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苦练书法20年,一夜成名。专家点评:字体结构不对,没有美感。——————王文治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而书法应该是这茫茫星海中最亮的一颗星。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汉字经历了数次蜕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对书法的追求。
手上有狼的时候可以摊开一张宣纸。无论鸿儒还是百鼎,都会有一种亲切和敬畏,这是融入血肉的民族文化基因。在书法面前,没有贵贱之分,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追求的权利。就像李艳红一样,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痴迷书法20年。
1.农村妇女出去打工,却意外爱上了书法
李艳红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偏远山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身为女儿的她没有机会上学。那时候的中国农村,如果不读书,女孩子多半会早嫁,李艳红也是。
但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付出并不代表一定会有回报。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常常让辛辛苦苦半年的庄稼歉收,生活依然艰难。20年前的一天,李艳红决定外出打工。她离开农村,来到城里,做起了管家。因为勤劳朴实,被一户离休干部家庭录用。
在这位退休干部的家中,李艳红第一次接触到了书法。老干部平日总是在自习室练字。李艳红被漂亮端正的楷书迷住了。她一有空就去看老干部练字。有时老干部会给她纸笔写几句话。
李艳红来到县城书店,买了一些书法名家临摹的字帖,回来临摹。久而久之,她的字逐渐变得工整漂亮,这让她很有成就感。而我老公虽然对李艳红练书法没有异议,但是他觉得李艳红只是一时的新奇,一会就放弃了。
其次,痴迷书法,坚持练了20年书法,一夜成名
老公没想到的是,李艳红竟然练了20年书法。虽然他不明白老婆一个农村女人这么苦练毛笔字有什么用,但一想到村里的其他女人,她们闲暇时不是打牌就是打麻将。还不如让老婆好好练练字,既不亏本,又不惹事。
不过毕竟李艳红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书法的理解也仅限于临摹。过了一会儿,她的书法进步缓慢,李艳红有些着急了。这时候,她注意到自己买的字帖上都有书法家的介绍。其中有一个叫曹俊平的书法家。李艳红最喜欢临摹他的书法。她要在心里拜他为师。
几经波折,李艳红终于联系到了曹俊平。曹俊平得知李艳红学习书法的消息后,非常感动。他也想见见这个不寻常的农村妇女。会见李艳红后,李艳红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因果报应和学习书法的艰难过程。曹俊平决定免费教李艳红。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艳红20年坚持练书法的传闻传开,似乎一夜之间成了附近的名人。很多人找她交流,也有人想向她学习。也有很多人想买李艳红的话。虽然一个字只卖100元,但对于李艳红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惊喜。
其实,如果从书法专业人士的角度客观地衡量李艳红的字迹,可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没有文化支撑,她的字迹没有所谓专家的风骨,但我们不同意,专家说的话是没有灵魂的。朴素的爱和坚持不就是李艳红话里的灵魂吗?
那些大师的作品算是有灵魂的吗?网上的高手,有的用毛笔插两个鼻孔来创作,有的用针头创作所谓的“喷墨”书法,还有的甚至像“跳神”一样在纸上写出乱七八糟的,写出我们不会的作品明白,这就是他们追求的所谓的力量和灵魂吗?
总结:
中国几千年来,书法文化的传播,大概只靠少数所谓的大师而已,已经成为过去。能流传至今,全靠无数李艳红式国人对书法的热爱与传承。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能够流传千年的书法魅力。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乃至普通百姓,都被他深深地吸引和陶醉。他们上下求索,似乎始终没有达到书法的顶峰。
如今,书法的魅力已经漂洋过海,传遍了世界各地。各种肤色、各种信仰的人们拿起毛笔,铺纸磨,怀着向往、探索和敬畏,加入了书法的大军。有的人追求心灵的磨练,有的人专攻笔触,有的人努力书写自己的风骨,有的人追寻所谓的灵魂。不管是什么,都希望他们能在书法的世界里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