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白酒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这一年,国窖1573获有机白酒认证,这段始于2001年的有机举措,甚至世界奢侈品绿色风尚之先,成为中国有机白酒的开山之作。
泸州老窖公司高层带领老窖的酿酒团队,对消费者做出“坚持有机酿造”的承诺,这一句承诺,彻底掀开了中国有机白酒进程的序幕。
国窖1573酒酿酒的原料是别处不可得的泸州糯红高粱的优品种——国窖红1号,更是在有机原料基地生长、收获的有机高粱。
绝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和农药,依靠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设施来防治病、虫、草害;
注重合理轮作、水土保持、豆科作物种植、秸秆还田、沼气建设;
重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
曲药的原料必须是有机小麦,有机白酒的制曲有自己的独立生产线,储存设备与其他普通白酒更是的分离。
在有机白酒的身后,不仅是严格的生产模式,还有强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斗转星移,万物更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在生产有机白酒的同时,泸州老窖开始探索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线流动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转变。用家禽排泄物形成的沼液种植有机高粱;用种植的有机高粱酿造有机生态酒;用高粱的规模化种植打造绿色生态基地,并通过绿色基地开启“中国白酒金三角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之旅”。一条完整的“绿色有机产业”循环生态链成型,同时也推动有机肥料、有机饲料及畜牧业等下游产业链创新。
2010年,一个依托“名酒”建设“名园”打造“名村”的“名酒名园名村”项目启动,探索“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力求在泸州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业农业园区化、村落民居近郊旅游化以及产学研、贸工农一体化。
泸州老窖的有机白酒概念,在泸州带出了一个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机白酒带来的还不止这些。
有机白酒带来的是有机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品味艺术。
从人的感官体验出发,体验酒液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上的绽放,回味层次丰满、平衡协调、雅韵留香的清新脱俗之美,再辅以音乐、艺术的美感传导,达到深度的饮酒体验。
面对国窖1573中国品味,如果你品不出其中的有机美味,那么只可能是因为你的味觉被破坏了;如果你领悟不到其中的有机健康,那么只可能是因为你还不懂得生活品位的意义。
泸州老窖有机白酒开启了中国白酒的奢侈品时代,有机食品认证、20万亩有机原粮生产基地、持续酿造430余年的1573国宝窖池、传承23代的古法酿制技艺,造就了国窖1573中国品味的品质。它的出现,在中国白酒市场上带来的,是白酒行业的竞争由需求性竞争过渡为品牌竞争,多家品牌纷纷跟进,中国白酒更、更有内涵的竞争时代开始了!
多年以前,歌手齐豫吟唱着三毛的人生感悟:“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哪料如今竟一曲道出了城市人的都市田园梦。
这个梦,其实就是“有机梦”——“不有机,毋宁弃”。
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的追求。
因此,有机的本质在于——自然。
泸州老窖的“有机”正是基于此。
源自唐古拉山脉的长江水系与发源于盆地境内的沱江水系,构成了泸州水源的“主动脉”,两江交汇处上承天候,下载厚土,经过亿万年,吸纳各种精华,形成了泸州城中的泉眼。于此得天独厚的“有机”酒道之脉,从泸州的个酿酒作坊“舒聚源”直到今天的泸州老窖美酒,已然见证了438年承道者的历史选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粮乃酒之肉”,酿酒之佳者,必优其原料。
就在国窖1573的故乡,有一座海拔不过数百米的“凤凰山”,山下有一眼“龙泉井”,四季常满,清冽微甘的泉水与山间飘荡的桂圆甜香交织融汇,沁人心脾。酿造国窖1573的水源便萃取于此。
据现代科学研究,龙泉井水是凤凰山地下水与泉水的混合。这种完全天然而有机的源头活水包含着大量的微量元素和各种富氧矿物质,能够极大地促进酵母的生长繁殖和酶代谢,特别有利于糖化和发酵。这样,取水酿酒才能实现有机白酒醇香的浓郁口感。
纯正的有机白酒除了水之天然、法之传统以外,更重要的是酿酒的有机谷物,即“糯红高粱”。
125天前后成熟,母株高度达到顶端至地面约3米左右,误差不超过25厘米。茎粗与人食指相仿,穗长约37厘米,保障颗粒数为5100颗左右,每一颗红粮之间的差异度也不会超过百分之十。淀粉含量为62.8%,其支链淀粉比额超过90%,富含的单宁、花青素等成分,其微生物酚元化合物可赋予白酒特有的芳香。
全部使用沼气液、植物油饼等有机肥料,不使用任何无机化肥、农药,保证了“糯红高粱”血统的纯洁。
泉水、糯红高粱,成为泸州老窖有机白酒的两大基石。
有机白酒,一在于其出身天然,二在于其能带来健康。
科技人员曾经通过一系列试验去研究泸州老窖,证明其438年持续发酵的国宝级窖池中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香菌株,更在漫长的时光中优胜劣汰出几百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它们既是醇厚浓香的滋味保证,也是健康臻享的基础。
国窖1573倡导这样的饮酒理念:健康饮酒,喝有机白酒;品味与健康,一个都不能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们饮酒理念的颠覆,也掀开了中国有机白酒文明的帷幕,也将掀起又一轮新的品味艺术的千帆竞技,其领舞者,正是泸州老窖。
有机白酒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一场味觉的革命,这是由一粒粒红粮撬动的中国酿酒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8000万年前的侏罗纪,蜀南泸州只是一片洪荒。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撞,引发了四川盆地的陆地上升。海水退却后,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与页岩沉积物浮出海面,曾经的沧海万顷,通过风化、熟化、腐化、生化冲积等变因,逐渐形成了紫红色的千里沃壤。
冰川时代结束后,整个大陆架温度随之升高,空气对流加速。唯独西伯利亚的寒风犹如上天指派的使者,精心呵护、培育着这块“紫色盆地”;千万年中,它从世界的西北部到黄土高原,沿途采撷土壤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再翻越秦岭关山,为这里带来丰厚的营养物质。
而由于矿物质的缺少,则形成了弱酸性的地下水源,如此独特土质和水源,自然孕育出独有的品种,酿造国窖1573的原生糥红高粱在物竞天择中便诞生于此!
