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绿色的杀菌成分氯氟醚菌唑以及可混配的制剂产品杀菌剂

氯氟醚菌唑,是巴斯夫从研发阶段秉承安全和环境可持续理念自2005年起从4000多种可能的候选活性分子中筛选而出的专利性创制新品。作为三唑类杀菌剂,氯氟醚菌唑也是属于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其作用机理为阻止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细胞生长并最终导致细胞膜的坍塌。

氯氟醚菌唑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性能,其广谱、高效,具有内吸传导性,兼具保护、治疗、铲除作用,速效、持效。其还可防控许多难以防治的真菌性病害,如锈病及壳针孢菌引起的病害等。氯氟醚菌唑适用于大田作物、经济作物和特种作物等世界范围内的60多种作物,如玉米、谷物、大豆、水稻等大田作物,以及青椒、葡萄等经济作物,并将应用于草坪和观赏植物等。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止日前,我国共登记4个氯氟醚菌唑产品,1个原药和3个制剂,详情如下: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氯氟醚菌唑登记的制剂产品中,单剂和混配制剂各2个,现已登记的混配成分为吡唑醚菌酯。此次,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氯氟醚菌唑还可与哪些有效成分进行混配,以便为各位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一个参考。

(1)甲基硫菌灵和氯氟醚菌唑的杀菌组合,重量比为1:10~10:1,主要用于防治辣椒炭疽病和棉花炭疽病。该组合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效,可降低施药量、减少施用次数;延缓病害抗药性发展,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环保

(2)氟啶胺和氯氟醚菌唑的杀菌组合,重量比为1:10~20:1。这一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禾谷类、瓜类、果树、蔬菜类等的多种病害,主要用于防治辣椒炭疽病、茄子菌核病和棉花炭疽病。

(3)氯氟醚菌唑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重量配比为10∶1~1∶10,可用于水稻纹枯病、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两种成分混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4)氯氟醚菌唑和宁南霉素的杀菌组合,质量份数比为1∶50~50∶1,氯氟醚菌唑与宁南霉素二者占组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1~80%,这两种有效成分以一定比例复配,对植物上的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灰斑病、菌核病、黑星病、炭疽病、锈病、疫病、纹枯病、立枯病等病害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5)氯溴异氰尿酸和氯氟醚菌唑的杀菌组合,重量份为:氯溴异氰尿酸10~50份,氯氟醚菌唑2~10份。复配使用,二者协同增效,提高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氯溴异氰尿酸和氯氟醚菌唑作用机理不同,复配后使用可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

THE END
1.农业绿色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包括(4)绿色供给能力:2020年,全国粮食(谷物)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5亿吨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包括 农业绿色发展的五大行动分别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https://m.10jqka.com.cn/20240115/c654091162.shtml
2.农资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双刃剑农业生物技术“双刃剑”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农资已经成为了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绿色农资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安全高效的原则,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特点的农资产品。绿色农资的应用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https://blog.csdn.net/JiYan_red/article/details/140845396
3.为绿色未来而创新,我们一直在努力!品牌故事2019年,追溯码使用总计1421.33万个,印有追溯码的肥料产品已在江西、河南、江苏、新疆、四川、青海等地全面销售。 未来,中农集团还将继续大力支持下属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高科技含量的绿色农资产品,为我国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https://www.sino-agri.com/html/2020/pinpaigushi_0425/11702.html
4.农业局个人总结精选(一)假劣农资仍不同程度存在,药害、肥害和种子案件仍有发生,由于技术支持力量不足,有时无法及时对案件进行有效处理。 (二)相当部分农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再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资监管手段仍较落后,无法实现生产过程的有效监控和保障。 (三)全市农机数量多,监管任务艰巨,部分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拖拉机违法载https://www.liuxue86.com/a/4935998.html
5.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记者采访了农化行业人士,他们洞察行业,再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农资市场的未来走向和企业应对策略。 01 农化行业可以预见哪些发展趋势?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处长杜森: 农化服务要实现专业化、精准化和个性化 农化行业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是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提高施肥技术水平;二是生产好产品,提升https://www.agri.cn/sj/scdt/202402/t20240207_8607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