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机遇..........................................................................................................2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2

(一)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2

(三)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突破..........................................................................................2

(四)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完善..........................................................................................3

(五)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4

二、“十四五”形势机遇.............................................................................................................5

(一)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发生重大变化................................................5

(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6

(三)安徽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6

(四)池州市融入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发展........................................................6

(五)贵池区积极全力建设“五新贵池”........................................................7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9

三、发展目标.............................................................................................................................................10

(一)2035年远景目标..........................................................................................................10

(二)2025年发展目标..........................................................................................................11

一、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14

(一)鼓励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14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5

(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16

(四)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18

(五)健全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19

二、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载体发展水平.................................................................20

(一)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20

(二)推动创新型园区载体提级...............................................................................22

(三)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23

三、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3

(一)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3

(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24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26

四、深入推动区域创新开放协同......................................................................................27

(一)以创新引领全市东部产业新城一体化发展..............................27

(二)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27

(三)加强与大院大所科技合作...............................................................................27

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发展...................................................................................................28

(一)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28

(二)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28

(三)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平台.............................................29

(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服务能力........................................................................29

六、全面推进民生科技发展...................................................................................................30

(二)强化公众科普教育....................................................................................................30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31

第四章重点领域.........................................................................................................................................32

一、高端装备制造...............................................................................................................................32

(一)高端精密零部件..........................................................................................................32

(二)高端数控机床.................................................................................................................33

(三)成套设备...............................................................................................................................33

二、装配式建筑.......................................................................................................................................34

(一)建筑研发设计.................................................................................................................34

(二)建筑材料...............................................................................................................................34

(三)建筑构件...............................................................................................................................34

(四)建筑安装和运维..........................................................................................................35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35

(一)集成电路...............................................................................................................................35

(二)电子材料...............................................................................................................................36

(三)智能硬件...............................................................................................................................36

四、新材料....................................................................................................................................................38

(一)高性能金属材料..........................................................................................................38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38

五、新能源和节能环保..................................................................................................................39

(一)新能源......................................................................................................................................39

(二)节能环保...............................................................................................................................40

六、现代康养文旅和绿色食品产业..............................................................................40

(一)先进诊疗技术.................................................................................................................40

iii

(二)医疗器械...............................................................................................................................41

(三)精准医疗...............................................................................................................................41

(四)健康医疗大数据..........................................................................................................41

(五)健康食品和医药保健.............................................................................................41

(六)文化旅游...............................................................................................................................42

七、特色农林产业...............................................................................................................................42

(一)农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42

(二)农药化肥减施增效....................................................................................................43

(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43

(四)智能农业装备技术....................................................................................................43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物流技术........................................................................44

八、社会发展应用...............................................................................................................................44

(一)环境保护...............................................................................................................................44

(二)智慧城市...............................................................................................................................45

(三)社会事业...............................................................................................................................45

(四)公共安全...............................................................................................................................46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47

一、加强组织领导...............................................................................................................................47

二、强化项目支撑...............................................................................................................................47

三、加大要素供给...............................................................................................................................48

四、加强动态评估...............................................................................................................................48

五、营造创新氛围...............................................................................................................................48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随着我国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贵池区科技事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期。

科学编制贵池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贵池区主

动适应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落实全省、全市战略要求,推动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跃升、加快建设创新型贵池具有重大意义。依据《国家“十四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池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贵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至2025年,并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

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机遇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贵池区科技创新加速发展、创新创业力量

迸发的五年。贵池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能力持续升级,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十三五”时期,贵池区全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建立高企培育库,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7家,累计达到3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3.8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1.18%。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十三五”时期,贵池区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贵池区积极落实科技人才政策,集聚人才队伍,人才支撑科技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区引进和培育省“特支计划”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4人、市“115”创新团队2个,市“322”产业创新团队11个。

(三)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突破

造创新生态,培育一批创新工程研究中心。池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晋级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池州高端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跻身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建立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艾可蓝公司建设的“内燃机排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入选省级重点实验室名单,实现池州市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突破。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贵池区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常熟理工大学、池州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安徽池州超细粉末研究中心”,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特色种养业贵池试验站”,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省级鳜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鳜鱼原种场、国家级鳜鱼原种遗传研究中心”。

承接创新资源载体基础日趋完善,全区拥有国家级火炬特色

产业基地1个(国家火炬池州高端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池州家用数控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池州高新区孵化器)。

(四)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十三五”时期,贵池区积极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实施创新

系基本成型,科技创新服务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日趋完善。

“十三五”时期,贵池区科技助农扶贫成效显著,科技特派

员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全区累计聘任科技特派员250人次,驻点服务全区14个贫困村、66个边缘村、11个革命老区重点村(社区)以及3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贫困村及边缘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通过科技扶贫特派员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服务,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有力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五)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十三五”时期,贵池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涌现出一批具

“十三五”时期,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创业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够匹配的问题仍很突出,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全区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18%,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主体能力不强,缺少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科技型企业实力偏弱,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偏少,对产业增长的带动力不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技载体平台建设、投融资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等科技创新配套还不够完善。

二、“十四五”形势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形势复杂严峻多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区域间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安徽省、池州市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也将跨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科技革命深入发展,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

需要把握新模式新特点,率先转变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开拓科技创新发展空间,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

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我国将重点推动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国家不断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创新链的不断整合,为贵池区制定和实施科技强区战略,打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三)安徽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安徽省把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