糯红高粱和这片紫色岩土之间同生共息,同样的种子,挪出这片土地后,就不再是受青睐的酿酒原粮。反,其他品种的高粱种植,也无法契合这片神奇的天赐土壤。
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富足而闲适的人们发现了这些谷物的神妙之用,从此,它们不再沉睡,而是化作一滴滴令人如痴、入梦、飞仙、狂歌的琼浆。
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酿造谷物酒。
泸州酿酒,肇自远古,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自东汉以来,泸州即有种植糯红高粱的历史,蜀汉建兴三年(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出兵江阳(即泸州)忠山时,兵中瘟病横行,于是让人采百草制曲,以城南营沟头龙泉水酿酒,治疗瘟病大有成效,配制曲药酿酒的方法后成为泸酒起源的一段佳话。
高粱种类繁多,分布很广,依穗的色泽可分为红高粱、白高粱、黄高粱;依性质分为糯高粱和粳高粱。而糯高粱,由于其独特的品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酿酒的好原粮。
早在宋代,泸州和泸南地区就盛产高粱、玉米、糯米等酿酒谷物,酿酒原料十分丰富。在数千年来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酒城泸州进化出中国适宜酿造超高档白酒的高粱品种。泸酒的用粮恰恰以泸州当地种植的具有吸水量少,吸水率高、吸水膨胀率小和糊化温度低等工艺特点与淀粉含量高(特别是支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和单宁含量适中、脂肪含量低、玻璃质少等品质特性的糯红高粱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这就科学地说明了历代诗人为什么要“衔杯却爱泸州好”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泸州的糯高粱就成就不了今天泸州酒的典型风格。
岁月在穿梭,糯红高粱还在穿越,接受时光老人的遴选和挑剔。
“国窖红1号芽鞘呈紫色,细苗绿色,抗病率高,籽粒含粗蛋白丰富,酿酒品质好,出酒率高,是截止目前的高粱品种。”这也是老窖有机高粱研究所的院士们历经多年的不断改进,精心培育出的一款品种。
糯红高粱与泸酒,到底谁选择了谁?
其实这个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高粱与泸酒如同灵肉一体,离了糯红高粱,泸酒便不再是泸酒,而不酿泸酒,糯红高粱又怎称“冠军高粱”?
