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动物生产中疫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生与否,己成为养殖企业经济效好坏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控制疫病的发生及向人类提供安全可靠的动物源性食品,建立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水平的生产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是确保畜禽健康、提高养殖效益和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选址、布局、设施、环境控制、引种管理、生产管理、消毒与车辆管理、监测与预警、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本文将全面阐述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技术,以期为养殖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1选址与布局
1.1选址科学
养殖场的场址是疫病防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距离是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在动物养殖密集的地区是很难防止某些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传入邻近养殖场的。养殖场选址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与居民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保持必要的距离。具体而言,养殖场应远离其他畜禽养殖场或粪便撒播区,并避免设在公共道路附近,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1.2布局合理
养殖场布局应按当地合理规划生活办公区、生产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并建有绿化带等隔离屏障,生产区净污道分设。充分利用自然风向,将生活区、办公区设置在上风向,生产区居中,隔离区及无害化处理区设置在下风向,以减少病原体随风传播的可能性。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2设施与设备
2.1设施完备
养殖场周围应建实体围墙,场区出入口设消毒通道和消毒池,生产区、畜禽舍入口设消毒设施。配备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清洗消毒设施,以及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这些设施能够确保养殖场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2.2设备齐全
养殖场应配备通风、控温、光照、饮水、加料、清粪和消毒等设备,兽医室应有疫苗冷藏、药品储藏、消毒和诊疗等设备。此外,还应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或冷藏冷冻等暂存设备。
3环境控制
3.1场外环境
养殖场应净化周围3000米以内的养殖环境,构建有效的生物安全屏障。山区养殖场应扩大防护范围,设置栅栏,避免野生动物交叉感染。
3.2场内环境
保持养殖场和畜禽舍卫生干净整洁,为畜禽提供最佳的舍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场内禁止饲养其他物种,定期清除场内杂草,制定并实施灭虫、灭蝇、灭鼠、驱鸟等措施。
3.3环境监测
定期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评估生物安全状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4生产管理
4.1规范引种
4.2科学免疫
制定科学的程序免疫计划,落实好强制免疫措施,应免尽免,防止免疫空白,要保证全场动物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期内,才能使动物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既能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又能提高动物生产群对相应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是构建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4.3减少应激
根据动物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制订适宜的饲养密度,实施合埋的生物安全水平。尽可能减少日常饲养管理操作中对动物群的应激因素,使动物保持健康稳定的免疫力。
4.4均衡营养
根据畜禽各生长阶段的肠道发育特点和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饲料、科学投放喂料,提供均衡日粮营养。保障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与品质。
4.5加强疫病监测
定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和免疫状态监测,排除所有潜在的危害性因素,保持动物恒定的免疫水平。对疑似患病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确诊后按规定处理,同时淘汰病弱残畜,减少疾病传播源。
5.6坚持自繁自养
严格动物引进制度坚持自繁自养是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引进新动物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疫病传入途径之一。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体内外寄生虫都会随引进动物一起进入养殖场,特别是引进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种动物可造成巨大损失。
5.7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人员、车辆、物资出入管理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疫情监测报告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动物用药管理制度、免疫接种管理制度、产地检疫申报制度、养殖档案制度、畜禽标识管理制度等。
5.8其它方面
(2)保持养殖场内外环境整洁,定期清理粪便、垃圾等污染物,减少病原体滋生环境。
(3)药物预防。除进行疫苗接种外,群体进行药物预防也是重要的防疫措施之一。在某些疫病流行季节之前或流行初期,应将安全有效的药物加入饲料、饮水或添加剂中,进行群体预防或治疗,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4)动物养殖场必须保证动物饮水和饲料的清洁卫生,对饮水和饲料应定期进行细菌、霉菌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养殖场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要符合有关规定并建立记录,接受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和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饲料药物添加剂残留的抽样检验,养殖场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兽药和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休药期的规定。
(5)垫料、粪尿、污水、动物尸体,都应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垫料、粪尿、污水,应进行生化处理和降解,动物尸体应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5消毒与车辆管理
5.1消毒制度及方法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人员、物品等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病原体带入或带出。定期对饲养用具、设施和设备清洗消毒,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采用喷雾、浸泡、熏蒸等多种方式进行消毒,定期更换不同的消毒药品,确保消毒效果。
5.2车辆管理
外来车辆进入养殖场前需进行彻底消毒,并限制其在指定区域活动,避免与动物直接接触。
6监测与预警
(2)配合动物疫控机构定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监测,主动开展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发生疑似重大疫病时逐级报告,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7人员管理
在动物养殖场,人员进出频繁,造成病原传人概率很大,一种是机械性带入,另一种是生物性传播。当人员接触了患病动物或被病动物污染的设施之后再进入养殖场,就会发生机械性传播。对于既感染人又感染动物的病原,则可能通过人员造成生物性传播。感染了这种病原的人员接触动物之后,就可能将病原传给动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员是动物疫病传播中最危险、最常见、也最难以防范的传播媒介。控制养殖场人员的活动,对于防止疫病的传人和蔓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必须靠严格的制度进行有效控制,对所有生产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制度培训。
(1)定期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
(2)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穿戴专用工作服、鞋帽,必要时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减少与动物直接接触的机会。进人或离开每一栋舍时要养成清洗双手、踏消毒池消毒鞋靴的习惯。尽可能减少不同功能区内工作人员交叉现象。
(3)生产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人畜互相感染疫病。生产区人员全部定岗定员,不得随意串岗,休假结束返回后必须在生活区集体宿舍隔离一天方可进人生产区。
(5)工作人员应远离外界动物病原污染源,最好不要进屠宰场和动物交易市场。家中禁止饲养与养殖场相同的动物(最好不要饲养动物)。
(6)技术人员一般不准对外诊疗与本场相同的动物及其他动物的疫病。如确需进行诊疗,应做好消毒防疫工作。主管技术人员在不同单元区之间来往应遵循:从清洁区至污染区、从日龄小的畜群到日龄大的畜群、从健康群到发病群的顺序。
总之,构建养殖场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贯穿养殖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选址与布局、设施与设备、环境控制、生产管理、消毒与车辆管理、监测与预警、人员管理等,需要务实,切忌形式主义。在实际运用时,各养殖场应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尽可能地为动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减少环境应激因素,减少病原体传入和传播的风险,确保畜禽健康,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各养殖场应高度重视生物安全技术的实施与落实,不断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生物安全体系只有在认真落实,常抓不懈的前提下,才会显现出来。同时,不能只重视生物安全措施而忽略其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