。该类化合物属于鱼尼丁受体激活剂,具有渗透性强、内吸传导性好、持效期长等特点。

专利名称:1-取代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申请日期:2008-07-07,专利号:ZL200810116198.4,专利权人: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EP2295425、BRPI0914217、US20110046186、WO2010003350等。2017年,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获得了95%四氯虫酰胺原药(PD20171752)和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PD20171751,用于甘蓝甜菜夜蛾、稻纵卷叶螟和玉米螟)的正式登记。

3.13戊吡虫胍

戊吡虫胍(开发代号ZNQ-08056)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具有多靶标位点的新型杀虫剂,由合肥星宇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开发和登记。

采用分子设计和活性亚结构相拼接的方法,将新烟碱类(以吡虫啉为代表)与缩胺脲类(以茚虫威为代表)杀虫剂的活性结构组建到同一分子中,获得的兼具新烟碱类和钠离子通道抑制剂特点的杀虫系列化合物。戊吡虫胍结构新颖,急性经口毒性远低于吡虫啉,比食盐还低,对蜜蜂低毒。对豆蚜、棉蚜、菜蚜、桃蚜、稻飞虱、烟粉虱等同翅目蚜科、飞虱科、粉虱科害虫以及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效,其防治效果与吡虫啉相当,并且对抗吡虫啉的害虫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专利名称: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其作为杀虫剂的应用,申请日期:2008-11-25,专利号:ZL200880105824,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其他国家申请的化合物专利:EP2216324、BRPI0818332、US20110306639、WO2010060231,制剂专利CN102939988。2017年,合肥星宇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就对96%戊吡虫胍原药(LS20170095)和20%戊吡虫胍悬浮剂(LS20170094)进行了临时登记,正式登记正在进行中。

3.14环氧虫啉

环氧虫啉是武汉工程大学与武汉中鑫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后转让给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记生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

环氧虫啉是在吡虫啉(imidacloprid)基础上,用环氧丙基替换吡啶得到的。结构简单,活性好。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甘蓝蚜虫的室内生物活性优于吡虫啉,LC50为0.044g/mL。且制备成本方面与传统烟碱类杀虫剂相比,有明显优势。

专利名称:1-(2,3-环氧丙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日期:2008-12-17,专利号:ZL200810236885.X,当前专利权人: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该公司获得95%环氧虫啉原药(LS20170342)和10%环氧虫啉可湿性粉剂(LS20170365)的临时登记,现均已过期。

3.15环氧虫啶

环氧虫啶(试验代号IPPA152616)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创制后转与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登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

该化合物是一种顺式氧桥杂环结构新烟碱杀虫剂,是在吡虫啉类似物基础上进行合环优化得到的。对半翅目的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蚜虫(麦蚜、棉蚜、苜蓿蚜、甘蓝蚜虫)等有较高的活性,对鳞翅目类害虫如稻纵卷叶螟、黏虫和小菜蛾等有一定的杀虫效果。适用作物包括水稻、蔬菜、果树、小麦、棉花、玉米等,既可用于茎叶处理,也可进行种子处理。环氧虫啶作用机制独特,目前商品化的新烟碱杀虫剂大多为昆虫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激动剂,而环氧虫啶是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拮抗剂,与之作用机理不同,不容易产生交互抗性。

专利名称:二醛构建的具有杀虫活性的含氮或氧杂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申请日期:2008-12-19,专利号:ZL200810207355.2,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环氧虫啶化合物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印度、以色列等多国专利。化合物专利号:IN1442MUMNP2011A、IL213656、EP2377845、JP2012512191、US20110269751、WO2010069266等。2018年,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了97%环氧虫啶原药(PD20184015)和25%环氧虫啶可湿性粉剂(PD20184014,主要防治甘蓝蚜虫和水稻飞虱)的正式登记。

