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农[2022]116号
———————————————————————-————
关于发布扬中市2022-2023年全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
根据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发布2022-2023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苏农科[2022]1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农业产业特点,遴选我市2022-2023年度农业主推技术18项,现予发布。
请各农业推广单位及时做好技术示范推广和指导培训工作,引导我市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应用。
附件:2022-2023年扬中市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
?2022年11月18日
目?录
1、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
2、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栽培技术
3、稻麦周年轮作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技术
4、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5、油菜优质轻简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6、桃绿色优质高效关键技术
7、早熟梨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8、高垄半基质草莓轻简化栽培模式
9、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控药减损绿色防控技术
10、农区肉羊规模化舍饲健康养殖技术
11、禽蛋质量安全综合提升技术
12、畜禽主要疫病防控技术与净化技术
13、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鮰鱼、鲈鱼、草鱼等大宗鱼技术
14、河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15、青虾“五好”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16、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
17、稻田综合种养生态高效技术
18、传统PE地膜减量替代技术
一、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
技术名称: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
技术概述: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使得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二次吸肥高峰同步。创新了一次施肥满足水稻一生优质高产所需的“缓混肥”。以“专用缓混肥”为核心,结合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水分精确灌溉和穗肥精确诊断,达到水稻“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是一项经济、环保、高效可行的先进实用技术。
推广应用情况:2021年,在全省49个县(市、区)建立示范区。该技术减少机插水稻施氮量20%左右、增产6%以上、节省施肥用工3-4次、稻米食味值增加5%以上,并能有效减少氨挥发和径流氮排放。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缓混肥料的选用。选用由多种缓控释肥经过科学组配形成的水稻专用缓混肥,氮释放特性与当地高产优质水稻需氮规律同步,要求粒型整齐、硬度适宜、吸湿少、防漂浮,适宜机械侧深施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确定缓混肥的氮磷钾比例,肥料氮含量30%左右。
②机插侧深施肥。精细平整土壤,耕深达15cm以上,选用有气力式侧深施肥装置的插秧机,根据田块长度调整载秧量和载肥量,实现肥、秧装载同步;每天作业完毕后要清扫肥料箱,第2天加入新肥料再作业。
③精确诊断穗肥。水稻倒3叶期根据叶色诊断是否需要穗肥:如叶色褪淡明显(顶4叶浅于顶3叶),则籼稻施用3kg、粳稻5kg以内的氮肥;如叶色正常(顶4叶与顶3叶叶色相近),则不用施用穗肥。
④精确灌溉技术。移栽返青活棵期湿润灌溉,秸秆还田田块注意栽后露田,无效分蘖期至拔节初期及时搁田,拔节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浆后期防止过早脱水造成早衰。
2.配套技术
①精细整地技术。根据茬口、土壤性状采用相应的耕整方式,一般沙质土移栽前1-2天耕整,壤土移栽前2-3天耕整,粘土移栽前3-4天耕整。要求机械作业深度15-20cm,田面平整,基本无杂草、无杂物、无残茬等,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移栽前需泥浆沉淀,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田面水深1-3cm。
②壮秧培育技术。采用旱育微喷育秧技术等培养机插均匀壮秧,秧苗均匀整齐,苗挺叶绿,茎基部粗扁有弹性,根部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2-2.3cm,起运苗时,秧块不变形、不断裂,秧苗不受损伤。
③精确灌溉技术。移栽返青活棵期湿润灌溉,秸秆还田田块注意栽后露田,无效分蘖期至拔节初期及时搁田,拔节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浆后期防止过早脱水造成早衰。
④绿色防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治病虫草害。
适宜区域:有机插条件的水稻产区,尤其是规模化经营较为发达地区或农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推广应用200万亩,平均增产5%、减肥15%、品质提升5%。
注意事项:机具要求:侧深施肥装置基本配置必须是气吹式、气体强制输送装置,由施肥管接口、鼓风机、连接管和施肥箱等构成,安装在水稻高速插秧机机架上,在插秧的同时进行侧深肥联合作业。肥料要求:选用氮磷钾比例合理、粒型整齐、硬度适宜,粒径为2-5mm的圆粒型配方肥或缓控释肥料。可因地制宜选用“汉枫”、“中化”、“威尔盛”等品牌缓(控)释肥料。技术要求:侧深施肥要求施肥量精确、深度适宜。氮肥投入量一般可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30%。建议在插秧每亩施入缓混肥料折合纯氮常规粳稻12-15kg,籼稻9-12kg,施肥深度5cm左右。穗肥诊断:由于肥料总量和气候的不确定性,建议各地在倒3叶期进行苗情诊断,并确定是否补充穗肥。一般籼稻最多补充5kg尿素,粳稻最多补充10kg尿素;也可借鉴常规也是诊断标准1/3的用量。
二、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栽培技术
???技术概述:本技术围绕稻茬小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的产量目标,根据“以适宜(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花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每穗粒数,以抗逆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的技术路线,以“适播、精种、调肥、抗逆”为核心,以“播期播量与秸秆机还田、小麦机播方式协调、控氮补磷增钾增肥效、综合化调化保防早衰”为关键技术,通过因墒适播提高适期壮苗比例、精准追施拔节孕穗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主动抗逆及病虫草绿色安全防治提高抗逆应变措施有效性,突出机艺融合,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
推广应用情况:2021年推广应用1500万亩左右,一般可增产增效10%左右。
②精准高效施肥技术。根据产量目标和品种类型合理确定施肥量、根据品质要求合理确定施肥比例、根据苗情和逆境特点精准追肥。产量目标600kg/亩以上中筋、强筋小麦,适宜的施氮量为16-18kg/亩、拔节孕穗肥施用比例在40%以上,N︰P2O5︰K2O为1︰0.6︰0.6;产量目标500kg/亩以上中筋、强筋小麦,适宜的施氮量为14-16kg/亩,拔节孕穗肥施用在40%左右,N︰P2O5︰K2O为1︰0.5-0.6︰0.5-0.6;产量目标450kg/亩以上弱筋小麦,施氮量以12-14kg/亩为宜,拔节肥占20%左右,N︰P2O5︰K2O为1︰0.4-0.5︰0.4-0.5。基肥施用提倡种肥一体,要精准追施拔节孕穗肥,拔节肥在基部第二节间伸长2cm时追施,孕穗肥在剑叶抽出一半时追施。
③综合抗逆促壮防早衰技术。调整播期和进行种子处理以减轻冻害发生的机率;根据逆境发生特点选用适宜的缓解或补救技术;因品种类型合理化调化控防早衰增粒增重。
②因墒节水灌排技术。因区域、小麦生育期、天气状况等注意适时节水灌溉、排水降湿,实现节水节本高效。苏北麦区关键是根据土壤增情重点灌好齐苗水和拔节水,偏湿时加强沟系配套排水;苏中和苏南地区注重排水降渍,偏旱时适时补水。
③生化制剂应用技术。生长调节物质对专用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改善有效,但因专用型不同,效果不一样。采用矮苗壮、矮壮丰等拌种或喷施对中筋小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有利,肥士特拌种对弱筋小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有利。对群体过大、有倒伏风险田块,应及时预防,如镇压控旺、施用生长调节剂等。在小麦春季冻害发生后,一是要在低温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二是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可以争取动摇分蘖和后发生的高节位分蘖成穗,以挽回产量损失。花期前后喷施一次生长调节物质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适宜区域:全省稻茬小麦种植地区,重点在睢宁、新沂、铜山、灌南、赣榆、射阳、大丰、阜宁、建湖、淮安、涟水、金湖、洪泽、泰兴、兴化、姜堰、高邮、宝应、江都、仪征、如皋、海安、金坛、江阴、张家港、昆山、太仓等地。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推广应用1800万亩左右,2023年推广应用2000万亩。
