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人文地理学》考试重点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

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

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

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

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学科,就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

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

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人文现

象具有历史性。

(2)区域性:

均质区域:二战前的研究对象

结节区域(功能区域):D.Whittlesey提出

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

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

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区域性: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就是地区差异、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性:

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环境本身是综合体;人文环境组成的多样性;需要

方法、描述解释方法、数学方法、行为方法。

三、地理学的四大传统

1、空间(分析)传统:亦即区位分析的传统,尝试为事物空间分布的特性找到普遍的法则

与解释的理论。

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

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

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区域研究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

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

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

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是早期地理

学发展的核心,強调对一地区的整体性(holistic)了解。

3、人地关系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式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

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

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

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4、地球科学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包括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球上的水体、地球周围

的大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等在内进行研究。

总结:从逻辑上看,地理学的四个传统式有区别的,但是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地理学同时从事这四个传统的研究。用四个传统的不同组合,可以达到地理学领域的传统划分。

人文地理是有前三个传统应用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自然地理学是在第一、二个传统的约束下,第四个传统所从事的领域。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的结构:

物质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和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成文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4、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区别

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具有

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

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通常的文化区实际上是指形式文化区,划分形式文化区的重要指标是语言

和宗教,并不是国界。文化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

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彼此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

从而确定其分不清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知道作

用的所在地。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

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重

叠、彼此有高度一致性的。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

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

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

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们

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

于当地的民俗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及其例证

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指的是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传染扩散:也称为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如电视机

的传播。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影响的人,在空间上或者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在聚落等级

及人员对外交往程度上存在一种等级现象;美国的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

式在传播上也呈等级现象,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

(3)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再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

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

播称刺激扩散。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

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较扩展扩散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的特点;空间上与原文化区不连续。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宗教的扩散;汉族文化的扩展扩散。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而人地关系理论则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地理学研究核心就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THE END
1.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机遇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使得农业资源与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好农业资源和环境,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然而,这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本文将探讨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773181
2.如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哪些发展绿色农业可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且能协调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 (3)注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生产期间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着力实现清洁生产,对废弃物进行有机化处理,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生产环境。http://field.10jqka.com.cn/20240204/c654763335.shtml
3.气候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如何保护农作物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凸显,对农业之友们来说,如何有效地适应这些变化并保护农作物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1.1 气候变化现状与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全球温度升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https://www.gelafhotz.cn/qin-lei-yang-zhi-bai-ke/494836.html
4.现代农业技术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融合现代农业技术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传统农业到现代智能农业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也从传统的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对种植、养殖技术的改进,更是将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科技应用于农田管理中。例如,通过遥感监测可以实时获取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为作物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40339.html
5.长远来说实现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和技术转型在全球范围内,农业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配置有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农村排污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仅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排污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多个层面:生https://www.rwuzmfyeqz.cn/wu-shui-zhi-li/435904.html
6.安国市政府信息公开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安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https://www.anguo.gov.cn/anguoxxgk/index.do?templet=content_new&id={AC1A37AD-0000-0000-1700-020700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