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手机正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农具。
元阳县电商主播直播销售梯田红米
“曲靖老村长”赵朝鹏,利用直播平台,用乡音乡情推介农特产品、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长安我军哥”王应军,通过直播带货,助力乌蒙山区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并发起成立电商协会,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农大丁同学”丁习功,凭借一份“招生减章”,让云南农业大学火遍全国,助力云南农产品出圈出彩;傣家姑娘玉旺扁,在推广家乡美食的同时,用短视频宣传家乡民族文化,讲好西双版纳故事……在云岭大地,一大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助农“达人”心怀“三农”,利用网络新媒体,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到手机镜头前,以乡音土味带动家乡特产销售,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助农“达人”,让广袤乡村大地热闹起来。
“曲靖老村长”:带火农产品带活小乡村
“这两天不要出克(去)走亲戚、逛街这些啦,就好好地蹲得(在)屋头向(烤)哈火……”2020年春节,一条用曲靖沾益方言为防疫喊话的音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录制这段音频的是曲靖小伙赵朝鹏,网名“曲靖老村长”。如今,作为“三农”博主,他不仅通过电商直播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还带火了他所在的沾益区龙华街道红瓦房村。
地里搭起直播助农平台
“当自己有了一点流量和影响力的时候,还是想回馈家乡。”赵朝鹏说,“我觉得只有回归乡里,才能知道现在的农村到底需要什么。”
回归家乡留住乡愁
赵朝鹏的老家红瓦房村,曾因烧制出的瓦呈红色而得名。“近年来,在市、区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村被纳入曲靖市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村庄建设漂亮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红瓦房村民小组组长赵成俊告诉记者,在“曲靖老村长”这个网红IP的引流下,来村里消费、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许多游客是专程赶来与赵朝鹏互动的,由此带动村里民宿、农家乐等业态的发展。
在公司初创的困难时期,赵朝鹏拒绝了昆明等地产业园区的邀请,毅然选择驻扎红瓦房村。2021年回村时,看到村里有很多冬闲田,他便和乡亲们商量种油菜花,由他免费提供种子,村民负责种,成熟以后再由他的公司负责收购。开春时,赵朝鹏在油菜花田里搭起露天直播间,面朝花海直播助农,帮助当地村民销售沾益小粑粑、辣椒、核桃、辣子鸡等农特产品。
2023年中秋、国庆节期间,红瓦房村吸引游客13万余人次,直接带动当地110多名村民创业就业,还带动当地快递物流、餐饮服务、民宿客栈等业态发展,实现综合收入70万余元。
“老村长”带活“小村长”
“开播之前,要先熟悉产品,尤其是对产品卖点的总结。比如,为什么我们罗平的小黄姜比其他地方的好?它适合哪些消费人群?”2023年10月底,沾益区新就业群体电商技能培训班在红瓦房村火热开班。赵朝鹏作为培训讲师,现场带领学员们直播实战。“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村里的交通越来越便利、物流也越来越方便,加上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真的可以回乡大展身手。”赵朝鹏鼓励学员们。
除了言传身教带出更多的“小村长”,赵朝鹏还不忘公益宣传的初心,他积极参与普法强基、基层治理、反诈宣传等工作。同时,他还为丽江华坪以及曲靖富源的小学捐赠学习用品。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家乡,拿起手机,通过小小的屏幕去宣传家乡,让更多的人看到家乡,了解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赵朝鹏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把手机当成增收致富的新农具。”
本刊记者李宏刚/文图
案例
“长安我军哥”把威信特产卖向四方
“‘长安二哥传媒’是威信县的骄傲……”前不久,一条“长安我军哥”为全县300余名环卫工人送牛奶、食用油等物品的抖音视频点赞数达10万余次。
从打工仔到“网红”
夜晚,昭通市威信县城扎西河畔的一栋楼房上,立于楼顶的“二哥文化传媒”灯牌异常显眼,这里是王应军团队在县城的“大本营”。
