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12版:沧州观察-2024年06月11日
——沧州全力保障“三夏”生产一线见闻
河北日报记者袁铮
开镰啦!麦浪翻滚,满目金黄,又到一年麦收时。
目前,沧州“三夏”生产已全面开启,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行走在田间地头,只见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幅丰收画卷徐徐展开。
连日来,记者走进“三夏”生产一线,看各方合力“战三夏”,全力保障夏粮颗粒归仓、秋粮种足种好。
农机跑出夏收“加速度”
6月5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旱碱麦田里驶来一台台联合收割机。伴随着激昂的引擎轰鸣声,这些大型机械忙碌起来,在麦田中奔驰,不时将麦粒“吐”到运粮车上,激起阵阵麦香。
齐家务镇杨官庄村的种粮大户杨玉新在田里忙个不停。这个麦收季,他调来了2台联合收割机,开启抢收模式。“我种了400多亩地,这两台联合收割机连续作业,很快就能收完了。”他说。
连日来,沧州不少农户开始夏粮抢收工作。这一季,全市小麦播种573.71万亩,预计于6月20日基本完成大规模收获。
夏收提速,农机充足是关键。为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农机驰骋田间,沧州提前摸排麦收机械供需情况,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机保障清单,及时跟踪调剂,确保每块麦田有机可用。据统计,全市共准备联合收割机10573台,可以满足麦收需求。
“我们依托农机推广骨干力量和农机土专家,采取‘远程指导+实地检修’相结合的方式,提前组织开展了农机检修保养工作,确保机械保养维修到位、作业前机具参数调整到位。”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科科长李卫东说,他们督促农机企业和维修网点做好机械配件储备,确保有件可换、即来即修。
为提高农机作业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作业效率,沧州还对广大农机手提前进行“拉练”。
据统计,为备战“三夏”,沧州市围绕应急处置、机收减损等做好农机手培训工作。截至6月4日,已培训农机手8000余人次。
多方联动打造最强“后援团”
发改部门鼓励引导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开展代收代储代租,并在全市范围内腾出足够纳粮仓库,满足夏粮收购需要;供销部门联合10余家为农服务主体成立夏收服务队,为农户开展小麦收割、运输、烘干、晾晒、收储、销售等服务;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通报机制,如遇极端天气,靶向推送预警信息……各部门多措并举优化服务,护航全市16241个新型经营主体、151万农户的“三夏”生产作业。
“开餐啦!”6月5日中午,距离黄骅南高速口不到1公里处的中国石油第106加油站内,飘来饭菜的香味。几位农机手围坐在餐桌边,享受起午餐时光。“我们还准备了农机手休息室,大家用完餐还可以在这儿休息一会。”加油站负责人蔡华雷说。
为服务“三夏”,这个加油站把空置的辅房整装一新,打造成“司机之家”,路过的农机手可在这里免费用餐、住宿、洗浴,感受“家”的温暖。
沧州市在90个加油站点开辟绿色加油通道,设立“三夏”农机专供区域,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确保“三夏”期间供油服务不断档、不脱销。这些加油站点中,有不少在为农机手生活提供帮助,如免费提供饮用水、急救药品、无线网络、临时休息等服务,让农机手在农忙间隙有了“温馨驿站”。
这个夏天,感到关爱的不仅有农机手,还有一度为晒麦发愁的部分农户。
6月3日,青县盘古镇福鑫家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院里,金黄的麦粒铺满了地面。这些麦子是种粮大户姬墨文刚从地里收获的。
“正值市场交易淡季,合作社正好可以腾出5000平方米场地供农户晾晒麦粒。”合作社负责人徐强说,有晒麦需求的农户,只需跟门卫说明情况,就可以在合作社场地上免费晒麦。
原来,早在麦子成熟之前,盘古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了解到,辖区有2.2万亩小麦,大约有1100万公斤麦粒需要晾晒,但晒麦场地难找。民警走访中了解到辖区一些单位有场地可提供晒麦,一经沟通,大家都纷纷支持。截至目前,辖区内共有23家企业提供约2.3万平方米的晒麦场地。
“民警和爱心企业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我们再也不为晒麦发愁啦!”姬墨文高兴地说。
技术人员一线助力
6月4日下午,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王庄子村宏福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如泉被农户魏玉江邀请到麦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今年麦子长势不错,这块地再有两天就可以收割了。”于如泉捧起一株金黄的麦穗,搓出几颗麦粒,笑着说,“这片田,亩产至少1000斤。”
于如泉是村里的包村技术员,不管谁家遇到种地难题,都会想到他。
在沧州,像于如泉一样扎根乡村为广大农民带去技术帮扶的技术员不在少数。
去年8月以来,沧州市推行“一村一名技术员”,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以及村里公认的技术能手、土专家中,逐村选拔包村技术员,承担全村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服务等工作。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定期对包村技术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一线指导服务水平。当前,全市5617名包村技术员全部活跃在“三夏”生产一线,成为各村“农田大管家”。
春争日、夏争时。大部分地区收完小麦后,就要立即进行夏播。
“登海605”“农大372R”“豫单9953”……在宏福合作社的仓库里,堆放着为今年夏播备下的各类玉米种子。“地块情况不同,就要播种适宜品种的种子。”于如泉指着仓库里的一袋袋种子说,这些不仅合作社要用,还有不少是村民要求代买的。
“跟着老于干,准错不了。”这几乎是王庄子村农户的共识。这些年,于如泉持续创新种植模式,合作社种植效益不断提升,不少农户放心复制他的种植经验。
这几天,又有不少农户上门请教夏播选种和秋粮管理的问题,于如泉总会耐心讲解。
今年,于如泉将启动500亩地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项目和300亩地的玉米单产提升项目。不少村民已经和他约好了全程观摩学习。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包村技术员培训力度,通过他们广泛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带领更多农户科学种植、共同致富。”沧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李丽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