关键突破点,大力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工程,贯通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布局,努力以产业链升级牵引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依靠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的背景下,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迎来新的机会,通过积极承接合肥等地科技资源的辐射,打造科技成果转移承接地将有助于推动全区创新链、产业链的升级。

(四)池州市融入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加大科

早取得突破,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池州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参与安徽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展现池州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积极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池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为贵池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托池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培育区域特色创新竞争力,对于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五)贵池区积极全力建设“五新贵池”

贵池区围绕“全市中流砥柱、全省发展标杆、长三角形成特

色”的战略定位,努力建设“五新贵池”,重点培育以“4+3”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十四五”时期,贵池区将以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工程、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四大科技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以服务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为重点,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主体实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全区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

但是,同时还应该看到“十四五”时期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

需要主动出击,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发展模式等方面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突出特色、寻求新的突破;贵池区经济总量偏小,在吸引外部科技创新资源上竞争力偏弱。

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是贵池区科技创新突破发展、跨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创新在全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强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区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科技、人才为重要引领和支撑,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贵池区加快打造成为长三角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技术创新示范区,为贵池区形成引领全市、领先全省、联动长三角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系统观念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

战略布局,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造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遵照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以解决当前制约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导向,聚焦具有国际前沿领先水平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引领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配置上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升级。

——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立足于自主创新,切实突

破当前贵池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两轮驱动,在自主创新中扩大开放。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以更广的视野谋划推动贵池区创新能力建设,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有序流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人才为本和服务优先相结合。深刻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

的核心地位,树立人才为本的理念,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团队,深化科技人才创新体制改革,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引领技术、资金不断集聚。

——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科技产品创新

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打造完善的区域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驱动作用,聚焦“4+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战略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统筹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2035年远景目标

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远景目标:到2035年,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科技在全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支撑地位全面巩固,创新型贵池全面建成,在安徽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形成具有贵池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区和技术创新示范区。

(二)2025年发展目标

立足于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贵池区科技创

新发展为全区作为池州市的“中流砥柱”提供重要支撑,科技指标总量大幅提高,科技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力争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旅游、医疗健康、金融、商业、社会治理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全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

——区域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

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8件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添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

新模式成为贵池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

——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引进和聚集若干国际

化、高水平的知名科研院所和特色学院,打造一批重点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建成重大创新平台。

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50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50家。

——人才队伍建设达到新水平。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领

军人才、创新人才、青年人才的人才层次结构得到优化,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500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个。

——创新发展环境得到新提升。科技在经济增长、城市建设、

居民健康生活、社会绿色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突破,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全面优化。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

“十四五”

属性

1

全社会研发

投入强度

%

1.18

2

预期性

3

有效发明专利

299

500

4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

专利拥有量

5.03

8

5

主导及参与研制国

际、国家、行业标准

6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37

120

7

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23

50

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86

150

9

每万就业人口中从

事R&D活动人员

人年

200

10

引进海内外高层次

创新团队数量

11

技术交易合同成交

亿元

14.14

20

1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270.51

第三章重点任务

一、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一)鼓励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推动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围绕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

专栏1核心技术研发重点项目

支持企业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企业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大力培育科技龙头企业。瞄准国家、安徽省、池州市战略需

求,围绕贵池区“4+3”主导产业集群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聚集产业链上下游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带动区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协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区科技创新奖补政策。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库,加强对入库企业的专题培训和政策宣传,积极扶持科技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落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进一步鼓励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瞄准“4+3”主导产业集群,吸引外地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申报高企培训、指导等服务。

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做强科

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规模,积极培育一批具有颠覆式创新或技术密集型的潜力成长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制度。重视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建立突出实践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

优化科技人才评价办法与程序,完善人才认定制度。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立高层次人才延揽平台,围绕贵

池区主导产业,在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技术开发、高技能、科技金融服务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制定特定政策,实现精准引进、靶向培育。

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家文化、工程师文化、

工匠文化,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树立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人员、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让科技人才有地位、有较高收入、有发展前途,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应用型基础研究人才服务载体

建设,与长三角、全省大院大所建立人才长效合作交流机制,建立科研机构高新区分院,探索共同培养、柔性使用的用人模式。

展和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新兴产业人才。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营造开放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整合区内创新资源,加强建

设创新型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技术、金融、商务等开放式服务。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基金,发挥资本对人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打造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通过入股、合作的方式助力人才创新升级。

(四)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标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

新体系,引导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和建设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化工程,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与跨界融合,积极构建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促使创新主体交互作用,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构建具有贵池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营造

设创新创业集聚区,积极打造“双创”示范基地,加快构筑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五)健全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优化科技专项管理机制。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

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在省、市级创新型城市顶层设计框架下,完善贵池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衔接机制。探索适应科研实际需求的管理运行机制,深入开展重大专项的分类实施管理,对支撑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专项,实行“揭榜挂帅”“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管理方式。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科技创新审批项目,再造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政策落地周期,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支持机制。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社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建立适应不同科技创新主体和项目的财政支持机制。深化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结构与方式,规范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支出管理。

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

责任机制。坚持教育、激励、监督、惩戒相结合,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科技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法规创新和集成使

用,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形成研发机构建立及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立项与产学研管理、知识产权、科技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协同配套的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开放联动的技术要素市场,建立快捷的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建设,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关键前沿领域加强专利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服务。

二、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载体发展水平

(一)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大力打造“4+3”主导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不断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形成新动能,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康养文旅及绿色食品产业、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加快精密零部件及通用设备产业由元件-器

件-组件向主机设备、整机装备延伸,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与专用设备;提升汽车零部件专用机床品质,推进柔性制造升级,大力发展五轴联动高端机床,适度发展大型机床和特色数控装备。

