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的首届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圆满结束。
共有203个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文明实践项目参与比赛,嘉兴共推选14个项目参加初赛。通过初赛选拔,共有9个项目入围决赛。经现场展演,1个项目获金奖、2个项目获银奖、4个项目获铜奖、2个项目获优秀奖。
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项目吧!
获奖名单
金奖
“红船上的草鞋”——嘉兴牵手若尔盖青少年红色教育文明实践项目
该项目围绕推动两地红色文化传承这“1”条主线,链接起嘉兴、若尔盖两地政府、团县(区)委、教育局、红军长征过草地纪念馆、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等“9”大资源,办好志愿实践课堂、思政理论课堂“2”个课堂,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身怀家国情怀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促进青少年成长与国家共发展的“1”个方向,实现两地双向大融合。
银奖
“天宁评谈”理论宣讲项目
该项目以“百姓茶馆”、评弹说书为载体,组织“说书先生”用乡音土语开展宣讲。通过“宣讲”与“评弹”相结合模式,既回味传统文化,又追求创新突破,形式新颖而有趣。实施3年来,项目不断提升发展,纵向上从理论宣讲1.0版本升级到多方协同推进的3.0版本;横向上紧紧抓住居民需求,拓展各类衍生的“宣讲+”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洲泉镇“光影润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投项目
该项目依托“四代电影人”品牌效应,让各种优质电影文化资源服务农村基层,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成水乡电影文化传播的延伸拓展,带动蚕文化、水文化向外的交流融合,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成立以青年为主的3类服务队伍,邀请第四代电影人做专业指导,通过“唤醒”“重构”“传承”三部曲,推动电影文化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铜奖
一根蚕丝编织的文化梦
该项目依托云龙蚕桑记忆馆、蚕俗文化园、海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中心、云龙茧站等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形成集蚕桑生产、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民俗展示、蚕桑非遗传承等志愿服务活动于一体的蚕桑生产文化体验区。发动非遗传承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参与蚕桑生产民俗、蚕桑技艺的保护传承,让蚕花戏、缫土丝、剥丝绵等非遗技艺始终留得住、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将“桑、蚕、茧、丝”等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志愿服务课程及活动中,让中小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体验、传承蚕桑文化。
石门子恺家风好传承项目
文明友邻汇项目
该项目打通居民参与文明实践“最后一米”渠道,在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础上,将文明实践阵地进一步向小区延伸,让居民放下筷子、走出家门就能参与文明实践。通过下派专业社工,挖掘群众中的友邻志愿骨干,发挥友邻帮带作用,让越来越多居民自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农帮帮”志愿助农帮扶项目
该项目是依托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的一项志愿帮扶活动,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场地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传媒中心融合发展,一方面联合各职能部门,为项目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产品的宣传造势,以线上展示等形式,直接对接销售终端,为农户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创新助农服务新途径。项目实施以来共帮助困难农户、家庭农场500户,开展农产品直通车进社区活动300场,帮扶销售农副产品超过200万元。
优秀奖
“街边闹市小讲台”宣讲项目
该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将宣讲点位拓展到商业街区、公园广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弄堂小院、村口树下等群众聚集度高的地方,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统筹政府部门、文明单位、社会组织等志愿服务资源和队伍,重点解决基层百姓群众“听得到”“听得进”“听得懂”问题,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善电“红细胞”——城中村居民用电安全项目
该项目围绕“安全充电无忧、安全用电无患”目标,探索编制城中村用电安全标准、志愿服务手册,创新用电保障志愿服务模式,推广实施“五字诀”工作法,聚合多方志愿力,为8713户用户、8.7万余群众提供电力安全暖心服务,实现城中村用电安全。项目启动以来,共组织集中整改23次,日常走访2893次,出动志愿者1.5万余人次,服务总时长3万余小时;累计为523户居民更换内部线路5893米、院内集中安装充电点位264处,发现并治理电气隐患350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