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的稳定,结合国家、省和市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和国内外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对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全面综述,分析当前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对进一步规范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推动作用,有效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消费,保证了消费者合法权益[1-3]。

1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是该市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该市市委市政府督促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加强监测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知识及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兴宁市农业局农业执法人员不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和农资产品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销售禁用农药的违法行为,为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三是完善兴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该市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并使其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随着检测体系的完善,该市的生产基地逐渐转变成绿色基地、无公害基地等,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很高的品质。此外,该市还加大了对农产品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购置更多的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更加准确、更具有科学性,并经常对检测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2.1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低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不断向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及小孩,这些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且无较大的劳动强度,仅是思想上期待获得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其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此外,由于资金有限,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的人们对农业投入较低,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2.2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未形成全面性、持续性、连贯性,导致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高、认识不深。

2.3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极低

当前农业生产基本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大部分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无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无法保证质量,无法详细追溯责任[1-3]。

2.4严重缺乏质量安全检测监控能力

生产流通一线阵地、乡镇检测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严重缺乏基础检测设备,这完全不适应新形势对检测能力的要求。

3对策

3.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该市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土地经营权的规模流转,使更多的土地向致富能手、种粮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在全市建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经营新模式,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二是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先进的农业技术要及时通过各种媒体等宣传手段来宣传,积极开展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增强一线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三是加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的建设。结合兴宁市的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四是加大公共品牌农产品认证力度。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的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4]。

3.2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参考文献

[1]梅涌现.驻马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2(13):24.

[2]吴立锋,田博,秦云.陕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6):349.

[3]唐建平.华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12):46-47.

[4]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5]方舟.科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6):1.

[6]雷瑛.扩大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7(12):7-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铜川市

铜川市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区,优势农产品特色明显,仅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农民人均1.5亩,80%要靠外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但其他农产品(菜、肉、蛋、奶)产量低、自给率差,60%要从外地调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增强铜川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铜川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安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铜川”的迫切要求。

一、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

当前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狠抓农产品质量认证,以认证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建设

近3年来,铜川市先后认证了2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市农作物面积的40%。通过认证,大大增强了种植业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本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市场质量监管有序开展

在全市的重点市场开展了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加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管。通过严格的农残例行监测,2004、2005、2006年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逐年上升,分别为88.4%、92.3%和94.1%;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连续三年为零。此外,铜川市以“一瘟、二疫、五病”为重点,坚持认真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三)抓源头整治,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农业部《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农资市场执法大检查55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例172起,查扣伪劣种子3490公斤,没收各类假冒伪劣农药3266公斤,兽药2200公斤,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

(四)农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04年,经铜川市编委批准,铜川市农业局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地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四个区县中有两个已成立了县级综合性质检站,在4个重点农产品市场都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监测仪器,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二、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铜川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的难度

经调查,不安全农产品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危害的直接性和隐蔽性。不安全农产品通常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但农产品质量危害的水平或程度仅凭感官往往难于辨别,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二是危害的累积性。即农药、兽药残留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三是危害的多环节性。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产生污染。铜川市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煤尘、粉尘和烟雾等污染非常严重,前些年的地方发展片面注重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铜川市经济较发达的南部地区粉尘排放严重超标。由此还导致了铜川市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两个蔬菜基地――耀州区寺沟镇杨河村和董家河镇冯家桥村蔬菜基地一直未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就是因为大气环境检测未能过关。

(二)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1、化肥。据典型调查,铜川市化肥施用量近30多年来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化肥施用量是70年代的6倍、80年代的4倍;而当前的化肥施用量又比90年代平均增长1倍左右。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农药。近年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多,农药的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管理使用不当给人类的生态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一是一些农民为了达到速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农药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二是一些人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三是未按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兽药及激素。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畜禽治病上使用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甚至使用瘦肉精。食用此类动物产品,会使有害残留物质在人体内蓄积,导致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反应,产生过敏、畸形、致癌等严重后果。

4、塑料薄膜。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白色革命”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但据调查,现在农用地膜多为不降解地膜,玉米地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5公斤/亩,蔬菜地的地膜残留量为0.5公斤/亩,大量的废地膜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会使土壤环境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土壤失去供养能力。“白色革命”最终造成“白色污染”。