装配式建筑:围绕装配式结构系统、内装修系统、外围护系

式建筑构配件生产企业转型。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半导体产业向5G、软件设计、大数据

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领域延伸,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消费电子型材、先进电子材料、芯片封装测试等产业;聚焦“大、物、云、移、智”特色应用,在智慧城市、汽车电子、计算机、通信、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打造一批半导体终端应用项目。

新材料:按照规模化、工厂化、绿色化原则,突出超细、超

纯、改性、复合发展方向,提升发展非金属材料;积极对接动力电池、轨道交通、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领域需求,重点开发铜基、铝基、碳基新材料高端产品,高端化发展金属新材料;推动钢铁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物耗,延伸发展铁基复合材料,提高铁基材料产品附加值。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以光伏、新能源电池和绿色建材、尾气

处理为重点,以池州高新区为主要载体,提升新能源特色化、节能环保高端化发展水平。推广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大力发展尾气处理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损害评估、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康养文旅: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支持大健康技术开

数字经济: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四新”

经济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在创新前沿、要素集聚、产业升级等方面率先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二)推动创新型园区载体提级

创建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升促建”,按照国家级高新区建

设的基本要求,抓紧填补创新短板,开展申创工作集中攻坚活动,实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对标国内、瞄准国际,高起点规划园区,着力建设国家一流高新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基础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坚持“筑巢引凤”,着力招引高精尖领域、创新型科技型企业。

深入打造池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为载

体,突出特色产业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和人才引进,突出技术引领、核心展示和示范带动,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示范辐射功能,全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茶产业、特种水产、富硒水稻和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园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努力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

推动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充分利用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优越

术企业孵化,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科创服务集聚区。

(三)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

优化提升创新孵化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

利用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利条件,盘活利用政策工具等资源,建设贵池区孵化服务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创业孵化载体体系化、专业化发展。对接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需求,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双创载体链条,以政府为主导,打造“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定向孵化模式,借力政府资源以及园区产业资源,为双创主体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增值服务。

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加速器。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鼓励建设技

术中试型、企业总部型、专业园等多种类型加速器,重点打造装配式建筑、高端装备制造、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加速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采用“本地注册,异地孵化”的方式,探索项目研发孵化在“飞地”、科技成果转化在“实地”的发展模式。

发挥“飞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优势,推动“飞地”孵化科技成果在贵池区实现产业化。

三、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围绕完善贵池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组织举办产学研用

专栏4产学研平台重点项目

支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池州高新区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组建装配式建筑、数控机床高端功能部件、智能专用设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产业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以提升装配式建筑、高端数控

机床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扶持装配式建筑、高端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突破装配式建筑、高端数控机床、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共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项目,打通技术创新成果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渠道。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联盟、特色农林试验站等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重点面向区内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设备共享等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需求,带动产业技术升级。

(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聚集服务机

成果落地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功能。

打造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体制机制创

新,加速引进和推动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紧抓高新区与南京江东商贸区结对合作契机,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立科技成果交易补助制度,培育、集聚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引导支持企业与国内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推动“互联网+”协同创新。大力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

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与运用,鼓励与支持基于新技术的新商业模式、新产业形态的培育与发展。

透,发展网络协同研发、协调创新、创新众包服务等创新型科技研发模式。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开

展科技服务的龙头企业、示范企业。强化平台支撑,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建立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促进各类科技服务主体优势互补。

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加快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科技

金融产品,鼓励推出科技保证保险、知识产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创新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引导科技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充分发挥区担保公司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新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设,支持设立科技保险、科技小额贷款等专营机构,推动银企合作,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发展基础

四、深入推动区域创新开放协同

(一)以创新引领全市东部产业新城一体化发展

按照池州市东部三区协同发展要求,积极对接合肥国家科技

中心建设,以池州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不断提升贵池区产业创新能力,在东部三区协同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整合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创新资源,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领域,打造全链条、专业化的主导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平台面向东部三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三区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二)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拓宽科技合作领域,

提升创新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在创新人才培训、科技孵化对接等方面加强对接和合作。面向全国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围绕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战略协同、成果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等方面合作,重点对接吸引长三角地区一流科研院所,企业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立足于皖江城市带协同发展,挖掘贵池区科技创新优势,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加大对外开放步伐,以区域合作为目标,聚焦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服务企业拓展市场,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体系,精准对接上海长宁区科创资源,探索“创新飞地”模式。

(三)加强与大院大所科技合作

常态化举办高校专家进园区、进企业,企业家进高校等产学

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发展

(一)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

立项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在茶叶、鳜鱼、黄精、稻渔综合种养、蔬菜等地方特色产业,以及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深加工、农机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二)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

进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员选认制度。根据双向选择、按需确认、

精准对接的要求,组织推荐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注重多领域选认科技特派员,引导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由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积极对接省内普通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和企业,选认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整合科技资源,支持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建设农(林)综合实验站、农(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平台,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搭建服务载体。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引导科技特派员工

养、创业辅导等服务。支持高新区、农(林)综合实验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依托。聚焦乡村振兴科技需求,引导科技特派员将服务环节从产前、产中延伸至产后,实现产销对接、全链条服务。

创新服务体制。支持科技特派员以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入

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激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

(三)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平台

我区扎实开展“两强一增”行动,通过优化品种、搭建平台、

科技支撑等举措,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产业强镇、特色小镇等各类高质量发展载体,提升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和园区辐射带动能力。立足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现有基础,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水平,打造标准化“原料车间”。加强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优化品种结构。

