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产品行业发展趋势
1、品牌化发展趋势
品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化的进步。当前,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重要趋势。品牌化以农产品的“三品一标”为主要内容,满足人们对美好品质生活的需求,确保农产品不仅生产得好,还要卖得好,让消费者得实惠,农民得收益。
然而,品牌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对品牌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商标就是品牌,“重生产,轻品牌”现象普遍,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和文化挖掘。
2、标准化发展趋势
未标准化的农产品往往存在品质不齐的问题,如大小不一、色泽不一、损伤等。农产品的标准化是数字化的结果,也是品牌农产品的根本保证。
实现农产品标准化需要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农产品标准,基于科学知识和专业经验,考虑消费者需求和健康,涵盖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次,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田间指导、组织培训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再者,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化监管主体,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踪。此外,加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建设,集合分散农户,统一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等服务。最后,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标准化对农产品质量和自身利益的重要性。
3、定制化发展趋势
“定制农业”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载体,用会员制拓展用户,是一项顺应新需求的农业模式。它的卖点不仅是农产品,还可吸引城里人前来体验、观光、消费,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定制农业通过引入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对作物生长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高要求。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农产品,并在生长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参与,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还延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许多地方还将定制农业与旅游、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吸引游客体验、观光和消费。
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发展定制农业提供了多方面支撑。如新修订的《农业农村标准化管理办法》,为定制农业提供了标准化基础;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智慧农业新场景,为定制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
但发展定制农业也面临一些难题,如技术应用成本高、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和掌握程度有限、推广难度大,以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前期投入较大、信息不对称、市场需求不稳、物流配送成本高等。目前,多地都在开展定制农业的积极探索,如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向农民传授先进技术;开辟融资渠道,针对定制农业提供专项贷款;建设乡村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加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预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农产品行业政策影响
1、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2、政策对农产品供需关系的影响
政府的农业补贴和市场监管政策对于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具有关键作用。例如,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的农业补贴政策,可能会导致供应过剩的情况,从而使农产品价格下跌。相反,政府的节约熄灯政策或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农产品供应不足,进而推高农产品价格。农业补贴政策可以通过激励农民增加生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等方式,增加农产品的供应量。当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而政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可能会使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无法进入市场,从而减少市场上的农产品供应量。此外,政府的节约政策也可能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倡导节约粮食等政策可能会使消费者减少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供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