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信息化建设精品(七篇)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渔业信息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集团管控势在必行

创业之初,獐子岛是靠海养人,完全靠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

完成资源配置后,獐子岛需要把资源输送到市场,释放资源的价值,让资源的价值化成经济价值。为此獐子岛提出了市场加资源的战略,市场被提到了资源之前。开始加强了工业产业和市场品牌的投入,由运营产品向运营品牌提升,由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提升,由资源型企业向市场型企业提升。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在2005年,獐子岛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调整,由一个经营主体变成了多个经营主体,建立了中心和九大事业部。“獐子岛进一步提出了‘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建设目标,致力于‘为世界人民提供健康、安全的海洋珍品’,打造‘受人尊敬的、卓越的世界海洋食品企业’。”吴厚刚说。

随着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方面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另一方面集团的管控却显得非常薄弱。“獐子岛的渔业产品价格体系在没有ERP系统之前,不仅是混乱而且是无序的,企业只关心销售总额和利润,对于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根本没有控制,不知道是应该按成本定价法还是市场定价法。”獐子岛副总裁蔡建军说,在高速发展中构建一套有效的管控体系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被提上日程。

了解财务后面的业务

现在,在獐子岛内部,运输财务数据的系统基于全部运输单进行运费计算,先生成应付运费结算单,基于运费结算单,生成运费发票。如果运输类型规定不需要进行运费计算,则可以直接基于运输单生成运费发票;系统支持应付运费发票自制,再和运输单核销,如果按照运输类型的规定需要进行运费计算,则与运输单的核销一定要基于运费结算单进行。通过财务后面的业务流程就能很清晰地了解运输业务的具体数据和业务情况。

“ERP也能让企业有效控制风险。”蔡建军说,獐子岛原来只知道各个事业部的销售额和各类产品销售额,现在除了这些数据外,部门下属包括每类产品的各个规格的销售额、各个事业部的产品通过什么渠道卖到什么地方,都有信息可查。还可以跟踪,并且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让獐子岛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渔业信息化

要有“个性”

蔡建军认为,“渔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自己行业的特殊需求。”在獐子岛,人力资源管理是解决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獐子岛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完成后,除了能够实时知道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和高中生的人员情况,了解管理团队的成分构成,还建立了人才梯度服务。

2制约因素

3发展思路

4保障措施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明确农业信息化的新任务,对于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2.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2.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和地方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工作。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方法

AnalysisofResourcesIntegrationMethodinR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CHENShan-hao1,2,NINGLing1,CAIXia1

(1.DepartmentofEconomicandManagement,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Guangdong,China;

2.TheCPCCommitteeOfficeofGuangdongZhanjiang,Zhanjiang524000,Guangdong,China)

Abstruct:Currently,whencoping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resourcesandintegrationinruralareas,physicalinfrastructurewasmoreemphasizedthanconsciousnessability;jointofresourcewasmoreemphasizedthanintegration;andcommonneedswasmoreemphasizedthanindividualrequire.Itseriouslyrestrictsthequality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ruralareas.Basedonfeasibility,effectivenessandsustainabilityobjectivesofinformationconstructioninruralareas,themeaningofresourceintegrationinruralinformatizationwasdefired.Thentheresourcewasclassifiedintoadministrative,technical,theownresourcesofsocialandrural.Atlast,differentresourceintegrationmethodwaspresentedaccordingtocontraposinginfrastructure,servicesystemandinformationcapacity.

Keywords:ruralinformatization;resourceintegration;method

1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资源整合涵义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在建设、完善各项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过程。资源整合则是指对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之相互衔接、交叉和融合,从而使事物获得超值的效益的过程。

在理解上述涵义的基础上,可以这样定义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为了提高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可资利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益、降低建设成本的过程。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小化和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2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资源分类

按照资源性质的类别,本文把农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分为行政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四类(图1)。这四类资源中,行政资源是核心,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保证,农村自身资源是基础。通过协调整合,它们同时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和智力支持,共同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行政资源

