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过,春耕忙。在我国,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事关两季收成。全力以赴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日前召开的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为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眼下,春耕备耕已从南到北陆续展开。从农资供应、田间管理,到创新指导、防灾减灾,各地都积极行动起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春耕备耕提供更多保障。即日起,本版推出“田间地头看春耕”系列报道,聚焦春管春耕,展现广袤大地上的农业生产活力。
新疆呼图壁——
迎接高峰早备货
本报记者李亚楠
为做好备耕工作,呼图壁县早计划、早安排、早储备。作为该县农资供应的主渠道,各农资经销点从去年10月起就陆续开始储备农资。
湖南安乡——
备好种苗趁春风
本报记者孙超
这3万斤稻种,除了供应到合作社直接流转的2000余亩土地外,还提供给周边其他种植大户,服务近4000亩土地的生产。
“你看这码起来的一大堆,是红米的稻种,那边有一部分是优质稻的稻种。”周建国介绍,合作社与周边种植大户签订协议,一方面向种植大户提供指定品种的高产、优质稻种,另一方面承诺以保底价回购稻谷。“通过合作社统一大批量采购种子,每斤可以比市面零售价下浮2元至6元钱不等。而指定种植的品种适销对路,销售价格也常常比农户自主选择的品种要高。近年来大家种双季稻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作为湖南省产粮大县,安乡县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超过81万亩。为推进早稻规模化生产,当地今年还依托多个新型经营主体,新建了5个育秧工厂,工程将在3月底早稻育秧开始前全面完成建设。
“过去在水田里育秧,地膜效果有限,一旦遇到气温、光照波动,容易导致秧苗有青有黄,粗细高矮不一。等工厂建好,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周建国指着一大片即将搭建完毕的育秧大棚说。
这个包含了育秧大棚、催芽暗室等设施的育秧工厂,占地约20亩。建设完成后,将进行秧盘准备、电路调试、机器进场等操作。“消毒、浸种、催芽、育秧等工序,都会在工厂完成,和传统方法相比,省田、省时、省工,品质也能上一个台阶。”周建国说。
广西上思——
农资到田无需愁
本报记者祝佳祺
“春耕时候,每亩甘蔗差不多需要150斤肥料,一年得用300斤到500斤。”广西上思县那琴乡64岁的秦小珍一说起农活,就收不住话头。
初春的上思县,已经暖和得可以穿短袖,和其他农户一样,秦小珍也开始着手准备春耕。他告诉记者,甘蔗在节前已收获完毕,眼下最重要的工作是下基肥,做好田间管理。
“一亩柑橘需五六百斤肥料,采购运输要不少精力。”说起农资准备,经营着30亩柑橘的那琴乡农户马兰青也颇有感触,“通过邮政网点订货,很快就给我送到田里了。”
目前上思县各乡镇邮政网点均开通了农资订货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农资产品售价、库存、调拨全流程监控。随着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只要满两吨货量即可派送到田间地头,需求量较小的农户还可以拼单。
农资保障到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田地多一些也管得过来,之后我打算再种些收购价更高的夏威夷果。”秦小珍笑容满面地规划自己的种植前景。
重庆忠县——
农机满院检修忙
本报记者常碧罗
拖拉机开进家门口的水田,后面悬挂着旋耕机,刀片翻转,嗒嗒作响,边犁边平整。没过多久,活就干完了。“眼下正是备耕的时候,犁好地,给春耕做准备。”徐宗权从拖拉机上跳下来,“一天能犁地40多亩哩!”
家住重庆忠县新立镇中岭村的徐宗权是附近的种植大户。如今,他在村里成立了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专门为附近村民提供机械化服务。
走进金土地专业合作社,院里最抢眼的就是各式机器。山城重庆的土地多不平整,边角斜坡还需要“小铁牛”——微耕机;墙边,放着烘干机;角落处,整齐地码放着6台施肥器;还有两架红色的无人机……“你看,这是刚买的新型插秧机,有3只机械手臂,效率高得很。这两架无人机,能飞播还能喷洒农药。”说起这些农机,徐宗权十分熟悉。
回想起年轻时候干农活,初春乍暖还寒时节,光着脚在水里扶着犁头,赶着水牛;等天暖和点,又要弯着腰在地里插秧……农事不得闲,徐宗权就一个字:累。“现在机械化效率更高,人也松快了不少。”
一边说着话,徐宗权一边猫进机器里东敲西打,“趁现在再检查一下,手头订单多,到时候可不能掉链子。”他探出头笑着说。
新春伊始,忠县便通过网络、宣传单和流动车等多种方式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此外,重庆全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0.72亿元,组织农机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农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