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长、工作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的郑修礼,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他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成功走出小山村,成长为霞浦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主任科员,不断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虽然与苍南隔山相望,但一口亲切的闽南腔调让人感觉他与岱岭宗亲一脉相承、血肉相依。在采访中,郑修礼谦虚地自喻为群众“服务员”,徐徐道来四个“第一”的故事。
“第一届”——初中毕业考入农校学习专业技能
郑修礼出生于1970年4月,如今在知天命的年纪回首往事,他别有一番感触。“我家在宁德市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从小在金山村长大,村里生活着不少郑氏后代,加上隔壁的东风岔村,郑氏宗亲一共有400多人。”郑修礼告诉笔者,他在族谱上排位“时”字辈,爷爷给他取名“修礼”,是希望他长大后有修养、懂礼貌。他的弟弟叫郑修儒,妹妹叫郑美蓉,兄妹三人的姓名均由爷爷所取,饱含长辈对于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与殷切期盼。
1986年,在水门畲族乡念完小学、中学后,郑修礼来到了命运转折点——是继续读书还是直接工作?“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走出小山村!”郑修礼回忆说,在家人的教导与支持下,他毅然通过考试进入福建省南平地区农业学校学习,主修农学专业。这所学校距离水门乡近300公里,上世纪80年代交通并不发达,郑修礼为何会选择远离家乡的学校?他吐露了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那年正好碰上教育体制改革,南平“农校”第一年面向初中生招生,往年只有高中学历才能报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所以就果断报考了。”
在“农校”的学习既忙碌又充实,入学第一年需要完成高中课程,接下来的三年需要专门学习农作物的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土壤与营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我爸妈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告诫我们要认真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到大,我学习一直比较刻苦,成绩也都挺不错的。”讲起学生时代,郑修礼语气平淡,感情却真挚,透露出对父母满满的感激之情。
“第一人”——获评水门农技站首个中级农艺师
“水门农技站的主要职能是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指导农民种植、生产,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服务。”郑修礼说,他在农技站工作期间,充分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一方面帮助百姓改良土壤、栽培农作物,加强有害生物的防治,提升农作物的亩产量;另一方面指导百姓科学施肥、安全使用农药等,同步引进、试验、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水门乡盛产水稻、西瓜、茭白等农作物,在郑修礼等农技专业人才的帮扶下,产量年年攀升,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的笑容开始洋溢在大家脸上……
郑修礼的论文从基层出发,从实际落脚,有理有据,且能发挥实际效用,真正指导百姓科学种植,多篇论文被收录在《福建农业》等福建省一级农业学术期刊中,为他申报职称夯实了学术理论基础。2001年,郑修礼成功获评中级农艺师,成为水门乡农技站第一个获得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他随即升任该农技站站长,带领站员为更好地服务百姓贡献更多专业农技智慧。
“第一考”——通过公开选拔晋升为副科级领导
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委与政府的管理职能,起着引领与引导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唯有不断开阔眼界,丰富实践管理经历,提高实战工作能力,才能成就事业、走向未来。郑修礼持续迎来更大的挑战与考验——他于2012年调任霞浦县经济贸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后于2015年调任霞浦县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主任科员。
“第一试”——数字管理让违规营运车无处遁形
在经贸领域工作多年后,郑修礼又有了一次新的岗位变动。2019年9月,他接受组织安排,出任霞浦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主任科员。在乡镇工作期间,他曾分管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但新岗位要求他统筹负责全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的有关工作。笔者在官网上查询获悉,郑修礼主要负责内务、党建、意识形态及陆岛码头建设、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分管局办公室、安全办公室、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可以说,肩上的担子“重于泰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郑修礼等人的创新尝试下,霞浦县交通运输局通过在行业管理中融入数字化技术管理手段,强化实时监测、动态管控和提前预警,有效消除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车辆营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2021年以来,该局已依托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发出停次停班通知116份,因超速、疲劳驾驶等违规驾驶行为累计停班车辆79辆,纠正运输企业不规范行为25起,从源头上及时消除经营性道路运输车辆安全隐患,确保霞浦县道路运输市场安全、有序发展。这项创新做法,对重点企业和人员实施精准监管,让违规营运车辆无处遁形,还因此登上了宁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宁德机关报——《闽东日报》。
此次《郑氏风采录》采访,郑修礼在回顾个人成长、工作经历的同时,还回忆了与祖籍地岱岭畲族乡的往事。“我大概回去过两三次,基本上都是去祭祖的,那里生活着我们的族亲,每次回去都感觉他们特别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岱岭从建乡到现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乡里的基础设施越建越多、越建越好,特别是这几年高速公路通车了,我们往返就更加方便了。”郑修礼表示,他期待郑氏年轻一代能传承老一辈互有往来的优良传统,开展形式多样、交往频繁的活动,为团结郑氏族人、发扬郑氏精神贡献青年力量。(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