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农产品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现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消费者网近日发布《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直播电商快速发展,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价格诱导等方面。
线上销售助力农产品“出圈”
部分问题仍需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农村直播电商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有关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2年,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从3.09亿增长至4.69亿,年复合增长率达23.2%;网民使用率从32.9%提升到44.6%,两年增长11.7个百分点。目前主流的农产品电商直播渠道主要包括淘宝、京东、拼多多、快手、抖音、小红书等。线上销售平台、新媒体宣传推广等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让农产品获得更多“出圈”机会,进一步推动优质农产品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不同平台的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特点不一,在直播中需注意平台选品策略。各地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热度不一,华东地区舆情热度相对更高。各地通过本地品类农产品直播销售,已形成原产地特色品牌。在各个地区中,消费舆情占比最多的是华东地区,其次是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东北地区的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占比相对较少。
在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中,负面舆情最多的是虚假宣传,占比高达52.48%;其次是质量问题,占比为22.77%;然后是价格诱导和违反常识问题,占比分别为11.88%和10.23%;售后问题和主播问题占比相对较少,但也是农产品直播电商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具体来看,农产品电商直播虚假宣传问题的表现形式相对多样,一是主播虚假助农,通过编造农民悲惨故事,或是塑造农村、偏远地区淳朴形象进行炒作,赚取流量,再将低价收购的农产品高价销售,以获得利益;二是在售卖农产品时,故意夸大或捏造产品的功效进行虚假宣传,以达到吸睛的目的;三是消费者收到的商品货不对板,直播间虚构商品产地、商品特点等信息,宣称“野生”“大凉山特产”等,实际为养殖、人工产品,或是发货地与宣传不符等。
把握消费需求、提高监管效能
实现多方主体合作共赢
由于直播电商具有远程、虚拟、不见面交易等特点,再加上农产品大多数属于新鲜易腐的生鲜食品,农村直播电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主播虚假夸大宣传、销售质量不合格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等行业乱象逐步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产品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报告》建议:
各地政府部门及商家需注意平台差异和自身特色品类,做好“平台—地区—品类”相匹配的选品策略,更好助力农产品销售推广。各地政府及商户应综合考虑平台、地区、品类特色,在选品策略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方法,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实现供给侧商品和需求侧消费者的最佳匹配,既帮农户把农产品推销出去,又让消费者选择到自己想要购买的农产品,真正推动农村电商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