3.16氯溴虫腈

氯溴虫腈(试验代号HNPC-A3061)是湖南化工研究院合成创制的吡咯类杀虫剂。

氯溴虫腈是在美国氰胺公司(现为巴斯夫)开发的溴虫腈(chlorfenapyr)基础上优化得到的。其对钻蛀、刺吸和咀嚼式害虫防效优异,能有效防治水稻、蔬菜等作物的斜纹夜蛾、小菜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茶毛虫等多种害虫。氯溴虫腈是一种杀虫剂前体,具有较强的胃毒和一定的触杀作用及内吸活性,本身无毒杀作用,昆虫取食或接触后,在昆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其靶标是昆虫体细胞中的线粒体,使细胞因缺少能量而停止生命功能,打药后害虫行动变弱、昏迷、瘫软,最终导致死亡。

专利名称:溴虫腈及其类似物的制备方法,申请日期:2009-06-29,专利号:ZL200910043790.0,专利权人:湖南化工研究院。2014年,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95%氯溴虫腈原药(LS20140332)和10%氯溴虫腈悬浮剂(LS20140331)进行了临时登记,现已过期。

3.17乙唑螨腈

乙唑螨腈(试验代号SYP-9625)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制的丙烯腈类杀螨剂,由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进行登记。

该化合物以日产化学公司开发的杀螨剂腈吡螨酯(cyenopyrafen)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对其结构中的吡唑环和羟基部分进行大量的结构修饰,于2008年发现了具有高杀螨活性的化合物乙唑螨腈(SYP-9625)。对朱砂叶螨成螨、若螨、螨卵均具有很好的活性,并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等安全。

专利名称:吡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应用,申请日期:2010-04-27,专利号:ZL201080016377.6,专利权人: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在其他国家申请的化合物专利:EP2426110、JP2012525340、US20120035236、WO2010124617等。2018年,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获得了98%乙唑螨腈原药(PD20181623)和30%乙唑螨腈悬浮剂(PD20181622,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苹果叶螨、棉花叶螨)的正式登记。

4除草剂创制

4.1单嘧磺隆与单嘧磺酯

单嘧磺隆(试验代号92824)和单嘧磺酯(试验代号92825)是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正名院士课题组创制开发的新型嘧啶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中国第1个获得登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草剂。

自1990年开始,李正名课题组开始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系统的研究,固定磺酰脲苯环上的取代基和脲桥,对嘧啶环上的取代基进行结构优化,并进行了除草活性的测定,首次发现个别单取代嘧啶环的磺酰脲分子同样具有超高效除草活性,因其杂环嘧啶仅有1个取代基,与经典的磺酰脲类除草剂杂环双取代基的结构不同,因而命名为单嘧磺隆。在研发过程中,不但对磺酰脲的除草机理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磺酰脲类化合物活性三要素理论,修正和发展国际上公认的磺酰脲构效关系理论。创制了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2个农药新品种,且10%单嘧磺隆可湿性粉剂(谷友)是中国第1个谷田专用除草剂。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二者对除草表现有所不同。在有效剂量下,都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等表现出很高活性,对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活性较低。单嘧磺酯对马唐、稗草的活性高于单嘧磺隆。

上述化合物同乙酰乳酸合成酶靶酶对接,从Ki活性曲线证明这2个化合物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都是超高效ALS抑制剂,主要以根吸收为主,有内吸传导作用,通过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进而抑制侧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造成敏感植物停止生长而逐渐死亡。

专利名称:新型磺酰脲类化合物除草剂,申请日期:1994-12-07,专利号:ZL94118793.4,专利权人:南开大学。专利包括了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2015年专利期届满失效。该药最早是天津市绿保农用化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1999年进行了临时登记。现为河北兴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获得90%单嘧磺隆原药(PD20070369)和10%单嘧磺隆可湿性粉剂(PD20070368,用于防治冬小麦和谷子一年生阔叶杂草)的正式登记。2013年获得90%单嘧磺酯原药(PD20130372)和10%单嘧磺酯可湿性粉剂(PD20130371,用于防治冬小麦和春小麦一年生阔叶杂草)的正式登记。