(三)农业投入品监控手段单一,“打假护农”亟待加强

按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农业部门管源头(初级农产品生产),工商部门管市场(流通),质监部门管加工,看似各负其责,实则形不成合力。铜川市每年在重要农时季节开展的“农资打假”活动,就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强力配合,对发现的假冒伪劣、禁用的农业投入品难以严肃查处,许多案件不是放弃查处,就是久拖不查,导致“年年打假年年假”、“前查后乱”现象不断发生。

(四)监管体系及设备不健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不得力

一是从纵向看,市级虽已成立了农产品质检中心,但这种市场例行监测主要是速测仪器,不能定性、定量监测;在县区一级,虽已成立两个县级质检中心,但人员、仪器设备配备仍未到位,尚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主要农产品市场,虽已配备了快速检测仪器,也培训了检测人员,但仪器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市场检测只能由市中心进行。二是从横向看,市一级都有一些农业投入品的检测仪器,但分属于种子、土肥、畜牧、植保、饲料等多个单位,利用率低,不能形成合力作用;县区一级检测设备性能差,有的区县还几乎是空白。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铜川市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比为11,食用农产品(肉、蛋、奶、菜)相对较缺,大量从外地购进。由于缺口大,因而出现有关领导者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导致在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完全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三、提高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明确各自职责,划清监管范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落实责任,加强产地和投入品管理,控制源头污染

首先,要抓好产地环境控制,加强城市近郊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安全管理,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源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其次,要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专项整治,依法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严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统一有序、协调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格局。

(二)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发投入品,推进产业化经营,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规范生产和科学消费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禁止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入市销售,既能充分保障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安全,更能体现优质优价,有效的引导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抓不住市场准入,就抓不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要在全市主要农产品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经过认证或检测,符合质量卫生安全指标要求的农产品,准许进入市场经营;对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进入市场经营销售。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粘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须全面提高[J].中国果菜,2007(1).

3、孙鲁威.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新农村标志[N].农民日报,2006-03-21.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5月4日至13日,我们调研组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食品安全"专题,分别在市农林局、新集镇、谢集乡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组织农林、植保、土肥、畜牧、蔬菜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村组干部和专业大户进行座谈,并实地视察了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集镇水稻生产现场和谢集乡的茶叶、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现场视察和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20__年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20__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20__年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要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由于近年来城区的不断扩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近城区的菜地面积仅剩800亩,比建区前缩小5倍多。同时城郊蔬菜生产的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已不适宜蔬菜生产。要针对生产条件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蔬菜生产控制区域,不适应蔬菜生产的地方退出蔬菜生产。要借鉴邗江区在沙头镇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政府投入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做法,在我市中后山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据检测,我市中后山区耕地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月塘、枣林等水库的水质高于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完全符合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地标准,建议市政府统筹使用土地征用出让金中的菜田开发基金,按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新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取代城郊零星分散的蔬菜生产。

作者:白丽华

一、定义性解读与现存问题

1.何谓“土肥”、“农产品质量安全”

“土肥”是指能够充当肥料的墙土、粪土、尿素肥料等的一种总称,也是“土壤肥料”的简称。研究土肥是指研究种植农产品的土壤中所含有肥料的比例,以及为达到合理的补充土地营养与施肥的管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指农产品自身的可靠性、使用性、安全性和内在的价值,主要包括在农产品的生产、贮存、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所形成或者残存的营养与危害及外在特征因素,对农产品既有品质、规格等特性的要求,也有对人与环境的危害的等级水平的要求。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定,也对农产品安全采取强制性的技术规范,要求农产品能够达到一定的卫生条件,符合人的健康、安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2.我市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

影响农产品质量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其中土肥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凌源市在土肥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氮素肥料的投入量把握不好。主要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量的氮素肥料的投入使得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果品中的亚硝酸盐残留严重。不仅如此,还会使得农产品生长后期容易出现农作物病害等不良的现象。另一个极端是氮肥投入过低,这就会导致农产品的营养不足,导致其不能够正常的生长,也就会直接的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2)通过对凌源市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市土壤中含有大量工业磷肥。磷过剩会使得农作物营养失衡、病虫害严重,因此,会加大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成分。(3)农作物营养不足影响农产品质量。由于某些元素的过剩,会造成其他元素的缺乏,因此,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