接受采访时,王应军刚从浙江乘坐高铁赶回威信。他坦言,为了公司发展,这两年他帮助江浙、广东等地的一些企业直播带货。“成交量最多的一次,是帮助浙江杭州一家服装公司,短短几个小时就成交1600万余元。”王应军说。
“我入行源于一次家庭变故。”王应军说,1985年,他出生在威信县长安镇。由于家庭困难,他初中毕业后就跟着村里人外出务工,先后辗转广东佛山、浙江杭州等地。2009年,王应军辞去工厂工作,决心自己做事。他把目光盯向大家都熟悉却不愿从事的行业——收废品。自此,杭州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17年,王应军回到威信县城,仍从事废品回收。期间,他的弟弟王应帅在家乡拍摄一些正能量小视频发到网上,迅速走红。受到弟弟影响,王应军在闲暇之余也开始玩抖音视频。
助力家乡特产销售
在威信县长安镇,因独特气候和肥沃土壤,当地群众一直有种猕猴桃的传统。近年来,长安镇将猕猴桃作为主打产业之一,进一步推广种植。长安镇天坪村的一位种植户告诉记者,早些年,猕猴桃不多,在本地就能销售一空。如今,随着猕猴桃产量逐年增加,如何拓宽销路成了一个难题。
看到乡亲们为猕猴桃销路发愁,王应军决定发挥团队力量,帮助种植户直播带货。2022年9月,正是当地猕猴桃大量上市季节,王应军来到天坪村免费为村民直播带货。
然而,这次直播带货并不顺利。“第一次我们播了约2小时就不敢再播。”王应军说,“当时成交了5000余单,按要求订单提交后必须在48小时内发货,可是采摘、包装、发货都跟不上。”不仅如此,由于没有经验,村民发出去的猕猴桃都是成熟的,加之在运输途中颠簸,顾客拿到的变质果、损坏果较多,因此很多顾客要求退货。
“今年直播带货我们已有经验,要求村民提前准备包装盒,采摘没有完全成熟的果子便于运输,并请好采摘、打包人员等。”王应军说。2023年9月开始,团队帮助长安镇猕猴桃种植户直播带货,共成交1万多单。
“通过‘长安我军哥’‘长安二嫂’直播带货,不仅拉动了猕猴桃销量,还扩大品牌影响力。经线上售出的猕猴桃,省去中间商赚取差价,消费者得实惠,也帮助果农解决了销路问题。”长安镇长安社区党支部书记骆金都说。
发起成立县电商协会
“这是我们威信的高山菌汤包,可以炖鸡、炖排骨,拿回去要泡3次水……”2023年3月21日,威信县农村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并通过协会抖音号“红色扎西电子商务”进行首场直播带货,主播“长安二嫂”一边捧着威信本地生产的风味菌汤包,一边向网友展示推介,讲解食用方法。
与此同时,直播间弹幕上网友们刷屏不断:“这是我们威信本地的特产”“已拍”“正能量,多多支持”……
当天播了2个小时,成交金额超过100万元,王应军带货收益分文不取,全部作为会费交给协会。王应军也是当地电商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筹备协会期间,他不仅积极奔走,还出资出力,并且成功当选为副会长。在王应军看来,副会长就应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把更多的威信特产乃至昭通特产推向更大的市场。
本刊记者杨旭东通讯员张旭/文图
“农大丁同学”让农业令人向往
大草帽,黑皮肤,灿烂的笑容,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招生减章”“根本挖不完的地”“根本吃不完”……这些朴实的话语,已深深烙印在很多网友心中,他就是“农大丁同学”。
近几年,在“助农达人”频出的云南,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网名叫“农大丁同学”的丁习功成为一名佼佼者。他以朴实、幽默的短视频风格,在助农舞台崭露头角,不但树立了云南农业大学青年学生的良好形象,还有效助力了一些地方的农产品销售。
丁同学(右)及团队成员在拍摄茶叶生长视频
“招生减章”之后
在云南农业大学校团委见到丁习功时,这名青年学生满脸腼腆,与抖音视频里大家熟知的“农大丁同学”一样,真诚、阳光、谦虚。
丁同学在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农村长大,但由于能吃苦,2021年入学后,在学习之余承包了学院的快递站,干起“校园快递小哥”的活计,同时还跟着几位活跃的学长一起组成小团队,拍摄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短视频。
2022年6月,学院领导找到他们,交代了一个任务:拍摄一条招生简章。同学们很快写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剧本,决定来一波反向操作。6月26日,抖音平台出现这样一条短视频:一名皮肤黝黑的男生,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边一本正经地介绍自己的母校:“欢迎报考云南农业大学,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一边大汗淋漓地向身后喊了一句:“哎!麻烦那边开机器的声音小点!”镜头一切换,又展现一段学生们热火朝天的“挖地”场景。
诙谐朴实的视频一经发布,随即爆火。丁同学和云南农业大学也由此被推上热搜,就连清华大学官方平台也发布了一条互动视频:丁同学,没你真不行!