注意事项:应根据水稻腾茬早晚、土壤质地、墒情状况、农机具配套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栽培管理模式。根据逆境发生类型、伤害程度、小麦苗情等情况主动及时抗逆。弱筋小麦更要强调适期播种,通过适度增密减氮实现品质提升。
三、稻麦周年轮作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技术
技术名称:稻麦周年轮作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技术
技术概述:本项技术在系统测定我省不同地区稻麦田杂草对常用及新型除草剂敏感性的基础上,筛选获得了高效、安全、协同增效的除草剂封杀组合,结合机插秧水稻、直播水稻、稻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要求及杂草田间发生规律,以协同增效的封杀除草组合在播(栽)后早期适量精准施药作为核心,构建了稻麦周年轮作田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体系。
推广应用情况:累计应用200余万亩次,在稻麦整个生育期内减少2-3次化除;平均每亩增收稻麦产量50kg以上。
针对稻麦高产优质栽培要求和杂草发生规律,基于“早期封杀+适期补治”策略,在稻麦播(栽)后15天内应用兼有封闭和茎叶处理作用的安全、高效除草剂封杀控草;药后定期监测,视田间草情补治,防控稻麦全生育期杂草。
水稻机插秧田。移栽前0-3天,用丙草胺+苄嘧磺隆(或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等)视田间水层状况采用粗喷雾、撒毒肥或植保无人机用药。移栽后10-15天,建立水层直接撒施双唑草腈(或丙炔噁草酮+丁草胺等),药后保水3-5天;或栽后15-20天,排干田水用丙嗪嘧磺隆+氰氟草酯(或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灭草松或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丙草胺等),兑水20-30L均匀细喷雾,药后1-2天建立浅水层,保水3-5天。
水稻直播田。①播后苗前封杀。旱直播稻播后苗前,“跑马水”落干后用氯吡·丙·异丙,兑水30L土表均匀细喷雾;水直播稻播后苗前,用丙草胺(含安全剂)+苄嘧磺隆,兑水30L土表均匀细喷雾。药后土表无积水。②苗后早期(播种后20-25天)封杀。可选用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灭草松(或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丙草胺等),兑水20-30L茎叶均匀细喷雾。施药前排干田水,施药后1-2天建立浅水层,保水3-5天。
稻茬小麦田。播后苗前,选用氟噻·吡酰·呋(或氯吡·丙·异丙或氟噻·吡酰胺),兑水30L土表均匀细喷雾封杀控草。药后视田间草情,选择甲基二磺隆(或唑啉草酯或异丙隆等)及其组合物防治禾本科杂草,双氟磺草胺(或氟氯吡啶酯或氯氟吡氧乙酸等)及其复配剂防治阔叶类杂草。
①稻麦田精整细作管理技术。加强稻田精整细作,秸秆深翻还田,减少耕作层杂草基数;平整田块,提升田块平整度和保水性能,推广应用高效精整细作管理技术。尽可能保证农田的平整度和保水性能,充分发挥水层等农业措施对稻田杂草的抑制效果;小麦播种后压田窨水利于促齐苗壮苗,利用作物生长优势竞争抑制杂草的生长。
②断源截流竭库拦截技术。在水稻播栽前,采取“拦网”的方式截流灌溉时进入田块的杂草种子,以达到清洁灌溉水源的目的。同时用网打捞漂浮的杂草种子,减少杂草种子输入“种子库”,降低杂草发生量。
③化学除草剂精准施药技术。根据杂草田间发生规律、田块平整程度、田间水分状况、除草剂新品种作用方式,推广除草剂精准施药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药械,均匀用药,且在施药前后提供利于药效充分发挥的条件,提高控草效果。用足水量,防止无人机等造成的漂移药害。
适宜区域:全省稻麦连作栽培区,重点区域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盐城中南部等县(市、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全省推广500万亩次以上,2023年推广1000万亩次以上,稻麦周年除草剂减少使用2次。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田草害防控创新团队(王红春,13770627067,hongchun023@126.com);江苏省植保植检站(吴佳文,19962009131,120334169@qq.com);泰州市植保植检站(王晓兵,13515156609)。
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技术名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技术概述: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通过种植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实现玉米单产不降低,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推广应用情况: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已试点多年,尤其在西南地区,目前全国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多万亩,该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已基本成熟。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①优选良种。玉米根据种植目标(鲜食、籽粒等),选用株型紧凑、熟期适中、抗病性强、适宜密植和宜机收的高产多抗品种;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早熟抗病宜机收品种。
②扩间增光。主推2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复合种植的“4+2”模式。带宽2.5米左右,玉米行距40cm,大豆行距30cm,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cm。
③缩株增密。根据土壤肥力适当缩小玉米、大豆株距,达到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玉米的种植密度相当,大豆种植密度相当于净作的80%左右。
④适期机播。麦收后,夏玉米夏大豆应适当晚播,避开花期高温和苗期芽涝,淮北夏大豆一般6月中下旬播种;淮南夏大豆一般6月下旬播种。选择符合种植农艺要求的复合播种机进行机械化作业,大豆玉米播深分别为2-3cm、3-5cm,一次作业完成播种、施肥等工序。
⑤适期机收。玉米适宜收获期在完熟期,对于采用果穗收获,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30%左右,采用籽粒收获,一般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0%左右。大豆收获时期在黄熟期后期到完熟期,豆粒归圆,摇动植株响声清脆,豆荚含水率在20%左右。对于先收作物,选择工作幅宽与种植带宽配套的收获机进行机械化作业,作业过程中减少对相邻作物碾压、夹带,优先选用与种植模式配套的专用收获机。
①绿色防控。选用抗病品种。种子二次包衣,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虫害采用理化诱抗技术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推广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减量控害。
②精简施肥。按本地净作玉米施肥标准施肥,或施用等氮量的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或新型复合肥(折合鲜食玉米纯氮10-12kg/亩,籽粒玉米纯氮14-16kg/亩),在播种时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长势较弱的玉米可在6-7叶期利用简易式追肥器在玉米窄行距中间追施尿素5-10kg/亩。大豆施低氮量专用复合肥(如15-15-15),折合纯氮2.0-2.5kg/亩。后期如果缺肥症状可采用无人机补施叶面肥。
③水分管理。夏季降雨量易集中,必须要配套好田间沟系,做到能灌能排。尤其是防止苗期芽涝以及夏季暴雨台风造成倒伏。
④促壮抗倒。玉米在8-10叶期喷施矮壮素,增加茎粗,缩短节间,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度,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倒能力并减弱遮阴效果。注意“喷高不喷低、喷旺不喷弱、喷黑不喷黄”。大豆在分枝期(苗期较旺或预测后期雨水较多时)与初花期根据长势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50g/亩,兑水40-50kg喷施茎叶实施控旺。
???适宜区域:适宜在夏玉米夏大豆主产区推广,主要包括徐州、宿迁、盐城、南通、淮安,省农垦等。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落实6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预期实现玉米平均亩产达500-600kg,大豆平均亩产达100-150kg。