二、从土肥方面紧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由于农民的知识有限,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之中,分辨不出农作物缺少哪些种类的元素,另外,即使知道了该使用何种肥料,也可能对肥料投入的多少把握的不够科学、准确。因此,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发挥各种力量,教育引导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以及土壤自身的供肥情况和土壤质地平衡做好农作物的施肥工作,从人为因素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在方法上,可以主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确保农民对土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正确的认识,并在对农作物进行施肥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正确的做法。

2.实地调研,对症下药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由于凌源市各地区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是因为肥料投入的某种元素过多,有的则是因为投入的过少,有的是磷元素过多,而有的则是氮元素过多等各种问题。所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这样才能够准确的知道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到底出在哪个地方,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土肥中元素的投入比例过度或不足现象对农产品质量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否则,不经过实地调研或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式的调研,势必会使土肥的改善工作收效甚少,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搞好本地科研工作,创新实施办法

可以分地区建立土肥的优质试验田。这样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改进方法,创新土肥的施肥技术以此增加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建立以土肥为主题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土肥中元素、土肥中各元素比例以及农作物对某些元素的吸收程度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创新土肥的施肥比例和技术,通过这些努力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和农药残留,进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现状;问题;建议;广东恩平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GDP已跃居世界第2位,“健康就是财富”已成为国人的新理念。人们的追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迫在眉睫[1-2]。

1恩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现状

近年来,恩平市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各县级农业部门均成立了r检中心,并对辖区范围内的农产品进行抽检,对发现使用违禁农药和出现超标的农产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但是,存在安全问题的农产品仍然会从监管“网”中“漏”进市场,“漏”进消费者的口中。因此,当前恩平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工作形势严峻。

2存在的问题

2.1检测能力较弱

一是当前的检测机构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现有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3],而且个别人员还身兼多职,存在检测人员随意调动的现象。二是仪器设备配置不够先进。虽然现有的乡镇都配备了对蔬菜进行定性检测的设备,但只能检测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程度,却无法对农药的种类进行检测。

2.2源头监管难度大

恩平市农业生产主要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因此分散式的个体和单位是当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这就导致其农业生产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生产者也存在对农业质量安全的认识比较淡薄的问题。加上传统生产观念对生产者的影响较为深刻,社会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也有待健全,因而存在少数生产者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另外,部分农资经营店存在经营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即使执法单位多次进行农资打假整顿活动,收效也甚微。部分不法农资店仍然售卖禁用或限用高毒农药,部分生产者也执意选择使用禁用或限用高毒农药。这种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不仅不利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治理工作,也很难把控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2.3协调机制不完善

恩平市进行农产品监督的机构比较多,如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这就导致这些部门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在管理上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这些部门都可以依据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分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这种多方均可管理的局面很容易导致部门职责不清、管理脱节,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2.4体系不健全

3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的建议

3.1提高检测能力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明确机构工作人员事业编制,建立专业、精干的检测队伍。二是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为提高现有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要强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三是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监管与检测的投入力度。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升县级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要求农产品安全监管与检测机构配备一批高精密仪器设备,并增加检测项目。

3.2加强市场监管

将农资打假治理活动作为常态工作开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的配合,使不法农资店无可乘之机,杜绝高毒农药流向生产者。对群众举报的信息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排查举报线索,进行重点跟踪。一旦查到不符合法律和法规要求的农资店和产品,就要及时追根溯源,并坚持一查到底,予以严肃处理。对违法的农资店给予严厉打击,对违法生产者给予教育改正。

3.3强化部门协调

主动协调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完善协调机制,实现横向配合、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管,包括从田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4]。为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既要在职能上防止各部门交叉,又要在管理上杜绝出现盲点,确保环环相扣、协调一致,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3.4加强宣传引导

3.5加大资金投入

3.6加强体系建设

目前,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开始实施,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从而进一步凸显出质量认证和产品品牌化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为此,恩平市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并不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力度[6]。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并推广使用农产品标识和防伪标志。

[1]陈松,周云龙.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12-15.

[2]钱永忠,王芳,高山,等.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13-15.

[3]曾凡菊.龙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监管体系建设现状与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5(3):32-35.

[4]林伟君,玲,万忠.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村,2010(5):52-5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和问题

1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现状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工作措施

4结束语

作者:王援娜单位:防城港市港口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王存波,程玉兰,李翠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30-33.