2.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源

技术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正是由于各种技术人员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3种:一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基地,为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2]。主要包括与农业和信息业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其主要特点是眼界开阔,熟悉、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方法和成果,既可以提供设计咨询、规划论证等理论支持,又可以提供3S技术、进行农业深度开发、组织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等实用技术支持,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二是技术企业。指以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企业为主要代表的骨干信息企业。主要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铺设、操作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软硬件技术支持;三是涉农技术人才。涵盖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农业项目实施人员等,既包括熟悉传统种、养技术的“土专家”,又包括了解现代农业产业运作体系的新型农业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3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和每一个农民群众,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了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除了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大力挖掘技术资源之外,还必须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的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多方合力的建设局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人力资源。主要包括青年志愿者、社会公益性机构等各种人员和组织;另一类是社会资本。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速度[3]。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的经费赞助、捐赠和公益性募集等。

2.4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资源

农村信息化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农村,服务主体是农民[4]。村民委员会、农民自治性组织和农民群众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农村自身蕴含资源的发掘、组织和整合。农村信息建设的内在资源主要包括3种:一是村民委员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承担的重要的计划、动员、组织和协调作用,依靠他们推动农村基层建设工作的落实。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5]。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潜能,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整合行业内部资源,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农村信息骨干。在各行政村、自然村、乡镇企业中选拔、培养一批信息技术骨干,通过系统地信息培训,提高他们采集、整理、传输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信息化的组织与运营中来[6],成为推动农村信息发展的“星星之火”。

3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3.1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必须着眼于组织健全、方法科学、实施高效的目标来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建设实施。

3.1.2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坚持统一协调、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区分,构建统分结合的建设体系。一是系统设计上“统”,系统建设上“分”。在综合设计、规划上,成立专门小组,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统一建设目标、步骤、方法和要求。在建设的实施上,按照部门职能、企业特色等进行明确划分,既要“分头行动”,又要搞好“齐步走”;二是重点内容上“统”,一般内容上“分”。在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培育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群众信息能力等重点内容上,必须集中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个单位的智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反之,在一般性的工作上,只进行原则性地要求,给建设单位更大的自主空间;三是在交叉工作上“统”,在专项工作上“分”。对交叉性、衔接性和边缘性工作,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确保工作环节的相互承接。而对一些责任明确、内容具体的专项工作,则应当在事责相称的基础上,分工明确到单位,责任具体到个人,提高建设工作效率。

3.2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围绕农民群众信息需求这个“中心”,上移信息服务平台,延伸信息服务终端入户到人,坚持传统传输载体和新型传输载体并重的原则,构建内容丰富、传输顺畅、方便实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2.1信息源“远距离”整合无论从技术人员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力量的分布都是呈“漏斗形”排列的(图3)。按纵向层次来衡量,行政级别越高,信息技术力量越雄厚;越到基层,信息技术力量越薄弱。因此,在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上,应尽可能在更高的行政区划内进行整合,将复杂的信息内容进行抽取挖掘分析[9],提高信息利用率。这种建设模式便于建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信息服务体系,有利于信息数据共享;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和整理加工,提高信息利用率;除了提供满足农户需求的微观信息外,还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各种宏观农业信息,为其进行“三农”工作决策时提供多样性参考。

3.2.2信息服务终端“零距离”整合在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政府农业部门+信息服务点+农户”的信息服务模式[10]中(信息服务流程见图4),由于信息服务终端普及率较低的限制,乡镇信息服务中心,特别是村信息服务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传输“中继”作用。随着农民群众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能力的提高,这种分程传递的信息传输方式终将被各种入户到人的终端直接服务模式所取代,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在巩固已经普及的有线电视、收音机、DVD、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基础上,采取政府补贴、社会扶持、企业赞助等方式,延伸电脑、实用技术期刊、报纸等各种信息渠道、“终端”设备“入户到人”。同时,拓展信息服务内容,丰富和拓展与手机、电脑、有线电视、收音机、DVD、报纸、杂志等多种终端设备相匹配的农村信息,开发软件载体,简化操作程序,提高终端设备利用率,最终实现农业信息与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