注意事项:所有选用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必须通过国家或江苏省区域试验(包括各联合体等)审定或相邻区域引种备案的大豆品种。由于玉米生长到中后期可能会对毗邻大豆生长的光照造成一定影响,大豆建议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宜机收的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高产品种。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陈新、袁星星、陈华涛、薛晨晨、崔晓艳,13451898668,cx@jaas.ac.cn);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俞春涛,13601582096,yct@jsagri.gov.cn);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袁建华,13809025288,yuanjh1123@163.com);扬州大学农学院(陆大雷,13815844847,dllu@yzu.edu.cn);江苏省植保站(张芳,13951731963,427718415@qq.com);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吴小伟,13851460253,zhongzhitang818@163.com)。
?五、油菜优质轻简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技术名称:油菜优质轻简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以绿色轻简、优质增效为目标,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优质专用、兼用品种的筛选及配套技术创新,形成了以油用为主体,以“菜+油/肥”“花+油/肥”“菜+花+油/肥”为特色的轻简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推广应用情况:在南京市、南通市、盐城市、泰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苏州市、徐州市、常州市等油菜主产县区推广应用。平均亩产200kg以上,核心高产示范片亩产可达300kg以上。
???①品种选择。选择适宜机械化种植、抗倒性好、抗病性强、抗逆性优的高产多抗优质双低油菜品种。“菜+油/肥”“花+油”“菜+花+油/肥”综合利用选择适宜本区域种植的菜油兼用、专用品种,彩色花品种、不同叶色品种等特色种质搭配种植。
???③机械直播或移栽。因地制宜采取机械直播技术、毯状育苗机械移栽技术、机开沟起垄免耕摆栽技术。
???④适时收获。“菜+油/肥”和“菜+花+油/肥”模式采收主茎薹时,一般待油菜长至平头期时,由植株顶端自上而下约1手掌距离在节间折断菜薹,薹长15-20cm,带有3-5片平展叶及簇状花蕾。分枝薹蕾长到2-3cm时,分别采收二次、三次和四次薹,摘薹长度10-15cm。“菜+油”“花+油”和“菜+花+油”模式菜籽收获因地制宜采用分段收获和一次性收获。因不同需求采用“菜+肥”、“花+肥”和“菜+花+肥”模式的,宜在油菜盛花期灭茬翻压。
???①密度控制。“菜+油/肥”和“菜+花+油/肥”模式直播密度为每亩15000-20000株,移栽密度为6000穴左右,每穴2-3棵,提高菜薹均匀一致性和保证适宜分枝数量。“花+油”直播密度为每亩10000-15000株,移栽密度为4000-5000穴,每穴1-2棵,确保单株油菜生长空间和花朵数量。
???②轻简施肥技术。目标产量200kg以上,建议每亩折纯N15-17kg、P2O54-6kg、K2O6-7.5kg,按照一次性基肥或“一基一追”原则科学施肥。
???③化学调控技术。化学调控减损增效可在油菜4-5叶期和薹高5-15cm时,每亩分别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g和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15-20g加助剂兑水25-30L用大型植保机进行2次化控,用于壮苗培育、控制株高和防倒伏,减少机收损失率。化学调控花期调节可在油菜3-5叶期或薹高10-20cm每亩喷40-50mg/L烯效唑30升,可根据需要苗期和薹期各喷1次;或在油菜平头期每亩用10mg5%的苯磺隆兑水15L喷施,7天后再重复喷1次。
???④绿色防控技术。强化土壤封闭化除,抓好油菜菌核病防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提高防治效果和作业效率,降低防治成本。
???⑤农机农艺配套。播种或移栽的厢面宽与收获机械作业幅宽配套,减少收获时牵拉裂角,减少机收损失。
适宜区域:全省油菜种植区、菜花景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2023年,油菜机械直播110万亩、机开沟摆栽9万亩、毯状育苗机械移栽10000亩,机械施肥施药70万亩,机械收获180万亩,“菜+花+蜜+肥”模式10万亩。
???注意事项:提高播种、移栽质量,确保直播油菜一播全苗匀苗、移栽油菜需足量苗数且早活早发。“菜+花+油/肥”模式中,菜薹采收宜在晴好天气规范操作,以增加菜薹品相和商品价值,减少薹茎折断处的感病几率。“花+油”模式中,花期调节应以物理方法(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分期播种、摘薹等及其组合方式)为主、化学方法为辅,化学调节时注意避雨实施。
六、桃绿色优质高效关键技术
技术名称:桃绿色优质高效关键技术
技术概述:以宜机化建园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为核心,配套长枝修剪技术、花果调控技术和避雨栽培技术,达到桃果生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目的。
推广应用情况:目前适度规模的新建园80%以上采用宽行建园模式,其它单项技术的覆盖面累计达到60%以上。技术的推广应用节省用工量10%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①宜机化建园技术。宽行距,行距5-6m,成龄树行间具有1m左右的“透光带”;每个种植小区的两头留出2-3m的空地。桃园常用的拖拉机、喷药机等农机具可以在田间行走操作、转弯掉头。单行一垄,垄高30cm左右,垄宽1.2m,起到抬田降渍的作用;双行一垄,垄面中间部位高于沟边30cm以上,利于雨水顺着垄面淌到沟里及时排出。有条件的桃园可以在行间或树下埋设透水暗管或沟。树形优选两主枝Y形,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或四主枝自然开心形的所有主枝伸向行间。
②土壤培肥技术。一是增施有机肥:秋季落叶前施用腐熟有机肥作为基肥,以斤果斤肥为标准,加入适量复合肥或缓释肥。二是果园生草:草的高度控制在20cm左右,不用除草剂,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自然生草:保留培育当地桃园优势矮干草种,及时去除高于20cm、竞争性强以及攀爬类的恶性杂草;人工种草:可选黑麦草、毛叶苕子、紫云英、鼠茅草等,一般按“行间种草、株间清耕或覆盖”的方法。
③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关键时期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一是宽行起垄结合长枝修剪,显著改善通风透光;二是做好冬春季清园,减少病虫基数。物理防治:果实套袋、粘虫板等。生物防治:迷向防控、性诱剂等,桃园生草涵养天敌或人工释放天敌。化学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关键时期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总体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生态环境良好,桃果质量安全。
①长枝修剪技术。采用疏剪、长放、回缩的方法,具有缓和树势、早果丰产、通风透光、提高品质等优点,且冬季修剪较传统修剪节省用工1-3倍,减少夏季修剪1-2次,显著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主侧枝数量,原则上不留侧枝,根据主枝的大小,合理选留枝组,枝组均匀分布在主枝两侧;去强留弱,骨干枝上每15-20cm保留1个结果枝,同侧枝条之间的距离40cm左右;所留果枝以斜上、斜下方位为主,以30cm左右的中、长果枝为主。
②花果调控技术。花后20天开始疏果,首先疏除基部和梢头果;花后40-50天定果,树冠中上部光照好、品质优,适当多留;留果间距15-20cm,产量控制在1500kg/亩。针对品种特性、目标市场需求,选择适宜果袋,进行差异化套袋,生产高品质桃果。早熟品种、坐果率高的品种早疏果,晚熟品种、蟠桃迟疏果。
③避雨栽培技术。将桃树种植在塑料大棚可控环境下,显著降低病虫危害、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桃果安全性;降低落果、裂果和烂果,提高商品果率;果实不套袋,节省劳动力成本;使油桃、蟠桃、油蟠桃等“雨水敏感型”新型果品在苏南多雨地区产业化应用,增效显著。
适宜区域:全省桃产区,重点新沂、丰县、沛县、贾汪、泗阳、泗洪、盐都、惠山、张家港、武进、溧阳、句容等地。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新建规模化桃园全部采用宜机化建园技术,露地宽行种植全覆盖;提高果实品质,优质果率85%以上。
注意事项:根据新建桃园地理位置实际情况确定采用单行起垄或双行起垄以及垄的高度;根据品种特性与花期天气情况(是否有倒春寒等),适时疏花疏果;生草桃园前3年适当给草施肥,以N换C,缓解水肥的竞争;避雨设施栽培,花期棚内温度严格控制在25℃以下,并注意通风。
?七、早熟梨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名称:早熟梨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概要:以种植“苏翠”系列早熟梨新品种和拱形棚架栽培技术、果园风送喷雾防治病虫害技术为核心内容,配套高接换种、宽行种植、果园生草以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达到梨果生产优质、省力、高效的目的。
①“苏翠”系列优质早熟梨新品种。包括‘苏翠1号’‘苏翠2号’‘苏翠3号’和‘苏翠4号’,成熟期从7月上旬到8月上旬,品种之间可以相互授粉,适宜江苏全省栽培,可根据需要选择种植。
②梨拱形棚架栽培技术。可参照《梨拱形棚架栽培技术规程DB32/T1860-2011》。果园整体架面成波浪形,架面骨架由拱杆和横杆组成。拱杆就是“Y形”的骨架,相临两行的拱杆顶端相连,在波浪形架面的每个斜面的顶部、中部和基部用水平的横杆连接和固定拱杆。网面用8号和12号镀锌铁丝形成50cm×50cm见方的网格状。梨树定植适宜行距4.5-5.5m、株距2-3m。“Y”形树体定干高度一般为50cm,在当年生长的枝条中选取两根强壮的枝条作为主枝,分别向两边架面绑缚,第二年生长的枝条,冬季修剪时与主枝成80度绑缚在架面。幼树期间加强肥水管理,控制结果,以便快速成形。夏季修剪对锯口、骨干枝基部及背上徒长枝,应及时抹去,当年营养枝于新梢停长后进行诱引促进成花。冬季修剪坚持主从分明的原则,疏除架下枝,控制架上徒长枝,强化延长头生长,促进枝条在架面快速延伸;合理选留和培养结果枝组,增加结果枝组数量。
