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度,毛主席坐着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各地考察。
1955年11月2日,毛主席正在山东德州火车站会客厅听朱永顺汇报工作。
可是,当毛主席知道了朱永顺的职位是德州地委副书记时,眉头微微一皱,然后冷不丁地问了一句:“你有没有贪污过?”
毛主席视察工作
本来见到毛主席就非常紧张的朱永顺,听见了这个问题更是被吓得一哆嗦,连忙大声保证自己绝对没有做出过这种事。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突然有此一问?朱永顺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人见面的经过。
1921年,朱永顺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
他从小就非常认同共产党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他18岁那年,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一直在山东从事基层工作,他的工作态度是稳扎稳打、勤勤恳恳。
等到1952年,他已经成为了山东德州地委第一副书记了。
朱永顺晚年照
1955年10月,毛主席坐着火车从北京出发,打算前往杭州调查研究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可行性。
在北京到杭州的路上,火车先后路过天津、山东等地。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度,毛主席顺路在火车站会客厅中接见了不同地方的社会主义改造负责人。
火车即将在1955年11月2日早上6点到达山东省德州站,毛主席让叶子龙提前一天联系了山东德州负责社会主义改造的人。
叶子龙当时正担任毛主席秘书兼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一职,此次陪同毛主席一起前往杭州调研。
德州火车站旧照
朱永顺心中猜想,是不是因为在七月份下的那场持续了20多天的大雨,淹没了79个村庄和22.8万亩田地这件事,上级派人来问责了呢?
第二天一大早,朱永顺就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德州火车站。
朱永顺在寒风凛冽中等待了一个小时,火车终于进站了。
图源网络
叶子龙从火车上走了下来,看见了朱永顺,问道:“你是山东德州地委副书记吗?”
看见来人,朱永顺连忙礼貌地回复:“是我,请问您是?”
“我是叶子龙,请和我过来一趟。”
听见了叶子龙的名字,朱永顺心中更加紧张了,既然能够让叶子龙下来接人,那么车上的那位想必就是......
果然,在朱永顺走进了火车站的会客室内,刚刚坐下不久,就看见一个身材高大魁梧,气度不凡的男子向他走了过来。
叶子龙叫了一声“主席”,就下去了。
朱永顺急忙站起来,脸上写满了激动。
叶子龙和毛主席
毛主席亲切的招呼着他坐下,并且和蔼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朱永顺连忙大声答道:“我叫朱永顺。”
毛主席点了点头,接着问道:“你在德州是什么职位啊?”
“我是德州地委副书记。”
听见了朱永顺的回答,毛主席突然想起了4年前的一桩贪污大案来。
当时刘青山担任天津地委书记一职,张子善的职位就是天津地委副书记,两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在天津贪污了171亿元。
这起贪污大案震惊了全国,他们将中央拨给天津的赈灾粮食款、工人补贴、工人工资福利等全都收入了自己囊中。
当时的171亿元相当于2022年的171万人民币,对于如今来说,仍是一笔巨款。
毛主席也被这件事情气得不行,痛骂这二人为“贪污犯”。
这两人在1952年被执行死刑,可是这件事情却给毛主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可能这就是毛主席会问出这句话的原因吧。
朱永顺也是想到了前几年的这个案子,连忙一脸诚恳地说道:“我从来没有做过贪污腐败那些事,我只想为人民服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毛主席看见他这副紧张的样子,明白是自己把他吓到了,连忙和蔼地说道:“没有贪污过就好,你说得对,共产党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对了,你是哪里人?”
“山东省寿光市下舟庄人”
毛主席饶有兴趣地问道:“寿光?应该靠近潍坊吧,嗯,寿光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头?”
朱永顺只是认为寿光理所当然叫这个名字,还从来没考虑过这个名字的由来。
连自己家乡的历史风俗都不了解,想到这些,朱永顺心中有些惭愧。
县志是记载一个地方历史、风俗、人物等内容的书籍,毛主席在坐火车的时候,经常翻看县志解闷。
毛主席
毛主席又问道:“王芸生也是你们寿光的吧?”
