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艳子家的冬桃遭遇了一场“危机”。
本应饱满圆润的桃子,还没成熟就一茬茬掉落。切开一看,果肉已经腐烂,“全是虫”。
33岁的艳子是山东临沂人,沪漂10年后返乡创业种桃。当时,全村的几十亩桃林都遭了虫。果农们翻遍书籍都查不到解决方法。唯有艳子独辟蹊径,听取了一位网友的建议,保住了剩下的桃子。
这位网友名叫赵新会,也是山东人,大学学习植物保护专业,如今在家乡从事农业工作。
保住的桃子
艳子发现桃林的问题时,2021年国庆假期刚过。
按照惯例,10月是给冬桃“上色”的季节——套袋长大的桃子,摘掉纸袋后接受一周的光照,外表才会变成诱人的粉色。但这一次,摘袋才两三天,桃子就大片掉落,果肉里全是米粒大的白色肉虫。
“书上都没有见过”的虫子,难住了村里最有经验的老果农。艳子的姨父70多岁,种了一辈子果树,看着落了一地的桃子同样不知所措。
艳子说,这是她回乡创业后遇到的最大危机。2018年春节,在上海工作了10年的艳子返乡探亲,尝到了姨父家种的桃子。一口咬下去,桃香浓郁,满口脆甜,“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桃子”。几经思量,艳子决定回家创业。她辞去月薪七八千元的工作,回村里承包了15亩地,种下1300棵桃树。
赵老师告诉艳子,摘袋后,桃子的香味会吸引果实蝇产卵;只有不摘袋,才能避免虫害。在艳子看来,不摘袋的桃子成熟后仍为白色,销路可能受影响,但好过“颗粒无收”。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艳子没有摘袋,剩下的桃子直到成熟都没再生虫、腐烂。经过测试,这批桃子的甜度比往年略低,但依然是所有品种中最甜的。“含糖量约为18%到20%。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平常吃的红富士苹果含糖量也就是10%左右。”艳子说。
当时,艳子把赵老师的建议告诉了姨父,但未被采纳。最终,村里的几十亩桃林因虫害几乎绝产,只有艳子保住了部分收益。
看到艳子家的桃子,姨夫的态度变了。他和村里的其他果农找到艳子,询问来年怎么预防果实蝇。艳子说,网上的老师说了,来年五六月,在桃林里铺上粘虫用的“黄板”,再在地面喷洒引诱剂,就能杀死大部分虫卵。到了今年10月,果实蝇果然没再“危害”桃林。
互联网上的“赵老师”
艳子口中的“赵老师”叫赵新会,今年34岁,山东临沂人。大学时,他就读植物保护专业,属于农学的分支,也学过植物习性、用药等基础知识。
“大事情”和“小问题”
“像桃树得了细菌性穿孔病,农民习惯去农资店买药,打完没效果再换药。”赵新会说,一旦“试错”失败,作物很可能就错过了生长周期,最后的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经验丰富的农民和农资店主都犯难的问题,为什么赵新会能解决他觉得,这和自己在学校受过系统训练有关。
解决方法不外乎水、肥、阳光、空气和土壤,但每一项的细微差异,都能造成作物状态的改变。在赵新会看来,农民们拥有实战经验,他要做的是用科学知识弥补对方的不足。
一名网友曾私信赵新会,称近两年种的冬桃有七成都开裂了。浇水、喷钙肥、施磷肥,都试遍了,仍解决不了问题。对方在私信中吐槽,“裂果快要把我脑袋给闹裂了。”
不止是种地
同样得益于赵新会的建议,49岁的云南果农龙哥成为当地把早熟春桃销往全国的第一人。
每年冬天,龙哥都会把桃树的枝桠修剪成三叉型,让养分更好地供给结果的树枝。但在“赵老师”的建议下,龙哥把桃树修剪成了Y字形。“Y字形的桃树虽然挂果数量少,但每颗桃子吸收的养分更多,果实的重量和糖分都会提升。”龙哥学着赵新会的口吻说道。
“阳光玫瑰要长足发展,先得把品质提上去。”他建议对方,降低投入,先少量种一点。最终,对方只种了5亩。在今年的环境下,这让对方减少了损失。
比如按照常识,春天应是移栽果树的季节,但在黄河以南,果树在冬天移栽的效果更好。张伟说,这些看似与常识相悖的知识,都藏着“很多的科学依据”,让他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