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鱼养在稻田里: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有哪些“诀窍”?

稻田工程养鱼技术是在近十多年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完善和提高,逐步形成的水产养殖新技术。此项技术可有效地利用稻田生态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不与种植业争地的基础上增产水产品。在稻田内养殖水产生物,还具有节水、节地、节肥、除害、除虫、疏松土壤、提高稻田蓄水灌溉和抗旱能力等多重作用,是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因此,稻鱼工程技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项生态农业技术具体有什么诀窍呢?

(一)选好稻田。要选择水质清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不受旱涝影响的田块。

(二)进行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为了种好稻的同时养好鱼,需要有效地解决种稻和养鱼之间的矛盾。想要获得稻鱼双丰收,养鱼稻田必须按要求进行一些田间工程建设。

稻田工程建设图片来自中国水产学会资料

一是开挖鱼沟、鱼凼。因为水稻生长期需要经常调节水位,干湿兼顾、稻田浅灌和晒田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为解决稻鱼用水矛盾,必须在插秧前开挖鱼沟、鱼凼,增加稻田容水量,以便于鱼类生长和种稻施肥、撒药。鱼沟的深度为50-80厘米,宽度为50-100厘米为宜;鱼沟要与鱼凼相连,要根据稻田形状和大小,确定开挖鱼沟的条数和排列形式,一般可呈“十”“井”“田”字形;每条沟要直,有利于排水、通风、透光。而鱼凼可开挖在田角或田中央,深度为1-1.5米,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8%为宜;鱼凼的形状可依照个人喜好,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

二是要加高加固田埂。养鱼的稻田需要在插秧前结合开挖鱼沟、鱼凼,将田埂加高至50-70厘米,加宽至40-50厘米,并捶打结实,确保不会发生渗漏或塌陷。否则,一旦渗漏,鱼容易干渴而死;而一旦暴雨,鱼就会被冲走。

三是要在进、出水口设置拦鱼设施。进、出水口应设立在稻田对应角。为防止鱼从进、出水口逃逸,每个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栅,避免跑鱼。拦鱼栅可用竹、木、砂网、尼龙网、铁丝网等制作,网目大小因鱼规格而异;安装时使其呈弧形,凸面向田内,左右两侧嵌入田埂口子的两边,宽度比进排水口宽20㎝,高出田埂约10㎝。拦栅务必扎实牢固,若在进水口内侧附近加上一道竹帘或树枝篱笆,可有效地防止鱼顶流跃逃和拦截渣杂塞栏而引起阻水或倒栏。

四是搭设遮阴棚。夏热冬寒,稻田水温变化很大,虽有鱼坑、鱼沟,鱼的正常生活仍然受到温度影响。因此,可在鱼坑的上方设置遮阳架,并在遮阳架上种植蔓藤类植物,如葡萄、丝瓜等蔬果。遮阴棚的作用广泛,一是为鱼鳖类遮阳,二是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可增添休闲旅游景观。

贵州黎平稻渔综合种养殖图片由贵州水产学会提供

(三)选好鱼、放好鱼。稻田养鱼一般在栽秧后7-15天,秧苗返青后开始投放鱼种。如果放养以草鱼、鲤鱼和鲫鱼为主,规格以50-1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每亩投放10-20公斤为宜。鱼种下田前可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四)做好综合种养管理。一是投饵管理。因稻田水浅、天然饵料有限,为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有必要补充一些人工饵料,如菜籽枯、糠麸或配合饲料等。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二是用水管理。水稻生长初期,水位保持3-5㎝,让水稻尽早返青;水稻生长中后期,水位保持在15㎝左右。三是日常管理。稻田养鱼的日常管理关键是防漏和防溢逃鱼。因此,必须经常巡视田埂及检查拦鱼网栅。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网栅的杂物,以利于排注水畅通。稻田中田鼠和黄鳝都会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鱼,应仔细检查及时堵塞。四是加强田间施肥管理。为解决降水施肥时对鱼类造成的威胁,可采用间隔施肥法。即一块稻田分两部分施肥,中间相隔2天左右。施肥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五是田间施放农药管理。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的农药,禁用对鱼类有剧毒的农药。药应尽量喷在禾苗上,选择晴天施药,切忌下雨前施药。

