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揭玉斌在大会开幕环节致辞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落地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到5778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2025年预计将达到1.26万亿,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美国及欧洲,数字驱动下的智慧农业(Digitalfarming)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在中国,未来的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巨大的挑战。吴文斌认为,智慧农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政府提供政策保障,确保智慧农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学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技术与装备研发;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实践,在不同领域探索智慧农业的落地。
当前我国的智慧农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距离真正实现技术落地、解决产业痛点、体现数字经济价值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在加强数字化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亟需从生产关系入手,构建智慧农业发展的数字生态,找到合适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模式。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的报告主题为“数字技术驱动引领乡村振兴”,报告回顾了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王小兵认为,要坚持扎实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信廷通过对比国内外机械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指出智慧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智慧农业技术正在引领和支撑农业产业变革,并将变革人类生活,针对国内智慧农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农业技术和大田智能农机装备对外差距大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性能智能农业装备创制、农业智能化生产集成应用等方面构建农业生产效能提升技术体系。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探索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叶宏宝认为,智慧农业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叶宏宝表示,当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最突出问题在于“无好机可用”。农业部正在倡导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引导科研力量把有限的农机研发能力更多地匹配到小型丘陵山地上。此外,应当把各区域的小块丘陵山地连接成为一个大市场,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意愿,推动丘陵山地农机“从无到有”的发展。
智能农机在数字农业中的研发应用
信息技术为农业赋能
以农业传感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的农业信息技术将赋能农业产业链。
数字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农业全产业链,包括从育种,生产、加工、配送、食品、废物处理等推动技术进步。智能化农业装备将会有广泛应用,增强装备和人,装备与作业对象的交互性,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设备可自主操作,减少对人的依赖。未来,农业生产向无人化、少人化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也将对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部署,利用数字化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发挥政企学农等各界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