4.2双甲胺草磷

双甲胺草磷(试验代号H-9201)是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中心杨华铮课题组创制的硫代磷酸酯类水旱两用除草剂。

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具有除草活性,日本曾开发了甲基胺草磷(amiprofos-methyl)等品种。南开大学对该类化合物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结构与活性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当分子中芳环邻位由硝基取代,活性可较其芳基母体提高约10倍,但硝基若处于对位,则活性大大降低。对其三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X-衍射晶体结构数据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预测出H-9201应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该药剂对禾本科杂草的活性高于阔叶杂草,该药主要通过抑制植物分生组织的生长而发挥药效,被用于大豆、水稻、小麦和胡萝卜等作物田中防除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对作物安全,可作为胡萝卜专用除草剂。

合成方法专利名称:水旱田两用硫代磷酰胺酯类除草剂,申请日期:1996-11-26,专利号:ZL96114746.6,专利权人:南开大学,2011年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05年,江苏省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该农药的临时登记证,包括95%双甲胺草磷原药(LS20051937)及10%双甲胺草磷乳油(LS20051935),均已过期。

4.3氯酰草膦(clacyfos)

氯酰草膦(试验代号HW-02)是华中师范大学开发的丙酮酸脱氢酶系(PDHc)的强抑制剂类除草剂。

HW-02的发现是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植物的关键代谢过程,运用生化推理,合理设计的方法,提出了“设计靶标酶的潜在底物来获得新型丙酮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新思路,合成了以丙酮酸脱氢酶系为靶标的除草剂新骨架,筛选发现了创新除草剂候选品种HW-02,目前国内外未见有以丙酮酸脱氢酶系为靶标的商品化除草剂的报道。

HW-02具有内吸传导作用和较宽的杀草谱,对单子叶与阔叶植物中的PDHc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对阔叶杂草防效显著,同时也能兼治单子叶杂草及莎草科、蕨类杂草。对禾本科作物安全性好,可以作为选择性除草剂在小麦、水稻、玉米田进行应用开发,也可作为草坪、果园、茶园以及非耕地的除草剂。

专利名称:具有除草活性的取代苯氧乙酰氧基烃基膦酸酯及制备,申请日期:1997-04-30,专利号:ZL97109095.5,专利权人: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专利届满失效。2007年,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取得了该药的临时登记证,包括93%氯酰草膦原药(LS20071853)及30%氯酰草膦乳油(LS20071694),已过期。

4.4甲硫嘧磺隆

甲硫嘧磺隆(试验代号HNPC-C9908)是国家南方创制中心湖南基地湖南化工研究院创制的磺酰脲类除草剂。

专利名称:具除草活性的含烷硫基或丙烯(炔)氧基磺酰脲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申请日期:2000-05-11,专利号:ZL00113423.X,专利权人:湖南化工研究院。2006年,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该药的临时登记证,包括甲硫嘧磺隆原药(LS20060244)及10%甲硫嘧磺隆可湿性粉剂(LS20060229),现已过期。

4.5丙酯草醚与异丙酯草醚

丙酯草醚(试验代号ZJ0273)和异丙酯草醚(试验代号ZJ0272)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课题组和浙江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全新嘧啶苄胺类除草剂。

该类除草剂结构新颖,在有效剂量下,能防除油菜田中一年生禾本科及部分阔叶杂草,对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碎米荠、繁缕、雀舌草等有特效,但该药活性发挥相对较慢,药后10d杂草开始表现受害症状,药后20d杂草出现明显药害症状。

该类化合物属于ALS抑制剂,通过阻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但丙酯草醚对ALS活性影响很小或无作用。说明其作用机理不同于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双草醚(bispyribac),类似于前体农药,即药剂被植物吸收后,通过在植物体内代谢活化而发挥作用。

