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第7页】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2.土壤圈:是指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表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之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米,面积约为1.3×108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3.土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含着一个广泛的概念。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作为最活跃的生命层,事实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即土壤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其主要生产者,消费者是动物,分解者是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
4土壤肥力: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经常不断地、同时适量地提供并协调作物所必须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氧)、热量(温度)以及不存在毒害物质的性能。
5.自然肥力:土壤肥力有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前者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后者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他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可见,只有从来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壤才仅具有自然肥力。
8.粘粒矿物:是指在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层状硅铝酸盐矿物和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具体见教材P30)
9.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基本结构是由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所构成。其排列方式是以3个氧离子构成三角形为底,硅离子位于底部3个氧离子之上的中心低凹处,第四个氧位于硅离子的顶部,恰恰把硅离子盖在氧离子的下面。像这样的构造单位,如果连接相邻的3个氧离子的中心,可构成假象德个三角形的面,硅离子位于这4个面的中心,所以我们称这种结构单位为硅氧四面体。{P23}
10.铝氧八面体(24页):简称八面替,其基本结构是由一个铝离子和六个氧离子所构成。六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排列成两层,每层都由三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排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错批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孔穴内。像这样的构造单位,如果连接相邻的三个氧离子的中心,可以构成假想的八个三角形的面,铝离子位于八个面的中心,所以我们称这种单位为铝氧八面体。
11.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铝氧片: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一种基本结构单位,是由六个氧原子或氢氧根(-OH)围绕一个铝原子,形成具有八面构造而得名。一系列的铝氧八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互相联结成平面,排列成片状的八面体层,或称铝氧八面体或水铝片。
13.硅氧片:在形成硅酸盐粘土矿物之前,硅氧四面体之间聚合,在水平方向上通过共用底部氧的方式在平面两维方向上无限延伸,排列成近似六边形蜂窝状的四面体片。
14.2:1型粘土矿物:蒙蛭组又叫2:1型膨胀性矿物,包括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蛭石等。
具有特点:○12:1型的晶体结构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动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这样2:1层状硅酸盐的
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2胀缩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
15.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6.腐殖质:是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结构复杂、性质相似的土壤高分子化合物,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17.胡敏酸(HA):是土壤腐殖物质的一个组分,是碱可溶、水和酸不溶的,分子量中等的棕黑色的物质,由类多糖、芳香族木质素的衍生物和长链烷基部分组成。
18.矿物化作用:有机物进入土壤以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旷质养料。
19.腐植化作用:课件上: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再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成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为腐殖化过程;书39页第五段中: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成为腐植化作用。
20.腐质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课件LET2)
21.激发效应: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使分解速率增加的称为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为负激发效应。
22.土壤微生物soilmicroorganism(p51)指生活在土壤中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生物。一般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物质、病毒及类病毒。
23.土壤酶由土壤中的生物产生的具有加速土壤生化反应速率功能的一类蛋白质。它是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剂。土壤酶主要来自土壤微生物和高等植物,也来自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根据其存在部位,可分为脱离活体的酶和胞内酶两大类。土壤质地和结构等物理因素、土壤微生物和高等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一系列化学性质以及农业技术措施和工业废渣、废水等,都影响土壤酶的活性强度。
土壤酶soilenzyme:存在于土壤中的、能催化土壤生化反应的一类蛋白质。
24.菌根:由真菌侵染高等植物根部而形成的共生体系,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类。
25.根圈微生物(书上60页)根圈或者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它作为土壤圈中的一个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愈来愈受到重视。植物具有明显的微生物效应,用根/土比值(R/S)表示,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根圈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是由于根系分泌物提供的营养,富集的结果。不同的根圈微生物对植物有不同的作用。实行作物轮作,改变根圈微生物种群,有减轻或消除病害的作用。
26.土壤原生动物(P50):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是无细胞壁不具备光合色素的异养真核微小动物。在土壤中表层土中最多,下层中较少。
27.土粒:即土壤颗粒,是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数目众多,大小和形状迥异,矿物组成和理化性质变化甚大。根据成分分为矿物质土粒和有机质土粒。
矿物质土粒长期稳定存在,构成土壤固相骨架;有机质土粒是有机残体的碎屑,极易被小动物吞噬和微生物分解掉,或者是与矿物质土粒结合而形成复粒,很少单独存在。通常所指土粒专指矿质土粒。固相骨架中的矿质土粒可以单个地存在,称为单粒。许多单粒相互聚集成复粒。也称单粒为原生土粒复粒为次生土粒。
28.土壤粒级:按照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但是土壤的形状多是不规则的,为了按大小来进行土粒分级,以土粒的当量粒径或者有效粒径代替。
30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干中称为土壤容重。它的数值总是小于土壤密度,两者的质量均以105-110℃下烘干土计。它受密度和孔隙两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