3.2.3信息传输载体“等距离”整合在当前农村信息传输载体的建设上,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一讲信息化建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拉光纤、建网络、配电脑,往往忽略了报纸、收音机、杂志、农技推广等传统信息传输方法的使用,片面地将“计算机化”等同于“信息化”,这种有失偏颇的建设观与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含义是背道而驰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必然要求信息服务载体的多样性,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与新兴信息传输载体二者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农村实情,进一步提高光纤、宽带、有无线电信号的覆盖率,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快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的建设与融合。在整合现代新型信息传输载体的基础上,同时抓好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载体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信息培训人员等传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解决各职能部门发挥各自特点的问题,又能解决信息服务盲点问题[11],保持农村信息传输载体建设的协调、平衡发展,千方百计地把农业信息化的现代成果传递给农民[12]。

3.3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整合方法

立足信息能力建设中的资源现状,把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对信息能力的个性需求突出出来,坚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原则,把握特点,突出节点,围绕亮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信息素养。

3.3.1针对“特点”,因地制宜地域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能力建设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种大到地区、小到镇村的个性信息能力需要,各地应该因地制宜[13],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地区特点,掌握群众信息能力需求,从而在培训技术力量的选定、培训内容的安排和培训方法的明确上进行科学整合,提高培训成效。比如,在信息培训人员的组合上,要合理搭配;在信息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有主有次;在信息培训的方法选择上,坚持走贴近群众需求、体现地域特点的培训工作路子等。

3.3.3围绕“亮点”,因势利导对农民群众来说,靠信息增收的事实产生的推动作用远胜于说教。在提高农民群众利用信息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育信息利用示范户、示范企业和示范经济合作社等“亮点”,在建设规划、硬件配置、技术支持上进行重点倾斜,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并转化为生产效益,通过“真金白银”的收益,就能很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和连锁效应[15],为周围的群众产生积极的比对作用,从而激发农民群众、基层组织自发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技能示范等方法,及时宣扬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营造学习、宣讲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邱建军.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0(3):39-41.

[2]李道亮.论农村信息化的主体及其角色(下)[J].中国信息界,2009(11):13-15.

[3]赵文泉.农村信息化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施韶亭,曾硕勋.农村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宏观界定[J].甘肃科技,2010(2):9-11.

[5]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2006-11-01].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6-11/01/content_7323580.htm.

[6]张艳霞.浅谈农村信息化战略的推进[J].商业文化,2010(2):183.

[7]贺志华.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J].科技资讯,2009(1):220.

[8]李雪.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08.

[9]罗长寿.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问题研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58-360.

[10]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4.

[11]旺杰.对青海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海农牧业,2008(4):21-23.

[12]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10):46-48.

[13]陈军.湖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14]汉宇.农业信息化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初探[J].甘肃农业,2009(11):4-5.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二)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忽略

(三)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够

尽管现在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也将它作为企业建设工作的项目之一,但是由于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这项工作仅仅是将数据输入电脑中,从而忽视了会计信息工作的关键是将数据达到开发信息、共享信息的模式与状态,结合信息技术将会计数据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不仅仅是需要一台电脑,更需要对于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会计工作人员进修培训事项的组织。可见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还有大量的不足,而这一工作的进行也牵扯到新型技术人才的引进,企业资金的配置,以及老一辈会计工作者的变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

(四)目前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

三、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方案

(一)新型人才引入,新型技术学习,新型认识的深入

面对高速发展的会计信息化工作,企业要做到“三新”,首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企业管理者加强对这一新型工作的新认识,深入了解21世纪的今天,网络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手工记账到电脑键盘输入的变革,更是技术的革新,管理系统的革新,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一定要从信息化社会的角度出发,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当然企业在建设会计信息化工作时,要积极地引进先进人才,而且不光光是将人才引入,还要由此带动全企业工作人员学习会计信息技术,面对日趋激烈的发展,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素质越来越高,企业经营者不仅仅需要加大对外来新进人才的投入,也要组织老员工定期培训进修,除了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将这一门技术融入网络信息技术中去。这是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和领导者的巨大考验。除了企业之外,国家也要加大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企业做到微观管理,而国家应该从宏观角度,长远出发,加大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资金投入,高校教育也要从培养信息化人才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术,高强度的综合性会计信息化人才。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系统的管理和安全系统的重组

