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师简介:指在农业方面的技术掌握者,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的人;主要从事农作物、园艺、中草药及食用菌栽培和良种选育、农业综合服务、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乡村振兴”,提出8个方面35条指导性意见,强调要继续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艺师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之一,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各省市纷纷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招聘网的数据显示,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农艺师岗位的招聘率对比往年上升了186%,可见,此行业正备受人们和市场的青睐。
农艺师报考条件
农艺师证书的等级分为初、中、高三级别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报考)
1、初级。初级证书只要年满18周岁,初中以上学历就可以报考了。
2、中级。中级证书需要年满18周岁,同时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工作年限满1年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3、高级。高级证书需要年满20周岁以上,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工作年限满2年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农艺师职称证书与农艺师职业技能证书的区别,简单来说:
1、农艺师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职称证书,有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正高级农艺师,由人社局颁发,一般归农业局管。农业系统所有的职称都是通过评审获得的,不需要参加资格考试。
农艺师系列的技能证书,大多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训中心发证,这是技能证书,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取。
在农艺师职称证书的“高学历、工作经验深厚、具有农业行业科研成果”等条件面前,很多不达标但有想法的农业人只能望而止步,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训中心农艺师职业技能证书,降低了报考门槛:只要年满18周岁,即使你没有学历,没有农业行业的科研成果,也能考取农艺师职业技能证书。
报考材料:
报考农艺师证书,需提交下面这些材料:
1.身份证电子版
2.电子版证件照(红蓝底均可)
3.学历证明
4.报考申请表等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或饲养从而获得其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
(2)农学:是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提高作物生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种植业:利用植物生活技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工业提供原料。
(4)农作物:是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肥料作物即栽培作物都是以植物或动物为对象。
(5)作物栽培:是根据各种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控制和满足作物生长发育,保证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所应用的一切栽培技术。
(6)理理变迁:是植物的生活环境在地理位置上发上了变化。
(7)气候的变化:是指同一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化(降雨、温度),而引进某种作物产生新的变异类型。
(8)自然突变:在自然界有一类植物类型,是在自然突变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培育而形成稻、麦高杆。
(9)自然杂交:是有风、虫等各种自然条件的作用,使作物的不同植株品种,甚至不同种、属间发生交配的现象。
(10)人工杂交:在人工控制下,使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两个条件进行交配,可以育成新的改良品种,如果能正确选择亲本,可以将亲本的优良性状最大程度的综合在杂交后代中,如黑麦和小麦杂交产生小黑麦。
(11)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培育的一种作物群体。
(12)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一定耕作条件下能充分利用自然栽培中的有利条件,抵抗克服不利因素,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13)品种改良也称品种选育:是运用作物遗传变异规律,通过创造变异来改善作物的遗传特性和遗传结构,选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14)引种:是将外地和国外的新作物,新品种或新品系以及研究用的遗传材料引入当地。
(15)杂交育种:是利用基因不同的个体为亲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基因分离,重组创造异质后代群体,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并进一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6)杂交优势:是指两个基因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在各方面比起双亲都表现优越的现象。
(17)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8)种子包衣技术:是种衣剂、包衣机、种子加工、包衣种子包装、储藏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总称。
(19)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称为作物一生。作物的一生所需要的天数为生育期。
(20)生育时期:在作物一生当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而使植株形态发生变化而划分的若干时期。
(21)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22)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23)营养生长: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25)作物群体结构:是指群体的组成密度、分布与动态变化。
(26)群体组成:指构成群体的作物种类,可分单一群体和复合体。
(27)群体密度:是决定群体结构的基本因素,指基本亩数或茎蘖数、穗数、叶面积大小等。
(28)群体分布:包括叶片高度,空间配置和株行距影响群体内的通风透气,从而影响产量。
(29)群体动态变化:指不同发育阶段叶面积变化和分蘖消长动态。
(30)种子:指的是用来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31)种子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胚芽迅速生长,当胚根胚芽伸长达到一定长度时
(32)开花:是指成熟的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的现象。
(33)传粉:是指成熟的花粉借助外力作用传到雌柱头上的过程。
(34)受精:是指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过程。
(35)作物产量:是指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也称经济产量。
(36)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积累干物质的总量。
(37)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是指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38)源:是指光合产物或有机养料的)供应。
(39)库:指光合产品的贮藏能力,积存器官。
(40)流:是源库之间的输到系,流是物质运输的渠道,其运输能力对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41)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比例,熟制与种植方式(间作、套作、轮作、连作)的综合。
(42)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生态维护技术,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与农田保护等。
(43)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是安排作物种植的种类、面积、比例和配置地点,是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问题。
(44)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5)单位:是在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46)间作:指一个生长季内,是在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种植方式。
(47)混作: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不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48)套作:在前茬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柱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50)轮作:是在同一块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51)连作:是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种植方式。
(5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
(53)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克数,又叫蒸腾系数。
(54)作物需水监界期:是作物一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大多数作物在营养生长向生殖过渡阶段。
(56)农业防治:是指应用农业技术措施控制病虫草危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