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化肥市场“出乎意料”“看不清”“搞不懂”成为了困扰行业的高频词。旺季走跌,淡季拉涨,一度让产业链上下游都“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纵观全年,《中国农资》记者对复合肥版块进行了深入盘点分析,经济大环境、供需不适配、价格心理战、政策微调控,肥市痛点究竟有何解?
2021年—2023年45%氯基复合肥
出厂价格对比图
(单位:元/吨)
如图所示,相对于2021年和2022年的“大起大落”行情,2023年复合肥行情则先抑后扬,相对平缓。价格方面,以45%氯基复合肥为例,从年初的出厂报价在2950~3100元/吨到5月底的出厂报价在2500~2850元/吨,再从7月份的出厂价在2250~2500元/吨的最低谷缓慢回升至12月份的出厂报价在2600~2850元/吨。
在今年春耕需肥旺季时,上游原材料开始下滑,而复合肥因其滞后性的特点价格未立即跟随下行,但是整体市场呈缓慢下行态势,且下降行情持续了整个春夏季。与春夏相反的是,秋季行情“低开高走”,逐步回升。上游原料也将涨势延续到了第四季度,所以在氮磷钾三大原料价格相继上调的助推下,复合肥市场持续走高,但是仍旧低于2021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
旺季走跌,肥市“冷飕飕”
淡季拉涨,肥市“心慌慌”
春夏“高开低走”的行情影响到多数地区补货不积极,市场潦草收尾。在肥料价格都降至低谷时,一些复合肥企业试探性发布秋季政策,低迷的预收订单也符合他们的前期判断。就在多方因素增加市场悲观情绪蔓延时,国内尿素自7月份起迎来一波又一波拉涨,彼时尿素大涨一是国际需求拉动国际尿素价格企稳反弹,国内受此提振;二是7月份俄罗斯终止了黑海农产品外运协议,此事件导致国际对化肥和粮食需求增大;三是印度发布尿素招标,继续提振国内外市场情绪。使得国内尿素在传统淡季时期迅速拉涨,且偏强运行。
磷酸一铵方面,在上半年行情走势欠佳情况下,在整个夏季时节磷肥工厂持续低位开工,市场疲软价格下跌,湖北地区55%粉铵出厂报价在2400~2500元/吨,在价格处于波谷时,复合肥大厂开始抄底拿货,此时有资金优势的大厂得以占得先机。随着待发订单的增加,磷肥止跌进入上行通道,在原料相继上调价格时,部分复合肥企业考虑到逐渐增加的定价难度,选择停止接单或者暂缓出台新的价格政策。
下游仍旧抵触高价,但是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化太快,客观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复合肥企业也只能不断调涨价格。面对不断上涨的行情,吃过亏的经销商也不再“买涨不买跌”,而是“涨跌都不大买,少量跟进而已”,也就形成了肥料价格涨的火热,而下游购销热情不足,且下游秋季补货一直向后延迟。进入9月份,虽然复合肥行情稳中偏弱,但是秋季肥市场整体表现尚可,“基本稳定”伴随着秋季市场始终,没有出现下游担忧的大幅度下滑的情况,当然行情也未出现大幅度上涨。
商储启幕,稳字当头以求进
在这一年里,复合肥上下游市场竞争激烈,在上半年肥料行情下滑时,提早储备原料的大厂被动旺季降价,提早储货的经销商也是“挥泪”发货,而在下半年肥料行情上涨时,未提前拿到低价原料货源的小厂则暂停收款,未跟随拿货的经销商也是步步落后。对于复合肥企业而言,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厂,在市场面前都显得更为被动。诚然,产业整合是大势所趋,不管是向上游拓展还是向下游延伸,在产能过剩、价格混战的情况下,不具备资源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处境将比较艰难,具有资源优势、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远比无资源的企业更能站稳脚跟。
近期,尿素承压价格企稳,复合肥行情大稳小动。在市场低价库存消化完毕之前,即便是复合肥企业出台政策价格明稳暗降,下游多数经销商也将继续维持观望状态,他们更愿意从市场需求出发,以需求带动储备;而厂家也在以销促产,规避市场风险。综上,当前复合肥库存量大幅缩减,短期内对后期供应构成一定压力,而我国氮磷产能和产量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钾肥也有稳定的国际补充,虽然今年复合肥呈现先抑后扬走势,但是整体行情仍可控。在粮食安全、化肥“保供稳价”大背景下,对于上游厂家而言,产品是立身之本,不仅要生产出符合种植户真正需求的优质产品,还要符合行业绿色发展的需求。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下,稳是大局,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要坚持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