王芸生是一个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是个编辑,也是个新闻记者,在《大公报》工作过37年,分析问题鞭辟入里,毛主席曾经戏称他为“大公王”。
听见了毛主席提起王芸生,朱永顺颇为自豪地答道:“是的,王芸生是俺们寿光县王高村人。”
毛主席和朱永顺聊天,本意是为了让朱永顺放松一下,两人闲话家常后,便进入了本次见面的主题。
毛主席在上海棉纺厂视察
毛主席先是向朱永顺询问了一下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程。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还有一半的新解放区未完成土地改革。
因此在1950年,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毛主席继续下令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将90%的土地都分给了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和中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在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之时,农村的生产力被解放出来了,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土地改革
但是脆弱、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并不利于发展工业,我们国家工业所需的农产品要求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互相帮助,一起合作。
于是,在1953年,中央又下达了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让各地方的基层工作人员,带领农民创建农业合作社,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等到1955年11月份的时候,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毛主席这一路坐火车时,听到了很多好消息,也记下了很多优秀的工作经验。
朱永顺这几年带领村民发展农业合作,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他有条不紊地向毛主席讲述了当初创办农业合作社所遇到的困难。
在面对农民的不理解时,朱永顺将大家叫到了一起,耐心地解释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好处。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朱永顺让大家一起商讨建立农业合作社的方案,谁有什么好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谁说得有道理就听谁的,谁做得好就奖励谁。
朱永顺总结道:“这些年我们农业合作社里的农民收成都不错,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毛主席喜笑颜开地点评道:“很好,农业增产了我就放心了,另外,你们'会计互助网’这个想法很好。”
毛主席所提到的这个“会计互助网”是刚刚朱永顺汇报的内容之一。
面对农业合作社缺少专业的会计,从而导致账目数据混乱这一现实问题,德州地委工作人员的解决办法是从政府各个部门抽调会计。
让这些专业的会计轮流来教导农业合作社中的业余会计,这一想法,既解决了问题,又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谈完了农业,毛主席有些期待地问道:“你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想法?”
谁知,刚刚还口若悬河的朱永顺却呆住了,然后摇了摇头,告诉毛主席,自己并不了解这些。
毛主席笑了笑,说道:“不了解没有关系,你才34岁,还是个年轻的娃娃,平日里要多学习这些新知识,要与时俱进嘛!”
朱永顺点了点头,心中告诉自己,要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要活到老学到老,像毛主席一样。
朱永顺和毛主席交谈了2个多小时,叶子龙就走了进来,告诉毛主席,火车即将开车了。
朱永顺不舍的和毛主席握了握手,离开了火车站会客厅,站在站台上目送着火车远远的离去。
毛主席与农民亲切交谈
过了几日,朱永顺便看见中央下达的文件中,特地介绍并宣传了“会计互助网”这个解决农村人才资源不足的方法。
回忆起在会客厅中毛主席拿着钢笔和本子,认真地记录的样子,朱永顺心里头热乎乎的。
毛主席是朱永顺从小到大的榜样,那日毛主席一直慈祥地看着朱永顺,就像是自家的长辈对待晚辈一样。
这次见面是朱永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可是他却没有想到在3年后,还能再一次见到毛主席。
1956年3月聊城、德州地委合并为聊城地委,同年7月,朱永顺担任山东省聊城市地委书记。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毛主席正思考着下一步农业该怎样发展才能提高产量。
毛主席一直认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首要大事。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讲道:“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无法养活工人,进而无法发展重工业。”
平日里,毛主席也非常节约粮食,哪怕是桌子上掉了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
1958年,毛主席又提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并到各地农村视察。
同年8月,朱永顺接到了上级下发的通知,让他前往济南当面和毛主席汇报工作。
这次并不是朱永顺单独去见毛主席,聊城市寿张县委书记刘传友和寿张县台前村支部书记刘秀印两人,也和他一同前往。
在路上,看着满脸紧张又有些激动的两人,朱永顺安抚道:“毛主席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你俩不要怕,到时候实事求是,有啥就说啥。”
刘传友和刘秀印两人点了点头,感觉放松了许多,也开始闲聊了起来。
“真没有想到,我们竟然能够见到毛主席。”
“是啊是啊,这辈子值了!”
三人到达了毛主席的办公室,毛主席分别和三人握手,然后笑着问朱永顺:“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朱永顺没想到毛主席对自己居然还有印象,按耐住激动的心情,点头说道:“是的,主席,三年前的德州火车站会客厅里,我向您汇报德州农业合作社的进展情况。”
这次朱永顺等人提前做好了数据整理和资料收集,向毛主席汇报了聊城等地的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情况以及目前粮食产量。
其实,自从建国以后,我国就非常重视农业水利建设问题,不断地提高农田的灌溉面积。
在1957年10月到1958年4月这半年内,我国的灌溉面积增加了3.5亿亩。
关于具体情况,朱永顺汇报道:
“聊城的地势复杂,有些没有办法通过河流自然灌溉的地方,就需要人工灌溉,但是传统的灌溉工具效率较低,所以修建水利设施对于农业是很有帮助的。”
毛主席拿着本子一直在记录,听得非常认真,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上次和毛主席谈话后,朱永顺学习了很多“课外知识”。
这次谈及水利问题,朱永顺还能举一反三,提出了一些关于黄河的安全防护和保护方面的建议。
这次谈话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刘传友的口音非常重,毛主席有些听不懂他的话,还特地拜托朱永顺来给自己当“翻译”。
汇报结束了,三人出门后,脸上依旧带着兴奋的神色。
刘传友说道:“我们都要学习毛主席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带领着村民提高粮食产量,走向共同富裕。”
朱永顺事后回想起来,心中感叹:毛主席竟然为了农业而亲自到各地考察,周波劳顿,真是令人敬佩,有这样的领导人,我们国家何愁不富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