丙酯草醚与异丙酯草醚是在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而该类化合物最早是由日本组合化学公司随机筛选发现的化合物1,再根据经验优化得到了低活性化合物2,后来将苯氧基去掉后,发现了具有很好活性的化合物3,以其作为先导,对苯甲酸酯部分和嘧啶部分进行改造,再经过一系列的衍生合成与筛选得到了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

专利名称:2-嘧啶氧基苄基取代苯基胺类衍生物,申请日期:2000-10-16,专利号:ZL00130735.5,专利权人: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专利包括了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专利即将于2020-10-16届满失效。同时也在多国申请了专利保护:JP2004512326、WO0234724、EP1327629、DE60131437、US20030220198等。2014年,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获得95%丙酯草醚原药(PD20141891)和95%异丙酯草醚原药(PD20141888),以及10%丙酯草醚乳油(PD20141890)和10%异丙酯草醚乳油(PD20141889)的正式登记;2015年,又取得了10%丙酯草醚悬浮剂(PD20151586)和10%异丙酯草醚悬浮剂(PD20151334)的正式登记,均用于防治油菜田一年生杂草。

4.6二氯喹啉草酮

二氯喹啉草酮(试验代号G-18)是北京法盖银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

该化合物是在巴斯夫除稗剂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基础上衍生得到的。虽然巴斯夫也申请了具有除草作用的杂芳酰基环己二酮衍生物,但并没有具体公开二氯喹啉草酮的化学结构,而北京法盖银公司通过详尽研究,优化得到了二氯喹啉草酮。其对秋熟杂草无芒稗、西来稗、马唐、鳢肠、陌上菜、异型莎草、碎米莎草等生物活性高,对高龄稗草有特效,对鸭舌草、耳叶水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千金子防治效果较差。田间使用时,可在稻田杂草2~3叶期喷雾法施用,对水稻安全。

专利名称:2-(喹啉-8-基)羰基-环己烷-1,3-二酮类化合物,申请日期:2011-05-10,专利号:ZL201110119584.0,专利权人:北京法盖银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定远县嘉禾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该药的正式登记证,包括98%二氯喹啉草酮原药(PD20184028)及20%二氯喹啉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PD20184027,用于水田防除稗草)。

4.7环吡氟草酮和双唑草酮

环吡氟草酮和双唑草酮是青岛清原化合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由江苏清原农冠杂草防治有限公司独家登记。

环吡氟草酮是全球首次将HPPD抑制剂类化合物应用到小麦田抗性禾本科杂草的治理上;双唑草酮是中国首次将HPPD抑制剂类化合物引入到小麦田抗性阔叶杂草的治理上,为麦田抗性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2个药剂都通过抑制HPPD的活性,使对羟基苯基丙酮酸转化为尿黑酸的过程受阻,从而导致生育酚以及质体醌无法正常合成,影响靶标体内类胡萝卜素合成,导致叶片发白,最后死亡。

环吡氟草酮是在拜耳公司开发的主要用于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除草剂pyrasulfotole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独特的中间体,采用中间体衍生化法中的替换法,得到了全新的先导化合物,后经衍生化及优化研究,成功发明了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也是在除草剂pyrasulfotole基础上采用中间体衍生化法中的衍生法进行研究,最终优化得到。

环吡氟草酮对冬小麦不同品种表现出了优异的安全性,可有效防除当前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抗性、多抗性(ALS&ACCase&PPO)的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棒头草、早熟禾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抗性、多抗性的繁缕、牛繁缕、野油菜、荠菜等一年生阔叶杂草。双唑草酮可有效防除当前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抗性、多抗性的繁缕、牛繁缕、野油菜、荠菜、碎米荠,以及黄河流域小麦田抗性、多抗性的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等一年生阔叶杂草。这2个品种与ALS抑制剂和PPO抑制剂等当前小麦田主流除草剂都不存在交互抗性。

