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及一揽子支持政策,这将直接带动种粮户的积极性,种业、种植业、粮食加工业、植保等农业产业链迎来利好。
具体而言,2022年中央财政将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
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支持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扩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切实保护农民种粮利益。
政策明确,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实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支持大豆玉米兼容发展;支持开展粮食油料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推动节本增效。
同时,支持建设一批粮食油料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推动粮油产业实现“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一体化发展;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支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防治,做好小麦促弱转壮和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及时救助。
此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粮食种植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对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公司具备低成本护城河,符合国家发展集团化、规模化粮食种植的政策取向,国家政策补贴推动公司长远发展,近三年政策补贴分别占各期归母净利润的31.03%、38.91%、33.90%。
2021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28.72亿元,同比上升13.9%;归母净利润8.51亿元,同比下降18.02%;扣非净利润10.28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9.05亿元,同比上升17.69%;单季度归母净利润8182.98万元,同比下降66.2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2.61亿元,同比下降5.12%;负债率23.89%,投资收益2041.76万元,财务费用-6340.2万元,毛利率44.33%。
主营业务的核心为农作物种子业务,产品涵盖玉米、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甘蔗和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种子。种业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列,携手中科院合作布局转基因育种研发,筹建种子产业化平台。
核心产品是玉米种子、小麦种子和水稻种子,拥有“地神”、“禾盛”、“天泰”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2020年种子销售收入6.17亿元,营收占比16.84%。
实控人之一致行动人华农资产增持。3月9日晚,实控人之一致行动人华农资产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维护公司股价,于3月9日增持公司股份877.8万股。且计划自3月9日起6个月内,拟累计增持不低于公司总股本的1%,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提振股价。
资产注入方面,大股东为中国农垦总公司,拥有50万亩耕地、90万亩林地和180万亩草地,不排除将集团内土地资源注入上市公司可能性。
周五赵老哥等知名游资介入:
“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一体化发展,正是公司长期以来所推进的战略,实现效率提升和最大化规模经济。作为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公司的综合企业群通过共享基础设施、能源供应、后勤保障、管理团队等获得最优成本。同时,综合企业群模式将产业链上下游集合在一个生产基地,一间工厂的产成品是另一间工厂的原材料,从而降低了整体物流和库存成本。
公司农产品原材料及大宗农产品贸易主要依托国内粮食产区采购,公司在五常市拥有流转土地近1.3万亩作为自有有机东方香米种植基地,保证粮食产品的上游供应。公司深耕农业产业多年,拥有深厚的行业基础和长期稳定的上下游客户及供应商,确保粮食业务稳步开展。
农产品全程供应链模式下,公司深度介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环节、并利用物流仓储网络、分销体系负责流通环节的运营。生产环节,公司与农户开展合作种植,为农户提供包括资金、种肥、农机、技术、保险等系列综合化种植服务,扣除资金成本的利息之后共享利润,另外公司也在开拓自种模式,并成为合作种植之外的有力补充。流通环节,公司通过收购、烘干、仓储、运输环节利用分销物流体系为大型养殖、饲料、
粮食深加工企业提供原粮,获取收入。
2021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3444.19亿元,同比上升27.87%;归母净利润16.56亿元,同比上升77.56%;扣非净利润17.6亿元,同比上升84.09%;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268.45亿元,同比上升19.47%;单季度归母净利润5.19亿元,同比上升95.0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5.9亿元,同比上升17.5%;负债率72.71%,投资收益-41773.85万元,财务费用11.71亿元,毛利率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