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物价总体平稳,这在全球普遍高通胀下实属不易。民以食为天,粮价是百价之基。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要毫不松懈抓好秋粮这个粮食生产大头,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压实责任,不误农时落实晚稻和晚秋粮食种植面积。
●?3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为适当弥补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支出,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2022年上半年,中央财政分两次共下达资金3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一次性农资补贴。
今夏中央财政再发放一次农资补贴,地方政府予以配套。
●?农民买农机,政府给补贴
开展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试点。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收获等专用机具和丘陵山区小型适用机具,大力推广现代种养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急需的成套设施装备。
●?种玉米、大豆、稻谷有补贴!产粮大县有奖励
继续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和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扩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制种大县支持范围,将九省棉区棉花制种大县纳入奖励范围。
对稻谷集中育秧中心建设给予财政金融支持,以利推广双季稻。
●?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早稻和秋粮要保质保量归仓,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及时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2022年,提高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15元、124元、129元、131元。切实加强夏粮收购工作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行为。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分析,新麦收购均价稳定在每斤1.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约3毛钱,是近年来最好的市场行情。
●?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兑现到户,严禁任何方式统筹集中使用。
让农业生产有保障,风险有应对
●?遇上灾情,有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中央财政对各地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给予适当补助。2022年4月,下达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6亿元,保障小麦“一喷三防”措施全覆盖。6月下达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73亿元,积极支持粮食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加强化肥等农资供应和田间管理,有效防范旱涝、病虫害等灾害。
●?因疫病防控强制销毁的动物产品等,国家给补偿
●?农户买农业保险,政府给保费补贴
在地方财政自主开展、自愿承担一定补贴比例基础上,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胶、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森林、青稞、牦牛、藏系羊,以及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提高至45%。将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扩大至全国。继续开展“保险+期货”试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保障农资和农产品运输
要确保普通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微循环”畅通,严禁擅自阻断或者挖断普通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行为。已启用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的地区,要将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及其生产原料、农机及零配件纳入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范围,优先发放通行证。2022年,中央财政在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安排约25亿元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在重要流通节点、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了一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让农民就业创业有渠道,能增收
●?以工代赈!让老乡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政府投资重点工程能用尽用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提高到30%以上,并尽可能增加。已下达2022年以工代赈中央投资66亿元,撬动地方各类资金约12亿元,支持各地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800余个,将带动13余万名农村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预计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当地群众人均获取劳务报酬额将超过1万元。
●?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截至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7%。
●?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22年继续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差异化增速目标。银行机构要层层抓实小微企业、涉农信贷计划执行,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进一步倾斜信贷资源。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倾斜流入农业农村。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加大对粮食和大豆油料生产、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担保支持力度,助力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