5植物生长调节剂创制

5.1菊胺酯(原名菊乙胺酯)

菊胺酯(试验代号WD-5)是武汉大学和湖北省化工研究设计院共同创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该化合物是以70年代发现一种“奇迹之药”——增产胺(DCPTA)为先导,进行结构修饰,根据拼合原理设计合成12个全新的类似物,通过筛选发现了WD-5,其对小麦、油菜、棉花、芝麻等作物有较好增产作用。

合成方法专利名称:植物生长调节剂N,N-二乙胺基乙基-4-氯-α-异丙基苄基羧酸酯盐酸盐的合成,申请日期:1993-02-18,专利号:ZL93102043.3,专利权人:武汉大学,2005年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03年,湖北旺世化工有限公司取得了该药的临时登记证,包括95%菊胺酯原药(LS20030206)及95%菊胺酯可溶粉剂(LS20030232),已过期。

5.2苯哒嗪丙酯

苯哒嗪丙酯(试验代号BAU9403)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化学杂交剂。

1980年原罗门哈斯公司曾申请了该化合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制备工艺专利,中国农业大学于1997年合成了该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详尽研究。主要用于小麦,具有良好的小麦去雄效果。田间试验表明,在有效剂量下,可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产生的杂交种子无干瘪现象。其无明显副作用,且对叶片大小、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均无明显影响。

合成方法专利名称:一种新化学杂交剂,申请日期:1998-11-16,专利号:ZL98124742.3,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02年,河北新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该药的临时登记证,包括95%苯哒嗪丙酯原药(LS20020926)及10%苯哒嗪丙酯乳油(LS20020927),已过期。

5.3呋苯硫脲

呋苯硫脲(试验代号CAU9901)是中国农业大学自主创制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

已知酰胺硫脲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植物生长调节等生物活性,而5-芳基-2-呋喃甲酸及其衍生物已有多种生物活性报道,在此基础上创制了全新的呋苯硫脲,可调节水稻生长,能促进秧苗发根,根系旺盛,提高秧苗素质,活力增强。移栽大田后,能促进水稻分孽,增加成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但对千粒重无明显影响。田间药效表明:可使水稻增产6%~14%。

专利名称:含取代呋喃环的酰胺基硫脲的合成,申请日期:1999-12-15,专利号:ZL99126216.6,专利权人:司宗兴与程卫华,2011年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2005年,河北万全力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该药的临时登记证,包括90%呋苯硫脲原药(LS20053285)及10%呋苯硫脲乳油(LS20053409),已过期。

5.4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brassinosteroid)

14-羟基芸苔素甾醇是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发现的甾醇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该类芸苔素的类似物于1970年由Faux等人从蕨类植物中提取发现,2002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首次化学合成了该化合物,但并未申请专利,后来由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从花粉中提取分离得到了14-羟基芸苔素甾醇,其活性主要表现为促进植物生长,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抗逆等。极其微小的剂量就可表现出良好的调节效果。其作用方式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调控叶片形状;改变细胞膜电位和酶活性,增强光合作用;促进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提高植株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等。

化合物制备及组合物专利:天然芸苔素内酯类似物的应用,申请日期:2012-01-18,专利号:ZL201210026285.7,专利权人: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同族专利有WO2013106975、US20150005169、AU201410070。该公司于2007年取得了该农药的正式登记证,2017年又获得了包括5%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母药(PD20171724)及0.01%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的水剂(PD20171723,用于水稻调节生长)的正式登记。

