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附加值、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乡村产业,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按照“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快速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9.5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7.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目前营业收入超万亿的省份达到6个。效益持续提升。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1314.4亿元,同比增长14.7%。企业规模扩大。目前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93家,10亿元以上的有2590家,1亿元以上的有2.7万家。产业贡献加大。据专家测算,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9:1,比2019年提高0.22,年均提高0.07。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比2019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平台更加坚实。搭建加工平台。2017年以来,聚焦加快补上加工短板,支持建设了1709个农业产业强镇、3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技术支撑。2018年以来,累计建设42个部级农产品加工学科群重点实验室、43个部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立项农产品加工标准超200项。培育加工产业主体。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285家,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务的企业约占82%。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15.3万家,超过半数的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服务。

三是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区域分布更均衡。东部和其他区域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70:30变成了2023年的49∶51,区域布局已由以东部为主向东中西部均衡发展转变。产地加工不断提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三分之二的总部设在县域,支持地方建设15.6万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7.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业发展更集聚。引导地方建设1600多个农产品加工园,17%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和21%的营业收入聚集到加工园区。

四是联农带农作用不断加大。优化利益联结机制。目前,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了订单采购、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25亿农户收入比其他农户高30%以上。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培育了9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内部实现“资源要素畅通、利益联结紧密、服务购销最惠”。

五是产业要素支撑不断增强。在资金上,向金融机构推荐近11万家加工企业,获得授信的企业近5万家。初加工企业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深加工产品税率由17%下调至13%。在用地上,印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推动30个省份制定了实施细则。在人才上,建立265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组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联盟,聚集知名专家800余人。

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不仅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也不断丰富了百姓的餐桌,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食物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优农产品产地加工,延伸食物产业链。引导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地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发展粮变粉、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加工产品,加快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把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二是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引导加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开发美味多样的休闲食品、药食同源的功能食品、风味独特的调味品、营养健康的保健饮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畅销产品。加快加工技术与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发新型分子食品、精准营养食品等。协调推进奶畜养殖与乳品加工有机融合,提高国产生鲜乳竞争力。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促进产销对接、产加对接。鼓励科研院所和加工企业研究开发大豆储藏保鲜加工装备,升级开发传统豆制品和新型豆制品,开发稻米油、胚芽油、茶油、橄榄油、核桃油等产品。

三是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打造供应链。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聚焦食物资源开发,着力补齐农产品加工流通短板,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引导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做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享利益链。引导龙头企业牵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和上中下游经营主体参与,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利用订单粘合、利益粘合、资金粘合,联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产供储运销全产业链韧性,让农产品加工业发挥沟通城乡、亦工亦农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THE END
1.定制农业共享农业商业化农业,哪一个模式更适合中国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小面积经营为特征,不使用任何合成的农用化学品,用农家肥、堆肥培肥土壤,以人、畜力进行耕作,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或使用一些土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传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机械化程度低、产出低,但外界物质投入少,具有高度的持续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jU5OTc0NA==&mid=2247488021&idx=1&sn=0c8620d125a2dfa08be5286465dbbb55&chksm=fa0d013acd7a882c21db8a7644324af35c00d7466c8662ca643a476373835358d0ce79a435e4&scene=27
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农产品特征指标评价体系。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推广先进农产品生产技术,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品质的关键。要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农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278694479061985&wfr=spider&for=pc
3.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二)研制开发系列化 (三)生产过程标准化 (四)企业规模大型化 (五)市场营销品牌化 (六)经营组织一体化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粮食加工 (二)油料加工 http://www.110.com/fagui/law_220869.html
4.农产品物流体系10篇(全文)在当前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 商流与物流一体化, 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物流主体是不分离的。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一般由买方或者卖方自行承担物流任务, 于是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或者销售商在完成商流的同时, 还要履行物流这一职责。[3] 2、物流主体小规模化、多元化。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9j118db.html
5.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全11篇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集中在粮食、水产品的初加工和农产品的购销行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链条伸展不长;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还未真正形成。目前现状还是农户重生产、轻流通,企业重销售、轻生产,出现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不多,https://jtsj.fabiao.com.cn/haowen/1891.html
6.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87%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打造了灵山陆屋机电产业园、浦北林木循环经济产业园、钦北皇马工业园等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平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阶段成效,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增,获认定建设2个国家级和4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累计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http://www.gxqzrd.gov.cn/news/show-10471.aspx
7.肃州区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发展问题思路调整及对策在种植技术上,集成应用了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雄蜂授粉、水肥一体化、智能采摘车、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等17项先进实用技术,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实现了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的发展目标。在科研创新上,先后同中国农科院、省农科所、甘农大等科研机构合作完成了戈壁温室建造、戈壁石http://www.reportway.org/article/2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