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朋友的提醒下,根据公司在互动易的回答,笔者重新计算后,基本上解开了这个疑问。
不过,有一个朋友提出了期限错配的问题,公司长期借款的利率是固定的、长期的,而存款、现金理财可能是短期的,而且当前国内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公司的收益可能转为亏损。
这是个好问题,但是我们不清楚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就交给财务总监去考量吧。
(二)外购基酒?
根据董秘的回答,公司用液态法生产的白酒需要外购食用酒精,那是原材料,不是外购基酒,液态法的酒包括二曲等产品,在外包装明确标注了制作工艺、原材料。而公司中高端酒,比如1573、特曲是固态法,基酒都是自己生产的。
下图是笔者根据历史信披资料整理的产能表,可以看出,公司过去有相当多产能是液态法,近年来,公司的产销量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是因为消费升级和新国标的影响,公司逐渐减少液态酒的生产。
注:上图来自公司2021年年报。
下面摘录一些问答原文,供参考。当时的董秘说话比较接地气,也比较敢说,不像现在中规中矩的,哈哈
提问:……请问不外购食用酒精,老窖的液态酒怎么来的?老窖自己有酒精生产线吗?还有固态法和液态法酿酒产能分别占贵司总产能多少比例?谢谢(提问于2013-06-2320:45)
回答:采购原料和采购酒是两回事;公司除二曲、老白干等低档产品是液态法生产外,其余产品均为固态法生产。谢谢!(回答于2013-06-2516:29)
提问:谢谢董秘的认真回答,上次说40万吨计划不便回答,可以理解。最近由于老窖外包事件总有人提,内心不安,昨天咨询了专家:白酒品质的关键是原产地+纯天然。我想问下:公司外购基酒是不是都是在泸州购买?这样可以保证原产地。公司低档酒用食用酒精是不是天然发酵产品?公司所用香料是不是天然发酵产品?董秘请认真回答,不清楚可以问下技术人员再回答,谢谢。(提问于2013-07-0309:01)
提问:董秘一直说:我们对于外购原料有严格的检验程序。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那万一出事了呢?山西假酒案当初也没想到会用工业酒精勾兑!都是钱在造孽呀!所以,根本还是取消液态法酿酒(是不是公司的固态法产能不够呀?)。还有,你的检验程序到底多严格呀?都是人在操作滴(提问于2013-09-1716:32)
回答:山西假酒案就是利令智昏,赤裸裸地造假。工业酒精,名为酒精,实际上是一种化工合成产品,主要原料为石油;而食用酒精是使用粮食和酵母菌在发酵罐里经过发酵后,经过过滤、精馏来得到的产品。根本就是两回事。(回答于2013-09-1716:54)
2013-2015年间,不少投资者建议公司停止用液态酒法、固液法生产白酒,但是公司表示低端白酒价格低廉,在消费者中有广泛的需求。
第一次是2000年完成的3000吨扩产项目和5家当地酿酒厂的并购项目,合计增加产能1.12万吨。
第二次是2020年完成的10万吨扩产项目,即现在的黄舣酿酒生态园。
虽然公司的窖池比较新,但是老窖泥对于新窖加速老熟是有帮助的。
笔者阅读过的白酒生产专业书籍有这样的内容,用老窖泥嫁接和老熟的效果要好。但是具体可以发挥多大程度的作用,笔者也不清楚。
(三)存货大增?
近几年存货大增也是一些投资者常说的点:
前面的产能表,仔细看可以发现一个问题,2020年公司已经新增了固态纯粮酿酒10万吨产能,之前还有5万吨产能,但是为什么产量却从2020年起持续下降?
以上信息与公司2006年的增发报告书披露的信息大致一致:公司超高档白酒的基础酒平均贮存期需要5年以上,高档白酒的基础酒平均贮存期需要3年以上,其余优质基础酒,也需要贮存1至2年以上。
2020年起,公司产量逐年下降,也引来不少投资者提问。
(四)生产人员远少于同行?