③果园风送喷雾防治病虫害技术。以果园风送喷雾机为载体,利用风机气流的动能把药液雾滴吹送到果树冠层中,可以进一步改善药液雾化、增强雾滴穿透性和提高雾滴在冠层内的有效沉积分布,可减少农药雾滴飘移和改善冠层内药液分布均匀性。
①高接换种技术。对低效老梨园进行高接换种,嫁接“苏翠”系列优质早熟梨新品种;根据树冠大小采用多头高接法,实现一年改接二年丰产。
②宽行种植技术。行距为5-6m,株距为2-3m,南北行向;采用“Y”形树形,便于机械化操作。
④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采用宽行种植、棚架栽培等方式缓和树势,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采用杀虫灯、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治;采用性诱剂、迷向素进行生物防治;加强清园消毒等农业防治;采用植物源杀虫剂、低毒高效农药进行化学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杜绝滥用化学农药;高度重视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农药的应用,对减少化学农药残留,提高防效至关重要;推广果实套袋技术,提高果品食用安全性。
???适宜区域:适宜全省推广应用,重点在徐州丰县、铜山、睢宁,泰州泰兴,盐城大丰和常州新北等县(市、区)推广。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核心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应用50000亩次,其中推广种植“苏翠”系列新品种5000亩,推广拱形棚架栽培技术200亩,推广风送喷雾防治病虫害技术45000亩次。通过核心技术应用,节省人工成本20%,优质果率提高到90%。
???注意事项:按照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要求,实施宽行种植,便于机械行间通行作业;加大农机使用培训力度,必须熟练掌握风送喷雾机操作;结合病虫害监测预报,用运农业、生物以及物理等措施综合防控,达到绿色高效防控的目的;合理制定目标产量,严格花果管理,加大有机肥施用量,确保优质果生产。
??八、高垄半基质草莓轻简化栽培模式
???技术名称:高垄半基质草莓轻简化栽培模式
???技术概述:针对草莓产业面临土地资源紧张、适龄劳动力人口缺少、草莓生产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研发了高垄半基质草莓轻简化栽培模式,有效解决土壤连作障碍、草莓生产劳动力强度大等问题。
???推广应用情况:已在江苏溧水、宜兴等地推广,可节约劳动力成本3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15%以上。
高垄半基质栽培是一种将传统地面起垄栽培和高架基质栽培优点相结合的草莓栽培模式,即搭建接地栽培槽,槽体底部填充土壤,中间铺设填充物,上部填充栽培基质,将草莓苗定植在基质中进行鲜果生产。
①槽体搭建。选用宽度为60-110cm的结实耐用材质,将栽培槽挡板埋入土中压实固定,地下深度约10cm,在栽培槽两侧每隔2-3m埋入直径25mm热镀锌管固定挡板,长度约为40m。宽度可以为30cm的双行栽培模式,或者为70cm的四行栽培模式,垄与垄之间的间距约为60-80cm。
②土壤与基质填充。在栽培槽下层先填入15-30cm的土壤,再填入15-30cm填充物,距栽培槽顶端20cm铺设宽度为70-80cm的防虫网隔离层,最后填满基质。填充物可选用菇渣、稻壳等便宜轻质的材料。
③基质消毒。先用灌溉水通过滴灌系统一次性浇透基质,再用无破损的透明薄膜紧贴基质严密覆盖,然后覆盖棚膜,进行夏季太阳能高温消毒30d以上。期间可通过滴灌系统适时适量补充水分,以充分灭杀基质中的病菌及虫卵。对于重复使用基质应于高温消毒前用灌溉水充分淋洗2-3次。
①定植前准备。定植前15d打开棚膜和密封薄膜。打开棚膜后,可追施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4kg/667m2、10亿CFU/mL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4.5-6.0L/667m2或500亿CFU/gEM菌1.5-2kg/667m2等农用微生物制剂,改善重复使用基质的微生物结构。
③水肥管理。缓苗期(8月底9月初)不施肥(缓苗期约需半个月,可根据长势判断),只通过滴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缓苗期结束后,两片叶展开后进行追肥,采用滴灌的方式,以海藻肥、腐殖酸等促进生根的肥料为主,EC值控制在0.6-0.8mS/cm。顶花序现蕾期,采用平衡肥,EC值控制在1.5-2.0mS/cm之间,滴灌(每株约200mL)。果实膨大期,采用高钾、高钙肥料,EC值控制在1.8-2.3mS/cm之间,滴灌(每株约200mL)。每次采果后,用腐殖酸水溶肥料和平衡型水溶肥,EC值控制在1.5-2.0mS/cm之间,滴灌(每次滴灌200mL/株)。
???适宜区域:省内适宜进行设施草莓种植的区域。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全省推广覆盖率达到10%以上,2023年覆盖率达到20%以上。
???注意事项:园区排水需要畅通,积水要能及时排出;单个栽培槽的长度不宜超过50m;高垄内部下层的土壤要压实。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赵密珍,13951779630,njzhaomz@163.com)。
??
九、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控药减损绿色防控技术
技术名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控药减损绿色防控技术
技术概述:近年来,受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影响,我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不确定性加大,小麦赤霉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抗药性问题愈发突出,农药乱用滥用风险加大。蔬菜等经济作物上,鳞翅目害虫为害猖獗,亟需推广一批生物物理等理化诱控措施来减少农药使用。该技术从减少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科学精准使用农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减轻农药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出发,强调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非化学防控技术,按照“前防、中控、后保”策略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现控药、减损、提质、增效的生产目标。
推广应用情况:小麦:2021年在镇江、泰州、扬州、淮安等地推广应用约500万亩,应用该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1-2次,农药施用量减少10%以上,病虫综合防效90%以上。水稻:2021年在全省水稻种植区推广800万亩以上,大面积应用减少用药2.5次/亩,稻米农残检测合格率100%,稻田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园艺作物:2021年推广应用300万亩次以上,减少化学防治2次/亩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30%,有效降低农药成本和人工成本。
①基于种子药剂处理为基础的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种子药剂处理:秋播前采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咯菌腈、烯肟菌胺等药剂拌种,控制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腥黑穗病等,降低小麦生长前期赤霉病菌侵染机率,兼治黑穗病等;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药剂拌种控制小麦蚜虫等。赤霉病防治高效药剂替代:采取“预防为主、见花打药”的防控策略,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施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的复配制剂替代多菌灵、多·酮等药剂,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同时兼治白粉病、锈病,实现一喷多防,慎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单剂。对病害流行风险大的地区,用好二次药,坚持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
①农业措施及送嫁药技术。小麦:秋播时选用对赤霉病具有良好抗病性品种包括宁麦系列、镇麦系列、扬麦系列等品种,以及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种。水稻:选用抗病品种,对于感稻瘟病重发品种,可以采用苗期送嫁药的方式喷施稻瘟酰胺、春雷霉素稻瘟酰胺、三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药剂防治稻瘟病,籼稻区增加三氯异氰尿酸浸种,移栽前喷施噻唑锌、噻菌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等送嫁药预防细菌性病害。园艺作物: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清洁田园生境等措施,结合水湿旱轮作、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