推广适应性广、实用性强的绿色技术模式,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和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秸秆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转化率,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服务能力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与服务能力,推进农业科技

农产品,围绕良种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储等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能。

六、全面推进民生科技发展

(一)深入推进科技惠民

大力发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

(二)强化公众科普教育

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

好社会文化氛围。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科普攻坚,实现科普乡村、社区等全覆盖,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切实提高科普惠民服务水平。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地震预警能力。推进

第四章重点领域

一、高端装备制造

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方向,按照“元

件-器件-组件-成套装备”升级路径,以精密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成套设备制造为重点,优化提升传统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型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突破一批高端装备和产品关键技术,提高装备研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水平。

(一)高端精密零部件

顺应国内精密零部件制造加工业务外包的趋势,不断提高零

系统、船用电动力推进系统、水上无人船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专业技术研发水平。

(二)高端数控机床

推动高速、精密、智能、复合高端数控机床、特种数控机床、

柔性制造系统和自动化成套设备研发生产,进一步支持数控机床刀库部件与主轴部件,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导引运输车调度控制、模块化机械臂关节、高精度伺服控制技术研发,推进网络化制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以力成装备、白鹰精密机床、邦鼐机电等企业为龙头,以高端数控机床整机制造为核心,打造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推动机构件、功能部件、机床配件、刀具刃具、量具工具等技术升级发展。

(三)成套设备

围绕廊道运输、码头运输、船舶制造等领域,加快引进一批

二、装配式建筑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以“集约化、规模化、标

准化、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围绕装配式结构系统、装配式内装修系统、装配式外围护系统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引导装配式建筑设计、科研、建筑材料、构配件生产、物流、检测等企业产业聚集。做大做强装配式建筑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装配式建筑产业中心。

(一)建筑研发设计

以建筑、工业、信息技术为依托,支持品牌龙头企业提升研

发设计能力。积极研发设计和推广BIM建筑信息化系统在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环节中的应用,立足市场化需求开发成熟的商业化产品。

(二)建筑材料

不断推进新型建筑材料研发,重点开展高强度、高孔洞率、

高保温性能烧结制品及复合保温墙体材料、建筑外墙用安全环保型与节能自保温型建筑墙体及材料、高速运输装备用安全型绝热材料、真空隔热材料、热反射材料、相变材料;承接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自粘型防水卷材、种植屋面用抗根穿刺防水材料、柔性太阳能薄膜防水卷材、聚氨酯、聚脲类防水涂层、聚合物乳液类防水涂料和玻纤沥青瓦等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

(三)建筑构件

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为重点,着力推动建造方式

(PC)构件技术,推进预制混凝土(PC)构件在办公楼、住宅建筑上的广泛应用。积极发展钢结构构件技术,推广钢结构构件在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住宅等领域的应用。

(四)建筑安装和运维

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装配式建筑施工安

装、运维管理,加强安全监测、定时检测、维修更新、建筑养护技术开发,推进装配式建筑设计、采购、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基材、手机型材、绝缘材料、屏蔽材

料、光电器件、射频电路等领域为重点,以持续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服务模式创新升级为主线,拓宽小尺寸晶元、芯片制造与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先进电子材料与新型智能硬件三大领域。依托省级半导体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5G、软件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领域延伸,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封测产业基地、省内重要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集聚基地。

(一)集成电路

积极培育芯片制造和封测,重点开展储存芯片、处理器等高

系统级封装、凸块、倒装、硅通孔、面板级扇出型封装、三维封装、真空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充分发挥池州高新区在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方面的研发和生产优势,支持睿成微电子、巨成电子等企业强化特色芯片设计和改善封装测试工艺,增强芯片专用设备、仪器及材料自主开发制造能力,形成以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为核心,以关键零部件和应用软件为支撑,以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为依托的无线通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扩大提升集成电路封装业务规模与水平,力争封装技术和品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电子材料

积极承接长三角新型显示制造配套环节,不断引进和培育高

性能TFT-LCD制备工艺,硅基OLED微显示器件制备工艺,Mini/IMicroLED显示器件制备工艺,准分子激光晶化、离子注入、退火等关键工艺,高性能、高均匀性LTPS背板工艺,长寿命、高效率OLED器件生产工艺,高世代显示用玻璃基板、有机发光、电子传输和高性能空穴注入/传输材料、喷墨印刷、封装材料、偏光片、光学膜等多种材料生产工艺,柔性基板技术、低温半导体背板技术、薄膜封装工艺、柔性器件技术等核心量产工艺,推动技术突破。

(三)智能硬件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开

产品发展模式,重点突破面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人机交互、复合式MEMS传感器、高性能柔性显示等重要技术。培育智能车载设备,发展智能车载雷达、智能后视镜、智能记录仪、智能车载导航等设备,推进智能操作系统、北斗导航、5G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载设备中的集成应用。加大智能终端产品应用,推进支持智慧家庭业务的多媒体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家庭安防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大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产业

引领和技术支撑能力。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微型化及可靠性设计、精密制造、集成开发工具、嵌入式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研发面向机器学习训练应用的高性能、高扩展性、低功耗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适用于机器学习计算的低功耗、高性能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与神经网络芯片配套的编译器、驱动软件、开发环境等产业化支撑工具。针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等共性技术和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应用,开展面向云端训练和终端执行的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积极建设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

加快工业传感器和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部署应用,

和应用。推进云计算服务平台管理技术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各类云服务应用软件运用,提高云服务能力,实现全区各类信息系统向云计算服务平台迁移。