注:上图为2022年数据。
一、公司曾经有一定数量的非正式员工。
提问:2013年营业成本的人工工资增加了22%,如果按生产人员数算,平均工资则从13.5万增加到16.5万。这样的的工资水平也太高了吧?怪不得股东们都亏钱。(提问于2014-04-2511:09)
回答:员工人数仅统计了公司正式员工人数。(回答于2014-04-2813:57)
二、公司低端酒的灌装环节曾经外包。
2012年11月,公司发布的《关于2011年消费税情况的澄清公告》的内容涉及外包(如下),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
提问:请问,1、公司700工人生产了21万吨白酒与白酒的生产规律相违背,请问公司为什么在工人人数和产能之间出现如此大的矛盾。(提问于2013-06-2621:36)
回答:公司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国有体制,民营机制”的改革。大力推行专业化外包和销售队伍民营化因此,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在逐年减少,公司进行专业化外包对提高公司生产效率,对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对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都有积极意义。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行专业化外包和销售团队民营化改革。谢谢!(回答于2013-07-0111:26)
回答:公司专业化外包实质是劳务外包。核心资产(包括窖池)从未进行过外包。谢谢!(回答于2013-06-2616:37)
提问:请问,公司哪些酒是外包生产的,占总产量多少。谢谢(提问于2013-07-2014:21)
回答:我公司外包生产主要是指灌装生产程序外包,低端产品都是外包灌装。谢谢!(回答于2013-07-2217:30)
提问:请问,老窖低端产品外包生产,除了委托国家酒检中心检测这个手段之外,对于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没有其他管控措施?(提问于2015-01-2216:59)
回答:我们有内部质检人员跟线质检。(回答于2015-01-2315:50)
笔者间接向一位熟悉公司的朋友了解了一下,得到的信息是,目前大力推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酿造和智能化包装建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在产业园里,包装等环节也有外包人员操作,降低成本。
(五)营收质量不高?
投资者常常用营收收现率来分析一家公司的营收含金量,营业收入不含增值税,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除以营业收入,如果收到的都是现款,则比值应该大于1.13。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票据支付的影响,即公司用票据支付了货款等,没有等到票据到期收现,也没有用现金支付货款等,不涉及现金流。
在2023年年报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加上下列款项后,比值为1.11,接近1.13,应收账款很少,不知道还有没有遗漏什么。
“本期与上期以应收银行承兑汇票背书直接支付货款和长期资产款(不涉及现金流)的金额分别为799,668,426.34元和1,074,632,849.98,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和“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均不包括这部分金额。”
(六)前5大经销商份额过于集中
这几大经销商是公司的主要经销商出资设立的品牌专营公司,是酒企中独具一格的存在。很多投资者担心份额过于集中,会产生业绩操纵、黑箱操作,或经销商尾大不掉。
而且,公司的经销商数量一直在减少,2019年是2303家,2023年减少至1710家。
在互动平台,公司强调与经销商“共生”、“共赢”的经营理念,公司按产品线,分区域与一级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直接向一级经销商供货,一级经销商再向下游客户和终端网点进行销售,经销合同是每年一签。
张良担任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兼总经理、党支部书记,但是没有股份,此人与老董事长同名,但是有朋友说不是同一人,好巧啊:
股份最多的是持股比例不到10%的黄星耀,担任董事长。
根据该公司的新闻报道,还可以看到锋淼等上市公司管理层参加其股东大会并讲话,双方联系十分紧密。
查询历史信息,发现有很多次质押,到期失效后又再次质押,如此反复循环。
另外,还查到2023年10月黄星耀的股权被冻结了,但是和质押类似,历史信息显示,过去不少股东的股权也被冻结过,然后又失效,没有真正执行过股权拍卖等,就这样反反复复搞。
笔者猜测,有可能是为了把投入的注册资金套出来,提高资金利用率?因为股东的出资金额都不小的,多则几千万,少则几百万。
新闻报道显示,黄星耀今年6月份出席了国窖1573炎陵黄桃助农扶贫项目的签约仪式,7月份在“羽动潇湘国窖同行”第三届湖南省职工羽毛球赛长沙站作为赞助商代表致辞,看起来不像是出事的样子。
“国窖1573在天津以平台公司形式运营,由原始股东和三级合伙人组成。
天津的平台公司由70个合伙人组成,包括经销商和核心终端名酒店等,覆盖了天津市核心的大商、团购商,零售和团购资源。未来可能面临改革,计划以区为单位建立小型平台公司,细化市场分销和库存管理。
公司在天津市场的渠道策略是将大平台裂变成小平台,以解决渠道库存问题和引入新鲜血液。新平台商注入之后,会有新的合伙人进来,细化市场管理尤其是核心市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库存去化、新资金注入以及区间市场不平衡的问题。
(七)1573产能
注:上图来自公司2023年年报。
(八)票据激增?
我觉得有道理,当年新增票据金额是个更好的数据,但是其他公司没有披露当年新增票据金额,公司今年之前也没有披露过,所以无法比较。
那就仅静态看看吧,2023年公司营收为302.33亿元,含税营收为341.63亿元,新增票据占营收比重为约为73%。
也就是说,公司2023年大致有73%左右的营收是用银票支付的。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之前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投资者曾担心,老窖集团下面的龙马兴达小贷公司给经销商放贷压货:
注:上图为龙马兴达小贷公司官网得部分产品介绍和合作伙伴。
但是最近笔者又看了一下该公司网站,贷款年息高达12%。
笔者想,去年以来中高端白酒价格倒挂,经销商提货、打款都比较谨慎,更何况借这么高息的贷款,而银行票据和贷款的利息要低得多,估计即便有借小贷,也是个例。
(九)小结
所以,笔者一向只是提出怀疑,而不是很确定地下结论,而且随时准备推翻自己过去的分析,也期待与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共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