②生物农药应用技术。水稻:推广应用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杀霉素、短稳杆菌、绿僵菌、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园艺作物:使用病原真菌、细菌、病毒以及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推广多杀菌素、短稳杆菌、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多角体病毒、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蓟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二十八星瓢虫、梨小食心虫等。
③基于喷雾助剂的增效用药技术。针对药液在农作物叶面表面难持留以及农药喷雾在空间传递过程中的漂移和蒸发等问题,选用相应的农药增效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
适宜区域:小麦:全省所有小麦产区。水稻:全省所有水稻产区。园艺作物:全省果菜茶生产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小麦:2022年、2023年分别预计在全省推广应用1500万亩以上、1800万亩以上。水稻:2022年、2023年分别预计在全省推广应用1200万亩以上、1800万亩以上。园艺作物:2022年、2023年分别示范推广综合诱控技术400万亩次、500万亩次。
注意事项:小麦:淮南麦区应避免盲目引种淮北感赤霉病品种。宁麦13、镇麦168、扬麦23、扬麦25等易感小麦白粉病种植区,白粉病早发年份,应在3月下旬选用环丙唑醇、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单独防治1次。园艺作物:结合灯诱、性诱和色板诱杀情况,在成虫高峰期和生产关键时期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十、农区肉羊规模化舍饲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农区肉羊规模化舍饲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本技术针对我省肉羊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降本、提质、增效”,通过肉羊高效繁育技术、分阶段发酵全混日粮(FTMR)研制等核心技术应用,提高肉羊规模化生产的繁殖效率,提高母子健康水平,减少了代谢病发生,从源头上为肉羊生产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规模化羊场设施工程、秸秆糟渣资源混合微贮、生物安全防控等配套技术应用,实现羊场环境与生产的最优管控,为肉羊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推广应用情况:2020-2021年,该技术在我省肉羊主要产区徐州、淮安、南通、泰州、苏州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规模达到20万只以上。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母羊繁殖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羔羊断奶成活率提高10%以上,生长速度提高20%以上,羊场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
①舍饲肉羊高效繁育关键技术。结合规模化舍饲养羊的设施环境与生产工艺流程的特点,重点针对繁殖体系规划、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羔羊补饲、早期断奶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强化母羊围产期精细化管理,形成并执行一套科学、高效、操作简便的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条件的高效繁育技术规程,从而提高羔羊断奶成活率,提升母羊繁殖效率,缩短产羔间隔,最终实现三年五产。
②肉羊全混日粮(TMR)配制与饲喂技术。发酵全混日粮(FTMR)配饲技术:根据不同品种繁殖羊,包括种公羊、母羊生长期、配种前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配制相应基于秸秆微贮、糟渣等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肉羊分阶段TMR配方,并通过复合微生物发酵处理,提升日粮中对机体有益的营养素及微生物,从而提高日粮的营养价值。配套应用TMR撒料车,可大幅度提升投喂效率。颗粒化TMR配饲技术:根据不同品种育肥羊各生理阶段营养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可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检测营养成分,精准设计日粮配方,并通过搅拌机的原料混合调质、颗粒机的制粒、风机的冷却等工艺,加工成长度2-3cm,直径为3-4mm的颗粒。配合颗粒饲料自动饲喂系统,可实现无人化饲养。
①规模化养羊设施工程技术。提供适合南方农区气候与环境特点的大、中、小型规模化羊场及农户改进型简易羊舍规划设计方案;集成整合自动饲喂、智能称重、空气净化、自动清粪、自动饮水、自动羊舍门等设施装备,形成了羊场智能化管理控制平台,实现羊场选种选配、体重健康监测、TMR自动配料、环境控制、经营决策的智能化。
②秸秆、糟渣资源混合微贮技术。通过对当地不同秸秆及农副产品资源,如稻草、玉米秸、油菜秸、豆腐渣、酒糟等,通过粉碎、配比混合、喷菌等工艺发酵处理,提升废弃资源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缓解饲草料资源的缺乏。同时结合主要霉菌毒素及农药残留量的监测,确保其在肉羊生产中应用的安全性。
③生物安全防控技术。通过制定并执行《规模化羊场疫病防控技术规程》,重点对生产中急待解决的免疫程序、消毒方法、疾病防治等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减少疫病的发生和药品的投入。
④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蚯蚓生物工程床处理羊养殖废弃物,该技术体系集成了蚯蚓生物床建构、工作蚓的驯化、工作蚓接种羊养殖废弃物、蚯蚓生物床环境控制等技术流程。同时,以粪便、圈舍垫料、菌渣等高碳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为原料,使用有机肥发酵剂,开展条垛式好氧发酵工艺生产有机肥。
适宜区域:适合我省主要肉羊生产区域,包括徐州丰县、沛县,淮安洪泽、盱眙,南通海门、海安、启东、如东,连云港的灌南、灌云,泰州高港、姜堰,盐城亭湖,扬州兴化、高邮,苏州太仓、吴中等地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2023年全省推广覆盖面达到30%,推广应用规模达到30万只以上。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钱勇,13851504317,jaasqy@163.com);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锋,13951924379,caeet@njau.edu.cn);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刘茂军,13951628146,maojunliu@163.com);扬州大学(孙伟,13952750912,dkxmsunwei@163.com)。
十一、禽蛋质量安全综合提升技术
技术名称:禽蛋质量安全综合提升技术
技术概述:针对养殖生产的各环节,在严把蛋禽种苗、饲料、饲料添加剂以及饲料原料的采购关的基础上,重点把好种源质量关、营养调控关、饲养管理关、投入品关、生物安全关及仓储运输关,集成规范、科学的蛋禽养殖关键环节质控技术,促进我省蛋禽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广应用情况:2020-2021年,该技术应用于全省蛋禽养殖规模达0.5亿只左右。
①蛋禽种源质控评估技术。从品种、育种公司资质、苗禽质量(腹、毛、眼、肛、脐、声、体重均匀度,挣扎力度)、青年禽质量(体重、胫长、均匀度)、抗病性及稳定性、种源性疾病净化等方面,对蛋禽苗禽和青年禽进行种源质控评估,建立验收标准,降低来自种禽企业、孵化企业的生物安全方面的种源质量风险,确保商品蛋禽养殖场获得质优苗禽或青年禽。
②精准程序化饲养管理技术。本技术涵盖蛋禽不同阶段的精准化饲料配制技术及精准饲喂技术,依据蛋禽群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标准,实施该阶段精准营养素需要量的饲料配制,确保饲料营养满足该阶段的需要,充分发挥蛋禽的各阶段生产性能,减少营养代谢性疾病率与饲料生产成本,缓解蛋白资源匮乏的困窘;蛋禽动态化饲喂模式是基于利用蛋禽早期代谢补偿机制和蛋禽日生理代谢周期性机理,实现蛋禽生产周期中的动态化饲料配方与饲喂量分段调整,促使蛋禽在能量、蛋白和钙摄入效率的最大化,确保蛋禽健康及后期生产性能及遗传潜力的充分发挥;动态化饲喂模式与精准饲喂技术的结合应用,可实现对蛋禽饲料转化率和死淘率的降低,优化蛋禽的蛋重曲线。
④蛋禽养殖场生物安全监控技术。依据蛋禽养殖场生物安全等级需求,以场内各功能区的分级生物安全为重点,在严格执行禽场生物安全防疫布局规定的基础上,对蛋禽养殖场关键环节(阻断外源病原侵入,阻断病原的场内传播,健全免疫体系)的生物安全实施监测与防控。包括对不同功能区的生物安全防疫隔离设施、规范消毒与定期监测,应用蛋禽舍细菌总数测定评价技术与精准消毒应用技术强化蛋禽养殖环境与饲养人员的生物安全控制。对常见疫病(H5、H9、ND、IBV、AIV)应用全程抗体监测PCR检测技术实现免疫优化与精准免疫,同时加强禽群免疫前后的保健工作,增强禽体免疫力,减少免疫应激。
适宜区域:全省范围。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全省蛋禽规模养殖场推广0.7亿只以上。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童海兵,0514-85599081,tonghb@163.com)。
十二、畜禽主要疫病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
技术名称:畜禽主要疫病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
推广应用情况:2020-2021年,在我省部分县(市、区)推广使用生猪1000万头,家禽2000万羽,牛羊10万头(只)。