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企业管理系统和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无非是将信息数据合理化,清晰化,安全化,会计信息工作包含了会计业务处理信息,企业经济政策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多项信息。作为传统会计技术与新型网络技术的产物,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都属于商业机密,它的安全性要求十分严格,面对猖獗的网络犯罪分子来说,唯有加强会计信息工作的安全性是解决安保问题的最好手段。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创新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迫切

全国各地的农民,无论是东中西都对信息化的需求极为迫切;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年轻人更加注重对信息的求索。

农业信息化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全国和农产品价格信息。需求重点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在东部地区,农民除重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信息以外,更加重视市场供求信息和国家有关农业政策的信息;在中西部,第二位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信息,第三位是生产资料信息。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等三方面。农村城镇化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培训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金融税收信息化。

二、当前“三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72%的县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4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依靠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它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了农村信息员近11万人。

三、“三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限制性因素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远远赶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报告(2004年7月)显示:在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业上网用户仅占总数的2.3%;职业分布上,农林牧渔工作人员仅占1.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涉农人员还没有接触网络。

“三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省、地、县、乡(镇)、村等不同层次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差异问题;二是信息化的区域差异问题;三是“信息孤岛”与“网站雷同”问题;四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的问题。

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机制不健全;二是体系不健全;三是投入不足;四是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五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六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四、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的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概括而言,这些技术具有以下特征: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化。成功做法表现为:一是政府调整;二是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三是科研、教育和推广三结合;四是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

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为“三农”信息化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信息化进程建设。

五、依靠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模式与工作重点

(一)主要模式

1、区域模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类别的农业信息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大典型类型:农民网吧、农技“110”模式、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2、建设模式: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模式,包括国有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专业协会主导型、农民集体主导型、个人筹资型。

3、运营模式:根据不同的运营方式将信息化分为若干模式,主要包括无偿共享型、有偿共享型、交换共享型。

4、推广模式:根据信息推广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建设、专家系统等。

(二)工作重点

根据对我国信息化服务“三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依靠信息化改善“三农”的工作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实用技术信息体系、生产资料信息体系、市场供求信息体系、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及继续教育体系,以及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信息化。

六、信息化保障措施及重大政策建议

“三农”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多方的因素,集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同时由于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国家必须给予适当的扶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将信息化纳入城镇化、现代化与工业化战略。信息化不应是一个与其他战略相独立的概念,而要贯穿于各大战略落实的始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加强公共政策支持。国家应该继续给予更多的公共资源支持,解决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东中西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政策。

3、区域梯度推进。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依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可以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首先推进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网络技术传播方式。

4、促进市场融资。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各类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投资信息服务事业。

6、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研究。根据农业信息的类型,将农业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确定不同级别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无偿共享、有偿共享、交换共享、知识产权形式共享等。

