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销户口。特此证明承办人:派出所(盖章)年月-(年)公所户字号-死亡证明兹有原本辖区居民,性别,住址,身份证号码,于年月日死亡注销户口。特此证明年月篇五:居民死亡证明书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一联出证单位保存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户籍管理部门保存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出证单位定期送县区疾控中心,由疾控中心保存第四联殡葬管理部门保存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附送:【精品文档】村委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村委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
4、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搞好基层民主建设,就成为了村两委班子时刻考虑的重大课题。(一)培育新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寓教于乐,丰富业余生活。经济发展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村两委投资修建了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和妇女民兵之家,配备了各项活动设施。村里成立了高桥队、舞龙队等文化娱乐组织,逢年过节村两委精心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参加县里两年一次的迎春花街。二是文化搭台,发展第三产业。大树村处在城郊结合部。随着新村建设的步伐一路走来,道路硬化了,环境净化了,生态绿化了,村庄美化了,为依托湖滨“农家乐”旅游,发展第三产业经济送来了春风。全村新增各种运输车辆20
5、余台,新开商店10余家。引来了远方的客人,盈满了农户的腰包。三是立足需要培训,健全组织培育人文环境。村两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实施以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组织,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民主听政会、村委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民主监督组织,配齐配强了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民调会、治保会、红白理事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村级配套组织。在此基础上,严格程序规范运作,村民的新村意识、参与意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为
6、创建和谐新村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二)塑造新风貌,为建设和谐农村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生活品位。村两委引导农民改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等,建设生态环境型新家园。实行旧村改造,从201X年开始在6个村民小组实施了第一轮旧村改造工程,到目前为止,第一片改造试点共拆除39户老房,面积6666平方米,15米宽的主体街道扩建工作也正在实施当中,旧村改造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田间废菜叶处理池600口,修建生物净化公厕7座、垃圾坑14个,以全县袋装垃圾试点村为契机,全面推行垃圾袋装,率先在农村设立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运;为切实减少村民使用农药造成的生
7、态污染,投入资金7201X元,在田间地头安置了65套杀虫灯,有效消灭了虫害,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如今的大树村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环境卫生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立足群众,解决民生大计。立足群众,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是大树村两委的工作之本。村委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村庄道路3公里,新修排水沟1万余米,改变了过去进村晴通雨阻和村里村外脏乱差的状况;对村完小先后投入资金27万余元,绿化了学校校园,配置电脑、设置电教室,改善了办学条件;村里拿出部分资金解决群众从事公共事业的误工费用,给70岁以上的老党员设立定期生活补助;新建小水窑188个,全面提高了抗旱能力;全力开展普法工作,全村1
8、650余人次参与“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村培训,全面提高村民的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意识。(三)建设好民主,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引擎。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大树村党总支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坚持村务公开,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了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在全县率先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民主参政、财务审计等管理制度,从99年起被市、县指定为村务、财务、政务公开试点,10多年来无村民上访事件,村民在民主舒畅的环境下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良好的民
11、向群众公开,全面向群众公开,实行村级财务预决算,破解难题,村里拟订了财务资产规范化管理办法,在每年年初对村两委办公经费和公益事业投入等项目都编制预算,制定预案,将预案在村务公开栏公布,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联席会议进行讨论,在获得会议半数以上通过后执行。年终决算时如果超出预算,村两委要对超支部分一一作出原因分析,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接受村民监督。这样既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和误解,也还了村干部清白,得到了村干部、村民的一致拥护。全村群众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加快发展上,形成了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想发展、抓发展、共发展的团结局面。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