四、新材料

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合作与合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

(一)金属材料(铜基、铝基)

推动和提升铜基、铝基新材料高端产品开发力度,发展关联

配套产业,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光伏太阳能等领域高纯铜、铜合金、铝、钛、钽、镍、钴材料及靶材等高端新材料,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金池新材料、起帆电缆建成百亿企业并带动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明坤电子等企业完善高端铝加工产业链,打造高端工业铝材基地。

(二)非金属新材料(钙基、碳基)

钙基材料坚持“远近结合、扶大关小、走深变绿、人物同防”

碳基新材料向关键材料(碳纤维、树脂)到中间产品(预浸

料)到复合材料器件生产等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落户若干项目,同时着力发展“建筑补强、压力容器、混配模成型、航空航天及碳碳复材”等高端应用领域产业项目。

五、新能源和节能环保

以光伏、新能源电池、尾气处理为重点,以池州高新区为主

要载体,为新能源特色化、节能环保高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新能源

以锂电池综合回收和回收利用、动力电池生产为主线,做大

足电池模组、BMS、固定架外壳等技术节点,拓展储能电站建设、维护及服务。

新能源发电板块,加快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推进以提高秸秆转化利用率为重点的企业技改扩规,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展光伏组件及组件辅材生产技术。

(二)节能环保

在节能环保、大气、土壤、水与农业环境安全防控等重点领

六、现代康养文旅和绿色食品产业

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区位、资源优势,

紧密结合农产品、旅游特色,加快推动现代康养文旅和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先进诊疗技术

支持前沿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加快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

(二)医疗器械

规划建设健康医疗保健器械产业园中园,积极开展国际合

作,重点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推进健康医疗养老辅助器械研发制造,集聚发展体育运动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打造医疗保健器械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开发养老护理类、功能代偿类、康复训练类康复辅助器具和具有柔性控制、多信息融合、运动信息解码、外部环境感知等新技术智能康复辅助器具,加强推广应用。

(三)精准医疗

以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等精准医疗平台为依托,加快小分

子靶向药物、生物活性物质等重大工程产业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领军团队合作,推进智慧康疗小镇等精准医疗研发诊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个性化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技术,积极发展医学影像和诊疗设备等精准诊疗器械。

(四)健康医疗大数据

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

库,加强国民体质测定、健康体检与数据库对接,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大数据管理。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政策和应急保障机制。

(五)健康食品和医药保健

与池州石台县、东至县、青阳县实现联动发展,做精做强原

展膳食补充剂、代餐食品、维生素、功能饮品、植物酵素等新型保健产品和技术的研发。

(六)文化旅游

推动全域旅游信息化向“面”上迈进,开展智慧管理、服务、

营销。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信息化标准,从单一的业务管理开始向多部门协同集成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在景区的使用,促进智慧城市与景区旅游相结合,积极开发利用智能语音平台。

七、特色农林产业

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示范和推广,培育、壮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生态环保、智能农业等科技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农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

重点支持制茶新技术、茶食品研究及林特产品保鲜与精深加

工系列新技术开发;大力支持大宗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油料高效绿色精制,畜禽产品精炼加工,绿茶和红茶清洁化、标准化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积极推广标准化机修、机采茶园建设,做好霄坑大叶马兰枝等优良茶树种植资源保护,加大无性系繁殖技术推广,扩大低产低效茶园及坡地茶园改造技术应用。

把鳜鱼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重点,加速“秋浦花鳜良种选育

大力扶持具有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多产品的黄精加工

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促进黄精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鼓励竹制品加工企业和黄精加工企业合作,建立林下黄精立体种植示范基地。

建设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和核心示范区,开展绿色高质高

效技术瓶颈攻关,集成创新示范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重点支持工厂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施用有机肥、土地深耕深翻、仓储烘干等关键薄弱环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质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牌农产品。

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稻鸭共生等生态模式应用,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二)农药化肥减施增效

开展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肥料养分高效利用、协同增效与损

失阻控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微生物转化替代化学养分技术与产品研发与应用、新型功能性或作物专用配方肥料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

(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充分利用河流滩涂地、荒坡地、宜林地等能荒地种植能源作

物,发展非粮原料多元化质能发电技术;着力引进生物质原料、生物乙醇、生物甲醇、生物质能设备、生物质能运营、垃圾发电等技术,推动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突破性发展;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发展农机动力装备技术,开展高效环保农、林、水大马力动

力机械研发;发展农产品采摘加工与检测装备技术;开展生物质能装备研发与应用。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物流技术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与控制技术以及农产品绿色

高效物流技术与物流智能化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流通安全;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有害残留物质检测试剂及快速检测卡的开发和产业化,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

八、社会发展应用

强化科技对社会治理体系的支撑作用,推进系统性科学研

究、技术开发及应用,围绕节能环保、全域旅游、智慧城市、文化创意、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以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安全防控。降低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

(PM2.5)年均浓度,研发立体、时空监测(细颗粒物、污染气体等)仪器装备,加快成熟产品的产业化;面向污染源超低排放新标准要求,开发高精度污染源排放烟气在线监测仪器装备,以及超低减排技术方案;面向工业园区监测需求,开展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协同处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及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与削减技术研究。

土壤环境安全防控。研发土壤养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

水环境安全防控。研发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按

不同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增容措施,以减少水体污染源,加大水环境容量,降低水中主要污染物氨氮与粪大肠杆菌的浓度为目标,研发基于遥感监测的覆盖全流域的监控网络体系。开展重点行业、重点流域与重点湖库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区域面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研发针对不同污染物在事故发生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工程和污染物削减技术等。

