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特色作物和小宗作物农药使用?
小作物(minorcrops)含义包含种植面积小或农药“少量使用”或特殊用作物。目前国际上对小作物还没有统一定义,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第4l届会议对小作物的建议定义为,少量使用是指种植面积较少、企业在这些作物上登记的农药通常不能获得经济回报,甚至很难从登记产品的销售中收回登记费用的作物,包括小作物上农药使用和一些农药品种在主要作物(majorcrop)上的限制性或低频次使用。特殊用作物是指种植面积小、经济价值高且农药使用少的作物。从此可以看出,小作物用农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国家的农药管理机构都有相应政策与部门具体进行扶持和治理。
二、小宗作物用药缺失的原因和根源,为什么无药可用?
(一)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尤其是我省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迅猛发展,作物种类的多样化与农药品种同质化矛盾日益突出,农药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突出表现在大宗作物上使用的农药“泛滥成灾”,而小宗作物及局部种植的特色作物却“无药可用”,农户乱用、滥用现象严重,药害、安全事故多发,对种植业农产品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三、目前特色作物和小宗作物上已经登记产品的现状
在我国,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登记产品34315个,登记作物集中在前十位的作物依次为:水稻(18%)、棉花(7%)、柑橘(6%)、小麦(6%)、甘蓝(5.7%)、苹果(5.6%)、黄瓜(5%)、玉米(5%)、大豆(3%)、十字花科蔬菜(3%),占到总数量的67.3%,油菜、香蕉、葡萄等局部种植的作物只有1%产品在其上登记。2013年,据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调查的用于249种小作物911种农药产品中,仅有190种是在小作物上登记过的,没有在小作物上登记的达到721种。
在山东,根据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在2012~2014年持续三年对全省17地市40多个调查点进行的小宗及特色作物及病虫害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绝大部分小宗作物以及特色作物无登记农药可用或虽有品种登记但却无法满足生产需要,这些作物包括:
蔬菜中的大蒜、马铃薯、大白菜、黄瓜、甜(辣)椒、番茄、茄子、大葱、菠菜、生姜、萝卜、菜豆、芹菜、甜瓜、韭菜、西葫芦、豇豆、洋葱、山药、牛蒡、芫荽、西兰花、香葱等
果树中的板栗、大樱桃、山楂、柿子、杏、核桃、石榴,地域性较强的有滨州沾化县冬枣,泰安肥城的肥城桃,淄博、青岛等地种植的蓝莓。
食用菌中的草菇、平菇、双孢菇、平菇、鸡腿菇、草菇、杏鲍菇、白灵菇、香菇、猴头菇、榆黄蘑、金针菇、黑木耳、灵芝、灰树花、茶树菇、滑菇、黄伞、蛹虫草等30余种。
中草药中的金银花、山楂、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黄芪、板蓝根。
以上作物均是我省特色作物,在全国的产量均居于前列。根据调查,这些作物上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但由于无登记的正规农药品种进行防治,农户用药水平差,导致安全隐患极大
四、小宗作物无药可用的危害是什么
无药可用,直接导致农户乱用、滥用农药,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无法保证与控制。由于没有在该种作物上登记的农药,农户往往根据其他类似的作物上登记的农药,“借鉴”到小作物品种上,这种不经过严格的试验验证而进行的病虫害防治行为,其剂量、用量、次数往往大大高于常规;安全间隔更无依据,肆意施药。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刚刚施药后不久就进行采摘上市的,极易导致作物残留超标,安全隐患极大。当遇到极难防治的病虫害时,有的农户在低毒农药不管用的情况下,违法、违规使用高、剧毒农药。如海南“毒豇豆”事件,福建“毒乌龙茶”事件,山东“毒韭菜”事件,湖南“毒金银花”事件。2013年5月4日晚,央视焦点访谈以《管不住的“神农丹”》为题,曝光了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姜农在种植生姜时违规使用剧毒农药涕灭威事件,使用剂量之大、使用面积之广,令人望而生畏。这些问题蔬菜事件,其根源之一就是农户无登记农药而肆意用药导致的后果。具体后果表现在:
(一)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害群众的身心健康。例如我国规定氧化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和茶叶上使用,而在生产中发现一些农民单纯追求杀虫效果好,擅自在蔬菜上使用氧化乐果等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二)导致作物产生药害,农药使用范围的确定需经过严格的试验,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明确产品对作物的安全性,按照农药登记作物范围和使用方法使用农药,一般不会出现药害,但是擅自扩大农药使用范围,往往容易导致作物产生药害。
(三)导致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农药是有毒的物质,如使用不当,既对环境生物有直接毒害作用,同时其环境行为也导致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我国对农药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技术有严格规定,按农药登记范围和使用技术使用农药,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控制的危害,否则易造成环境生物中毒、污染环境。同时,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大量有毒的农药及助剂在生态环境如水、土中的残留和积蓄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监管部门监管无依据。例如在冬枣种植中,因没有农药登记,农户就按苹果树上用药,执法部门抽检发现冬枣含有10多种农药,但是不能判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冬枣是否合格。
五、如何解决小宗作物无药可用的现状
国外的经验:
世界粮农组织(FAO)于2007年和2012年组织了全球小作物峰会(GlobalMinorUseSumimit),专题研究分析鲜食农产品小作物农药管理经验。美国、加拿大在此领域成绩巨大,其中美国IR-4项目是目前最成功、历史实践最长的小作物用药管理项目。
加拿大MinorUsePesticidePrograme项目加拿大政府从2002年设立小作物农药项目,政府每6年投入5450万美元用于开展田间和实验室残留试验,取得小作物农药登记的数据。
国内经验和山东省以往做法:
从目前各省的情况看,农药生产和使用大省,浙江、江苏省财政厅每年分别安排1300万元、300万元用于本省特色和小宗农作物用药登记试验,解决了杨梅、藕、芋头等作物用药问题。
一是持续增加省财政增加资金投入,强化项目公益性质。每年安排资金500万以上,按照20%~50%的试验经费配给,每年解决2~3种特色和小宗作物登记用药。
二是在济南、烟台、菏泽、滨州、临沂建立特色和小宗作物农药试验和高风险农药监测点,保证试验和监测数据准确性和科学性,保障农业生产用药和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安全。
三是,整合资源、做好平台,尽快做好从技术到实践转换。建议以适当形式公布特色作物研究名录,做好信息集合平台,整合资源,广泛集合科研力量的支持,盘活技术资源,同时搭建好技术转化平台,确保项目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展。
四是,多层次贴合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应根据特色作物的特点、分布以及农药品种的特性,分档次、分层次动态的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定期公布特色作物已登记产品名录,保护企业市场利益。政策的优惠应当既能贴合企业发展需求,保护市场利益,同时还应设置对应门槛,确保优质企业加入或优质农药产品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