THE END
1.浙江粮油交易网网站首页 市场概况 信息中心 交易中心 价格中心 分中心 信息中心最新信息 市场动态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国内粮油 公告公示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金华分中心]11月21日永康储备小麦销售结果 发布时间: 2024-11-22 会员注册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杭州粮油物流中心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博园路28号 邮箱:dqxhttp://www.zjlyjy.cn/portalPkg.pr.NewsView.do?param/id=210FBEE40B58B481177AF7F39CA4F7B5
2.浙江粮油交易网网站首页 市场概况 信息中心 交易中心 价格中心 分中心 信息中心最新信息 市场动态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国内粮油 公告公示 会展信息 供求信息[丽水分中心]11月25日松阳县晚籼谷包干轮换结果 发布时间: 2024-11-25 会员注册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杭州粮油物流中心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博园路28号 http://www.zjlyjy.net/portalPkg.pr.NewsView.do?param/id=E589B807EA44C58AF3FA26C392704835
3.浙农控股集团化肥、农药、农膜、种苗、农产品;农资行业竞争力排名前三;全省最大农产品配送企业。 汽车商贸 宝马、凯迪拉克、奥迪、现代、庆铃;宝马中国战略合作伙伴,全省第二大汽车经销集团。 塑化经营 塑料原料、塑料薄膜、液体化工;全国塑化行业领军企业之一,浙江省塑料协会会长单位。 https://www.zjamp.com/index.php?m=wap&a=show_company_info&comid=21
4.浙农优品用户登录http://gx.hzzzwl.com/
5.年报指南一:农业篇丨浙村301或者:搜索进入:浙江省统计局官网——联网直报——左上角“应用系统”——联网直报填报单位登录,有问题点击在线客服。 下载证书1:如果浏览器没有下载过证书,首次登录,需要下载证书,点击“申请证书”链接,进入申请证书页面,首次进入应用系统CA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EwNDQ2MQ==&mid=2750177633&idx=1&sn=fa4628518e2db0b123037a99c0dd1135&chksm=bcc60e438bb18755417fddff85799f0d5e4b408727d17e54496b4ee610f09f222526b4669221&scene=27
6.龙泉市农业农村局浙江省农资产品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龙泉子系统项目各供应商须负责从需求确认、软件设计、开发、系统初始化配置、数据对接、平台整合到系统部署调试、实施、培训、维护服务的所有工作。 ▲本次项目要求依托现有的“浙江省农资产品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http://fylz.zjagri.cn/nz/pub/login.do?sysCmd=initLogin)”、“浙江省农资经营购销应用(http://fylz.zjagri.cn/https://m.cgwenjian.com/view/file/202112090000199957
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农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主体多元和经营服务专业、优质、高效的要求,完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增强服务能力,推动农资经营企业从单一经销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农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技服务等实体经营https://www.zj.gov.cn/art/2014/4/28/art_1229621584_56998.html
8.浙江省农资购销台账(浙江农资经营台账系统)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浙江省农资购销台账,浙江农资经营台账系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从2017年2月8日开始实施新《农药管理条例》以来,全国上下各级农业部门一起行动,为规范农资行业的发展做足了功夫。 https://www.0551fangchan.com/2023-01-02/011315296.html
9.运营服务模式(精选十篇)当前,农村农资销售的主渠道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除了个体商贩的经营、个别农业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外,大多数由农民自己进行销售。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4t1faf9.html
10.农村物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8篇(全文)3、农村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及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连接情况 我镇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村物流企业初具规模。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有效连接,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促进农资、农产品多样化的流通。从而解决农村买难、卖难的问题,二、指导原则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rcriaxo.html
11.浙江省农资购销经营系统2024年最新商品信息聚合专区百度爱采购为您提供2024年浙江省农资购销经营系统专区,包括浙江省农资购销经营系统热门商品专区、浙江省农资购销经营系统热门供应商专区、浙江省农资购销经营系统优质视频专区、浙江省农资购销经营系统优质问答专区、浙江省农资购销经营系统优质图片专区、浙江省农资购销经https://b2b.baidu.com/zhuanti/1c2a746403680c601e037073063377641a63067c047a_0
12.农药经营承诺书.doc建立规范的购销服务体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不销售假、冒、伪、 劣农药。如发生纠纷协商解决,因农药质量原因造成损失的依法负责赔偿。 承诺人: 年 月 日篇三:农资经营承诺书 2012年农资诚信经营承诺书 作为农资经营者,为维护我县农资市场秩序,要认真做好农资经营工作,自愿接受社会 与广大农民的监督,让农民满意、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117/84839101.shtm
13.浙农股份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从整个市场格局来看,目前我国农资流通行业依然较为分散,绝大部分农资经营企业存在着经营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弱、经营不稳定等特点,农资流通服务行业呈现典型的“大行业、小企业”特征。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生产和环保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农资流通企业正逐渐从传统的农资商品购销业务模式向农业社会化综合http://yuanchuang.10jqka.com.cn/20230828/c650118230.shtml
14.中国农资1994年02期 19-20页[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103k] [下载次数:9] |[网刊下载次数:0] |[引用频次:0] |[阅读次数:0] 江苏农资部门一季度农药购销全面增长 过戍吉 <正> 据江苏省农资系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农药购、销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4.1%和11.8%,其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购、销数量分别上升http://nzkj.cbpt.cnki.net/WKB2/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1994&st=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