这是几千年大浪淘沙后形成的共生,糯红高粱对于泸州老窖的意义,由此可知。
糯红高粱,这个经过几千年甄选出来的“真命天子”,如今安心地坐卧在自己的世界——那两座紫色山坡之间,以自己高贵的血统,为泸州老窖的品质做好的注脚。
许德富:用知识回报家乡惠百姓
白酒专家返乡创业
近日,我们来到分水岭乡观音阁村一组,在一片绿树环抱的密林深处,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占地达30多亩的“颐林酒庄”出现在眼前。一位40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同工人一起,翻混酒糟……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中年男子竟是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拥有多项国家荣誉,同时也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许德富。“我放弃这些殊荣返乡创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利用我的知识技术回馈生养我的这片土地。”
许德富(左)与工人一起搅和酒糟
勤学苦练
山里娃变身酿酒专家
许德富,分水岭乡观音阁村人。曾就职于泸州老窖20余载,先后担任过研究室主任、车间主任、生技处长等职,并成为了国家注册一级酿酒师、一级品酒师等技能、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青年专家,不仅成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还是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获得首届四川酿酒大师、泸州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1991年1月,即将毕业于四川轻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发酵工程的许德富前往泸州老窖有限公司,开展为期3个月的毕业论文研究。
刻苦的他主动担当起了每天20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操作。白天和工人们干着推鸡公车、装甑等体力活儿,双手打起血泡,变成干茧,汗水湿透衣裤,他从不吭一声。晚上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困了就靠在窖池边打个盹……他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从一道道“口授心传”的工序操作过程中,许德富体会了白酒酿造的真谛和老窖传统工艺蕴藏的科学内涵与酿造魅力,并正式成为了泸州老窖公司的一名员工。
其后,许德富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和勤奋刻苦,相继研究完成了《泸型酒窖泥功能菌应用研究》、《LR功能菌分离与应用研究》、《泸型酒酿造的操控工艺研究》等科研项目,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明了“窖外香醅发酵技术”,成功应用于泸州老窖酿酒生产,提高基酒品率达15个百分点;创建了“有机酸抑制发酵理论”,该理论运用于指导酿酒生产,降低粮耗13%以上,降低曲耗35%以上,为企业增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泸型酒酿造的操作工艺研究》成果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LR功能菌分离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返乡建酒庄
要让一方百姓家门口就业
2009年1月,为了支持泸州老窖公司内部改革,许德富主动与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当年春节,他回家看望父母时,看到村里依旧是一条泥结石公路,特别家乡父老依旧得靠外出打工增收致富时,他的心头掠过一丝愧疚。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并通过融资,于当年10月投入1200多万元,在分水岭乡租用了30多亩土地,兴建起集研发、酿造、贮藏于一体、年酿酒规模达1500吨的“颐林酒庄”,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同时还投入120多万元,为村民硬化了2公里的出村水泥路。
为了扩大生产,许德富的“颐林酒庄”在解决50多人就业的同时,还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专门建成了两个包装企业,解决了部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
为了带领更多乡亲致富,许德富酒庄的酒糟在供自己养猪、养家禽的同时,其余的全部免费提供给周围村民发展养猪和家禽喂养。如今,在许德富的带动下,观音阁村已成为该乡大的养猪和林下鸡养殖基地。目前,许德富正准备为村里的生态猪、绿色鸡注册品牌,成立合作社,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并通过酒庄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许德富,男,1968年8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国家注册一级酿酒师、一级品酒师、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工艺大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青年专家,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就职于泸州老窖20余载,先后担任过研究室主任、车间主任、生技处长等职,曾获得首届四川酿酒大师、泸州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毕业于四川轻化工学院。现泸州精圣酒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精圣酒庄创始人。
在老窖,许德富的勤劳与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受到大家的肯定,尤记得许德富担任科研员时,他带着在酿酒生产中发现的疑虑,先后提出并立项了系列科研课题,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不仅负责课题方案、技术路线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而且还亲自实施和督促实验操作,试验样品多的时候还亲自加班加点检测,他对待科研工作常常不分白昼,他说:“睡眠不够,不要紧,身体受不了,也不要紧,只是一心想做好,做得更好,是自己想要的,再累也不觉得苦,只为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从初进入老窖到今天,许德富已经走过了17年,从高度负责的技术人员到睿智成熟的企业高管,许德富对泸州老窖已留下道不尽的深情,他说这份已融入血脉,深入骨髓。
初的梦想开始,一步一步地实践着、摸索着。这个过程中,双手从血泡到干茧,汗水湿透衣裤,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已然是数不清了。从一道道“口授心传”的工序操作过程中,他体味了白酒酿造的真谛!他领悟到“白酒传统酿造的精髓必须继承,白酒传统酿造的工艺必须创新。”
一直以来都作为浓香天下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以振兴白酒工业为己任,对白酒行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白酒结下的不解之缘让他再也无法置身之外了,落叶归根,泸州老窖便是家,是港湾,有家的地方便有一份“拿得起,放不下”的情。他是泸州老窖集团中国白酒青年专家许德富,他用这份陪伴他多年的情倾情诠释了《一五七三酒飘香》,这首饱含激情的歌表达了他对国窖浓浓的爱。昨日,记者走近了许德富,了解了他的人生,了解了他的国窖情。
科研无止境为老窖争光辉
许德富,高级酿酒师,高级品酒师。于1991年7月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发酵工程,工学学士,进入泸州老窖工作,现任泸州聚香林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白酒知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泸州市杰出青年创新带头人,泸州市第九批拔尖人才,四川省科技标兵,四川省首届酿酒大师,先后完成二十余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创建七大白酒产业理论。
在老窖,许德富的勤劳与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受到大家的肯定,尤记得许德富担任科研员时,他带着在酿酒生产中发现的疑虑,先后提出并立项了系列科研课题,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不仅负责课题方案、技术路线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而且还亲自实施和督促实验操作,试验样品多的时候还亲自加班加点检测,他对待科研工作常常不分白昼,他说:“睡眠不够,不要紧,身体受不了,也不要紧,只是一心想做好,做得更好,是自己想要的,再累也不觉得苦,只为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