(二)智慧城市

加快5G网络建设,积极拓展“互联网+”思维,引进利用云

计算、大数据、导航与位置服务、信息安全等方面科技成果,强化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城市各部分功能实现智慧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三)社会事业

创新文化科技融合体制机制,加大文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支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产学研用结合,支持医院、企业、科研机

构等共建研发平台、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推进全区卫生健康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推广“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新形态。

促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在体育产业的深入应用。

(四)公共安全

针对生产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监

第五章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在经济社会规划工作中的引领地位,进一步完善党委

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规划实施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机构。全区依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突出各自特色,强化科技发展部署,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战略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和协调,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

建立健全科技专家委员会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决策咨询。

支持新型智库、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桥梁、纽带和协调作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研究、法规制定、规划编写、标准制定、技术和服务推广。

二、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好重大项目对

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围绕规划目标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各类重点项目,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制度,有序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积极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接,争取更多试点政策支持。

具体工作。

三、加大要素供给

加强政策和资源要素供给。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

资结构,编制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年度财政预算,提高政府投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规划重点领域。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加强对能源、水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加强环境容量控制,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大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发

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服务。完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优化完善区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监督制度。

四、加强动态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针对主要预期性指标进行跟踪评

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根据规划评估情况,及时调整规划执行计划,必要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形成“实施-监测-评估-调整”的规划动态维护机制。

加强考核评价。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

大绩效考核力度。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社会公众参与。

五、营造创新氛围

坚持创新在全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树立以人为

附件

项目名称

研究内容

所属领域

高效节能氮氧分离碳分子筛开发

研发高纯度低能耗碳分子筛,可以有效的提升制氮设备的效率并降

低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高端装备

制造

冷链运输氮气保鲜设备开发与制造

开发一种和集装箱配套使用的制氮机,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噪音

小、智能化(一键启动)等特点。

极简顶盖产品的组件自动成型与产品自动化组

装设备研发

研发极简顶盖产品的组件自动成型与产品自动化组装设备。

锂离子方型动力电池顶盖产品的复合型焊接激

光应用

锂离子方型动力电池顶盖产品的复合型焊接激光应用研究。

锂离子方型动力电池顶盖产品的外观视觉检测

设备应用

研究开发AOI(全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基于光学原理对于电池顶

盖产品的外观缺陷进行检测与判断。

数控高端面/外圆磨床的研制

数控高精度端面/外圆磨床的整机设计。

数控高精度双头磨床的研制

数控高精度双头磨床的整机设计。

数控高精度细长杆(丝杠)外圆磨床研制

数控高精度细长杆(丝杠)外圆磨床的整机设计。

数控高精度细长杆(丝杠)硬车削机床的研制

数控高精度细长杆(丝杠)淬火后硬车削车床的整机设计。

数控高精度轴承沟道磨床的研制

数控双头车床的研制

数控双头车床的整机设计。

一种方便教学用的数控铣床的研发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受现有教学设备制约,数控机床技术教学

质量难以提高,开发一种方便教学的数控铣床。

13

综合误差补偿的异形复杂曲面加工中心关键技

术研发

综合误差补偿的异形复杂曲面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发。

14

MEMS压阻式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发带有非线性误差与退滞误差校正功能的新型MEMS压阻式

压力传感器,兼具高灵敏度、高线性度、低温漂、风速补偿等特点,

可应用于液压、石油、化工、橡胶、汽车、医疗、空调、水处理等

多个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景。

15

高端精密微小型轴承套圈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

业化

主要研发有尺寸精度高、力学性能优良、性价比高的为高端精密微

小型轴承套圈,可应用于各类机械高速型电机用轴承、高精密仪器

用轴承(如流量计等)、电子遥控设备用轴承(如无人机等)等。

16

起重机链条自动断链技术研发

主要研发稳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配套性好的起重链条自动断链

技术,以满足不同链条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的技术需求,有效降低

在断链流程上的投入,推动技术大面积推广运用。

17

深海油田作业专用套管分岔式油水两相高效分

离装置研发

主要研究开发套管式多分岔管道油水高效分离装置,有效解决传统

陆上油田油水分离器占地面积大、分离效率低、处理深度不足等问

题,提高分离速度和指标,满足深海条件下原油现代化绿色高质量

开采需求。

18

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

通过研究水泥配合比、制备工艺、原材料性能及装配式建筑及建筑

外立面装饰等,确定超高性能混凝土最合理的配合比及制备工艺,

并进行大范围推广示范应用。产品主要用于房建、桥梁、水利工程

等领域,可用于房建主体结构、外立面装饰,桥梁桥墩结构、桥面

铺装,水利沟渠等。

装配式建

19

湿法工艺下的大产量砂石骨料尾矿综合利用技

术研究

研究湿法工艺下的大产量砂石骨料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低功耗物联网通讯收发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发集成数字可重构多模多频射频功放、双工器、S0I天线开