①监测与检测技术。推广成套的监测排查技术,以“精、准、快”的模式迅速排查出可疑病例,通过使用新型、快速、特异性强的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技术,提高畜禽疫病检测、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达到“早、快、严、小”的防控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②免疫技术。针对不同畜禽疫病,推广优质高效疫苗以及疫苗联合免疫技术,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免疫效率,达到确实保护易感畜禽的目的。
③消毒技术。科学规范开展消毒工作,合理选择消毒药、消毒方式,推广使用先进的消毒通道等设施设备,确保有效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①疫病防控特异性风险关键点管控技术。针对不同畜禽疫病,找出畜禽场疫病发生风险点,针对风险关键点,建立相应的防控措施。
②监测排查与精准清除技术。综合利用各类技术手段,做到精准清除,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③推广监测网格化技术。建立乡镇、村、养殖场户网格化管理技术,确保疫情排查广覆盖、快反应,为疫情快速处置和溯源提供保障。
适宜区域:全省主要畜禽养殖县(市、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全省推广覆盖70%的畜禽养殖主要县(市、区)。
注意事项:净化过程中发现的病原感染阳性畜禽,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净化评估的场点,需持续进行维持性监测,巩固净化成果。有条件的养殖主体,可根据疫病防控实际,开展无疫小区建设;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根据辖区内疫病防控情况,探索开展无疫区建设。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昌海,025-86263451,cchai63@126.com)。
十三、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鮰鱼、鲈鱼、草鱼等大宗鱼技术
技术名称: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鮰鱼、鲈鱼、草鱼等大宗鱼技术
技术概述:采用大池塘、大规格流水槽、大功率供气系统等技术关键,大池塘有效构建了水质净化区复杂的生态自净系统,解决了水质净化区水质的不稳定性问题;大规格流水槽有利于减少鮰鱼、鲈鱼、草鱼等的应急反应、降低建造成本、方便自转式抛撒器及投饲系统的安置,解决生产效率问题;大功率供气系统为气提水装置提供充足的气量,保证造流与增氧更加有效。
推广应用情况:2020年覆盖池塘养殖面积约2万亩,2021年达2.4万亩。
①钢结构流水槽设计与应用。钢结构流水槽设计规模宽15-35m、长度30-45m、深度2.5-3m,材质为镀锌工钢、槽钢和304不锈钢,气提水装置设计为独立单元,用橡胶软管连接供气主管,便于起出水面维护。
②饲料质量把控与投饲技术。饲料按企业提供配方定制、指定饲料原料、过程监督;投饲系统自研,全自动操作;投饲率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值,灵活确定投饲率,精准投喂。
③水质净化区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水质净化区占池塘面积97%左右,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通过放养鲢鳙、鲫鱼、鲌鱼、鳜鱼,栽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制剂,投饲发酵饲料等多元化方式打造水质净化区的水生态系统,发挥净水功能。
②稳定的供电系统。养殖塘口独立变压器,低压线路直至塘口,为防止停电配备了柴油发电机,保证持续供电。
③有效的供气系统。根据池塘面积大小与流水槽数量的实际需求,配置罗茨鼓风机,一般18-75千瓦不等,大多数使用22-55千瓦,开一备二,保证持续供气。
适宜区域:有淡水水源地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推广面积2.8万亩。
注意事项:该模式与池塘养殖相比,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实施本项目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鮰鱼、鲈鱼、草鱼等的养殖生产成本比池塘养殖高1-1.5元/kg,这主要集中在用电与固定资产折旧两个方面。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赵沐子,13951605996,jsdskb@163.com)。
十四、河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河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河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是基于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形成的适用于河蟹池塘养殖的“生态、高效、健康、安全”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本技术以优化池塘生态环境、降低药物施用量、增加优质商品蟹产量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科学规范清塘消毒、复合型水草错时栽种、微孔与水车协同增氧、微生态制剂高效扩培、植物性饵料发酵等核心技术措施,构建“水-蟹-草-菌-饵”互利共生的优良生态系统,辅以放养河蟹良种、合理混(套)养其他水生动物、复合型水草形态营造、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等配套技术,立体优化池塘生态环境,进一步降低河蟹养殖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积累与排放,提高商品蟹外在与内在质量,提高河蟹养殖单位收益。
推广应用情况:已在南京、常州、镇江、苏州、无锡、泰州、盐城、宿迁等河蟹主产区推广应用150万亩以上。
①科学规范清塘消毒。每年成蟹收获结束至次年放养蟹种之前,科学规范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对于池塘淤泥较厚的池塘,采用机械方式进行清淤作业,清淤深度10cm以上。在排干池水后,确保充分晒塘20日以上,最终确保土壤含水量较低,表层干裂10cm以上。全池均匀施用充分发酵过的有机肥,施用量150-200kg/亩,采用小型翻耕机进行全塘深耕作业,翻耕深度30cm以上,后用旋耕机进行全池旋耕作业,确保碎土均匀、无大型土壤结块。在晴天白天,平底池塘进水15-20cm(环沟池塘坂田水位15-20cm),按100-125kg/亩均匀泼洒生石灰或按50-75kg/亩均匀泼洒漂白粉的方式进行杀菌消毒。
②复合型水草错时栽种。根据不同水草品种的生长特性,在暂养区栽种耐低温水草(伊乐藻、黄丝草),养成区栽种耐高温水草(轮叶黑藻、苦草),在养殖池塘形成复合型水草栽种模式,实现低温季节和高温季节不同水草的优势互补,确保水草均衡存塘。12月下旬至1月上旬移栽伊乐藻,行距2-3m,株距50-80cm,覆盖率占暂养区的50%以上。2月下旬,暂养区抛撒少量黄丝草,让其自然吸水沉降。1月中旬(平底塘)或4月上旬(环沟塘),养成区栽种轮叶黑藻和苦草。轮叶黑藻采用穴播方法,沿微孔增氧管道均匀播种轮叶黑藻芽孢,行距2-3m,株距50-80cm,表层覆盖泥土,确保轮叶黑藻均匀分布、发芽快。苦草草种与风干的泥土混匀后,在轮叶黑藻行间均匀播散。
③微孔与水车协同增氧。沿养殖池塘长边池埂正中位置架(埋)设微孔增氧管道,总供气管采用规格为Φ60mm的UPVC管,曝气管采用Φ10mm微孔曝气管,气泵功率0.2-0.4kw/亩。总供气管一侧每间隔4-6m水平设置1条微孔曝气管,一端与总供气管相连接,另一端则均匀延伸到池中,用支架将微孔增氧管固定。暂养区设置2-4台水车式增氧机,功率0.15-0.3kw/亩。根据水质及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开启增氧系统,确保水体溶氧5mg/L以上。养殖前期、中期以微孔增氧为主、水车式增氧为辅;养殖中期、后期,以水车式增氧为主、微孔增氧为辅。
⑤植物性饵料发酵制作技术。制作玉米、小麦、大豆、蚕豆等植物性发酵饲料用于投喂河蟹,既能提高饵料摄食与消化吸收效率、维护河蟹肠道健康,又能实现调控水体、改良底质,降低河蟹病害发生率与药物施用量。以玉米为例,通过乳酸菌发酵制成发酵饲料。首先选用优质玉米,籽粒表面干燥光滑,颗粒饱满、无破损、颜色明亮、黄白相间。玉米用清水清洗1-2遍,挑出漂浮于水面的劣质玉米,采用人工或机器进行不间断搅动3-5分钟后将污水沥出。将清洗后的玉米籽粒置于清水中浸泡24h以上,玉米吸水软化后高温蒸煮1h左右。选用洁净无异味的带盖的塑料桶作为简易发酵设备,容积50L为宜,塑料桶使用之前用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等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清洗,以消除可能残留的杂菌。将熟化后的玉米籽粒置于塑料桶内,约占塑料桶容积的4/5,加入扩培的乳酸菌菌液,完全没过玉米最上端,在室内阴凉处继续密封发酵36-48h即可。发酵玉米制作须坚持“随制随用、循环往复”的原则,防止高温腐败变质,施用前须与其他饵料混合均匀后再行投喂。
①放养河蟹良种。河蟹良种经科学系统选育后,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规格大等显著生长特性。放养河蟹良种是河蟹绿色健康养殖的重要基础,推荐选用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如“长江1号”、“长江2号”、“江海21”、“诺亚1号”等。同时,合理规划制定一龄蟹种放养密度,以1000-1500只/亩为宜,避免盲目试行高放养密度,增加池塘生态环境压力。
②合理混(套)养其他水生动物。合理混(套)养其他水生动物,主要用于净化池塘水体、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水草正常生长。如混养淡水贝类(人工繁养殖的螺蛳、河蚌等),放养密度为200-300kg/亩,除可净化水质外,还可提供河蟹喜食的优质动物性饵料。套养滤食性鱼类(白鲢),规格100-200g/尾,套养密度20-30尾/亩。套养肉食性鱼类(鳜鱼等),用于捕食水体中残存的小型野杂鱼,体长5cm以上,套养密度10-15尾/亩。
