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让上周新落地的100亿元一次性农资补贴的积极作用有所放大。”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年度涉农补贴的增发与农资价格事关农业生产成本,二者间的涨跌互现带来了“农民群体对今年粮食生产带来的增收预期大增”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尤其在当前抗旱保秋粮生产的关键节点上,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大有裨益。
“农资价格下跌+补贴到位”提升农民增收预期
“我最希望粮价上涨,农资价格下跌。”安徽省寿县的水稻种植承包户老杨一边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吐露心声,一边盘算着上周新购的一批复合肥价格是否和这次新发布的价格浮动相一致。“比7月底购买的价格低了20块零5毛。”老杨说完爽朗一笑,难掩内心的喜悦。
数据显示,8月下旬,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市场价格3848.20元/吨,比8月中旬3910元/吨,下跌61.80元/吨,下跌幅度1.6%。比7月下旬4280元/吨下降431.8元/吨。尽管这样的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在老杨眼里并不敏感,但换成购买农资时实实在在的20块钱的农资价格下降,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对农户种植而言,数十元的成本控制则影响着每亩耕地粮食产出利润的多寡。其中,消化持续冲高的农资价格影响正成为国家出手助力粮食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领域之一。
寿县复合肥经销商老顾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2020年底化肥开始普涨,到今年6月份,复合钾肥每吨一度上涨到4800多元。去年夏天,钾肥从每吨2300元—2400元跳涨到每吨3300元—3400元,着实少见。”据老顾回忆,“2019年前后,农用化肥价格还普遍稳定在每吨2000多块钱。”
为适当弥补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支出,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央财政已于今年3月和5月分别下拨200亿元和100亿元补贴款,上周,中央财政完成年内第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100亿元,全年分三批已累计下发农资补贴资金400亿元。
实际上,三次农资补贴正在化农资成本上涨于“无形”,也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种粮的增收预期。
即将到手的近400元新增农资补贴,也是最让老杨高兴和期待的。“这笔钱和上个月新购用于秋粮水稻生产的复合肥价格基本一样。”老杨介绍,他承包着60亩左右双季稻的种植,春季和秋季两季都需要购买定量的化肥用于育苗和催芽。他说,今年前两次补贴分别到账822.78元和369.36元,“估计这次也能到手370元左右。”老杨说,“要是没有这三次补贴,今年两季稻种植购买复合肥的钱就全亏了。”
老杨所在的安徽寿县,是我国粮食生产重要地区,补贴价格有着较强的代表性。据了解,农资补贴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补贴标准,一般为每亩地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为稳住种粮收益持续增加资金和制度“砝码”
“粮食生产的核心就是确保种粮农民有钱可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本报记者表示,稳住农民种粮收益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包括补贴资金到位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都在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此外,在小麦丰收、库存充裕、高温天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小麦市场价格也呈现持续下跌。8月下旬,小麦市场价格3079.90元/吨,比8月中旬的3086.90元/吨,下跌7元/吨,下跌幅度0.2%。
对今年秋粮丰收后的收购价格,老杨表示“不太担心”。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怎么让地里的粮食平稳度过旱情,不至于大幅度影响产量。
另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分析,新麦收购均价稳定在每斤1.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约0.3元,是近年来最好的市场行情。
此外,为适应持续上涨且处于高位的农资价格,姜文来建议,建立农资补贴长效机制,根据农资价格的涨幅自动启动,给农民一颗“定心丸”。他认为,相较于中央财政一次性农资补贴的下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设置农资价格上涨补贴上限、建立农资补贴资金池等,实现农资补贴长效机制建立,为保障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发挥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