THE END
1.大宗农产品类别深度解析,定义类别与特点船艇制造阳光烈焰在船艇制造发布了:大宗农产品类别深度解析,定义、类别与特点,摘要:大宗农产品主要包括谷物、油料、棉花等类别。这些农产品在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对大宗农产品的类别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特点、市场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解析。通过了解这https://jsnbct.com/post/20435.html
2.191农资网您的农业生态伙伴丰富的产品种类 在191农资网上,您可以找到从种子到化肥,从农药到农机具,几乎涵盖了所有您在农业生产中可能需要的产品。这里不仅有大宗商品,还有各种高品质的专业用途商品。无论是对土地、作物还是畜牧业管理,都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专家团队与技术支持 191农资网拥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81306.html
3.农产品批发买卖平台找到客户需要时间和耐心,建立信任关系和不断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是吸引客户的关键。 买卖农产品的APP有哪些 有田上新农app、飞喵商家、6688网上商城、1236农产品、绿度追溯、大北农智农通搜了农庄、农归吧软件。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2013年1月8日,肉类、鸡蛋、面粉价格上涨;食用http://www.ma-wang.com/article/5027.html
4.农业智能化:从传统农业到数字农业数据收集: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农业数据,包括气候数据、土壤数据、农产品数据、农资数据等。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农业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归一化等操作。 数据分析:对预处理后的农业数据进行分析,挖掘隐藏的知识和规律。 模型构建: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农业智能化系统的模型,包括预测模型、优化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5799802
5.首页6.买哪些农机可以享受补贴? 答:农机购置补贴的对象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目前补贴机具种类为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11个大类主要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https://www.cxz.gov.cn/info/egovinfo/1001/xxgkxt_content/115323000151673132-xxgk/2017-0925189.htm
6.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资料(精选8篇)(一)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哪些?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重点是鲜活食用农产品,如肉、蛋、奶、果、菜、茶、食用菌、中药材,我省特产品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xuine.html
7.农资产品范文12篇(全文)农民由于需要考虑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比,对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时候,很可能就减少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投入,很可能还会改种别的作物,如砀山梨很出名,但是前些年砀山梨的收购价格只在几分钱一斤的情况下,许多果农纷纷砍了梨树改种油桃、杏等,或者对梨树管理粗放起来,该打药的时候不打,该打5次的打2次,这种情况下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jktalf8.html
8.《肥料基础知识200问》太全太实用了!(5)有机肥料来源于自然,肥料中没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长期施用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化学肥料属纯化学合成物质,施用不当能降低农产品品质。 (6)有机肥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只要经过充分的腐熟处理,施用后便可提高作物的抗旱、抗病、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长期施用化肥,由于降低了植物的免疫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化学https://www.360doc.cn/article/256492_936179149.html
9.202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结报告8篇20xx年,我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会议,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明确职责,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到实处,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严抓农资市场的监管,认真做好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在源头、生产环节和市场等方面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工作。 http://cooco.net.cn/zuowen/4383769.html
10.公民科学素质稻米质量安全标准主要分无公害大米、绿色食用大米、有机大米。无公害大米是指通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的食用大米;绿色食用大米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用大米;有机大米是指经过140多项认证检测,确认有机稻的大米为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大米。 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4
11.2020年食品安全知识有奖问答题库本地资讯11、以下属于食用农产品的有 ( )(多选题) A、面粉 B、鲜蛋 C、鱼 D、奶酪 正确答案:ABC 12、特殊食品的范围包括下列( )(多选题) A、保健食品 B、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C、婴幼儿配方食品 D、奶粉 正确答案:ABC 13、保健食品亦称功能性食品,一个特定的食品种类。它具有( )(多选题) http://www.gxhzxw.com/index.php/cms/item-view-id-65668.shtml
12.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必看考点(最新版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农产品..http://www.91exam.org/exam/87-4532/4532487.html
13.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五大农产品领域市场发展趋势展望同时国内高端奶制品自产种类不断丰富,在干酪、奶酪等新增消费市场中的国内乳企产品不断增多,这或将改变过去高端奶产品全部由进口占据的格局。而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国内对奶类及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增长呈现出巨大发展空间。 综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聚焦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市场方面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和生产意愿的提升,在https://info.caaa.cn/html/info_rd/info_hydt/2024/0207/239.html
14.吉林省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吉林省农贸批发市场有哪些吉林省农吉林省农贸批发市场有哪些,吉林省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哪里?吉林省主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长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吉林市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农辽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平万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松原敬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等。买购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吉林省十大农产品https://www.maigoo.com/top/43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