关的射频前端单芯片,推动LTE多模芯片大规模量产;并通过多模

移动智能终端关键芯片技术使LTE-A支持MIMO多天线,适应全球

所有制式。产品主要应用于物联网通讯收发。

新一代信

息技术

21

高精度磁编码器芯片研发与产业化

主要研究高性能扇形MAGFET磁敏传感器阵列、高精度磁编码器解

码算法、高速高精度A/D转换电路、工业级芯片可靠性研究四方面。

项目采用扇形分裂漏磁敏传感器阵列,18级流水线的磁编码器解码

算法,基于国产自主32位高性能MCU处理器的嵌入式处理技术,

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磁编码器ASIC芯片,从而打破国

外厂商长期垄断市场的局面,为我国2025智能制造的核心器件提

供安全保障。

22

环保石灰窑石灰石自动煅烧控制系统

研发环保石灰窑石灰石自动煅烧控制系统。

调压稳压配电节能管理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研发具有主界面显示、趋势曲线图显示、

实时报表显示、系统运行状态显示、远程抄表等功能的系统。采用

RTU(远方数据终端)、同步开关技术,监控和管理建筑物内的机

电设备,实现增容、节能,稳定电压质量。主要用于商场、写字楼、

医院等场合。

24

液压活动坝远程监控系统

研发活动坝远程监控系统,无需人员值守,只需手机或者电脑联网

即可实时监控活动坝的运行参数,并根据需要也可远程操作活动坝

的运行,对潜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杜绝安全隐患。

25

智慧能源监控管理系统的研发

主要研发由监控管理云系统、监控管理终端APP、监控管理短信系

统三大部分组成的智慧能源监控管理系统,集Web服务器、数据服

务器、通讯服务器、采集器以及电力电子设备物联网技术等功能,

可用于建设智能运维数据中心,开展电力智能运维、电力物业、能

源管理服务。

26

智慧社区系统开发与研究

研发社区治理新技术,支持社区服务活动。

27

灰岩矿山大直径溜井防治水处理技术研究

灰岩矿山大直径溜井防治水处理技术研究。

新材料

28

大型露天矿山第四系混杂条件下矿石选采及综

合利用技术研究

大型露天矿山第四系混杂条件下矿石选采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29

长九神山矿大断面深溜井快速掘进工艺关键技

术研究与应用

长九神山矿大断面深溜井快速掘进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30

废旧橡胶制备气凝胶材料及在墙体材料的应用

通过设计气凝胶模具,设计符合生产需要的墙体气凝胶材料,达到

隔音、绝热效果。

31

干法烟气脱硫专用氢氧化钙的开发

开发适用于干法烟气脱硫的专用氢氧化钙产品,建立专用氢氧化钙

的技术指标体系,形成干法烟气脱硫专用氢氧化钙的生产工艺。

32

高导超低氧超细晶无氧铜带开发

采用先进的非真空熔炼精炼技术、新型电磁连铸技术和精确板带控

制技术,有望制备出目前微电子、5G、新基建、电力、交通、新能

源汽车、家电等领域亟需的卡脖子材料-高导超低氧超细晶铜板带

材,形成万吨级的产能。同时可辐射高性能青铜、黄铜、白铜等铜

合金板带材的制备领域并提供借鉴,促进我国高端铜板带材加工能

力的提升。

33

高活性的碳酸钙粉体研发与工业化生产

研发高活性的碳酸钙粉体。

34

环境友好型阻燃EV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利用填充粉体的超细化和表面改性技术、高聚物的合金化、复合材

料的协同技术等生产高效阻燃、力学性能优良、无污染的EVA复合

材料。

35

纳米超轻改性气凝胶保温面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发具备轻薄、隔热、抗寒、耐高温、高弹、低导热等优良性

能的气凝胶面料。项目以纯棉白坯布为基布,以聚氨酯为粘合剂和

交联剂,用SiO2气凝胶作保温增强相的一种复合涂层织物。通过

对SiO2气凝胶进行改性处理,解决气凝胶材料固有的易碎、掉粉

等缺陷,在保留气凝胶最轻、最隔热特点的同时将气凝胶做到柔性

可穿戴,并将其应用到服装上,技术已经成熟,相对领先,可以做

到量产。

36

新型耐高温高压阻燃绝缘玻璃纤维套管的研发

及产业化

研发一种新型耐高温高压阻燃绝缘玻璃纤维套管,可保护液压软

管、管路、电缆和接线以及其他关键部件免受高温、火花和直接火

焰的危害,具有一定弹力,能抵御外界重压和基础沉降所引起的破

坏。主要用于钢铁、冶炼、船舶及化工等行业高温、加热区域电缆、

流体管路、轧机电缆、油管、锯切围边电缆,发电机组,电器电压

设备,大型建筑,液压系统,汽车线束及排气管等领域。

节能环保型门窗集成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研发节能环保隔音型折叠门、推拉功能的平开门、低噪音可遥控的

节能环保型内置百叶推拉门、一键转换式内开内倒窗、窗边节能副

框等产品。

新能源和

节能环保

38

纳米级锂离子方型动力电池顶盖研发

依据纳米处理与注塑的密封特性,创新设计极简类电池顶盖结构,

达到更薄更轻、工艺更简化,降低制造成本。

39

三元锂动力电池资源化高效回收利用关键技术

研发与产业化

主要研究废三元锂动力电池低温碳化冷凝分离的环境友好型工

艺、废三元正极材料MVR蒸发+Oslo结晶回收分离技术和三元正极

材料前驱体单釜连续工艺优化和全流程控制技术,有效解决废锂电

池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实现三元锂动力电池资源化高效回收利

用。

40

失效催化剂再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

研发出一套先进的技术工艺,运用先进的工艺处理设备,从废弃催

化剂中提取出铝制净水剂、混合稀土、贵金属等产品。

41

“秋浦花鳜”池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

产业化

研究秋浦花鳜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特色农林

42

工夫红茶精制关键工序耦合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针对目前祁门工夫红茶精制生产的突出问题,在原单线单机作业的