依托网络资源,丁同学一边继续拍摄各种诙谐幽默却又充满本真形象的宣传视频为学校“代言”,一边围绕“校镇共建”“校村共建”等工作,在导师帮助下接触农产品直播“带货”。“除了接学校挂钩村镇和我老家南华县的农产品,也接其他地区的带货,但我要和导师一起先去考察产品质量。”丁同学说。
与母校“双向奔赴”
日前,丁习功获得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奖学金。
“小丁同学配得上这么高的荣誉,他不是一个网红,他是一个非常正向的农大青年学子,用行动践行了老校长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云南农大精神。”云南农业大学校团委书记王蓉告诉记者,一年多来,丁同学除了为校“代言”,还多次帮助华坪芒果种植户、孟连牛油果种植户、宁洱云茯苓种植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带货促销,产生了较好效益。同时,他还通过拍视频、直播以及承包经营学校快递站等,帮助200余名贫困同学勤工俭学,成为同学眼中的“明星”。
而云南农业大学校领导和导师也非常关心丁同学以及像他这样的大批“新农人”大学生。丁同学所在的热带作物学院在普洱校区建设了农村电商直播基地、“三农”电商人才孵化园,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电商知识,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帮扶村镇和周边村寨群众销售农产品。此外,丁同学积极取得学校支持,带动其他学生打造了“校园云咖夜市”,通过大学生摆摊、直播等形式,既培养和历练了大批人才,又助力普洱咖啡产业发展。
目前,丁同学正在筹备“根本用不完系列”视频拍摄,以便在网络上更好地展示云南农业大学及其生产、试验基地里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
本刊记者刘宇/文邹鹏/图
玉旺扁:讲好“傣味”故事
正在直播的玉旺扁和外婆
初识短视频平台
玉旺扁的抖音账号也叫“玉旺扁”,2019年11月1日,她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当时拍这条视频纯粹是因为好玩,而且出镜的4个人中,我是站在最远处的那个。”在玉旺扁看来,性格偏内向的她能成为一名网络主播,完全是机缘巧合。
2018年,玉旺扁的舅舅在村里开办了一家名为“远山故事”的民宿。2019年底,恰逢“大田后生仔”这首歌火爆全网,家人朋友便相约一起在民宿门口边唱边跳,重新对歌舞进行演绎,并录制了视频。玉旺扁为这段视频取名为“跳歪了的后生仔”,这是她拍第一条抖音视频的故事。
2020年7月,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玉旺扁尝试过不少工作。但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协助舅舅一起经营民宿,并尝试拍摄一些段子上传到网络平台。
转型阻力重重
据玉旺扁介绍,她当时参加了由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驻京办主办的“助力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公益培养计划”,并荣获“景洪之星”,从而有机会到北京参加电商人才培训。“那次培训让我熟知家乡农特产品的优势,也让我不断思考,要如何通过这些短视频平台把家乡的好产品卖出去,把家乡优秀的民族文化宣传出去。”玉旺扁说,于是,她下定决心从娱乐主播转型成为带货主播。
2022年3月,在舅舅的民宿后院,玉旺扁开始了第一次直播带货,销售当地的芒果、木瓜、凤梨、酸角……第一次直播就卖了十多单,这让玉旺扁很欣喜。但几个月下来,销量并没有明显增长,这迫使她再次寻找提升平台流量和产品销量的办法。
找到销售密码
遭遇事业发展瓶颈的玉旺扁,决定让外婆加入自己的团队。“外婆很开朗,爱说爱笑,但不太会说普通话,而这些恰恰都是她的优势。”玉旺扁说,有一场直播,她自己介绍产品十多分钟,都没有人下单,但外婆操着让网友很难听懂的方言介绍产品,结合极其丰富的表情,总能激起直播间网友的购买欲望。
成为带货主播后,玉旺扁拍摄的短视频更贴近傣族的日常生活。泼水节时,她和姐妹们一起去祈福,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记录傣族传统婚礼的全过程;她赤脚爬到树上现采现吃杨桃,去外婆的菜园里“偷”柠檬蘸着辣椒吃,吃着舂鸡脚、木瓜等各类傣族美食……“除了拍摄这些介绍傣族文化和美食的短视频外,我还拍了不少与外婆之间的趣事,比如两代人之间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网友们也很愿意看。”玉旺扁说。