(五)捕捞收获

养殖的鱼要根据市场需求,遵循捕大留小、捕大补小的技术规律。在早稻收割时将可以上市的鱼起捕上市;太小的鱼先集中于鱼坑、鱼沟中暂养,待晚稻禾苗返青后,再将鱼放出大田继续饲养,待到晚稻收割前后再起捕;如果还是没长大,在晚稻收割后继续灌深水实行冬闲田精养,待冬末春初再捕捞上市,也可转到第二年的早稻中继续饲养。如果没有条件进行冬季养殖的,可转入其他水域饲养。

捕鱼时,先将鱼沟疏通,打开排水口、缓慢排水,使鱼自然集中于鱼坑或鱼沟中,再用捞网捕获。

我们知道,传统的稻田养鱼的技术很难适应水稻种植制度的改革。另外其模式单一,难以将稻田养鱼技术推广至更大区域。传统技术在种稻和养鱼间发生冲突时无能为力,有时只能舍鱼保稻,减少经济收益,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而新技术发展则是依据我国地域差异,结合并顺应水稻种植制度的变革。现有发展技术在养殖工程设施方面有了新招,可因地制宜地搞好工程设施,避免种稻和养鱼之间的矛盾,提高稻田抵抗旱涝灾害能力,促进稻鱼双丰收。

现代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引入水产养殖的先进技术,品种多样化、管理集约化。现有的稻田养鱼技术应用了稻鱼共利和土壤热力学理论,多种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设计和改善技术体系。实现了种养有机结合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保证了稻田养鱼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田中种稻、水中养鱼、田埂种豆图片由贵州水产学会提供

作者:刘雅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THE END
1.新型农业项目革新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探索1.智能化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精准农业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植保机器人、无人驾驶农机等设备,可以实现田间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自动管理。例如,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对作物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此外,大数据分析还能帮助农民根据https://www.9lb79xu0.cn/yao-cai-zhong-zhi/550314.html
2.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绿色革命的新篇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绿色革命的新篇章 一、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机械化和化学化转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智能化和生态化。这些新兴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保护了环境,确保了食品安全。 二、高新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https://www.gntpr.com/ke-yan-jin-zhan/26474.html
3.最新农业技术与发展趋势,探索现代农业前沿领域的新篇章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领域正经历着技术革新与发展。最新农业技术与发展趋势正引领现代农业进入新领域。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与质量,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装备和智能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精准管理。农业将更加注重生态、绿色、高效发展,探索更多新领域,推动农业现代http://www.zjqrzy.cn/post/7227.html
4.农业新技术都有哪些农业新技术都有哪些 在农业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代表性的农业新技术。 1. 精准农业与大数据 精准农业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传感器等,收集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状况的https://www.cjan6a6c.cn/mei-ti-bao-dao/132028.html
5.农业新技术都有哪些在全球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中,农业新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传统的机械化作物收割到现在智能化、信息化和生物技术的融合,农业新技术都有哪些?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食物生产方式? 首先,让我们谈谈“互联网+”时代下的精准农业。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和大数据分析,这项技术可以精确识别每一块土地土壤类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334613.html
6.公民科学素质24.农业新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农业新技术包括:①农业工厂化。农业工厂化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它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②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http://www.jzkx.org.cn/index.php?c=show&id=1146
7.农田灭鼠新技术知识问答农田灭鼠新技术知识问答 1、为什么每年都要开展农村灭鼠工作? 答:每年开展农村灭鼠工作,一是控制老鼠的危害。鼠害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几乎涉及所有的农作物及其整个生育期,平均可造成农作物减产10%~20%,农户田间及仓储粮损失少则10~20千克,多则50~60千克,甚至100千克以上。据初步统计,全国每年鼠害http://www.tongchuan.gov.cn/news_show.rt?contentId=338300
8.农业技术范文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1.5农民素质低。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https://www.gwyoo.com/haowen/63284.html
9.20世纪50年代山西农业救灾中的技术推广除1958年、1959年外,山西省受灾面积一直处于全国前十,1955年更是居于全国第三。针对山西自然灾害的频率及特点,山西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方针、政策,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尤其注重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推行。http://hprc.cssn.cn/gsyj/whs/whlyhd/202102/t20210225_531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