③复合型水草形态营造。5月中旬与6月中旬,使用水下割草机刈割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各1次,确保水草顶部距水面30-40cm。同时,在池塘内营造“井”字形水草形态,开设水草通道,通道宽度1-2m,以推动水体流动、确保溶氧充足,水草覆盖率维持在60-70%。7至8月份夏季高温期间,不进行割草作业。9月上旬待第五次蜕壳结束后,使用水下割草机割除大部分水草,降低水草覆盖率至20-30%,以增加水体浮游生物含量。
④全程投喂配合饲料。选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河蟹专用配合饲料全程投喂河蟹。按照养殖前期、中期、后期河蟹生长特点与营养需求灵活调整不同营养型与功能型配合饲料,确保营养全面。同时,可通过在配合饲料中添加若干绿色免疫增强剂和杀菌药物,如黄芪多糖、大黄、甜菜碱、大蒜素等,提高蟹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几率。
适宜区域:全省河蟹主产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全省推广覆盖面超过200万亩。
注意事项:扩培的乳酸菌、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小球藻等微生态制剂及制作的植物性发酵饲料仅用于自有河蟹养殖池塘,不得对外销售盈利。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现代农业(河蟹)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潘建林、付龙龙,025-86581562,550493554@qq.com)。
十五、青虾“五好”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青虾“五好”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集成青虾“五好”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即青虾养殖全过程采用好品种、好饲料、好水质、好水草、好管理相结合的“良种+良法”养殖技术。
增产增效情况:2020-2021年,在全省示范推广3万多亩,平均亩产青虾100kg左右,商品虾产量60kg左右。
①青虾“太湖2号”亲本培育及苗种繁育技术。春季种虾养殖期间时控放苗密度、种植水草、投喂高蛋白饲料、注意水体肥度,培养大规格亲本;挑选发育程度相近的雌虾放入准备充分的池塘中,定期肥水培养充足饵料生物,直至虾苗变态完成。
②青虾“太湖2号”专用配合饲料全池均匀投喂技术。成虾养殖过程中使用无人机或小型投料机将青虾“太湖2号”专用配合饲料均匀投喂到池塘中,确保池塘中青虾都能充分摄食,还能减少饲料浪费。
③水质底质调控技术。定期使用优质光合细菌、乳酸菌、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及硅藻、小球藻、绿藻等有益藻类,使青虾养殖池塘水体菌相和藻相平衡,同时不同的微生物制剂轮换使用并定期底改确保水体中微生物种类丰富,起到调节水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④水草种植及控草技术。根据池塘形状面积,距池埂5-8m,行距6-8m,株距8-10m,均匀种植轮叶黑藻,成虾养殖过程中水草覆盖率不超过60%,水草长至出水面时要进行割刈,确保水草在水面下保持旺盛生长状态。
①检查残饵技术。饲料投喂后第二天早上,用30目的抄网到池塘中检查饲料是否有剩余,若有则需要减少饲料投喂量,反之则需要增加投喂量,残饵尽可能四周和中间都要检查。
②青虾池塘越冬管理技术。保持水深1m以上,透明度20-30cm,定期泼洒硫酸锌和硫酸铜,防止纤毛虫和青苔滋生,气温超过8℃以上,需适当投喂饲料。
③捕大留小轮捕技术。青虾“太湖2号”生长速度快,正常饲养28天后,有部分虾已长至商品规格,根据市场价格,可以用1.8cm网眼的地笼进行捕捞上市,既可以避免集中上市的风险,又可以为存塘的虾增加生长空间,提高池塘空间利用率,还能减少饲料投喂量,增加商品虾产量。
适宜区域:适合全省青虾养殖区域,重点推广溧阳市、浦口区、丹阳市、句容市、吴江区等青虾养殖集中区。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2023年分别计划推广5万亩、10万亩。
注意事项:养殖户须从正规渠道引进新品种青虾“太湖2号”种虾和青虾“太湖2号”专用配合饲料,购买优质微生物制剂。
技术咨询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蒋速飞,0510-87456886,jiangsf@ffrc.cn;傅洪拓,0510-85553385,fuht@ffrc.cn)。
十六、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
技术名称: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
技术概述:在国家和省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下,围绕我省畜禽养殖、设施栽培、水产养殖等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农业领域,以提升全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目标,通过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自动化调控设备的研发应用,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智能感知、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并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为农畜产品生长(生产)提供最为适宜的环境,有效解决劳动力成本高、管控不及时、投入品使用粗放等问题,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农产品品质。
推广应用情况:2020年,全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33.53%,2021年达35.11%。设施栽培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15%左右,节水30%,亩产增10%左右,大幅降低劳动强度;畜禽养殖节约劳动用工30%以上,提高畜禽成活率5%以上,效益增加12%以上;水产养殖节约劳动用工30%以上,效益增加10%以上。
①信息感知技术。利用各类传感器,实时感知畜禽养殖环境及个体生长情况、作物生长环境、水产养殖水质参数等信息。
②智能控制技术。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自动调控畜禽养殖场温控、换气、湿控、灯光、饲喂、饮水等设备,温室大棚湿帘、风机、肥水一体化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水产养殖区的增氧机、循环泵等设备,从而为动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
③智慧决策技术。融合“信息+农机+农艺”多学科,研究确定农畜产品各生长环节对环境条件、水肥(饲料)等需求数据,构建主要农作物、重点畜禽产品生长模型,应用于农产品实际生产环境,实现农产品精确化、智能化生产管控。
①云计算技术。依托传感网络、互联网、云服务器,将采集的数据保存在云端,通过手机APP或PC端远程实时掌握种养殖环境参数,并控制自动化设备启动与停止。
②生产环境因子信号远程传输技术。将传感器网络与4G/5G、Wifi等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确保数据无线无障碍、高可靠、高安全地进行传送。
③智能水肥一体机。通过EC传感器、PH传感器等采集的数据,智能控制比例阀来调节吸肥通道流速,调节混肥液的EC/PH值、切换注水/混肥/灌溉施肥三状态、控制灌溉施肥开启/关闭、控制灌溉施肥量、控制灌区开启/关闭等,实现水肥配比自动化、智能化、动态化。
④农业育种、栽培、植保、采收等实用技术。采用生物育种、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采摘、自动分拣分级等绿色、高效、智能化的农业生产配套技术。
⑤品质分级智能装备。基于深度学习的实时检测分拣算法研发智能分拣装置,实现不同品质农产品智能分级,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
适宜区域: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温室大棚集中区、食用菌菇房等。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全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37%,2023年达40%。
注意事项: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品种生长(生产)环境等存在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信息感知、数据传输、专家决策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选择物联网传感器应注意精度与可靠性,选择自动化控制设备应将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魏祥帅,18112999063;陈可,18351916886,jshlwzx@126.com);江苏省农业科学农业信息研究所(王宝佳,18754802527);江苏超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丁晓卫,13862902582,106655045@qq.com);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白儒贤,13861012727,763070402@qq.com);南京科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苗珍,18951906198)。
十七、稻田综合种养生态高效技术
技术名称:稻田综合种养生态高效技术
技术概述:稻田综合种养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原有稻田的基础上,不进行田间改造或稍加整改,放养一定量水产品,通过一系列技术、模式实施、熟化、推广,实现“一水两用、一天双收”,从而推动农村就业、农(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农(渔)民增收增效。
