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19日,受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委托,由华中农业大学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柑橘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顺利召开。由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周卫研究员等七位咨询专家、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钟大森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科发院项目管理处梅方竹处长及杨毅主任、项目首席专家胡承孝教授、各课题负责人及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湖北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项目骨干成员60余人参加会议。
(9月19日启动会议)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致词)
项目首席专家胡承孝教授汇报了项目研究背景及现状、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课题设置等内容,对研究预期成果、年度研究计划和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等作了阐述。各课题负责人胡承孝教授、张宏宇教授、豆威副教授、陈国庆研究员、钟广炎研究员、彭良志研究员依次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专家组经过现场质询与讨论,认为各课题实施方案紧扣研究目标,总体思路明确,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详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组织科学,考核指标具体,工作进度安排合理。专家组同意通过各课题的实施方案,并就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议。
主要建议:
一是强化区域特色。要摸清家底,建好、用好大数据,明确各示范区“两减”的对照,对照不同柑橘产区实地调查数据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实施方案,共性课题要与区域特色融合并相互借鉴,使区域的实施方案应是“量身定制”的,避免趋同,明确各区域的考核指标通过哪几个环节、哪几个路径去实现,抓好集成示范,真正把“多的”减下来,避免大家都用“一把尺子”。
二是强化重点突破。要把“科学定量、替代减量、协同增效”12个字落到实处,上下游衔接,共性技术与区域协同;集中经费重点突破,建立“固定模式、固定示范”,突出重点柑橘品种、主要土壤类型,把成本控制指标、产品品质指标加进考核指标中;每位骨干人员抓100亩左右示范园,弄清现状,落实方案,建立台账,痕迹管理;开展“大合作”,与柑橘体系既联系又区分,与政府结合发挥好“四两”的作用,与企业结合做到“亲”而“清”,解决产业突出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强化科技引领。基础研究要有高度,兼顾产业目标与科学目标,建立长期试验示范基地,注重技术储备(如砧木、智能识别等);引进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如4R(rightsource,rate,time,place),重视技术集成与提升;加强沟通协调,规范指标和概念的表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打造标杆性项目。
(胡承孝教授在会上汇报)
杨毅主任强调了依法依规使用经费和切实履行法人单位的管理职责。项目首席专家胡承孝教授代表项目组感谢咨询专家组和领导们的悉心指导和宝贵意见,表示一定在完善、落实实施方案中加以消化、吸收,要求全体项目成员完善方案、迅速实施。
他要求:
一是落实任务抓团队。要根据专家组建议尽快完善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子课题任务书,细化明确试验示范方案,落实试验示范基地;要全面审核、签订子课题任务书,组建团队,切实把任务落实到人、到地。
二是围绕目标抓集成。要围绕2个“目标”、3个“度”,多调研思考、多谋划设计、多协作落实,突出区域特色,加强组装集成,形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方案和模式,大集成、大合作促生大成果。
三是明确问题抓突破。要以推进柑橘施肥用药习惯的历史性转变为担当,抓关键路径或环节,如专用肥、有机肥及绿色防控等,集中集成,办好示范点,做到可考核、可操作、可转移,实现“双减”目标。
四是沟通协调抓合作。要加强战略思维,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项目影响力,既加强与国家、地方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及农业部“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一控两减三基本”、“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重点试验示范紧密结合,又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结合,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转化与服务体系。
五是夯实基础抓长远。要围绕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加强现状调查与对比分析,建立基本研发档案、基本数据库、长期定位试验或观测点,筑牢科技基础,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