“未来,我们将增加农产品种类,努力提高讲解和销售能力,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业和创业。”作为景洪市政协委员、景洪市嘎洒街道曼景罕社区曼景罕居民小组副组长,玉旺扁知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本刊记者王学勇/文图
观察
如何让助农“达人”发展壮大
主播在禄丰市苹果种植基地直播带货
多途径壮大“达人”队伍
近年来,电商直播行业高歌猛进,云南涉农领域涌现出一批“达人”,他们通过直播、短视频带货等形式,助力农民增收和“云品”出滇。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娅婕认为,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云南应积极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涉农主播人才培养中的资源优势,集聚力量探索推进“主播园”建设,探索有效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园区规范化发展,既避免对人才队伍同质化、无序化、低水平重复培养,又构建主播人才与涉农企业、种植养殖合作社等生产主体间互联互融的“双赢”机制,有益于壮大“达人”队伍。
靶向扶持头部主播
记者从云南省商务厅获悉,近年来,云南依托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等政策,坚持综合示范与直播新业态发展同步推进,先后开展电商培训近60万人次,培训孵化近2万个企业和个体网商,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农产品带货“达人”。但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达人”实力普遍不强,缺乏影响力较大的头部主播。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蓉认为,头部主播对农产品带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头部主播缺乏,使云南助农“达人”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竞争力。即便是近几年在云南较火的“农大丁同学”“丽江石榴哥”“曲靖老村长”等主播或短视频博主,与全国性的头部主播相比,差距还很大。
对此,马蓉认为,很多头部主播,甚至是那些一夜成名的主播,其实背后都经过了大量沉淀和有关部门、企业的长期培养,而云南在这方面缺乏优势和基础。因此,通过系统性建设,逐步构建梯形“达人”人才队伍体系,建强“人才库”应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靶向发力,扶持打造一批头部主播。比如,云南农业大学通过政策倾斜、建设直播园区、在科技小院引入直播和短视频项目等方式,全力支持“农大丁同学”等“达人”不断成长。据悉,该校经济管理学院还打造了20多支学生涉农直播和短视频“后备军”。
整治散乱规范发展
马蓉告诉记者,经过调研及对行业持续的跟踪研究发现,云南助农“达人”的发展模式和主播工作模式都很传统。与此同时,对主播的管理不够规范,散乱问题突出。比如,个别主播对农产品不了解,对农业不熟悉,缺乏乡土情结,仅以赚钱为目的,说外行话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部分主播只介绍产品价格实惠、口感好,对更深入的产品问题则不甚了解……这说明这些“达人”要么对产品缺乏了解,要么涉农知识匮乏。但归根结底,还是对涉农主播、短视频博主的规范管理、培养体系不健全,行业整体上缺乏吸引力。
对此,云南省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省商务厅创新推出“数商兴农”赋能“云品”上行系列活动,通过“大美云南·最美主播”直播大赛、主播下乡行活动等,通过主播、“达人”集聚效应,强化行业和个人间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创新带货模式,规范发展标准。
马蓉、李娅婕等均认为,进一步规范涉农主播、视频博主等群体的“职业身份”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应积极探索“资格凭证”和“准入门槛”,以更好地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避免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鱼龙混杂,损害一方农产品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