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1月17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吴梦寒)近日,在兰州市孔家崖菜市场,69岁的苏桂香正排队买排骨。她说,“这里的菜新鲜、肉放心,价钱也便宜,我天天买菜就上这儿。”菜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场里的大部分蔬菜都来自省供销社的农副产品基地,不仅货源充足,价钱也便宜。
孔家崖菜市场的繁荣,正是我省推进鲜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怎么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的问题,省供销社的有效做法是,逐步建起产销储运对接的大循环、大流通网络,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水平,让老百姓得实惠。
具体看,省供销社走好了三步棋。首先是打造了一批流通体系的龙头企业。针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实力弱、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省供销社围绕着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业,积极开展产业化经营,推动社属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接,通过资产入股、项目引导、基层供销社改造等方式,培育了一大批流通带动主体和龙头企业,逐步建起了鲜活农产品产销储运一条龙的综合网络,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省供销社拥有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6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5家。
另一方面,是搭建起了一个高效、顺畅的流通平台。省供销社紧紧抓住新网工程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覆盖全省城乡的网点优势,大力推进鲜活农产品的产销储运对接,建成了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网点,形成规范化、便利化的市场终端,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鲜活农产品市场网络。
目前,全省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就有23个,年交易额都在5000万元以上。农副产品收购销售网点已达到2500个,在果品、蔬菜、畜禽等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建设的冷链及加工项目有30个。
同时,省供销社还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经纪人。近年来,省、市、县三级供销社大力实施“绿色农业培训服务工程”,累计培训农民54万多人,建立起了一支活跃城乡、服务农村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成为推动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