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耕生产,情况有些特殊,一是农资价格上涨,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给产供销都带来了一定影响。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将这关键的第一仗打得漂亮,便是重中之重。
连日来,辽宁省农业农村等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效果如何?春耕在即,农资都到户了吗?本报记者聚焦这一话题,进行深入采访。
备得早备得实
提起今年的农资备货情况,铁岭市昌图县的玉米种植大户李忠华很有底气。“因为种植面积较大,且帮助周围农户代耕代种,我们从去年12月份开始准备农资,到今年元旦就都备齐了。”李忠华说。
盘锦市大洼区的水稻种植户尤巧元亦是如此。种子基本备完,化肥备实80%,农用物资基本备完,这让尤巧元今年的春耕生产“不用着忙了”。
种植大户的先行之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省农资下摆进度。记者了解到,辽宁省多数种植大户,都有提前储备农资的习惯,很多人从秋收后就开始忙着购置来年的农资。一是因为大户们对农资需求量较大,提前采购相当于错峰购买,在价格和货源上都有优势。二是大户们大多有固定的农资购买合作伙伴,农资经销商大多根据大户们的种植习惯,提前为其进行“农资配餐”,助力大户们提前完成农资储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辽宁省抢先抓早,高位推动,布置春耕备耕工作。去年年底,辽宁省就成立了农资保供专班,要求各地抓货源、备实货,全力做好农资保供工作。今年年初以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加密了春耕生产调度,及时了解各地春耕农资供应情况,并协调发改、工信等部门,帮助农资生产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挥供销系统主渠道作用,加强供需调查和余缺调剂,做好农资储备调运。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确保了春耕物资备得实、备得早。
据农情调度,2022年全省春耕农资总需求量317.02万吨,目前已备实254.71万吨,占需求量的80.3%。其中,种子已全部备实;化肥已备实229.17万吨,占需求量的78.7%;农药已备实1.49万吨,占需求量的92.5%;农膜已备实5.11万吨,占需求量的97%。
摆得快摆得好
确保农资商品价稳质优、及时下摆,是农民按时种地的关键。为此,辽宁省多措并举,从保证数量、稳定价格、确保质量等诸多方面发力,确保春耕所需农资尽快入户。
受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农资生产成本,尤其是化肥价格上涨明显。2021年冬储以来,不同品种化肥价格上涨明显,至少同比上涨30%,而钾肥每吨4350元,同比上涨80%。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春耕生产投入增加。
作为农资供应的主力军,全省供销系统积极作为,优化货源结构,加强物资调度,采取提前进货、农资直供、连锁配送等方式,依托县、乡、村3000多个农资网点,加快各类农资商品到乡、进村、入户。
目前,全省农资已下摆216.27万吨,占需求量的68.2%。为确保下摆到户的农资质量安全,辽宁省大力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品种权侵权、非法生产加工转基因种子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解痛点通堵点
农资能否按时到达农户手中,“最后一百米”的便捷通畅是关键一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交通不畅、物流受阻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资下摆的进度。
同时,很多小农户因库房、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并没有形成提前储备化肥等农资的习惯,现用现订或是提前订货后,将农资储存在经销商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定式。
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水泉村村民郭力伟告诉记者,他家春耕时所需的化肥,都是采取先预订,春播时经销商直接送货到地头的方式。若是交通不畅,那将会对正常生产造成影响。
为了能够按时保质将农资运送到农民手中,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就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连续下发3道通知,明确各地要在保证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为春耕备耕开辟物流绿色通道,将化肥、种子、农药等春耕物资作为战略性重要物资给予运输保障。
通知中还明确,各地要按照“非必要不阻断”原则,不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积极主动想办法,采取发放通行证、物资中转调运站、无接触交接等方式,分区分级建立“点对点”保供运输绿色通道,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还指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与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沟通衔接,领取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规定的统一式样的《辽宁省疫情防控期间重点物资运输通行证》,并发放到保障春耕备耕所需物资运输的承运企业等单位。通过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实现农资保质保量下摆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