基础上,对原红茶精制单线流程进行单机替换、改进与联装,并在

关键工序增加两循环流程,实现该工序装备和工艺耦合,消除筛面

上头子茶囤积现象,茶叶精制全程自动连续流水作业,提高精制效

率。

43

黄精清洗去泥边角料收集高压喷淋机研究与应

研发一种一体化冲洗设备,包括推送原料装置,高压冲洗装置,振

动筛选装置,升降收集装置,风干装置。

44

基于品系优选的中华鳖增效养殖模式技术示范

与推广

基于秋江花鳖品相佳、价值高,日本鳖生长快、抗病性强的特点,

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及杂交育种方法,获得生长快、品相佳的

中华鳖新品系,并开展基于新品系的综合种养增效养殖模式探索,

可丰富中华鳖种质资源,提升养殖效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5

基于设施蔬菜化肥使用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及示

以区域内设施主栽蔬菜品种为对象,开展高肥效品种的筛选、高效

肥料绿色替代及高效精准减量施肥技术的研究。

46

苹果梨育种研究

育出高品质金星苹果梨。

47

皖南草鸡无抗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皖南草鸡繁育研究及其操作规程的制定、皖南草鸡新型饲料配制研

究。

48

皖南牛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主要从皖南牛生态养殖、饲料草开发、粪污利用、疫病防治、

良种繁育等方面着手,优化皖南牛养殖方案,建立皖南牛特色健康

养殖模式,实现地方牛品种养殖模式重大创新,形式技术集成和示

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促进地区肉牛事业发展。

49

养殖业污水处理一体化平台研究

开展对中小型养殖业污水的水量及水质的研究,结合高效气浮和生

物强化处理技术,开发养殖业污水处理一体化平台。

用夏秋茶原料加工九华钵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

通过研究红外光电色选除杂技术提纯原料,外源生物酶揉捻发酵减

轻夏秋茶苦涩,添加箬叶汁(粽叶)压形和电磁提香灭菌新工艺提

香保健,天然洞藏陈化新工艺智能陈化和清洁优质贮存等,推动夏

秋茶鲜叶原料资源高效利用,促进九华钵茶提质增效,扩大产能。

THE END
1.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是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广大农药经营单位自愿、免费使用。现将本系统使用相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用户协议 为确保本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服务质量,在使用本系统前,请务必仔细阅读《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用户服务协议》(见附件2)。该协议将在首次打开本系统时自动https://www.icama.cn/portal/homepage/getpitai.do?id=2c9280e5635ee6ca016371c08b420dbc&type=1
2.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下载及使用简介打开电脑浏览器,在百度上输入"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 打开页面显示如下: 点击继续浏览(上图指示处),允许访问。(如有杀毒软件可关闭或卸载) 点开"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点开指示处下载软件 点"运行" 继续点:下一步/安装/完成 点:确定/确定/同意 https://www.meipian.cn/1iwgcyuq
3.中国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可免费使用2018年5月18日,中国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对外正式发布了《农资进销存管理系统使用说明》,这将给广大农资经营者带来巨大福音。 随着新《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各地都在开始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相关政策的落地,全国上下展开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申请新《农药经营许可证》的“运动”。 http://www.saomage.com/h-nd-126.html
4.云南农药监管平台企业端下载云南农药监管手机app下载云南农药监管app是一款农药相关的监管办公平台,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办公服务,线上的信息监管便捷,还有众多的查询、服务系统,有效帮助用户进行快捷的办公,登录平台用户可在线查看农药批发企业信息,提供完善的农药监管功能,实时掌握农药动态和数据,提高工作管理效率,随时随地进行办公还有信息的查询。 https://www.9k9k.com/app/36580.html
5.云南农药监管手机app下载云南农药监管app是一款数字农药平台,时刻的关注农药的动态,可以进行一键打印,随时随地打印农药证书,对于农户来说,这款软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农药对于农作物来说很关键,农户们可以将自己买到的农药进行日期查询,以防自己买到伪劣产品,是一款可以保障农户们权益的软件。 http://www.yx007.com/azapp/111610.html
6.潍坊市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台账使用关系图.PDF潍坊市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台账使用关系图 登录平台网站注册企业账号 下载客户端(电脑端、手机端) 修改密码 添加企业人员 维护库存 (添加农药产品) 添加进货台账 操作销货台账 经营许可申请 1 潍坊市农药监管追溯平台 农药经营单位台账使用指南 (2018.6.11) 一、申请平台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9/0502/8031006116002021.shtm
7.综合性能范文12篇(全文)进一步加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监管职能,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 建立信息监管平台, 从而实现对检测过程的全程视频监控, 并对检测数据的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落实道路管理部门监管职责、规范车辆检测机构经营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监管方式的增加, 丰富了监管手段和监管内容, 使监管工作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事后到实时、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b9n52g3.html
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完善数字农药监管平台,制定实施方案,综合利用物联网、3S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农药监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农药登记数据、市场执法监管数据互通共享,优化农药市场监管,为基层开展农药执法监管提供支撑服务。推进高毒农药追溯系统建设,强化农药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设电子追溯码体系,https://xczx.nwsuaf.edu.cn/sndtB/750260a4569b4153b2a20a6e3c0f4ef7.htm
9.废弃油脂回收管理制度(精选12篇)3.3 开发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及时获取监测数据,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各地區应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及时接收和反馈信息,核查和处理违法行为。 nlc202309080848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qj1q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