推广应用情况:2021年稻田综合种养养殖面积为180.3万亩,水产品产量20.53万吨,其中稻虾模式面积160.3万亩,小龙虾亩产100kg左右、水稻500kg以上,稻蟹、稻鱼、稻鳖等其他模式20万亩。
①水稻绿色栽培技术。对水稻品种选择、绿色插秧、水位控制、肥料、农药使用等方面进行技术提高,稳定水稻产量,提高质量。
②小龙虾可控化苗种繁育技术。以稻田(池塘)繁育苗种为主,采用人工降温、水流刺激、营养调控、水位调节等技术手段,促进小龙虾提早繁育,实现精准化苗种批量繁育(秋苗早繁、春苗晚繁);同时辅以温室大棚育苗、藕塘育苗等方式,为小龙虾苗精准放养和错时上市提供苗种供应基础。
③小龙虾养繁分离技术。将小龙虾繁苗田和养成田分开,通过对繁育环境标准化调控,实现苗种精准繁育,养成田不繁苗,繁殖田不养成,实现“繁育分离、精确放养、茬茬清田”,达到“大规格、高产量、高效益”。
④绿色高效清田技术。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后,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彻底清塘,避免小龙虾在成虾养殖的稻田中自繁,造成稻田中虾苗数量不清,多代同堂。
⑤种养茬口安排技术。选择适宜的水稻、水产品种,做好水稻与水产品茬口衔接,确保水稻、水产双丰收。
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及水产(水禽)养殖品种病害进行积极预防、控制。主要通过生态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通过建立天敌群落、生物工程等生态方式防虫技术,合理使用防鸟网、诱虫灯、防虫网等设备防鸟、防虫。水产品病虫害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混养甲鱼、避免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等手段防控。
⑦水质精准调控技术。定期检测水质、底质,针对性选用微孔增氧、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以改善环境。建立综合种养生态系统水质综合调控技术体系。
⑧种养模式示范推广。包括“一稻一虾”模式、稻蟹模式、稻虾鳖模式、稻扣蟹模式、“稻渔+流水槽”模式等。
②种养系统生境构建技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构建符合其生长的水生植物群落生境,为水产品(水禽)提供适宜的栖息、觅食、隐蔽场所及天然的饵料。
③种养耦合技术。根据养殖品种、水稻生长特点,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合理安排翻耕、插秧、投苗、蓄水、收获等工作节点,做好稻一渔连作、共作的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茬口衔接,建立良好的种养耦合系统。
④秸秆还田和肥力补偿技术。通过对水稻收割后秸秆的无害化还田处理,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为养殖品种提供了天然饵料饵料,达到环保、绿色、高效的目的;科学监测,合理补偿肥力,保证水稻、水产动物的生长需求。
⑤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开展稻田本底调查,对稻田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管理,建立追溯系统,确保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适宜区域: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的稻田综合主要养殖区,稻田要求地势平坦,坡度小,水源优良,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雨季不涝。重点在盱眙县、金湖县、泗洪县、宿豫区、沛县、灌南县、兴化市、宝应县、阜宁县、建湖县、惠山区推广。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建立示范基地2000亩,2023年在10个示范县建立示范基地3000亩,技术推广覆盖面积10万亩以上。
注意事项:应严守《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稻田需开挖环沟占比不能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水稻产量不低于500kg/亩;小龙虾养殖要严格做到“繁养分离、茬茬清田”;水稻宜选择抗病虫害能力高,茎秆粗壮坚硬,分蘖能力强,株型紧凑,耐肥抗倒伏,相对晚熟的优质稻米品种;应根据养殖品种建设相应的防逃设施,并定期检查。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陈焕根,13705151811,025-8690308181,1491359435@qq.com;黄春贵,18112999071、025-86903081,1059867930@qq.com)。
十八、传统PE地膜减量替代技术
技术名称:传统PE地膜减量替代技术
技术概述:地膜覆盖生产技术具有保温保湿,促早促长、改善根系环境,抑制杂草生长,调节土壤温湿度、减轻作物病害等作用,促进了作物生产增产增效,由于目前农业生产使用的地膜为PE薄膜,结构十分稳定,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导致“白色污染”加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一项新的污染问题,为推进农用薄膜污染治理,提出传统PE地膜减量替代技术,主要包括一膜两(多)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
推广应用情况:2020年、2021年已在溧水、六合、宜兴、沛县、邳州、太仓、常熟、溧阳、东海、泗洪、宿城等地推广应用30万亩,减少普通PE地膜使用20%以上,地下根茎类作物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产量提升10%左右。
①一膜两(多)用技术。针对蔬菜轮作模式中连续多次使用地膜覆盖的状况,开展了蔬菜高效轮作模式的“一膜两(多)用”技术集成推广,可实现节约农膜和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主要包含两项技术模式。棚膜改地膜技术:将棚膜使用2-4茬后,透光率下降,选择膜体几乎无破损的棚膜作裙膜或二层膜使用,然后再平铺作为地膜应用,或选择破损少的棚膜直接用于地膜全层覆盖。该模式主要用于越冬茬或春提早茬设施蔬菜生产,由于土壤升温较快,秋延后茬谨慎使用,以防前期烧苗。地膜一铺两用免耕技术:针对蔬菜和特粮特经作物生产周期短、轮作间套模式多的特点,采用厚度0.01mm以上的地膜或强化耐候膜用于头茬作物生产,头茬作物拉秧后地膜原地保留,土壤不用翻耕,直接用于下茬作物生产,以充分利用原定植孔为原则,根据下茬作物株行距安排,可适当增加破膜开穴,然后进行穴施三元复合肥,再进行直播或定植。如甘蓝-糯玉米、西兰花-毛豆等模式,所选地膜一定要保证其完整度能够跨越两个栽培季节的需要。
②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科学选择地膜:所选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符合《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T35795-2017)国家标准,产品不得含有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类原料。在颜色选择上,以增温保墒为主要目的,应选用透明全生物降解地膜,以抑制杂草为主要目的,应选用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地膜厚度选择上,短季节作物可以选择厚度低于0.01mm的生物降解地膜,如甘蓝、花生等,长季节作物可以选择厚度0.012mm的生物降解地膜,如设施茄果类、瓜类蔬菜等,宽幅选择上参考普通PE地膜。适宜作物及茬口:根据江苏省适宜作物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适宜的主要区域、茬口及产品选择标准,选择适合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在适宜的作物茬口上应用,避免地膜过早降解破裂,无法满足作物保墒保温等功能需求情况的发生。萝卜、马铃薯、芋头、花生、甘蓝、青花菜、花菜适宜茬口全年,耐候期80-90天;苏中、苏南地区茄果类、菜用瓜类、豆类蔬菜适宜茬口全年(不含长季节栽培),耐候期120天以上;苏北地区茄果类、菜用瓜类、豆类蔬菜适宜茬口春提早,耐候期120天以上;水蒸气透过量露地栽培<1600g/m2·24h,设施栽培<400g/m2·24h。
①精细覆盖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时需用土压好边膜,尽量减少对地膜的损伤,压严压实,防止大风吹翻地膜。
②杂草绿色防控。结合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落实好配套的封闭化除、中耕除草等绿色控草措施。
③配套管理技术。应用作物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做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配套管理措施的落实。
④全量还田技术。作物生产结束后,生物降解地膜可以与尾菜秸秆等有机废弃物一起全量耕翻粉碎还田,结合土壤消毒、高温闷棚等措施,具有减少污染、减少用工、提升效益、提升土壤肥力等优势。
适宜区域:适宜推广全省地区,重点在江宁、溧水、宜兴、铜山、丰县、沛县、睢宁、海门、如皋、如东、赣榆、东海、淮阴、盱眙、东台、射阳、阜宁、大丰、江都、句容、泰兴、泗阳、宿城等县(市、区)推广。
2022年、2023年预期目标:2022年、2023年预计在全省分别推广50万亩和100万亩。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曾晓萍,18112999285,176581875@qq.com;马金骏,15850565048,108351240@qq.com);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李建斌,13951934864,jbli@jaas.ac.cn);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张培通,13951628848,1296764929@qq.com;王立,13951007790,3424373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