THE END
1.首页中国农资导报网(2024-9-9) 强化科技支撑 各地多举措夯实秋粮稳产丰产基础 “一喷多促”是秋粮生育中后期的重要田管措施,通过一次性喷施作业,可以实现有灾防灾、无灾增产的目标。目 央视网(2024-9-5) 农药行业“南南合作”交流活动召开 8月31日-9月1日,2024年农药行业“南南合作”交流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http://www.nzdb.com.cn/
2.新闻中心【农资导报农药】速查!标正、龙灯、冠龙、利民、宇龙、六夫丁、瀚斯、中保等扩大农药产品使用范围 分类[ 新闻中心 ] 2024-10-10 全文 【农资导报农药】先正达、丰乐、长青、中保获公示!生物育种草甘膦登记已达25个 分类[ 新闻中心 ] 2024-10-10 http://www.bjzbjt.cn/index.php/list/85.html
3.中国农药农资植保媒体联盟化工11月20日,由《农药》、《中国农药》、《农资导报》、《农药市场信息》等传媒发起的中国农药农资植保媒体联盟在安徽合肥宣告成立。 首任联盟主席、《农药》杂志社主编刘长令表示,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将媒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通过联合、协作,发挥媒体的集群优势,释放正能量,更好地服务农药农资植保事业;有利于加强媒体之间http://www.cinic.org.cn/hy/hg/370032.html
4.吡虫啉多少钱一袋批发价格优质货源东泰农化 70%吡虫啉 蚜虫黏虫专用杀虫剂 农药正品 厂家销售 源头工厂 东泰品牌 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 查看详情 ¥7.90/件 东泰农化 70%吡虫啉 蚜虫黏虫专用杀虫剂 货源销售 源头工厂 东泰品牌 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 查看详情 ¥35.00/瓶 河南郑州 振华化工 可水稻 花生等使用 防治效果显著 杀虫剂 20%溴氰吡虫啉https://b2b.baidu.com/slist/16087a2f16317f2900100e671b727d35
5.中国农药农资植保媒体联盟–北方农资网一、会议主办:中国农药农资植保媒体联盟。 二、联合承办:农药、农药市场信息、农资导报、安徽农药信息、农资与市场、世界农化网、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 三、特别协办:中国农药、中国农资、农药学学报、191农资人、山东农药信息、北方农资、南方农药、农资经销商、农药快讯等联盟媒体成员。 http://www.bfnz.cn/?p=1392
6.2018农药制剂配方技术生产工艺案例解析研讨班支持媒体:《化工管理》杂志《中国化工报》《现代农药》《农资导报》 《农药快讯》化工邦中国农药助剂网农药在线《南方农药》 协办: 四川成创包装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上海儒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无锡颐景丰科技有限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公司征集中…… https://china.guidechem.com/expo/showexpo-4062.html
7.即日起,这3种农药在蔬菜上禁用!这些企业将被吊销农药登记证?但对之前只有农药登记证,没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来说,工信部不认可其是农药生产企业。因此要求这些企业在2019年8月1日前必须拿到农药生产许可证,否则将被注销登记证。 本文转自:中国蔬菜(ID:zgsc9550) 来源:种植大户参考、中国农药网、浙江农业执法网、农资导报https://www.cnr.cn/zgxc/gundong/20190804/t20190804_524717844.shtml
8.媒体关注2024-10-10.【农资导报农药】速查!标正、龙灯、冠龙、利民、宇龙、六夫丁、瀚斯、中保等扩 2024-10-10.【农资导报农药】先正达、丰乐、长青、中保获公示!生物育种草甘膦登记已达25 2024-10-10.【世界农化网】我国草甘膦产品扩登生物育种再增3个新面孔:长青股份、丰乐农化 2024-09-05.【中国农业科学http://www.zhongbaony.com/index.php/list/126.html
9.曝光!敌草快草甘膦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农药产品不合格,涉及这些来源:农资导报农药 科技动态 西北农大筛选出小麦条锈病生防菌 为获得对小麦条锈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土壤稀释法和皿内拮抗法分离筛选对小麦条锈菌(Pst)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基于形态学观察、生理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ExMTg4NA==&mid=2650667581&idx=1&sn=2d88f7f67cbbe86968664bd862b72814&chksm=bf151085d82431c81688a8f857c84c65e3b8489f3cfb7027973d3c9531d15659281ef0327c5a&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